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2022-32-中国全科医学
P. 90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4055·
表 2 两组步长、步宽、步速、足角、触地时长比较( ±s)
Table 2 Comparison of step length,step width,step speed,foot angle
and touch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步长 步宽 步速 触地时长
组别 例数 足角
(m) (m) (m/s) (s)
对照组 30 0.83±0.17 0.14±0.04 0.81±0.20 14.37°±6.08° 1.09±0.26
研究组 35 0.59±0.23 0.17±0.04 0.62±0.29 20.10°±10.60° 1.31±0.41
t 值 -4.840 2.340 -2.900 2.620 2.550
P 值 <0.001 0.023 0.005 0.011 0.013
3 讨论
图 2 静态足底压力中心轨迹
Figure 2 Static plantar pressure center trajectory 膝关节创伤是导致膝关节挛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15] 。
当膝关节受到创伤后,关节面的破坏、周围组织的损伤、
创伤后的血肿机化、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的粘连等均会导
致关节挛缩的发生 [6] 。HAGIWARA 等 [16] 认为关节囊
的形态改变是导致关节挛缩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的研究
者多认为膝关节创伤后,关节滑膜的纤维化是造成关节
挛缩发生的主要原因 [17-19] 。周云等 [20] 在动物实验中
的研究也表明膝关节创伤后,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关
节液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含量呈上升趋势,
关节囊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增加,最终导致关节挛缩的发
生。在临床病例中,膝关节的创伤和固定常先后发生,
注:T1 表示踇趾区,T2 区表示第二至第五脚趾区,M1 区表示第 一方面,创伤后膝关节周围组织的直接损伤和关节腔内
一跖骨区,M2 区表示第二跖骨区,M3 区表示第三跖骨区,M4 区表 的出血会造成周围组织的粘连,另一方面,创伤后的固
示第四跖骨区,M5 区表示第五跖骨区,MF 区表示足底中部区,MH 定使得关节腔内血液循环和滑液流动减慢,发生粘连。
区表示足后跟内侧区,LH 区表示足后跟外侧区 除此之外,创伤后的膝关节其周围肌群主动收缩减少,
图 3 足底分区 [21]
Figure 3 Plantar division 肌肉萎缩,延展性降低,也会引起肌性挛缩 。膝关
节作为下肢的重要关节,一旦出现关节挛缩,将会导致
2.3 两组足底压力 Ad 值占比比较 研究组患侧压力 整个患侧下肢生物力学的改变。传统的膝关节功能评估
Ad 值占比为(45.73±2.68)%,健侧压力 Ad 值占比为 主要包括膝关节的活动度、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与肌
(54.27±2.68)%,研究组患侧压力 Ad 值占比低于健侧, 张力、下肢的平衡与负重以及本体感觉方面。在步态方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7,P<0.01)。对照组左侧 面的评估也多局限于患侧下肢各个时相的支撑和迈步是
压力 Ad 值占比为(50.04±1.50)%,右侧压力 Ad 值占 否正常。对于行走而言,静态的评估常难以对动态的迈
比为(49.96±1.50)%,对照组左侧与右侧压力 Ad 值 步做出客观的评判。有研究表明,下肢疾病导致的行走
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4,P=0.839)。 动态失衡,可引起足底压力分布的变化 [22-23] ,动态足
2.4 两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偏移值比较 研究组在 底压力测试仪能够很好地捕捉到步行过程中足底压力的
COP-X 方向、COP-Y 方向的偏移值均高于对照组,差 改变,从而对下肢的负重及行走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估。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本研究中,笔者对比了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
表 3 两组足底各区域压力占比比较( ±s,%)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each plantar ar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 例数 T1 区 T2 区 M1 区 M2 区 M3 区 M4 区 M5 区 MH 区 LH 区 MF 区
对照组 30 5.30±1.99 5.96±1.87 11.58±2.36 9.18±1.78 8.63±2.10 6.39±1.00 3.34±0.86 21.13±2.86 18.40±2.30 10.07±2.85
研究组 35 5.69±2.27 7.27±2.19 10.69±2.86 8.80±2.02 8.93±1.70 7.81±2.00 4.31±1.45 18.55±4.14 16.31±3.78 11.61±4.81
t 值 0.732 2.572 -1.348 -0.794 0.654 3.566 3.211 -2.874 -2.644 1.537
P 值 0.467 0.012 0.183 0.430 0.515 0.001 0.002 0.006 0.010 0.129
注:T1 表示踇趾区,T2 区表示第二至第五脚趾区,M1 区表示第一跖骨区,M2 区表示第二跖骨区,M3 区表示第三跖骨区,M4 区表示第四
跖骨区,M5 区表示第五跖骨区,MF 区表示足底中部区,MH 区表示足后跟内侧区,LH 区表示足后跟外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