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1-20
    主编笔谈
    杨辉
    2025, 28(03):  0-B.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2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张铭, 王文娟, 郝问, 陈吉彬, 夏伟, 邵一兵, 王宾
    2025, 28(03):  257-2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38
    摘要 ( )   PDF for PC (1210KB) (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风险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众多临床研究均表明,OS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起始、演变过程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将从OSA与ACS的临床研究现状、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趋势与方向的展望等维度展开综述,以期深入挖掘并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复杂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彭红叶, 荆雅楠, 留典淳, 王莹, 薛雪, 鲁春丽
    2025, 28(03):  262-2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2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68KB) ( )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或两者的混合状态的疾病,属于中医"脾瘅"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具有和糖尿病相当的预后风险,及时诊断并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梳理了糖尿病前期的起源与定义,发现早在《素问》成书时,中医学便已对"脾瘅"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规范化临床研究的实施,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糖尿病前期临床实践指南。在诊断方面,血糖检测指标类型和阈值、中医证候诊断、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型、疾病风险评分模型、生物标志物、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无创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不断完善,但多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而非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诊断和筛查;餐后1 h血糖可能是未来诊断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以推广使用。针对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面临的诊断标准的动态性、筛查流程的复杂性、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疾病的低知晓性等挑战,未来需不断更新和完善诊断标准,融合数字化健康管理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构建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基于中医宏观表征与组学微观数据相结合的疾病诊断模型,开发更简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筛查方法,实现糖尿病前期的"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指南解读
    吕垚, 周伊恒, 刘力滴, 杨荣, 张鹏, 朱雅文, 代华, 廖晓阳, 雷弋, 杨梓钰
    2025, 28(03):  272-2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2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89KB) ( )  

    肥胖和高血压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二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023年,美国肥胖医学协会深入探讨了肥胖相关高血压的机制,并于Obesity Pillars杂志发布了《肥胖和高血压临床实践声明》,该声明总结出10条关于肥胖和高血压的要点,为我国肥胖相关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解读该声明,向基层医生介绍肥胖相关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帮助基层医生更有效地管理肥胖和高血压患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高焱, 杨淑显, 范雷, 常亮, 高莉, 张寒雪, 李卉, 康锴
    2025, 28(03):  280-2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86KB) ( )  
    背景

    骨关节疾病是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其与更高的死亡率、更多的致残率、功能状态的下降和较低的生命质量显著相关,产生巨大的疾病负担。目前尚无河南省该病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了解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其实施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取2018年河南省≥18岁常住居民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身体活动及身体指标等,本研究纳入1 055名≥60岁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河南省不同特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2018年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患病率(加权后)为28.13%(95%CI=28.10%~28.15%)。其中女性、城市、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或高脂血症、无吸烟史、有打鼾史、中等强度活动的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患病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717,95%CI=0.550~0.933,P=0.013)是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的保护因素;超重或肥胖(OR=1.329,95%CI=1.050~1.684,P=0.018)、中心性肥胖(OR=1.305,95%CI=1.047~1.626,P=0.018)是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与性别、BMI和中心性肥胖相关,应对老年人群中女性、超重或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及综合干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红梅, 张一民, 王勇, 张育荣, 贾潇, 于晶晶, 桑蝶
    2025, 28(03):  285-2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5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0KB) ( )  
    背景

    蒽环类药物是乳腺癌基础化疗药物之一,但化疗常伴随着体质改变如体脂增加和心肺功能下降,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关于运动改善以上毒副作用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应用运动处方改善乳腺癌患者以上化疗毒副作用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探究。

    目的

    探究有氧运动改善蒽环类药物化疗期间乳腺癌患者体质和生活质量的效果及有氧运动的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2年3月—2023年1月在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的44例成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组(23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者在化疗结束后提供个性化运动指导。运动组患者在化疗住院期间在康复师监督下进行锻炼,在家时通过患者自我监督和试验人员远程监督进行个性化运动干预。在化疗前后收集主要结局指标,包括体质和生活质量,记录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的发生次数、严重程度及运动相关不良事件。以化疗前数据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体质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

