Page 41 - 中国全科医学2022-20
P. 41

·2470·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4)恢复期:阻力卸载后,继续做无负荷蹬踏 3 min,                        强度 30 min,恢复整理 10~15 min,总计 50~60 min;(3)
           静息观察 3 min,注意血压、心率恢复情况。当患者出                         运动频率:1 次 /d,5 d/ 周;(4)运动种类:选用蝶和
           现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项即终止测试:(1)疲劳,主                            四肢联动运动设备进行训练,前 3 次运动在心电、血压
           动要求终止测试;(2)呼吸交换率(RER)≥ 1.1;                         监护及指脉氧仪监测下进行,保证运动安全性;(5)
           (3)速度 <70 踏 /min;(4)出现美国运动医学学会                      注意事项:嘱患者穿运动鞋及宽松衣服,运动中同时结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 规 定 的    合患者的主观劳累感受,建议 Borg Scale 自感劳累分级
           绝对和相对运动终止指征            [8] 。记录患者 CPET 过程中           控制在 11~13 级。精准化运动处方训练共进行 12 周。
           峰值摄氧量(VO 2 peak)、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                        1.6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均进行 CPET、
           比(VO 2 peak%pred)、 峰 值 代 谢 当 量(peak metabolic       PSQI 评估,记录患者完成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quivalent of energy,METpeak)、峰值心率(peak heart        康复训练前后 CPET 主要评估指标、Borg Scale 自感劳
           rate,HRpeak)、峰值负荷(负荷 peak)、无氧阈(anaerobic            累分级(呼吸困难、腿部劳累)及睡眠质量。
           threshold,AT)、 峰 值 呼 吸 交 换 率(peak respiratory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exchange ratio,RERpeak),采用 Borg Scale 自感劳累分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两组间比较
           级(6~20 级)   [9] 评估运动终止时患者呼吸困难和腿部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康复训练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劳累情况,并记录 CPET 测试终止的原因。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P 25 ,P 75 )表
           1.4 PSQI 评估 采用 PSQI 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PSQI                  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组内康复
           由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                            训练前后比较采用 Wilcoxon 配对符号秩检验;计数资
                                                                                                2
           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 7 个                          料以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χ 检验。以 P<0.05
           因子组成,各因子评分项:0 分为没有困难,1 分为轻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度困难,2 分为中度困难,3 分为重度困难。PSQI 总分                       2 结果
           为 0~21 分,>7 分表示存在睡眠障碍,评分越高表示睡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
           眠质量越差。                                              BMI、病程、脑卒中类型、病灶侧比较,差异无统计
           1.5 康复训练方案                                          学意义(P>0.05),见表 1。两组患者均完成了 2 次
           1.5.1 常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翻身                         CPET、PSQI 评估。
           转移、坐站训练、肌力训练、步行训练、平衡协调训练、                           2.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心肺功能比较 两组患
           关节活动度训练、手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理                            者康复训练前 VO 2 peak、VO 2 peak%pred、METpeak、
           疗等,以上训练 1 次 /d,5 次 / 周,共进行 12 周。                    HRpeak、负荷 peak、AT、RERpeak、Borg Scale 自感劳
           1.5.2 精准化运动处方 精准化运动处方包括 4 个方                        累分级(呼吸困难)、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 (腿部劳累)
           面:运动强度(每位患者的运动强度由 CPET 实测的心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康
           率按照一定公式获得)、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种                            复训练 12 周后 VO 2 peak、VO 2 peak%pred、METpeak、
           类 。每位患者的精准化运动处方根据 CPET 结果制订:                        HRpeak、负荷 peak、AT 高于对照组,Borg Scale 自感
           (1)运动强度:用目标心率规范患者的运动强度,目                            劳累分级(呼吸困难)、Borg Scale 自感劳累分级(腿
           标心率常根据运动负荷试验测得的最大心率制订,即目                            部劳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标心率 =(最大心率 - 静息心率)×(40%~80%)                 [8]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 12 周后 RERpeak 比较,差异无统计
           + 静息心率,本研究选用 50%~60% 的中等强度,运动                       学意义(P>0.05)。
           期间患者的心率需控制在该范围,用指脉氧仪对人体血                                康复训练前、12 周后对照组患者 VO 2 peak、
           氧进行检测;(2)运动时间:热身 10~15 min,达到靶                      VO 2 peak%pred、METpeak、HRpeak、 负 荷 peak、AT、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年龄       性别〔n(%)〕           BMI        病程      脑卒中类型〔n(%)〕         病灶侧〔n(%)〕
              组别     例数                                      2
                           (岁)       男        女     ( ±s,kg/m ) ( ±s,月)     脑出血      脑梗死         左        右
             对照组      32  65.3±7.0  20(62.5) 12(37.5)  24.1±2.2  0.87±0.63  10(31.2)  22(68.8)  16(50.0) 16(50.0)
             试验组      32  66.0±7.9  18(56.2) 14(43.8)  24.0±2.2  0.99±0.73  11(34.4)  21(65.6)  19(59.4) 13(40.6)
               2
            t(χ )值         0.354        0.259 a         0.151      0.732         0.071 a            0.567 a
              P 值          0.725         0.611          0.880      0.467         0.790              0.451
                       2
                 a
              注: 表示 χ 值;BMI= 体质指数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