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中国全科医学2022-07
P. 131

·896·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务工,老年患者常担心治疗费用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                          程度的判别,而非疾病症状是否出现 / 明显,只有当其预感疾
           担,因而选择隐瞒病情,最终发生就医延迟。此外,高龄患                          病发作会严重影响自身生活、活动能力时,其才更有可能选
           者常患有数种慢性病。因病情迁延不愈、疾病反复发作,高                          择及时就医。因此,社区应大力开展中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
           龄患者常出现多种负性情绪,甚至对生活产生了无力感,认                          并应加强对于早期症状 / 表现不典型慢性病的知识宣传,以提
           为活着无意义,从而选择逃避就医            [3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高患者对慢性病的感知能力和积极防范意识。
           进程不断加速,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确                          2.2 可控因素
           保医疗资源与老年人实际就医需求相匹配仍值得深入研究。                          2.2.1 心理因素 TPB 可以用来预测和解释行为,已被广泛运
               教育可以提高个体对健康知识的理解能力和个体的健康                        用于就医行为研究中,笔者从 TPB 视角来探讨影响慢性病患
           意识、素养    [33] ,进而影响个体对疾病的应对方式。相较于受                  者就医延迟的心理因素。TPB 认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
           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患者更易发生就医                          为控制通过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实际行为的发生。在众多
           延迟。EMERSON 等   [31] 的研究发现,种族是乳腺癌患者就医                对慢性病就医延迟患者进行的访谈中,当被问及就医延迟的
           延迟的影响因素,与白种人相比,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黑种人                          原因,许多受访者表示“没有时间就诊”“有比这更重要的
           的就医延迟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美国黑种人社会经济地位                          事情要做”“自己生命期限到了,生命该结束了”和“这个
          (SES)较低导致其在获得医疗、护理服务上面临诸多障碍有关。                       病好多年了,反正看不好”          [34-36] 。消极就医态度的形成多受
           环境是患者就医延迟发生的影响因素,与居住于城市的乳腺                          就医经济负担、疾病认知状况和负性情绪的影响。精神疾病、
           癌患者相比,居住所在地为农村、乡镇的乳腺癌患者易发生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等患者常遭受社会的排斥或
           就医延迟   [7] 。既往研究多归因于农村(乡镇)地区医疗设施                    歧视,而病耻感也成为阻碍患者积极就医的重要原因。LIN等                 [37]
           匮乏、交通不便,但随着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资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证明了病耻感程度与女性癫痫患者就医行
           源正在加速下沉基层,故现今农村(乡镇)居民就医延迟发                          为呈负相关。王亚婷       [38] 发现,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病耻感水
           生率高的原因可能为:就医经济负担重和疾病认知程度较低                          平与其求医意向亦呈负相关。降低患者病耻感,并提高其疾病
           导致其就医态度消极。此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可能导致                          适应能力是促进其就医行为发生改变的可行方法。社会支持与
           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TPB 中主观规范概念相近。研究发现,患者的就医决策常受到
           疫情防控期间,医疗机构对门 / 急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严格管                       其家人、朋友的影响。如冯雪峰等            [39] 发现,家庭支持程度越
           理、医疗资源的短缺和不平衡配置及对疫情过度恐慌 / 担忧等                       高的患者,就医延迟时间越短;PEDERSEN 等            [40] 的研究结果
           因素,均可导致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            [32] 。                  也表明,癌症患者伴侣提供的支持越多,癌症患者就医延迟
               对于高龄、经济状况差、受教育程度低和居住地为农村(乡                      发生率越低。家人、朋友与患者接触、交流密切,当患者对
           镇)的慢性病患者:一方面,基层应加大慢性病知识宣传教                          是否就医犹豫不决时,往往会向其家人、朋友寻求帮助并听
           育力度(如通过移动宣传车、微信群等载体,拓宽知识宣传                          取其建议。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慢性病患者病耻感与其社
           途径)、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以充分发挥基层医                          会支持水平呈负相关       [45] ,故可通过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社会支
           疗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需完善社会和医疗保障                          持水平,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制度,如提高慢性病报销比例,扩大慢性病报销范围,将基                          增强患者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意愿,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
           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门诊统筹定点范围等,以改善慢性病患                          盖率和服务质量与效果,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进社区等活
           者就医延迟现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也应及时贯                          动以扩大支持者来源范围等,进而降低其病耻感,从而改善
           彻落实并不断完善、调整综合医疗保障应急预案,以确保医                          其就医延迟现况。TPB 中的感知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在概念上
           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特殊时期慢性病患者的基本就医需                          相近 [46] 。自我效能是健康行为的预测因子,可直接影响患者
           求,进而缓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慢性病患者就医带来的不                          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在就医行为领域的研究中,石颖                 [43] 发现,
           利影响。                                                自我效能水平越高的痔疮患者,面对疾病时越容易选择自我
           2.1.2 疾病特征 疾病症状 / 表现是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的影                    治疗,而非前往医院求助,这也导致其就医延迟时间更长;
           响因素。在 ANDERSEN 就医行为模型中,倾向性因素、能力                     而陈晓萍等    [44] 则指出,自我效能越低,患者越无法正确认识
           因素和需要因素是影响个体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其中,需                          自身所患疾病,也更易产生频繁及不必要的就诊行为,这在
           要因素是影响个体医疗服务利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包括患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急诊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何为不同种
           者对疾病或疼痛的感受、自评疾病严重程度、疾病症状 / 表现                       类慢性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以使其正确认识疾病,
           及其持续时间等     [33] 。例如,对于癌症患者,当其仅出现咳嗽、                引导其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避免其因盲目自我治疗
           体质量减轻、粪便带血和排便习惯改变等常见的非特异性症                          而出现就医延迟和病情加重,或因对疾病认知不足而过分依
           状时,其易忽视上述症状而发生就医延迟;部分老年前列腺                          赖医疗进而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仍值得深入探讨。
           增生患者对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的警惕性较低、自                          2.2.2 疾病认知 美国学者梅奥提出的知信行(KAP)理论,
           感不严重,认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排尿困难等症状是                          强调知识对行为发生的重要作用。KAP 将行为变化过程划分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正常现象,从而导致其延迟就                          为 3 个连续的阶段,即获取知识、形成信念和形成行为。将
           医。慢性病患者是否选择就医往往取决于其自身对疾病严重                          KAP 运用于就医行为研究中,获取知识即等同于获取疾病知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