    本研究干预、随访过程中共流失4例,最终纳入40例患者(运动组21例,对照组19例)。运动干预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运动干预期间,患者平均依从性为81.8%;每次运动时长的平均依从性为91.9%;运动强度平均依从性为92.5%。化疗后,运动组体脂重、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腰臀比低于对照组,惯用手握力、相对峰值摄氧量(VO2peak)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运动组患者功能性障碍发生率(7/20)低于对照组(12/16)(χ2=5.707,P=0.017)。化疗后运动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附加得分低于对照组,功能状况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对照组生理状况分数(P<0.001)、运动组功能状况分数(P=0.017)高于化疗前。对照组和运动组患者分别共接受了84例次和94例次蒽环类药物化疗,对照组分别发生了84例次胃肠道反应和71次骨髓抑制,运动组分别发生了54例次胃肠道反应和45例次骨髓抑制,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蒽环类药物化疗期间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体质和生活质量,且有监督的有氧运动是安全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林娜, 张靖辉
    2025, 28(03):  293-2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6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99KB) ( )  
    背景

    急性肾损伤(AKI)是脓毒症常见并发症,机体免疫-炎症指标是预测脓毒症并发AKI患儿预后的常用指标,目前从微小RNA(miR)方面评估的研究较少,有待临床探究。

    目的

    探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miR在脓毒症并发AKI患儿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并发AKI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例单纯脓毒症患儿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AA、IL-6、TNF-α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3p、miR-182-5p、miR-128-3p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SAA、IL-6、TNF-α及miR水平与SOFA、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血清SAA、IL-6、TNF-α及miR水平对脓毒症并发AKI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观察组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血清SAA、IL-6、TNF-α、miR-21-3p、miR-182-5p、miR-128-3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28 d后观察组74例患儿生存,26例患儿死亡。生存患儿血清SAA、IL-6、TNF-α、miR-21-3p、miR-182-5p、miR-128-3p均低于死亡患儿(P<0.05)。血清SAA、IL-6、TNF-α、miR-21-3p、miR-182-5p、miR-128-3p与SOFA、APACHE 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预测的AUC为0.926(95%CI=0.856~0.969,P<0.05)。

    结论

    脓毒症并发AKI患儿血清SAA、IL-6、TNF-α、miR-21-3p、miR-182-5p、miR-128-3p异常高表达,临床检测各项指标水平对患儿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及预警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红, 刘成, 刘森, 邵琪琪, 夭元昊, 付真彦
    2025, 28(03):  299-3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8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37KB) ( )  
    背景

    残余胆固醇(RC)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冠状动脉非罪犯病变(NCCLs)进展也是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残余胆固醇与进展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NCCLs易损斑块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RC对发生MACE的NCCLs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22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48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入组患者在出院1、3、6和12个月接受预定随访。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探究RC与NCCLs中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斑块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探究RC对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48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NCCLs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发生MACE组(n=38)和未发生MACE组(n=450)。通过OCT识别NCCLs的斑块特征,共分析了749个NCCLs斑块,304个NCCLs斑块最小管腔面积(MLA)<3.5 mm2。随访期间38例(7.8%)患者共发生了41例次NCCLs斑块引起的MACE事件,18例(3.7%)患者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15例(3.1%)发生了不确定因素的死亡。发生MACE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C、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FA、MLA<3.5 mm2比例高于未发生MACE组(P<0.05)。105例患者检查出TCFA,其中22例发生MACE(发生MACE的TCFA组),83例未发生MACE(未发生MACE的TCFA组)。发生MACE的TCFA组糖尿病比例与RC高于未发生MACE的TCFA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示,RC与最薄纤维帽厚度、MLA呈负相关(rs=-0.665、-0.771,P<0.05),与最大脂质弧度、巨噬细胞浸润呈正相关(rs=0.806、0.48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3.410,95%CI=1.165~9.988,P=0.025)、高RC水平(OR=5.879,95%CI=1.436~24.073,P=0.014)是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绘制RC预测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695(95%CI=0.571~0.819,P=0.005),最佳截断值为0.606 mmol/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8、0.518。

    结论

    RC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患者中NCCLs易损斑块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对NCCLs中TCFA发生MACE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霞, 张译匀, 姚承志, 赵湘铃, 熊文婧, 让蔚清
    2025, 28(03):  305-3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5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11KB) ( )  
    背景

    缺血性心脏病(IHD)是导致中国居民疾病负担的第二大原因,饮食因素干预被认为是减少疾病负担有效及可行的措施。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变化及未来变化趋势,以期为中国IHD的饮食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提取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21)数据库中1990—2021年中国、全球、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的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相关数据,应用Joinpoint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1990—2021年中国、全球、不同SDI地区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中国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以及归因于不同类型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利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2—203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变化趋势。

