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2023-02-中国全科医学
P. 128
2023年1月 第26卷 第2期 http: //www.chinagp.net E-mail: zgqkyx@chinagp.net.cn ·249·
疗选择及 β 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供医生在临床实践中 察也指出长期高时间紧迫性、成长环境中缺乏耐心或处
参考。 于对抗状态,也是后期高血压形成的危险因素;高强度
1 中青年高血压 运动,如肢体力量训练等也与青年高血压相关;上述因
1.1 中青年高血压流行病学 高血压是世界上常见 素均可持续激活交感神经,使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
的疾病之一,全球发病率约为 31.1%(13.9 亿,血压 儿茶酚胺类持续增高,直接或间接引起中小动脉血管收
≥ 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2/3 在 中 低 缩,最终导致外周阻力升高及血压上升(舒张压尤其显
收入国家 [3-5] 。过去十年中,高收入国家的高血压年 著) [20-21]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标志物谷氨酰
龄标准化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转肽酶(GGT)和 C 反应蛋白升高,进一步加重炎性反
(包括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6-7] 。我国高血压的 应及相应血管损伤。
总体患病率为 23.2%~33.6% [8-10] ,并且随年龄增高而 1.2.2 临床特点 中青年高血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收
上升,其中中青年占大部分,甚至超过全部高血压患者 缩压轻度升高或正常,脉压差较小。中青年高血压患者
的 3/4 [11] 。国际不同医学学会、机构对中青年高血压 大动脉弹性好,能缓解动脉壁压力,因此收缩压升高不
的年龄界定不一,年龄上限为 55 岁或 65 岁 [12-13] ;另 明显,多数为 1 级高血压,因此常被忽视。持久的工作
外,不同国家中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较大,平均约为 压力、精神应激等因素,构成中青年高血压的持续诱
20% [14] 。 因 [22] 。
2018 年发表的中国高血压调查(CHS)采用分层、 中青年高血压多无临床表现或症状不明显,有些患
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我国内地 31 个省的 262 者伴有心率加快、心率变异性降低,以及超重、肥胖、
个城市和农村分别抽取 451、755 例≥ 18 岁的居民进行 BMI 及腰围增大、脂肪肝等。男性多于女性,80% 合并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总体粗患病率为 27.9%, 有靶器官损害,5%~20% 伴有室性心律失常 [23] 。
35~44 岁、45~54 岁 年 龄 段 分 别 为 15.0% 和 29.6%, 1.2.3 临床风险 研究表明,中青年高血压与长期冠心
男性多于女性 [8] 。然而,如果按 2017 美国心脏病 病或脑卒中之间显著相关 [24-26] 。国内研究报告约 2/3
学 会 / 美 国 心 脏 协 会(ACC/AHA) 标 准( 血 压 >130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和极高危患病人
/80 mm Hg) [15] ,以上两个年龄段患病率分别为 41.7% 群 [27] 。也有研究认为,即使血压处于正常参考范围的
和 56.1%,较国内标准(血压 >140/90 mm Hg)患病率 高值区间(120~129/80~89 mm Hg),心血管疾病风险
增加超过 1 倍 [8] 。 仍显著增加 [28] 。另外,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其他
另一项研究观察了 1991—2011 年我国高血压流行 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肥胖、吸
病学的动态变化,根据历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 烟、肾病等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 [29] 。一项男性学生队
结果,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在 20 年间从 23.4% 上升至 列研究表明,20 岁左右的血压测量值与 50 年后的冠心
28.6%,其中≥ 60 岁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从 43.8% 上 病死亡率风险相关;美国哈佛校友健康研究(HAHS)
升至 49.8%,增幅 13.7%;中年人(40~59 岁)高血压 的调查对象为哈佛学生,入学血压值与数年后冠心病发
患病率从 20.1% 上升至 26.8%,增幅 33.3%;青年人 病和死亡风险等证实,与健康男性相比,中青年男性 1
(18~39 岁)高血压患病率从 5.4% 上升至 6.8%,增幅 级 /2 级高血压人群冠心病发病与死亡风险均显著升高
25.9% [16] 。可见在我国中青年高血压人群不仅在基数 (P<0.001) [26,30] 。
上占绝大部分,并且其患病率上升程度也明显高于老年 通常中青年高血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单纯舒张
高血压人群。 期高血压(IDH)比例高。BULPITT 等 [31] 进行的一项
1.2 中青年高血压疾病特点 为期 8 年的随访研究发现,约 22% 的 IDH 未经治疗后
1.2.1 发病机制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交感神经过度兴 进展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而血压正常者仅
奋是其重要发病机制,研究证实,中青年高血压(尤其 8% 发 展 为 ISH。FRANKLIN 等 [32] 对 3 915 例 未 经 治
是合并肥胖)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明显增多 [17] 。另外, 疗且无心血管事件的人群随访长达 10 年以上,结果显
高血压的致病危险因素在中青年人群中呈现增高趋势; 示 IDH 患者发展成为混合型高血压(SDH)的概率为
除了遗传因素,包括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等。博加卢萨 82.5%,是理想血压(<120/80 mm Hg)人群的 23.1 倍,
(BOGALUSA)研究提示儿童期基础血压升高是预测青 提示单纯 IDH 是 ISH 和 SDH 的先兆。
年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次为体质指数(BMI) 在导致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的因素中,IDH 与 ISH、
升高 [18] 。另外,CARDIA 研究报告,抑郁或压抑状态 SDH 相同,均属于高危风险因素。FRANKLIN 等 [32] 发
为 22~35 岁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9] ;其他队列观 现,50 岁以下成年人的 IDH 较 ISH 能更有效地预测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