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2023-02-中国全科医学
P. 11
·132· http: //www.chinagp.net E-mail: zgqkyx@chinagp.net.cn January 2023, Vol.26 No.2
有反应;(5)右心衰竭、心脏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进一步探索。
或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上述标准中任何一个的存在 5 迈向消除慢阻肺
均足以将慢阻肺急性加重定义为重度,并可计算严重性 《柳叶刀》文件针对“迈向消除慢阻肺”提出了具体
评分(上述每项对应 1 分,总分 1~5 分)。此类评分能够 的建议及相关目标(表 4)。
在早期有效的识别重度急性加重患者,并对其实施干预, 该推荐建议立足于以下原则,包括重视吸烟与非吸烟
避免了非重度急性加重患者药物滥用。未来可进一步回归 因素重叠或相互作用的风险;改进用于早期疾病识别的预
疾病本身,从气道炎症、气流受限和全身症状的严重程度 测和诊断工具;提高治疗效果并尽可能达到治愈。《柳叶刀》
出发,寻找灵敏且高度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提高诊断准 文件归纳出了 6 项核心战略:(1)扩大对慢阻肺多种相
确性。 互作用的风险因素的理解;(2)根据潜在的致病机制(包
4.3 远程医疗管理 远程医疗使医务人员能够接触到难以 括遗传、早期生命事件、呼吸道感染、烟草和其他环境暴露)
获得医疗帮助的患者,特别是在服务不到的人群中,并且 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3)对慢阻肺实施更全面的诊断,
其具有降低医疗保健成本的潜力。当患者出现急性加重的 在发生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之前发现轻微的改变;(4)
呼吸道症状时,其经常通过电话联系医务人员。有证据表 在对慢阻肺病理生理学、症状以及患者的需求、能力和偏
明,基于远程医疗的症状报告有助于早期发现急性加重 [24] , 好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个性化的
但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柳叶刀》文件提出的慢阻肺急 预防和治疗策略;(5)不局限现有的主要对症治疗方案,
性加重评估流程图(图 4)结合了远程医疗来评估疑似慢 投入开发新治疗手段和再生疗法;(6)积极制定公共卫
阻肺急性加重患者。 生预防策略,禁止吸烟和保持空气清新。《柳叶刀》文件
远程医疗服务可以帮助管理稳定期患者并及时诊断和 重点强调了早期慢阻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早期慢阻肺
治疗病情恶化的患者。该流程图包括面对面就诊,如果面 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有利于明确早期
对面就诊存在障碍或门诊就诊时间有限,视频虚拟就诊可 慢阻肺发病机制,从而指导病情评估和个体化治疗。该推
以取代面对面就诊。但也有研究表明远程医疗对慢阻肺患 荐建议也重点突出了消除慢阻肺危险因素的作用,消除危
者的死亡率、生活质量、运动能力和急性加重相关结局的 险因素不仅可预防慢阻肺,还将有助于终生保持呼吸健康,
影响是有限的 [25] ,所以远程医疗在慢阻肺中的作用需要 从而延长生存期。
表 4 关于消除慢阻肺的建议
Table 4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limination of COPD
建议 目标
禁止所有类型的吸烟,包括但不限于香烟、水烟、电子烟、大麻和吸入其 50% 的国家将在 2035 年前禁烟
他可燃物质
消除环境中除清洁空气外的任何暴露,包括室内和室外污染、野火烟雾 50% 的国家对暴露于直径 <2.5 μm 的可吸入颗粒物、直径 <10 μm
以及在有毒烟雾和气体中的职业暴露;监管当局应加强立法,管理可吸 的颗粒物和臭氧实行年度限制(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限制)
入颗粒物和臭氧的可接受暴露水平
持续改善健康有关的资助措施,包括减少全球贫困以及改善营养、接种 到 2035 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至少减少 50%;所有国家应提供
疫苗、产前护理、体力活动和心理健康 免费疫苗接种,并开展教育,告知高危人群;为所有人提供免费或低
成本的医疗保健
根据扩大标准诊断慢阻肺,包括呼吸系统症状的存在、具有危险因素的 到 2035 年,被诊断患有轻度肺功能性气流阻塞的患者比例应增加到
个人病史以及持续的气流受限或通气异质性(通过肺量计测定、其他肺 至少 50%
功能测试或 CT 评估)
研发应侧重于早期疾病的治疗 到 2030 年,75% 的已发表临床试验应侧重于早期或轻度疾病患者
应根据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将慢阻肺分为五种类型之一,以提高对危险 慢阻肺分型诊断应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体系
因素的认识、对非吸烟相关慢阻肺患者和早期疾病患者的检测,并促进
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研究机制
到 2035 年,每种类慢阻肺应至少有一种特定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
急性加重的诊断应基于标准评估,该评估由气流受限或通气异质性恶化、 由于建立了标准定义和评估,到 2035 年全球慢阻肺急性加重频率应
气道或全身炎症或呼吸道症状增加患者的肺部感染的证据证实(在排除 相似
与此表现相似的其他疾病后)
应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有效的药物和非药物疗法;新疗法的开发应关注潜 到 2035 年,至少 80% 的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应该得到控制,这可以通
在的病理生理学并考虑疾病异质性(包括慢阻肺类型) 过没有呼吸道症状和恶化以及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质量、运动能力
和预期寿命来证明
治疗有效性的定义应考虑患者报告的结果 到 2030 年,75% 的研究应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果作为主要结果
监管机构应定期重新审视和更新不同慢阻肺类型治疗临床试验的终点 到 2035 年,75% 的新疗法应根据非肺活量标准获得批准
资助机构应增加金融投资以适应全球慢阻肺的负担 到 2030 年,全球公共和私营部门对慢阻肺的研发总支出应增加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