    结果

    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为44.26/10万、标化DALY率为820.87/10万,与全球水平接近,高于高SDI地区,低于其余4类SDI地区。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AAPC=-0.17%,P<0.001)、标化DALY率(AAPC=-0.50%,P<0.001)与全球及五类SDI地区一致,均呈现下降趋势,全球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中国,高SDI地区下降速度最快。1990年与2021年中国男性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均高于女性;1990—2021年中国男性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AAPC=0.25%,P<0.001)呈上升趋势,女性标化死亡率(AAPC=-0.71%,P<0.001)、标化DALY率(AAPC=-1.23%,P<0.001)均呈下降趋势。1990与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70岁人群的死亡率、DALY率最高;1990—2021年50~69岁人群死亡率、DALY率呈下降趋势,而15~49岁、≥70岁人群呈上升趋势(P<0.001)。1990年与2021年归因于13种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排名前两位的饮食因素均是钠摄入过量、全谷物摄入不足;1990—2021年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上升趋势较明显的是含糖饮料摄入过量、加工肉摄入过量、红肉摄入过量。BAPC模型显示,未来10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与高SDI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男性和老年人群负担较重,因此仍需重视IHD的饮食防控策略,加强宣传健康的膳食模式,倡导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钠盐、含糖饮料、加工肉、红肉的摄入,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以减轻其疾病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赖凤霞, 王仕鸿, 赵乐, 黄瑞贤, 杨子华, 张之怡, 孔丹莉, 丁元林
    2025, 28(03):  313-3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86KB) ( )  
    背景

    肠道传染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够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的

    了解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预测2020—2030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GBD),收集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数据,根据变化率(%)和年估计百分比(EAPC)分析以上3种肠道感染疾病的变化趋势。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2020—2030年中国以上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结果

    1990—2019年腹泻病的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EAPC=0.09,P>0.05),而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分别为-4.0%、-0.64%,P<0.05)。1990—2019年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分别为-8.39%、-3.38%、-1.87%,P<0.05)。在各年龄组中,2019年≥70岁人群腹泻病的发病率在各年龄组中最高,且呈上升趋势(EAPC=0.27,P<0.05)。1990—2019年所有年龄组以上3种肠道传染病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我国腹泻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预计以上3种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58 793.04/10万、5.26/10万、0.447/10万。此外,2020—2030年我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预计2030年以上3种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0.214/10万、0.039/10万、0.026/10万。

    结论

    2030年我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除腹泻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其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提示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应当重视关注腹泻病,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防控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肥胖防控专题研究
    郭馨月, 巩少青, 侯晓辉, 孙桐, 文建强, 王志耀, 何景阳, 孙雪竹, 王素芳, 田向阳, 冯雪
    2025, 28(03):  320-3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8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58KB) ( )  
    背景

    医疗卫生人员在预防和控制COVID-19大流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高感染风险和密集的工作不仅导致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倦怠,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大量国外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导致医疗卫生人员出现膳食不合理、运动减少、睡眠障碍等情况,增加了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截至目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体重及生活方式变化影响的研究较少,影响体重变化的主要生活方式因素尚不清楚。

    目的

    通过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超重/肥胖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为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2年8月,随机抽取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家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疗卫生人员,采用课题组自行编写的调查问卷[Cronbach's α=0.820,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AVCR)=63.55%],调查对象通过扫描"问卷星"平台生成的电子问卷二维码,填写并提交问卷。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R 4.3.0软件的"bnlearn"包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并使用Netica 6.09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模型概率预测。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医疗卫生人员20 261名,其中女性占67.57%(13 690/20 261);平均年龄(40.2±9.2)岁;文化程度为大专或本科的占73.28%(14 848/20 261)。2019、2022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43.06%(8 726/20 261)和45.71%(9 262/20 261)。2019—2022年,12.64%(1 458/11 535)的调查对象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贝叶斯网络模型共纳入15个节点,其中,吃蔬菜水果、吃早餐频次、饮酒、饭量为调查对象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父节点,当吃蔬菜水果"有所减少"、吃早餐频次"无变化"、饮酒"无变化"且饭量"增加很多"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最高,为75.00%。当吃蔬菜水果为"增加很多"、吃早餐频次为"有所增加"、饮酒为"从不或很少"且饭量为"有所减少"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最低,为2.04%。贝叶斯网络概率预测模型发现,当调查对象熬夜及持续性压力/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增加"、睡眠时间及吃蔬菜水果"有所减少"、吃早餐频次"减少很多"、饮酒"无变化"且饭量"有所增加"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为26.70%,如果该研究对象吃早餐频次"增加很多"时,则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降低为14.30%。

