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中国全科医学2022-09
P. 128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1149·
生了较高的医疗成本和保健费用 [4] ,但其诊断和治疗在临床 的体质量减轻、发热和夜间排便情况 [11,14] ,如果出现上述
上仍然具有挑战性,除了心理治疗需要良好的医患关系外, 表现或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则需要行结肠镜检查进一步
IBS 患者的临床管理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使用药物和 确定,如果症状不明显,只需要进行无创诊断,为了排除贫
非药物方法。虽然通过长达几十年的努力,但是目前 IBS 的 血或炎症,应进行全血细胞计数以及血浆 C 反应蛋白水平和
治疗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国内外权威机构也尚未制定 粪便钙卫蛋白的检查。此外,对于腹泻患者,需要进行粪便
统一规范的预防措施和策略,因此,有必要对 IBS 目前的研 分析、乳糜泻血清学检查和甲状腺功能检查。在特定情况下,
究进行归纳与总结,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的 IBS 的主要症状 可以考虑进行乳糖吸收不良呼气试验或饮食排除试验。最后,
及其目前的治疗方法和可能的预防策略,提出了医学领域未 由于超过四分之一的腹泻 IBS 患者中发现胆汁酸吸收不良,
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 IBS 的临床诊断治疗和制订合理的 IBS 因此可以通过胃肠镜评估排除胆汁酸吸收不良,或使用胆汁
预防、控制指南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酸结合剂进行治疗试验 [14-15] 。
1 IBS 的发病机制及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目前 IBS 的治疗方法并不统一,主
总的来说,IBS 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所处 要是针对临床主要症状进行治疗,因此一旦诊断出 IBS,还需
的环境因素有关,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IBS 被认 进一步诊断出亚型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为是“脑肠轴疾病”或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一大类。脑肠轴是 2 IBS 的治疗
由中枢神经系统和肌间神经丛之间的联系构成的,通过这个 2.1 非药物治疗 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 IBS 患者最重
途径,情绪可以影响肠道运动、黏膜分泌和屏障功能,反之 要和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具体包括根据中国膳食标准调
亦然,胃肠道的刺激也可以影响心理功能。据报道,IBS 患者 整饮食结构、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持心理健康。
的血清素和多巴胺分泌异常,这些异常改变在临床中可以作 最 新 版 的 英 国 胃 肠 病 学 会 指 南(Guide to the British
为生物标志物为诊断该疾病发挥作用 [5-6] 。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GBSG)强调,调整饮食应被视为
在一些 IBS 患者中,尤其是 IBS-D 患者,会出现肠黏膜 胃肠道疾病治疗的一线方法 [16] 。美国卫生部国家健康研究院
通透性增加以及对躯体和内脏刺激的超敏反应,导致对疼痛 (NIH)相关指南建议 IBS 患者的传统饮食应规律,避免暴饮
的感知发生改变 [7] 。与 IBS 发病机制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肠 暴食或节食,保证每天约 2 L 的液体摄入量,限制酒精或碳酸
蠕动,这与 5- 羟色胺(5-HT)通路的失调有关,与健康对 饮料的摄入量,减少脂肪、可溶性纤维、咖啡因和产气食物(如
照者相比,IBS-D 患者的血浆 5-HT 水平升高,IBS-C 患者的 新鲜水果)的摄入量 [17] 。2020 版《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
血浆 5-HT 水平降低 [8] 。提示 5-HT4 受体激动剂或 5-HT3 共识》提出 IBS 应避免食用能诱发或加重 IBS 症状的食物 [4] 。
受体拮抗剂可作为 IBS 药物治疗的促动力剂靶点,通过减缓 减少饮食可能会缓解 IBS 的症状,但不进餐被证明会使
肠道运输缓解 IBS。 病情恶化,增加纤维摄入量是 IBS-C 患者的良好选择,然而,
目前肠道微生物群和 IBS 的关系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 麦麸等产气不溶性纤维会加重胃肠胀气和腹痛,因此,应选
关注,其在 IBS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明确,研究证明肠道 可溶性纤维食用,最初使用低剂量(3~4 g/d),然后逐渐增
微生物群可能参与屏障功能改变和黏膜炎性反应 [9] 。多项研 加以避免腹胀。脂肪摄入已证明会加重 IBS-D 患者的腹泻,
究分析发现 IBS 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差异很大,并且这 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增加与IBS症状的恶化相关,如果聚糖、
种差异可能是由患者饮食和地理区域决定的;此外,尽管 IBS 半乳聚糖、乳糖、果糖、山梨糖醇、木糖醇和甘露糖醇等可
患者中肠杆菌属类普遍存在,但是 IBS 和大肠杆菌之间的因 在肠道进行发酵,从而增加疼痛和肠胃胀气,而低短链碳水
果关系和时间关系尚不清楚 [7,9] 。 化合物(FODMAPs)如糖、二糖、单糖、多元醇摄入可以缓
参与 IBS 发病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胃肠道感 解 IBS 症状。此外,最近一项针对 IBS-D 患者的前瞻性随机
染、抗生素使用、饮食和食物耐受等 [2] 。此外,在 IBS 中, 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严格的低脂肪饮食(LFD)与传统饮食干
生理和心理之间的互相作用表现得较为明显,胃肠道功能紊 预均可使 IBS 症状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改善,并且这种改善
乱困扰时的心理状态会加剧 IBS 的临床症状,腹痛和排便习 在 LFD 组中更为明显,因此,目前建议将 LFD 作为改善 IBS
惯的改变会加剧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10-11] 。 症状的二线饮食干预 [18] 。
约有 10% 的 IBS 患者既往有肠道感染史,在胃肠炎患者 IBS 患者在摄入乳糖或麸质后症状可能会出现恶化。乳
中有3%~36%出现了持续的IBS症状,这可能与黏膜炎性反应、 糖不耐症在 IBS 中的作用是有争议的:与一般人群相比,IBS
黏膜免疫和肠道神经系统的改变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有 患者更可能出现乳糖吸收不良相关的症状。然而,在部分 IBS
关 [7,12] 。此外,尽管 IBS 患者的食物过敏很少见,但食物不 患者中,乳糖摄入量减少后症状减轻,可能是因为产气量减
耐受较常见,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会增加肠道发酵,从而引 少和肠道扩张;部分患者在没有乳糜泻的情况下摄入麸质后
发肠道过敏患者的 IBS 症状 [13] 。 会出现腹部症状,这种临床表现可能归因于碳水化合物吸收
IBS 的诊断也较为繁琐,总体来说,需要在排除器质性 能力差,而不是麸质本身或非腹腔疾病对麸质的敏感性 [19-20] 。
疾病以后,根据 IBS 在 3 个月到半年内发生的腹痛情况与排 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麸质摄入与 IBS 症状之间的关系。
便情况来决定。排除器质性症状过程中,需要仔细询问病史 此外,补充和替代医学也可以在 IBS 的非药物治疗中发
和体格检查,需特别注意以下症状:便血、贫血、不明原因 挥作用,不过目前的数据也存在争论,考虑到社会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