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5-06-15
    医疗实践·莫塔全科警示案例
    杨辉
    2025, 28(17):  0-C2.  DOI: 10.3760/cma.j.issn.1007-9572.2025.17.1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特稿
    闫温馨, 刘珏, 梁万年
    2025, 28(17):  2065-20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2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84KB) ( )  

    2025年1月,DeepSeek推出推理模型DeepSeek-R1,其凭借开源、成本效益高、推理能力强等优势,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深入探讨DeepSeek在全科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得出其能辅助基层诊疗决策、支持全周期健康教育与管理、填补"老少边穷"地区服务缺口,还可提升科研效率、助力教学培训模式创新。不过,其应用面临数据治理、伦理规范、技术标准等挑战。未来,建议探索推动DeekSeek等大语言模型辅助全科医生在医疗实践、科学研究、教学培训等多维服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赋能全科医学的作用,构建智慧全科生态体系,促进全科医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指南解读
    曹沁涵, 卓肖, 夏雨菡, 车杨曦, 陈敏
    2025, 28(17):  2070-20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2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7KB) ( )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中国癌症发病率第二位。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其诊疗策略也在不断演化。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紧跟科研前沿,分别于2024-01-29和2024-04-04发布了2024年V1/V2版《NCCN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这两次修订主要聚焦于分子学检测、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新辅助治疗及疾病监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本文通过分析2024年V1/V2版NCCN指南的更新要点,旨在为临床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实践提供更精确的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专题笔谈·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李佳, 谭文彬
    2025, 28(17):  2075-20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8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8KB) ( )  

    目前我国面临着骨质疏松症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诊治及随访管理仍缺乏规范性的难题。骨质疏松症可继发于多个系统疾病,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疾病,需要多学科的医务工作者紧密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制订完备的疾病管理方案。本文分析了继发性骨质疏松症(SOP)诊治现状、困境及防治对策,以期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SOP规范化诊疗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钡钡, 李佳, 谭文彬
    2025, 28(17):  2082-20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9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30KB) ( )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SOP)与各种内分泌代谢疾病有关。骨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腺功能减退症、高泌乳素血症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可打破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增加OP及骨折风险。为有效管理内分泌代谢病所致的SOP,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本文从SOP在不同内分泌代谢疾病群体中的流行病学特征、激素失衡及细胞信号通路异常等发病机制、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等骨损害特点,以及诊疗进展4个方面进行论述,为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患者防治SOP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谭文彬, 李佳, 刘明玉, 路永欣, 程雅欣
    2025, 28(17):  2092-21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9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14KB) ( )  

    骨质疏松症(OP)患者常共患多种疾病,除了年龄、性别、种族等一般致OP危险因素外,共患疾病及其相关治疗均可对骨代谢产生影响。目前关于神经系统疾病合并OP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本文拟从流行病学特征、骨量流失特点、相关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骨损害机制、OP预防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贺婷, 李佳, 谭文彬
    2025, 28(17):  2101-21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8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37KB) ( )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SOP)在临床实践中容易被忽视,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循环系统疾病继发骨质疏松时,由于循环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及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其继发骨质疏松的风险常被低估,及早预防和治疗SOP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疾病引起骨代谢失衡的机制与治疗方案各有不同,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骨代谢变化与骨损害特点及诊治进展4个方面对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合并骨质疏松进行综述,以期为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防治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宋小玲, 郑利, 金菊珍, 卯光艳, 商元昊, 胡瑾, 汪俊华, 王子云
    2025, 28(17):  2113-211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3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10KB) ( )  
    背景

    睡眠质量是成年人动脉硬化(AS)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其睡眠质量的类别特征尚需进一步探讨,且各睡眠质量类别特征与AS的关联尚未明确。