    结论

    吃蔬菜水果、吃早餐频次、饮酒以及饭量是医疗卫生人员超重/肥胖的直接预测因素,新冠疫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在确保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实行合理的轮休制度,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行为干预服务,有利于医疗卫生人员肥胖防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家鸣, 王欣宇, 王道荣, 孙晓芳
    2025, 28(03):  330-3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45KB) ( )  
    背景

    目前6分钟步行试验(6MWT)已经被广泛用于评估肥胖人群的运动能力,并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国外已有研究提出了其他人群的6MWT距离参考方程,但中国17~45岁且BMI≥30 kg/m2肥胖受试者的6MWT距离参考方程研究较少。

    目的

    为17~45岁门诊肥胖受试者制订6MWT距离参考方程,并评估其影响因素。

    方法

    根据美国胸科学会指南,前瞻性选取2022年6月—2023年9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肥胖门诊部就诊的143名年龄17~45岁且BMI≥30 kg/m2的成年人(71名男性和72名女性),进行人体测量和6MWT。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模型建立6MWT距离参考方程,将新建立的6MWT距离参考方程与现有的预测方程进行比较。

    结果

    143名受试者的平均6MWT距离为(506.1±49.8)m,其中男性平均6MWT距离为(515.7±50.1)m,大于女性的平均6MWT距离(496.6±47.9)m(P<0.05)。在年龄段17~23岁、24~30岁、31~37岁以及38~45岁中,男性与女性6MWT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受试者的体质量、BMI、最大心率(HRmax)、心率差(ΔHR)、腰围、舒张压差(ΔDBP)、Borg量表评分差(ΔBorg)与6MWT距离相关(P<0.05),女性受试者的体质量、BMI、腰围与6MWT距离相关(P<0.05)。以步进的方法将潜在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最终建立6MWT距离参考公式:男性y=494.463+1.414×ΔHR-3.903×BMI+0.874×HRmaxR2=0.429,女性y=670.448+0.299×ΔHR-4.342×BMI-0.195×HRmaxR2=0.312。

    结论

    17~45岁门诊肥胖受试者中,男性的平均6MWT距离长于女性,且在不同年龄段均有显著差异。男性的体质量、BMI、HRmax、ΔHR、腰围、ΔDBP、ΔBorg与6MWT距离相关,女性的体质量、BMI、腰围、ΔSBP与6MWT距离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男性和女性分别建立了预测6MWT距离的参考方程,这些公式可能为评估个体的体能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卢冬磊, 谭思洁, 杨风英
    2025, 28(03):  335-3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03KB) ( )  
    背景

    研究证实,超重或肥胖人群体质(体成分、心肺耐力、脂质代谢)与肥胖密切相关,并可能存在双向关联。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运动作为一种新型运动干预手段,可有效促进体质改善,但改善效果的量化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目的

    系统评价FATmax运动对超重或肥胖人群体质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

    方法

    检索PubmMed、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FATmax运动对超重或肥胖患者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2024年1月。基于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Meta分析由RevMan 5.4软件完成。

    结果

    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568例超重或肥胖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ATmax运动干预组身体成分[BMI:WMD=-1.82,P<0.01;体脂百分比(BFR):WMD=-2.86,P<0.01;腰臀比(WHR):WMD=-0.04,P<0.01]、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VO2max):WMD=3.34,P<0.01],除总胆固醇(TC)外脂质代谢状况[三酰甘油(TG):WMD=-0.24,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WMD=0.14,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WMD=-0.27,P<0.05]显著改善。经亚组分析得出最佳干预方案为:干预周期≥12周,3~5次/周的训练,60 min/次的跑步,以优化身体成分;而提升VO2max的最佳方案为5次/周、<60 min/次的组合运动。在脂质代谢方面,对TG的改善最佳方案为3次/周、60 min/次的跑步;对HDL-C的最佳改善方案为4次/周、60 min/次的组合运动;对LDL-C则是4次/周、>60 min/次的组合运动。

    结论

    FATmax运动可显著改善超重或肥胖患者BMI、BFR、WHR、VO2max、TG、HDL-C、LDL-C结局指标,但对TC并无改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儿童健康专题研究
    牛国辉, 谢加阳, 朱登纳, 崔博, 赵会玲, 王明梅, 冯欢欢, 张萌萌, 李停停
    2025, 28(03):  346-3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3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10KB) ( )  
    背景

