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2022-31-中国全科医学
P. 74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3911·
必都能转化成行为,从知识到行为的转化是一个多层次、 物管理效果。
复杂而又困难的过程,如何提高患者知识水平、转变患 3.2.5 低服药频率预测慢性病共病患者整体服药依从性
者信念,进而最终提高其服药依从性一直是健康教育领 较优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服药频率 >3 次 /d 的慢性病
域关注的重点。医务人员对慢性病共病患者进行健康教 共病患者相比,服药频率为 1 次 /d 的慢性病共病患者
育时,应避免采取单向传播和单向宣教的方式,宣教内 入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的概率更大,表明高服药频率
容应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和通俗性, 是提高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阻碍因素,与既往
宣教形式应体现新颖性。同时还须及时接收来自患者的 研究的结果相同 [29,40] 。经分析,原因可能如下:(1)
信息反馈,动态评估知识的传播效果。 服药频率高,可增加患者漏服药物的概率;(2)高服
患者服药信念水平越高,越易入整体服药依从性较 药频率可能会使患者对服药行为及治疗产生抵触情绪,
优组,这与既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33] 。自我调节理论 进而导致患者不愿遵医嘱服药,自行减少服药次数。因
认为,个体的信念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进而影响自 此,这也提示医生在为慢性病共病患者开具处方时,应
身行为,而慢性病共病患者由于服药周期长且缺乏医务 结合患者多病共存这一实际情况,优先考虑选择长效制
人员监督和指导,较容易产生服药顾虑性信念(如担心 剂、复方制剂,在控制病情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服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而顾虑性信念水平较高的患者, 药次数,定期实施处方精简。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应辅
常对医嘱不遵从、不信任,更愿意相信民间偏方、土方, 助医生优化慢性病共病患者用药方案,协助医生回顾患
进而更易出现随意减药、停药等服药不依从行为 [34] ; 者的用药史、精简用物,致力于降低慢性病共病患者的
也有患者服药必要信念水平较低,对自身健康状况盲目 服药频率。
自信,认为疾病始终在自己可控范围内,无须遵医嘱、 4 小结
按时服药。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慢性病共 本研究通过 LCA 探究了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
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对疾病治疗产生的顾虑 性的异质性。由于 LCA 是基于研究对象在外显变量上
及盲目自信;通过帮助其增强服药必要性信念、克服服 的应答特征来对其进行分类的,因此,在不同的调查样
药顾虑,进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由于服药信念水 本下可能会出现分类结果不同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
平易于通过相关问卷测量,医务人员可在住院期间对慢 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可分为 3 个潜在类别:主观
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信念水平进行评估,及时识别可能发 服药依从性不佳组、整体服药依从性较差组和整体服药
生服药不依从行为的人群,从而使得医疗资源向服药不 依从性较优组;半数左右的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
依从行为发生风险较高的慢性病共病患者集中。 处于较高水平;患病后工作情况、收入来源情况、获药
3.2.4 获药师指导预测慢性病共病患者整体服药依从性 师指导情况、服药频率、用药知识与服药信念水平对慢
较优 本研究结果显示,获药师指导的慢性病共病患者 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影响。医务人员及家属应加
入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的概率更高。药师不仅承担着 强对因病退休、收入来源于子女赡养费的慢性病共病患
发药、审方等工作,还是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和理念的 者的关注,促进其服药信念和用药知识水平的提升,进
宣教者、不合理服药行为的干预者 [35] 。一方面来自药 而减少慢性病共病患者自主停药行为的发生;研发人员
师的指导有助于纠正慢性病共病患者因自觉症状好转或 应通过积极开发服药依从性促进工具,降低慢性病共病
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而自行停药的主观服药不依从 患者遗忘等无意的不依从行为的发生概率,进一步提高
行为;另一方面,药师对慢性病共病患者进行宣教有利 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慢性病共病患者疾病
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研究表明,工作繁忙、 自我管理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最终改善其健康结局。
生活不便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其根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来测量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服
本原因还是在于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 [36] 。药师 药依从性,评估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回忆偏倚和社
宣教可使患者认识到正确、规律服药有助于疾病的控制, 会期望偏差,未来可以考虑将患者自我报告结局测量工
降低其因工作繁忙漏服、忘服药物的概率,从而有助于 具和其他测量装置相结合,如药丸计数装置、电子监测
改善其服药依从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居家老年 装置等,共同运用于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评估。
患者持续治疗、药物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37] ,加强医 另外,由于调查范围较为局限,本研究的研究人群可能
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已被证明是管理慢性病的有效 不具有代表性,结论可能不具有普适性,今后应扩大样
且高效的方法 [38] ,然而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家庭医生签 本选取范围以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深入验证。未来研究
约服务团队仅由医生、护士组成,缺少社区药师的参 一方面可通过对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纵向分
与 [39] ,未来应积极将药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 析,探索其动态演变规律;另一方面可通过筛选慢性病
加强多学科协作团队建设,进而提高慢性病共病患者药 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的预测因子,进而为识别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