    目的

    了解40~65岁人群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睡眠质量类别与AS的关联,为完善AS的个体化防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22年3—11月"贵州省中老年人群睡眠特征及其与慢性病的随访研究"的基线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和专业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利用其各维度得分进行潜在类别分析(LCA)。采用修正Poisson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类别与AS的关联,以性别、年龄和是否晚睡进行分层,探讨不同亚组人群睡眠质量类别与AS的关联。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059人,共检出AS患者558例,检出率为52.69%。LCA识别出4种睡眠质量类别,为睡眠相对良好型(类别1,n=458)、睡眠不足伴夜间睡眠质量差型(类别2,n=248)、睡眠低效且不足型(类别3,n=238)和睡眠多重问题型(类别4,n=115)。修正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类别3人群AS的患病风险高于类别1(PR=1.14,95%CI=1.00~1.30)。亚组分析显示:在女性人群中,类别3和类别4人群患AS的风险分别是类别1人群的1.44倍(95%CI=1.11~1.86)和1.41倍(95%CI=1.06~1.90);男性人群各睡眠质量类别与AS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睡人群中类别4人群患AS的风险是类别1人群的1.26倍(95%CI=1.02~1.56);在非晚睡人群中,类别3人群患AS的风险是类别1人群的1.20倍(95%CI=1.00~1.43)。在4类人群中,类别2人群与AS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40~65岁人群睡眠质量存在4种潜在的类别特征,不同睡眠类别特征与AS的关联存在一定差异。应结合人群睡眠问题分类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预防AS的发生,尤其重点关注女性和晚睡人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宇婷, 仇丽霞, 李育玲
    2025, 28(17):  2119-21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0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6KB) ( )  
    背景

    目前认知障碍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衰弱与认知功能存在相关性,而两者之间中介与调节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探讨衰弱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检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在衰弱与认知功能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参与的调节作用。

    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项目中的8 173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据,获取老年人衰弱、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社会参与、人口学资料等相关信息。分析不同特征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回归分析衰弱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在衰弱与认知功能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以及社会参与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结果

    8 173名参与者中,1 769名(21.6%)患有认知障碍。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衰弱负向预测认知功能(B=-2.862,P<0.001)。链式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1.713,95%CI=-1.944~-1.498)和抑郁(B=-0.435,95%CI=-0.531~-0.345)在一定程度上介导衰弱与认知功能的联系。衰弱和社会参与的交互项(B=1.140,95%CI=0.822~1.457)以及抑郁和社会参与的交互项(B=0.113,95%CI=0.015~0.211)均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功能,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的交互项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B=-0.413,95%CI=-0.560~-0.266)。

    结论

    社会参与调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对衰弱和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改善社会关系质量等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打破衰弱和认知障碍之间的关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程卓卓, 张睿, 徐浩枫, 黄君庭, 梁子敬, 晏平
    2025, 28(17):  2127-21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16KB) ( )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伴多种疾病,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医疗负担。共病对COPD患者管理的影响深远,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疾病,缺少对多种共病模式和住院费用的系统分析。

    目的

    探讨COPD患者共病特征及多种共病模式,分析不同特征及共病模式对住院费用的影响,为COPD患者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方法

    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2023年住院的5 061例COP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绘制聚类树状图,研究COPD患者的共病模式,并通过多组间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基本特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各共病模式对住院总费用、西药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的影响。

    结果

    COPD患者中共病4 343例,共病患病率为85.81%。系统聚类分析发现了6簇共病模式,包括心血管代谢疾病模式、肝肾疾病模式、消化系统疾病模式、关节疾病模式、癌症模式及呼吸系统疾病模式。6簇共病模式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和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癌症模式和呼吸系统疾病模式对住院总费用、西药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均有影响(P<0.05),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模式对住院总费用的影响最大(β=0.125,P<0.001)。

    结论

    COPD的共病模式可分为6簇,其中BMI、癌症模式和呼吸系统疾病模式是COPD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蒋小曼, 徐欣怡, 丁玲玉, 郭银宁, 缪雪怡, 陈丽, 许勤
    2025, 28(17):  2134-21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75
    摘要 ( )   PDF for PC (1105KB) ( )  
    背景

    衰弱与代谢综合征(MetS)均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两者在发生风险、身体成分以及代谢机制等多个层面均具有潜在重要联系,可共同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明确区分两者特征并阐明内在联系有助于制定精准、针对性的术前管理措施。

    目的

    比较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与MetS在一般资料、血液检测及身体成分等临床指标的特征,并分析两者间相关性。