    除了某些有明确病因的代谢性疾病导致的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康复治疗是GDD的主要治疗方式;维生素D通过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在调节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但目前关于补充维生素D对GDD患儿临床疗效的研究开展较少。

    目的

    探讨补充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对GDD患儿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于2020年9月—2022年6月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首次住院就诊的120例GD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化的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8例)、400 U组(37例)和1 200 U组(35例)。常规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400 U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400 U/d维生素D;1 200 U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口服1 200 U/d维生素D。收集3组患儿的性别、就诊年龄等基本资料;于入院时(治疗前)及第3个疗程末(治疗后)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评估适应能力、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5个能区的发育商(DQ)];记录发生在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次数,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3组患儿性别、居住地、出生季节、分娩方式、就诊年龄、出生体质量、出生胎龄、主要就诊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儿25(OH)D水平、Gesell量表各能区D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200 U组患儿血25(OH)D水平、Gesell量表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DQ值高于常规组(P<0.05)。第1、2疗程期间,3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疗程期间,1 200 U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及400 U组(P<0.05)。

    结论

    补充1 200 U维生素D对GDD患儿的康复疗效有益,且能减少康复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袁淑娴, 林一凡, 赵艺璇, 魏怡, 鲁帅, 卫海燕
    2025, 28(03):  352-3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8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84KB) ( )  
    背景

    中枢性性早熟(CPP)是儿童内分泌常见疾病,近年来呈逐年增加趋势,依据青春期发育进程可分为快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RP-CPP)和缓慢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SP-CPP)。RP-CPP具有极大危害,其与SP-CPP在早期临床鉴别中存在困难,主要依靠随访中青春期发育进程及骨龄进展情况进行判断,目前缺乏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来预测RP-CPP。

    目的

    探讨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比值对RP-CPP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10岁CPP女童(n=380),依据青春期发育进程等指标分为RP-CPP组(n=130)及SP-CPP组(n=250),对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行RP-CPP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LH/FSH比值对RP-CPP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

    RP-CPP组女童的身高、体质量、BM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双侧卵巢体积、LH基础值、雌二醇水平、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峰值/FSH峰值均高于SP-C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H基础值(OR=0.882,95%CI=0.686~0.986,P=0.035)及LH峰值/FSH峰值(OR=0.492,95%CI=0.336~0.723,P<0.001)是CPP患者进展为RP-CPP的影响因素。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峰值/FSH峰值均与身高、IGF-1、LH基础值、雌二醇水平、LH峰值、卵巢容积及骨龄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峰值/FSH峰值较其他指标对RP-CPP的预测价值更高,LH基础值/FSH基础值为0.63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258[灵敏度为43.1%,特异度为82.7%,ROC曲线下面积(AUC)=0.644],LH峰值/FSH峰值为1.39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276(灵敏度为74.6%,特异度53.0%,AUC=0.655),二者联合的预测模型优于单一指标预测模型(AUC=0.668)。对未进行临床干预患儿随访6个月后的基础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析,随访6个月后RP-CPP组的身高增长、ΔLH、ΔFSH、骨龄增长及卵巢容积增长均多于SP-CPP组(P<0.05)。

    结论

    LH基础值/FSH基础值及LH峰值/FSH峰值是RP-CPP的早期预测指标,当LH/FSH基础值≥0.63或LH峰值/FSH峰值≥1.39时,需考虑RP-CPP的可能性,并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指标,可作为临床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的辅助参考指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姜申, 吴静, 周佳丽, 蒋德楠, 孙炜迪, 程思清, 朱思雨, 侯乐莹, 宋培歌
    2025, 28(03):  358-3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00KB) ( )  

    童年逆境(ACEs)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18岁以前)的各种创伤事件或情况。长期并持续的ACEs可能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终身影响。目前,欧美地区的多项研究证实了ACEs可增加个体成年期高血压的患病风险,然而不同分型的ACEs与成年期高血压的关联仍存在争议。本文对不同分型的ACEs与成年期高血压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童年期不同分型逆境对成年期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归纳总结两者间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为改善儿童早期发展环境、预防其成年期高血压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精准用药
    马晓燕, 崔恩慈, 薛群, 刘荣, 张学武, 王浅, 王德斌, 沈兴蓉
    2025, 28(03):  365-3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62KB) ( )  
    背景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降压用药不仅要考虑患者血压特征,也要考虑患者合并症情况。现阶段,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比较缺乏。

