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2022-32-中国全科医学
P. 111

·4076·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表 4 2005—2021 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各年龄段精神障碍死亡趋势分析
                      Table 4 Trend analysis of related indicators of female mental disorder death in Pudong New Area of Shanghai,2005-2021
                 指标          年份(年)         APC(95%CI)(%)       Z 值     P 值    AAPC(95%CI)(%)      Z 值     P 值
           60~69 岁
             死亡比例            2005—2011   -57.74(-86.71,34.44)  -1.62  0.130   9.89(-17.02,45.51)  0.72   0.485
                             2011—2021    74.43(2.37,197.23)   2.27   0.042
             粗死亡率            2005—2011   -57.86(-83.93,10.52)  -1.95  0.070   0.71(-21.03,28.42)  0.06   0.952
                             2011—2021    53.47(-1.56,139.26)  2.10   0.060
             减寿率             2005—2011   -72.94(-93.55,13.55)  -1.99  0.070   3.82(-28.15,50.02)  0.22   0.830
                             2011—2021    98.95(2.76,285.17)   2.27   0.040
           70~79 岁
             死亡比例            2005—2016    -6.86(-14.96,2.01)   -1.70  0.110   -5.13(-9.37,-0.70)  -2.46  0.026
                             2016—2021    0.39(-25.75,35.74)   0.03   0.980
             粗死亡率            2005—2010   -21.35(-37.93,-0.35)  -2.21  0.047   -7.20(-11.42,-2.77)  -3.42  0.003
                             2010—2021     -2.07(-8.82,5.17)   -0.64  0.530
             减寿率             2005—2010   -22.10(-37.42,-3.04)  -2.49  0.030   -6.89(-11.04,-2.54)  -3.33  0.005
                             2010—2021     -1.33(-7.63,5.40)   -0.44  0.670
           ≥80岁
             死亡比例            2005—2016     1.42(-0.37,3.24)    1.73   0.110    0.98(0.13,1.85)    2.45   0.027
                             2016—2021     -0.35(-6.05,5.71)   -0.13  0.900
             粗死亡率            2005—2012   -16.77(-24.11,-8.71)  -4.33  <0.001  -3.62(-7.54,0.47)   -1.89  0.078
                             2012—2021     6.80(0.27,13.76)    2.27   0.040
             减寿率             2005—2012   -17.21(-24.49,-9.22)  -4.47  <0.001  -4.06(-7.95,0.00)   -2.13  0.050
                             2012—2021     6.37(-0.12,13.27)   2.14   0.053


           死亡率未见明显趋势,但标化死亡率显著下降。这与                             病负担   [12] 。基于覆盖我国 100% 区县的严重精神障碍
           我国近年来加大精神障碍疾病管理的投入,通过基本                             信息系统监测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登记在册患者 643
           公共卫生服务包将重型精神病纳入日常管理有关                      [3] 。    万例,报告患病率 0.46%、管理率 95.12%、规范管理率
           2014—2017 年上海市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                        89.01%、服药率 87.83%、规律服药率 68.84%、病情稳
           为 97.35%~99.25%,服药率为 57.50%~79.57%,这可能              定率96.40%,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服药率、规律服药率、
           是影响当地精障碍疾病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31] 。但     病情稳定率逐年上升;西部地区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显
           通过 Joinpoint 回归模型发现,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居民                     著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3] 。有研究对居民精神障碍相
           精神障碍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减寿率在 2012 年左                         关死亡进行了差异分析,发现精神障碍相关死亡中存在
           右出现拐点,2012 年以前呈显著下降趋势,2012 年以                       躯体共病、性别和地区差异,提示进行重点人群管理,
           后则显著上升。这一方面与 2010 年左右南汇农村地区                         开展高危人群、弱势人群健康教育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
           并入浦东新区有关,农村地区居民对精神障碍的认识相                            早期识别、发现和治疗躯体共病,可能有助于降低精神
           对较少,且农村高龄老人常因为年龄原因,不再寻求医                            障碍死亡率     [13-14] 。
           院治疗   [9] 。另一方面与上海市市区高龄老人因拆迁迁                           综上所述,2005—2021 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
           入浦东新区有关,80 岁以上老年人 2012—2021 年粗死                     神障碍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高龄(≥ 80 岁)
           亡率增速 7.66%,对女性精神障碍死亡率的上升贡献较                         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高龄女性的精
           大 [11] 。但同时发现,70~79 岁人群死亡比例、粗死亡                     神健康值得当地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低,采
           率和标化死亡率均稳定下降,可能与女性是国家政策下                            取有效措施提高当地高龄女性对健康宣教的顺应性及精
           精神障碍早死疾病负担降低的显著人群有关                   [32] 。        神疾病医疗可及性可有效促进女性人群健康。当地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50 岁以下女性居民精神障碍未                         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报告死亡案例,可能需要更大的人群和时间跨度来分析                            中新的城镇化地区居民女性精神障碍死亡特征,提示针
           其趋势   [33] 。但是,本研究采用同年龄组出生时平均期                      对高危人群尽早采取防治措施,政府应大力支持引导多
           望寿命作为早死年龄域,而非限定 80 岁或 75 岁为早死                       学科、多领域间开展合作,提供优惠政策,引进专业资源,
           界限,能更真实地反映当地女性居民精神障碍死亡的疾                            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医院 - 社会 - 家庭一体化康复模式,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