    方法

    连续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胃外病区因诊断为胃部恶性肿瘤入院的60~80周岁老年患者286例。根据衰弱及MetS发生情况分为:衰弱组45例,MetS组58例,衰弱+MetS组12例,正常组171例。比较4组患者临床指标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胃癌患者MetS及其诊断指标与术前衰弱的相关性。

    结果

    4组年龄、合并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所占比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身高、体质量、腰围、BMI、脂肪含量、脂肪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含量、骨骼肌质量指数、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肌肉率、脂肪肌肉比、肌脂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5,95%CI=1.046~1.190)、吸烟史(OR=2.156,95%CI=1.134~4.096)、NRS2002评分>3分(OR=2.359,95%CI=1.159~4.802)、C反应蛋白(OR=1.038,95%CI=1.003~1.073)、中心性肥胖(OR=0.405,95%CI=0.183~0.896)是老年胃癌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衰弱组呈现高龄、炎症水平升高、营养风险增加等特征,并且伴随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下降的消瘦状态;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炎症水平升高、白蛋白升高、糖脂代谢指标异常以及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增加为特征;衰弱合并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空腹血糖及HDL-C异常为特征,并且脂肪相关成分升高,肌肉成分无明显变化。在本研究人群中,衰弱与MetS无显著关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韵哲, 苗竣翔, 韦杰桦, 陈立章, 王婷婷
    2025, 28(17):  2142-21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1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5KB) ( )  
    背景

    先兆子痫(PE)是一种致命的多系统疾病,严重威胁妇女和胎儿的健康。

    目的

    探索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和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PE的关联,为PE病因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招募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和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就诊的202例PE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同期在该院产检且血压正常的400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CND1和CCNE1基因多态性与PE发生的关联,并计算调整后比值比(aOR)及95%置信区间(95%CI)。采用叉生分析探索基因-基因相加交互作用与PE的关联。使用3DSNP数据库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功能注释。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CND1 rs1352075位点携带CT/TT基因型孕妇发生PE的风险低于CC基因型(显性模型:aOR=0.44,95%CI=0.20~0.96,P<0.05)。CCNE1 rs3218070位点携带GG基因型孕妇发生PE的风险高于CC/GC基因型(隐性模型:aOR=4.31,95%CI=1.16~16.04,P<0.05)。3DSNP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rs1352075和rs3218070染色质开放区域中,与血管以及胎盘形成相关的细胞调控因子结合位点占比较高。交互作用分析显示,rs1352075和rs3218070位点间的相加交互作用与PE发生无关。

    结论

    CCND1 rs1352075位点携带CC基因型和CCNE1 rs3218070位点携带GG基因型可能与PE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邓雅倩, 曹春莉, 马金梅, 李文肖, 徐泽林, 成静, 李军
    2025, 28(17):  2149-21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6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80KB) ( )  
    背景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评估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亟需无创、准确的方法来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S-Detect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像分析能力,结合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技术的精准量化评估,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提供了新的可能。

    目的

    探讨基于常规超声的人工智能S-Detect联合VTIQ技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2024年2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的14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共166个肿块)资料,依据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转移者(n=61)与未转移者(n=105)。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VTIQ及S-Detect检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观察指标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筛选有意义的指标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肿块边界(OR=0.619,95%CI=0.540~0.693)、边缘(OR=0.563,95%CI=0.484~0.640)、钙化(OR=0.559,95%CI=0.480~0.636)、纵横比(OR=0.540,95%CI=0.461~0.617)及剪切波速度平均值(SWVmean)(OR=0.794,95%CI=0.725~0.853)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依此构建Logistic方程:Logistic(P)=-14.293+1.664×边界+1.315×边缘+1.757×钙化+1.341×纵横比+1.196×血流分级+0.736×SWV最大值(SWVmax)-3.942×SWV中间值(SWVcentre)+0.710×SWVmean。该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95%CI=0.847~0.943),均大于各独立影响因素的AUC(P<0.05),且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值均大于常规超声(AUC=0.605,95%CI=0.526~0.680)、S-Detect(AUC=0.672,95%CI=0.595~0.743)以及VTIQ(AUC=0.794,95%CI=0.725~0.853)各独立预测模型的AUC(P<0.05),该联合预测模型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32,P<0.05)。

