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2022-25-中国全科医学
P. 85
·3154·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治疗成功与否取决于孩子被治疗的积极程度。临床 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实现 FC 的基层首诊对于降低
医生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治疗效果并获得患儿的积 医疗费用具有一定作用。儿童 FC 的早期诊断会明显提
极反应 [25] 。儿童 FC 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生 高其症状缓解率,重要预后因素是首次就诊时的功能诊
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不断变化的儿童发展环境中相互 断,在首次就诊时即确诊 FC,可以将临床过程从调查
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 FC 患儿都需要由儿科医生 阶段转移到管理阶段,进而更快、更准确地改善患儿症
或心理学家进行治疗。当更多的基层医生和父母意识 状。有研究显示,早期诊断 FC 可以使患儿的症状缓解
到 FC 是一个真正的医学问题时,双方都会更有能力和 率提高至 83.7% [27] 。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进行
动力来帮助孩子解决 FC 的困扰。儿童 FC 可能会导致 了强化治疗,仍有 30%~50% 的患儿在经过 5 年的治疗
并发症出现,包括食欲不振、发育迟缓、大便失禁、肛 后仍持续存在便秘症状 [2] 。据估计,全球患病率为 3%
裂和膀胱炎(充满粪便的直肠远端可能会压迫膀胱颈, 的 FC 是由于疼痛或害怕排便而导致的不规则排便,触
患者膀胱排空不完全)。通常的临床治疗目标是排出 发因素可能是饮食改变、放弃尿布困难、在学期间,或
软便,理想情况是 1 次 /d,最好不低于 1 次 /2 d。这一 者仅是因为之前有过排便疼痛的情况,从而导致患儿产
排便目标对于克服便秘非常重要,但在无便秘史的儿 生恐惧记忆 [28] 。因此,加入半固体食物、如厕训练伊
童中,只要能排出软便,较低频率的排便模式也较常见 始或入学早期,是儿童最易发生便秘的时期,基层医生
且可以接受。为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需要进行数周至 应在例行体检时就以上问题与儿童父母进行沟通、解释,
数月甚至数年的轻泻药和行为疗法。必须对患儿父母或 并教授其针对性措施。
照顾者进行有效的排便再训练和行为矫正教育,以便其 此外,即使便秘和大便失禁儿童对排便习惯的评价
能在家中持续进行治疗。经治疗后,大多数患儿可获得 明显低于无排便障碍的儿童,但仍有约一半的便秘或大
改善,但很少有患儿能完全恢复。有研究显示,FC 的 便失禁儿童家长对其排便习惯评价为良好或非常好,这
康复率会随时间增加,1 年后为 30%~50%,5 年后为 意味着儿童家长并不将排便障碍视为一个问题,这也导
48%~75% [26] 。 致其很少因排便障碍而就诊 [29] 。考虑到患儿家长对排
FC 患儿若在儿童期接受了充分的治疗,成人期临 便问题的认识不足,再加上谈论排便障碍的禁忌,同时
床结局大多较好。荷兰的一项针对 401 例儿童的研究结 许多便秘儿童的排便频率(64%)和排便量(49%)是
果显示,经过 6~8 周的治疗,75% 的患儿成年后无症状 正常的 [30] ,这就导致儿童的排便障碍患病率有可能被
(中位随访 11 年) [10] 。导致患儿无法长期康复的因 低估。因此,在筛查便秘时,仅询问儿童的排便频率和
素包括:发病时年龄较大,转诊至小儿消化科之前延误 稠度是不够的,应询问疑似便秘儿童是否有劳累、排便
较久,就诊时每周排便次数较少。便秘的治疗包括密切 不完全、肛门直肠阻塞等问题。
的医疗监督、饮食指导、行为改变、如厕训练(最好是 行为疗法与轻泻疗法联合应用可以改善 FC 患儿的
饭后 1~2 h 如厕)。婴儿和儿童的治疗方法不同,慢性 治疗结果 [31] ,且几乎所有综合性治疗方案均有望改善
FC 管理的首要原则是使父母了解便秘并知晓如何打破 患儿症状 [26] 。若在儿童期接受了充分的 FC 相关治疗,
恶性循环。对于年幼的儿童,导致持续便秘的主要原因 则成人期的便秘症状会相应改善。婴幼儿及儿童期预防
是与排便相关的疼痛、恐惧或焦虑。从心理上讲,儿童 便秘的重点是及时进行膳食、如厕训练、如厕行为等的
会避免痛苦或不愉快的行为,不能期望年幼儿童知道定 事前指导,便秘的治疗取决于儿童年龄和便秘症状持续
期排便对避免大便变干和硬的重要性,父母和照顾者需 时间,治疗方式包括健康教育、膳食改变、行为改变、
要避免儿童在排便时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和疼痛。随着时 药物治疗,这些方法可单用也可联用 [5] 。可见,婴幼
间的推移,儿童会体会并理解排便并不像其想象得那样 儿及儿童的 FC 管理应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才能
不快,自然会愿意主动排便。慢性 FC 管理的两大支柱 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这也再一次提示了社区儿科诊疗
是行为矫正和药物治疗,很多医生忽略了前者,导致儿 模式“儿童保健 + 儿科诊疗”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有
童父母也产生认知误区,但行为改变才是获得持久性治 研究表明,拒绝或抵触如厕训练的儿童有忍便行为,会
疗成功的唯一途径。 导致急性便秘,随即发展为慢性便秘,最终导致大便失
3.4 儿童 FC 的规范化管理 早期发现儿童 FC 并在社 禁 [32] 。而在 27 月龄前开始如厕训练不会增加儿童发
区规范化管理是可行且必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患 生这些问题的风险 [33] 。适龄儿童的如厕训练及 FC 患
者的康复率更高,多是因为与转诊至专科治疗的患儿相 儿的排便再训练,在社区常规儿童保健期和社区儿科诊
比,基层就诊患儿的病情更轻或治疗难度更低 [22] 。在 疗阶段进行更为适宜。一项大规模的前瞻性纵向研究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儿童 FC 的规范管理,将对儿童 示,拒绝排便的儿童可能之前发生过频繁或偶尔的排便
及其家庭产生积极影响。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评估成本 困难及排便疼痛,约 93% 拒绝如厕和排便困难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