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2022-36-中国全科医学
P. 51

·4526·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因素聚集的暴露率低于西藏自治区昌都的藏族人群研究                                作者贡献:唐召云、何杨、陈聪进行文章的构思与
           结果  [19] 。研究证实当危险因素聚集于个体时,其 CVD                     设计;唐召云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数据收集
           发生风险也明显增加         [20] ;并且有研究结果提示年龄越                与整理、统计学处理、撰写论文;唐召云、何杨、陈聪
           大,危险因素聚集率越高           [21] 。因此应重视多个危险因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杨晓丹进行中英
           素聚集个体,尽量减少其危险因素,降低 CVD 发生风险。                        文修订;吴新华、刘宏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
               本研究结果提示 35~54 岁年龄段中男性 ICVD 发病                   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绝对危险度均高于女性,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相似                    [22-23] ,     本文无利益冲突。
           分析原因可能为女性在绝经前存在雌激素对 CVD 的保                          参考文献
           护作用   [24-25] ,并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养成不健康的生                    [1]ROTH G A,MENSAH G A,JOHNSON C O,et al. Global burden
           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和食用高脂肪食物等。同时,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1990-2019:update from
                                                                   the GBD 2019 study[J]. J Am Coll Cardiol,2020,76(2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男性、女性 ICVD 发病绝
                                                                   2982-3021. DOI:10.1016/j.jacc.2020.11.010.
           对危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研究结果相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
           似 [26] 。本研究中跨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男性、女                            告 2019 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20,35(9):833-854.
           性 ICVD 发病绝对危险度均低于全国水平(男性 5.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0.09.001.
           女性 3.0%)  [27] ,故推测高海拔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可能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对 ICVD 的发生发展具有保护作用,纳西族人群可能也                             Diseases in China.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2019:an updated summary[J]. Chinese Circulation
           存在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有报道发现高原地区藏族人群
                                                                   Journal,2020,35(9):833-854. DOI:10.3969/j.issn.1000-
           通过自然选择产生特异基因而对高原缺氧具有适应性,
                                                                   3614.2020.09.001.
           证实了人类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28-30] 。本研     [3]吴新华,陈章荣,刘宏,等 . 跨高原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
           究中纳西族人群世居于跨高原地区,其 ICVD 发病风险                             大理大学学报,2019,4(10):71-74.
           与缺氧相关的基因调控是否存在关系,仍需下一步研                             [4]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
           究。海拔每增加 1 000 m,环境温度可降低约 6.5 ℃。                         案的研究”课题组 .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
                                                                   及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
           研究证实反复暴露寒冷环境可导致包括交感神经应激反
                                                                   31(12):893-901. DOI:10.3760/j:issn:0253-3758.2003.12.005.
           应迟钝(习惯化)和基础代谢率的增加                 [31] ,而基础代
                                                               [5]GÜNGÖR  Z  B,TÜTEN  A,EKMEKÇI  H,et  al.  Possible
           谢率的增加可能导致肥胖的患病率下降。高海拔地区紫                                effects  of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single-
           外线强度和暴露时间要高于平原地区,有研究表明,高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n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atients with
           海拔地区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利影响,                                preeclampsia[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8,31(23):
           这可能是由紫外线介导维生素 D 合成,并可能使一氧                               3119-3127. DOI:10.1080/14767058.2017.1365125.
           化氮由皮肤转移到体循环中            [32] ,而缺乏维生素 D 则可           [6]中 国高血 压防 治指 南(2018 年 修订 版)[J]. 中 国心 血管
                                                                   杂  志,2019,24(1):24-56. DOI:10.3969/j.issn.1007-
           能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心力衰竭
                                                                   5410.2019.01.002
           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33-34] 。除上述因素外,高原地区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
           ICVD 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还受到地区昼夜节律、季                              版)[J].  中 华 糖 尿 病 杂 志,2018,10 (1):4-67. DOI:
           节变换、空气污染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3.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未来跨高原地区纳西族                          [8]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 中国成人血脂异
                                                                   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
           农村人群 ICVD 防治应重点针对男性、高龄等人群,应
                                                                   419. DOI:10.3760/j.issn:0253-3758.2007.05.003.
           加强无症状人群的个体化评估、ICVD 防治的宣传和基
                                                               [9]严青华,张夏芸,徐继英,等 . 上海市 35~59 岁人群缺血性心
           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研究                                血管病 10 年发病风险评估[J]. 中国公共卫生,2019,35(9):
           局限性:(1)本研究首次选择跨高原地区纳西族农村                                1183-1186. DOI:10.11847/zgggws1122521.
           人群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可能为未来 ICVD 风险评估工                             YAN Q H,ZHANG X Y,XU J Y,et al. Assessment of 10-year
           具的研发提供一些依据;(2)本研究以世居于跨高原                                risk for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or adults aged 35-59 years in
           地区纳西族农村人群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倚                                Shanghai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9,35(9):
                                                                   1183-1186. DOI:10.11847/zgggws1122521.
           且样本量较少,故未来的研究应扩大研究人群,为个体
                                                               [10]刘览,刘华章,冯颖青,等 . 广州市 35~75 岁社区居民心血管
           化评估 ICVD 发病风险提供依据;(3)本研究人群为                              病主要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20,47
           纳西族农村人群,其年轻人群大多外出务工或移居市区,                                (4):635-639,647.
           故调查人群平均年龄普遍偏大,人群年龄构成不同于以                                 LIU L,LIU H Z,FENG Y Q,et al. Clustering of cardiovascular
           往其他研究,故有必要组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population aged 35 to 75 in Guangzhou[J].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