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中国全科医学2022-21
P. 111

·2668·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以探讨该类药物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为 RRMM 患                       更多的新希望。
           者新型药物治疗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综上所述,CD38 单克隆抗体治疗 RRMM 在疗效方面的
               本次研究最终纳入 8 篇 RCT。其中 3 项            [8-10]  研究   效果是显著的,在安全性方面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比如
           关 于 Isatuximab, 共 773 例 患 者,5 项  [11-15]  研究关于      使用 CD38 单克隆抗体后发生感染的概率较高,但此类风险是
           Daratumumab,共 2 048 例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               可控的。本研究结果为临床上使用 CD38 单克隆抗体提供了新
           试验组的 ORR、PFS、≥ VGPR、≥ CR、MRD 的阴性率均高                 的理论依据。目前针对新诊断 MM、新诊断且不符合移植 MM
           于对照组,与 DIMOPOLILOS 等     [14] 研究结果一致。在 PFS 亚        的临床试验正在大量进行中,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相
                                                2
                                                  -1
                                        -1
           组分析中,肾小球滤过率 >60 ml·min  ·(1.73 m ) 亚组可能             信未来 CD38 单克隆抗体将为 MM 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为 PFS 异质性的来源,分析原因可能为该亚组涵盖的肾小球
                                                                本研究局限性:
           滤过率跨度过大,包括了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及异常的人群,
                                                                    (1)本研究纳入文献所应用的联合治疗方式有 6 种。
           PFS 异质性的原因究其本质可能与肾功能有关。针对年龄的
                                                                经过 Meta 分析可见 CD38 单克隆抗体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多
           分组,两亚组均存在异质性,考虑为目前纳入文献的年龄分
                                                                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具有良好疗效,但 CD38 单克
           组未再细化原因所致,期待未来临床试验能将 RRMM 的年龄
                                                                隆抗体引起的药物毒副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中并未详细
           再细化分组。在 ISS 分期组中,异质性来源于 I 期分组,同时
                                                                探讨这些毒副作用是否与配伍药物有相关性。(2)本文
           在既往治疗次数的分组中,异质性来源于治疗次数为 1 次的
                                                                纳入了 8 项临床试验,有关 Isatuximab 的研究只有 3 篇,
           组别,这两项亚组分析均提示了病情较轻与治疗次数较少的
                                                                Isatuximab 和 Daratumumab 作用机制基本相似,但仍有些许
           患者在接受 CD38 单克隆抗体治疗时疗效可呈现多元发展。但
                                                                区别,故对 8 篇文献合并效应量时有潜在的异质性可能。
           无论患者分组如何,试验组 PFS 均长于对照组,提示接受了
                                                                   作者贡献:李科、耿惠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实
           CD38 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患者更易获得较长的 PFS。本研究对
                                                               施的可行性;李科、李征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学处理、
           8 篇文献试验组 PR 的发生率合并后为 17.7%(267/1 509);
                                                               进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李科撰写论文、进行论文的修订;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R 发生率呈现出下降趋势〔RR=0.67,
                                                               耿惠、马婕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95%CI(0.53,0.86)〕,这与其余疗效指标结论相悖,究其
                                                                   本文无利益冲突。
           原因是 8 项临床试验均定义 ORR 人数为 PR 人数与≥ VGPR
                                                               参考文献
           人数之和,当有越多的人出现≥ VGPR 时就会导致 PR 人数的
                                                               [1]GERECKE C,FUHRMANN S,STRIFLER S,et al. The diagnosis
           相应减少,这也是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在 PR 方面呈现出下降
                                                                   and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J]. Dtsch Arztebl Int,2016,
           趋势的原因,同时这一结果也说明了在阅读相关临床试验时
                                                                   113(27/28):470-476. DOI:10.3238/arztebl.2016.0470.
           不可以偏概全,仅判读单独的疗效指标,应该对所有指标进
                                                               [2]《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 年 修订)》发布[J]. 中
           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结论。
                                                                   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35(11):12.
               在安全性方面,试验组非血液系统不良事件中的呼吸系
                                                               [3]VAN DE DONK N W C J,JANMAAT M L,MUTIS T,et al.
           统感染发生率较高,可达 72.5%。试验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Monoclonal antibodies targeting CD38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与支气管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考虑试验组中感染的高发
                                                                   and beyond[J]. Immunol Rev,2016,270(1):95-112.
           生率可能与血液系统不良事件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存在一定
                                                                   DOI:10.1111/imr.12389.
           的关系,但本研究中试验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与对照
                                                               [4]KREJCIK J,CASNEUF T,NIJHOF I S,et al. Daratumumab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如果增加纳入文献                                    +
                                                                   depletes  CD 38   immune  regulatory  cells,promotes  T-cell
           的数量可能会出现组间差异的改变。除此之外,试验组血小                              expansion,and  skews  T-cell  repertoire  in  multiple
           板减少的发生率为 56.3%,位居本研究血液系统不良事件发                           myeloma[J].  Blood,2016,128(3):384-394.  DOI:
           生率的第一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试验组患者出血风                              10.1182/blood-2015-12-687749.
           险较对照组增加,这一结果与 MATEOS 等          [12] 研究结果一致。        [5]LIN  P,OWENS  R,TRICOT  G,et  al.  Flow  cytometric
           故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应用 CD38 单克隆抗体治疗 RRMM                         immunophenotypic analysis of 306 cases of multiple myeloma[J].
           患者时要注意防范中性粒细胞缺乏所引起的各种类型感染以                              Am  J  Clin  Pathol,2004,121(4):482-488.  DOI:
           及由血小板减少所带来的致死性出血性并发症。                                   10.1309/74R4-TB90-BUWH-27JX.
               目前,Isatuximab 作为单药治疗、联合来那度胺(免疫                  [6]王良哲,刘惠敏,侯健 .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J].
           调节剂)、联合卡菲佐米(蛋白酶体抑制剂)                 [27] 等方案治          国 际 输 血 及 血 液 学 杂 志,2007,30(4):319-322. DOI:
           疗 RRMM 患者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Daratumumab 作为                      10.3760/cma.j.issn.1673-419X.2007.04.008.
           单药治疗,联合来那度胺、泊马度胺(免疫调节剂),联合                          [7]屈云,何俐,刘鸣 . Cochrane 系统评价的基本方法[J]. 中国
           硼替佐米、伊沙佐米、卡菲佐米(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                              临 床 康 复,2003,7(4):532-533,536. DOI:10.3321/j.issn:
           Venetoclax、Senlinexor [27] 等方案治疗 RRMM 患者的临床试验           1673-8225.2003.04.003.
           也正在进行中,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将会给 RRMM 患者带来                           QU Y,HE L,LIU M. Basic review of methods for Cochrane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