    结论

    基于常规超声的S-Detect联合VTIQ技术构建的预测模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青芳, 韦有仕, 肖斐, 周春香, 刘群, 袁慧, 曹天然
    2025, 28(17):  2156-21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1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71KB) ( )  
    背景

    麦角硫因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并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但其是否能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暂不明晰,且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麦角硫因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方法

    于2021年8月—2023年9月,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麦角硫因组、麦角硫因+NRF2抑制剂(ML385)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D大鼠模型,麦角硫因组于造模前2周开始每天腹腔注射麦角硫因2 mg/kg,持续4周;麦角硫因+ ML385组在造模前2周开始每天腹腔注射麦角硫因2 mg/kg和ML385 30 mg/kg,持续4周。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HE染色以及TUNEL染色检测麦角硫因对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蛋白质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氧化应激因子及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VD大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P<0.05),大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萎缩,形态异常,细胞核深度染色,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增加(P<0.05),海马组织中NRF2、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增加(P<0.05),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麦角硫因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升高(P<0.05),海马组织病理程度减轻,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降低(P<0.05),海马组织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SOD、GSH-Px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IL-1β、TNF-α和IL-6水平降低(P<0.05);与麦角硫因组比较,麦角硫因+ML385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P<0.05),海马组织损伤严重,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增加(P<0.05),海马组织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SOD、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IL-1β、TNF-α和IL-6水平升高(P<0.05)。

    结论

    麦角硫因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流行病学研究
    方良梅, 苗瑞芬, 王荣, 仇蓓蓓, 洪忻, 王莉娜
    2025, 28(17):  2163-21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6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02KB) ( )  
    背景

    耐多药结核病(MDR-TB)流行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中国是MDR-TB高疾病负担国家之一。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中国MDR-TB疾病负担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 2021)中提取1992—2021年中国、全球和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MDR-TB的疾病负担数据,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描述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中国MDR-TB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

    结果

    1992—2021年中国MDR-TB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由7.72/10万、2.21/10万分别降至1.49/10万、0.15/10万,下降幅度分别为80.70%、93.21%。2021年中国MDR-TB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在全球和不同SDI地区中处于中下等水平,但与高SDI地区相比负担仍较重。Joinpoint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差异上看,1992—2021年中国MDR-TB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AAPC值分别为-5.51%、-9.06%,均呈下降趋势(P<0.05)。性别差异上看,女性MDR-TB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AAPC分别为-5.91%、-10.08%,P<0.05)下降速度均高于男性(AAPC分别为-5.26%、-8.51%,P<0.05),男性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年龄差异上看,85~89岁MDR-TB发病率下降趋势最大(AAPC=-6.04%,P<0.05),15~19岁死亡率下降趋势最大(AAPC=-9.88%,P<0.05)。APC分析结果显示,1992—2021年中国MDR-TB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净偏移值分别为-7.78%、-11.07%。年龄效应表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波动上升,死亡率呈现单调递增,均在85~89岁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2.10/10万和16.58/10万。时期效应表明,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份推移而下降,发病和死亡的风险比(RR)值由1.55、1.87分别降至0.26、0.13。队列效应表明,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出生队列后移而降低,发病和死亡率的RR值由44.01、185.33分别降至0.02、0.01。

    结论

    1992—2021年中国MDR-TB的疾病负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逐渐减缓,且与高SDI地区相比疾病负担仍较重。男性和老年人是高疾病负担群体,应加强MDR-TB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早诊早治工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兴超, 高振华, 徐生刚, 邹永刚, 钱军, 魏建仝
    2025, 28(17):  2172-21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6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25KB) ( )  
    背景

    骨关节炎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关于骨关节炎疾病负担的系统研究有限。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中国以及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SDI)地区骨关节炎疾病的现状和疾病负担情况,从而制订和调整骨关节炎防护策略。

    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提取1990—2021年全球、中国及不同SDI地区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及各标化率,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综合评价1990—2021年全球、中国及不同SDI地区骨关节炎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

