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2023-02-中国全科医学
P. 107

·228·  http: //www.chinagp.net   E-mail: zgqkyx@chinagp.net.cn                     January  2023, Vol.26  No.2


                                                               个人因素(如经验或情绪)进行认知加工                  [55] ,因此在
                                                               进行手法操作时可观测到前扣带皮质局部活化现象                      [56] 。
                                                               有研究显示手法操作后前扣带皮质激活且葡萄糖代谢升
                                                               高。有团队进行的纵向研究           [48] 结果与 CRITCHLEY 等  [57]
                                                               发现的一种前扣带皮质和小脑蚓部的生物反馈机制类
                                                               似,因此针对颈部节段的关节松动手法可能通过诱导一
                                                               种类似于生物反馈的机制进而实现躯体放松,并通过调
                                                               控交感神经功能,恢复脑疼痛抑制机制和中枢敏化作用,
                                                               最终达到镇痛效果。具体流程机制见图 2。
                                                                   综上所述,以 HRV、唾液淀粉酶含量、rCMTG 为
                                                               观察指标的研究均发现手法操作可以调节交感神经功
                                                               能,然而其正向与负向调节的关系尚未得到证实,有待
                                                               今后研究揭示。
                                                               5 总结与展望
           图 1 软组织放松手法为主的调节颈椎病患者默认模式网络镇痛机制                         中医治疗颈椎病具有独特优势,手法是治疗颈椎病
           示意图                                                 的重要手段。笔者所在团队长期从事手法治疗颈椎病研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nalgesic mechanism oof default   究,目前已从尸体模型 [58] 、在体试验 [59] 等方面揭示
           mode network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 with soft tissue relaxation
           manipulation                                        了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手
                                                               法引起的中枢效应有所区别,从中枢角度探讨手法治疗
           变化,结果在急性和慢性颈椎病疼痛患者中均发现了                             颈椎病的效应机制将成为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既
           HRV 水平变化。该团队同时测量了患者条件性疼痛调                           往的手法中枢镇痛机制研究主要基于“中枢敏化”理论,
           节水平(CPM),认为长期的颈椎病慢性疼痛将会引起                           多采用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等检查手段,主要聚焦于
           患者 CPM 失调,关节松动手法的脊柱指压治疗作用机                          其改变反射兴奋性、调节运动控制等方面                   [60-62] ,缺乏
           制可能在于通过恢复HRV水平从而介导交感神经活动,                           较为直观的生物标志物、影像学证据反映不同手法治疗
           同时调节 CPM,最终达到镇痛作用。                                  颈椎病的中枢镇痛过程,难以形成系列研究,对于中枢
               唾液淀粉酶是反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机体应激相                          镇痛机制的阐述较为局限。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颈
           关变化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46] 。OGURA 等 [47] 测定唾液       椎病患者的脑结构、脑功能、神经功能改变初步可视化
           淀粉酶含量作为交感神经变化的指示物,结果显示进行
           脊柱指压治疗后唾液淀粉酶含量明显降低,提示此类关
           节松动手法能激活交感神经,缓解疼痛。
               随着神经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使用正电子发射断
           层扫描(PET)检查手法引起的交感神经功能相关的区
           域脑代谢变化成为可能          [46-48] ,大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和
           脑血流变化可以反映交感神经的活动情况                  [47-49] ,联合
           氟脱氧葡萄糖(FDG)放射性标记可直接测量区域脑血
           流或区域脑葡萄糖代谢率(rCMRG),从而反映交感神
           经活动情况     [48-51] 。NATER 等 [46] 利用 FDG-PET 功能
           成像技术,发现了脊柱指压治疗对颈椎病患者交感神经
           功能调节的具体区域。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小脑在疼
           痛反应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激活模式,存在一种能抵抗痛
           觉刺激的感觉神经元,该神经元可在小脑蚓部后端激活
                                                                  注:AMPA=α- 氨基 -3- 羟基 -5- 甲基 -4- 异恶唑丙酸受体,
           时活动   [52] ,因此手法操作可能与其参与调节交感神经                      NMDA=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mGlu=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活动以及疼痛感知功能相关            [53] 。NATER 等 [46] 的研究      图 2 针对颈部节段的关节松动手法干预颈椎病患者交感神经脑区葡
           同时也关注了前扣带皮质的变化,前扣带皮质是包括小                            萄糖代谢镇痛机制图
                                                                Figure 2 Joint release manipulation of cervical segments as an analgesic
           脑蚓部和前额叶皮质的网络的一部分                [54] ,它在与网络         mechanism for sympathetic brain region glucose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中的其他区域(如边缘系统和皮质)接触的同时,根据                            cervical spondylosis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