    目的

    调查安徽省界首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血压患者服药现状,描述患者服药行为与患者特征之间的关联,探索患者用药调整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基层高血压患者用药的合理性。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7—8月从安徽省界首市随机抽取48个行政村,通过面对面调查法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特征和服药数据,参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将问卷中患者提到的降压药分为如下5类:A类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B类为β受体阻滞剂,C类为钙通道阻滞剂(CCB),D类为利尿剂,E类为单片复方制剂。通过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血压计的后台获取患者上传的近1年血压数据,分析不同特征患者的服药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用药调整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联合用药是指服用复方制剂或2种以上降压药,用药调整是指患者过去服用其他降压药。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3 005例,其中男1 291例(43.0%)、女1 714例(57.0%),平均年龄为(65.5±9.8)岁,高血压服药率为79.1%,联合用药率为40.2%。2 376例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中,不同类型降压药服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部分患者存在联合用药):E类(39.6%)、C类(35.1%)、D类(20.3%)、A类(20.1%)、B类(3.7%);服用最多的降压药为复方利血平(33.7%)。对于年均血压≥160/100 mmHg的患者,仍有12.2%和4.9%未服用降压药。患者联合用药以E类降压药为主。年均"舒张压≥100 mmHg"且"患合并症"的患者,调整后A类和C类降压药的服用率增加相对较多,年均"收缩压≥160 mmHg"且"未患合并症"的患者,调整后E类降压药的服用率增加相对较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服药年数长(OR=1.042,95%CI=1.031~1.053,P<0.001)、初中以上文化程度(OR=1.488,95%CI=1.195~1.853,P<0.001)、合并高脂血症(OR=1.267,95%CI=1.052~1.525,P=0.013)、合并心血管疾病(OR=1.394,95%CI=1.166~1.667,P<0.001)、合并脑血管疾病(OR=1.258,95%CI=1.040~1.522,P=0.018)是患者用药调整的促进因素,高龄(OR=0.980,95%CI=0.971~0.990,P<0.001)是用药调整的抑制因素。

    结论

    界首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较高,主要服用E类和C类降压药。服药年数长、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是患者用药调整的促进因素,高龄是用药调整的抑制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汪雁博, 苏利芳, 刘畅畅, 周庆, 田佳, 支伟, 傅阳, 谷新顺
    2025, 28(03):  372-3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5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17KB) ( )  
    背景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的基础。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是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案,与氯吡格雷相比,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并改善预后。但是尚缺乏在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中应用减量替格瑞洛的研究。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剂量替格瑞洛治疗STEM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连续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五科行PPCI并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应用替格瑞洛的维持剂量将患者分为减量组(60例:替格瑞洛60 mg/次,2次/d)和标准组(180例: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采用PSM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匹配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入院时Killip分级和介入治疗相关参数等,最终减量组和标准组各纳入54例患者。分别于出院1、3、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功能相关参数和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PSM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介入治疗参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量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R)低于标准组(P<0.05)。出院时,减量组患者MPV高于标准组,PDW低于标准组(P<0.05)。出院1个月时,两组患者PLT、MPV、PDW、PA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时,减量组患者PDW高于标准组(P<0.05)。出院6个月时,减量组患者MPV高于标准组(P<0.05)。减量组患者出院前后PLT、PAR比较,标准组患者出院前后PLT、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量组、标准组患者出院时MPV高于基线,减量组患者出院时PDW低于基线,标准组患者出院时PAR低于基线(P<0.05)。减量组患者出院1、3、6个月MPV低于出院时,PDW高于出院时(P<0.05);标准组患者1、3、6个月PAR低于基线,高于出院时(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接受PPCI的STEMI患者中替格瑞洛60 mg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越秀, 姚媛媛, 孙大伟, 王颖, 吴超敏, 赵麟茜, 唐志峰, 张冯江
    2025, 28(03):  379-3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08KB) ( )  

    Ⅺ因子(FⅪ)在血栓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而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较为有限。这种作用差异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即靶向FⅪ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抗凝策略。目前,越来越多的FⅪ抑制剂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尽管这些抑制剂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但其监测和逆转策略尚未明确,这给实验室监测和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在FⅪ的生理功能和FⅪ抑制剂在研药物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FⅪ抑制剂的实验室检测抗凝活性证据,结合遗传性Ⅺ因子缺乏患者的治疗方案总结了FⅪ抑制剂的逆转方法,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及逆转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