    结果

    全球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从1990年的391.86/10万、4 801.18/10万、167.22/10万上升至2021年的590.93/10万、7 691.83/10万和269.97/10万。中国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从1990年的395.61/10万、4 535.01/10万、155.5/10万上升至2021年的641.62/10万、10 743.18/10万和374.44/10万。2021年中国女性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为1 004.99/10万、13 332.37/10万和465.35/10万,明显高于男性的641.62/10万、8 272.97/10万和287.71/10万。1990—2021年全球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呈增长趋势(AAPC=1.35%,95%CI=1.33%~1.37%;AAPC=1.54%,95%CI=1.52%~1.56%;AAPC=1.56%,95%CI=1.54%~1.59%)(P<0.05)。1990—2021年中国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呈增长趋势(AAPC=2.47%,95%CI=2.36%~2.59%;AAPC=2.90%,95%CI=2.80%~3.00%;AAPC=2.94%,95%CI=2.85%~3.04%)(P<0.05)。1990—2021年全球、中国以及不同SDI地区骨关节炎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呈上升趋势,且不同地区的骨关节炎疾病负担明显不同。

    结论

    1990—2021年全球、中国以及不同SDI地区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呈增长趋势,疾病负担不断增加。此外,骨关节炎的疾病负担在不同地区、性别和年龄中存在较大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樊宇, 李蓉, 龚双英, 杨小娟, 李蕊
    2025, 28(17):  2179-21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3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41KB) ( )  
    背景

    产后抑郁不仅可能发生于产妇,还可能发生于产妇配偶,这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重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及早识别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中国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中国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03-19。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文献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39篇文献,总样本量12 1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4%(95%CI=12%~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产后1个月内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7%(95%CI=13%~22%),产后1个月~1年内为13%(95%CI=10%~15%);内陆地区为17%(95%CI=11%~23%),沿海地区为13%(95%CI=11%~16%);测量工具为EPDS的研究中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3%(95%CI=11%~16%),其他研究工具为18%(95%CI=10%~29%);初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5%(95%CI=11%~21%),经产妇配偶为14%(95%CI=11%~18%);发表年份2007—2016年为16%(95%CI=10%~22%),2017—2023年为14%(95%CI=12%~16%)。通过逐一剔除文献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合并效应量未发生明显改变,提示Meta合并结果较为稳健。漏斗图两侧各研究点分布基本对称,Egger's检验结果显示t=1.79,P=0.082,提示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

    结论

    中国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较高,总发生率为14%,其中产后1个月内发生率高至17%,应重视早期筛查及防治工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碧晴, 张萍, 杨红霞, 王倩, 鞠春晓, 赵俊男, 梅俊, 张颖, 徐凤芹
    2025, 28(17):  2186-21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16KB) ( )  
    背景

    老年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系统评价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CI)患病率,有助于为防治老年高血压人群的认知损伤提供数据参考。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MCI患病率,并进一步探讨患病率的发展趋势。

    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4-02-22,采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筛选,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文献质量,StataMP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亚组分析。

    结果

    系统分析了2008—2023年27篇横断面研究,共涉及老年高血压患者57 461例,其中患MCI 11 812例。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高血压患者MCI总体患病率为21.3%(95%CI=18.4%~24.2%,P<0.001)。纳入研究文献共涉及我国11个省(区、市),各省(区、市)间及地理区域间患病率差异较大;2008—2023年老年高血压MCI患病率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患病率均超过1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MCI患病率为33.6%(95%CI=6.4%~60.7%,P<0.001),城市患者患病率为21.8%(95%CI=18.1%~25.4%,P<0.001);华北地区患病率(14.0%,95%CI=9.3%~18.7%,P<0.001)较其他地区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联合应用评估的MCI患病率为25.9%(95%CI=15.8%~36.0%),单一MoCA评估的MCI患病率为21.4%(95%CI=18.5%~24.4%),单一MMSE评估的MCI患病率为17.9%(95%CI=13.9%~21.9%)。

    结论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MCI总体患病率较高,不同省市、城乡间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并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不同评估工具的MCI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受文献研究数量和异质性影响,结论尚需进一步高质量研究证实。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