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2023-04-中国全科医学
P. 29
·414· http: //www.chinagp.net E-mail: zgqkyx@chinagp.net.cn February 2023, Vol.26 No.4
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受到年龄、时期及队列因
RR 值 素的影响。从纵向年龄曲线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艾
95%CI 下限 滋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在艾滋病流行
95%CI 上限
的早期阶段,青年群体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健康教育
宣传活动的目标人群以年轻人为主,老年群体常未被包
含在内,导致老年群体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相对缺乏 [17] 。
既往研究表明,老年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感
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意识薄弱 [18] 。同时老年人的性需
求常被其伴侣和社会所忽略,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当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过去老年人相比有了
明显改善,部分老年人仍处于性活跃状态 [19] ,且无保
注:死亡风险 RR 值及其 95%CI:1929—1933 年出生队列组为 护措施的性行为在该群体中较为常见,因此危险性行
0.000 1(0,0.000 6)、1934—1938 年出生队列组为 0.000 9(0.000 5, 为加剧了艾滋病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流行。已有研究证
0.001 7)、1939—1943 年出生队列组为 0.003 0(0.001 8,0.005 0)、
实,艾滋病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其死亡风险有着密切关
1944—1948 年出生队列组为 0.010 4(0.006 7,0.016 1)、1949—1953
系,艾滋病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可导致其死亡风险增
年出生队列组为 0.033 1(0.023 0,0.047 5)、1954—1958 年出生队
列 组 为 0.092 4(0.068 8,0.124 2)、1959—1963 年 出 生 队 列 组 为 加 [20] ,而≥ 50 岁群体贫血患病率较高 [21] ,其在感染
0.216 3(0.170 8,0.273 9)、1964—1968年出生队列组为0.570 1(0.484 1, 艾滋病病毒后更易出现长期贫血,死亡的风险也就相应
0.671 3)、1969—1973 年出生队列组为 1.000 0(1.000 0,1.000 0)、
增加。中老年群体死亡风险较高的原因还可能为:大量
1974—1978 年 出 生 队 列 组 为 1.922 1(1.659 7,2.225 9)、1979—
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存活多年,病程
1983 年 出 生 队 列 组 为 3.605 4(2.984 7,4.355 2)、1984—1988 年
出 生 队 列 组 为 6.452 9(5.081 2,8.194 8)、1989—1993 年 出 生 队 延长,进入中老年阶段后免疫系统功能明显下降,艾滋
列组为 10.623 7(7.821 3,14.430 3)、1994—1998 年出生队列组为 病相关并发症和其他疾病共同导致其死亡 [22] 。
18.712 9(12.185 2,28.737 4)、1999—2003 年出生队列组为 38.917 9
时期效应是指某个特定的时期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
(18.241 4,83.030 9)、2004—2008 年 出 生 队 列 组 为 34.567 7
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发病 / 死亡风险 [23] 。根据年龄 - 时期 -
(11.029 7,108.336 9)、2009—2013 年出生队列组为 93.634 5(21.168 0,
414.182 4) 队列模型结果,艾滋病发病与死亡风险均随着时期的推
图 7 中国艾滋病死亡率的出生队列效应 移逐渐上升。在 2004 年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随
Figure 7 Birth cohort effect on AIDS mortality in China,2004—2018
访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随访效果不理
想,且由于检测遵循自愿原则,报告的发病人数明显少
3 讨论 于实际发病人数 [16] 。而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优化了
本研究采用 Joinpoint 回归模型和年龄 - 时期 - 队 艾滋病病毒检测策略。自愿咨询和检测(VCT)站点数
列模型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与死亡趋势, 量随着时期的推移成倍增长,持续推进高危人群 VTC、
并探讨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 3 个维度对艾滋病发病率 医疗机构扩大筛查、社会组织动员检测、重点人群自我
及死亡率的影响。Joinpoint 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04— 检测等 [24] 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艾滋病检测率大幅提升,
2018 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分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艾滋病病例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另外,
别年均上升 22.70% 和 18.80%。2004 年中国出台了“四 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为 8~9 年,随着大量早期发现的艾
免一关怀”政策,2006 年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 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艾滋病期,中国逐步进入艾滋
+
2012 年发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 病发病高峰期 [22] 。CD 4 T 淋巴细胞水平及诊断时机是
动计划》(国办发〔2012〕4 号)及 2017 年发布的《中 艾滋病患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25] ,
+
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国办发 CD 4 T 淋巴细胞水平越高且越早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
〔2017〕8 号)中均提出要“扩大监测覆盖面,最大限 艾滋病患者死亡风险越低。已有研究证实,超 1/3 的艾
+
度发现感染者” [15] 。在上述政策背景下,艾滋病病毒 滋病新发病例 CD 4 T 淋巴细胞水平偏低 [26-27] ;一项横
抗体筛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这 断面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6 年我国西南地区报告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艾滋病病例能被及时地发现。目前, 的45 000例艾滋病新发病例/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者中,
对于将艾滋病病毒从体内彻底清除尚缺乏有效手段,加 45% 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阶段 [28] 。因此,在今后的艾
之中国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种类较为有限,艾滋病病毒耐 滋病防治工作中,要加快推进艾滋病早期筛查和早诊
药性激增 [16] ,因此艾滋病的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 早治。
年龄 - 时期 - 队列模型结果显示,2004—2018 年 队列效应反映了生命早期环境的变化,是指同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