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4年 第27卷 第36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专家述评
    张龙, 李建平
    2024, 27(36):  4493-44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36KB) ( )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回顾历史,从把不同类型的血脂指标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标志物,到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主要降脂靶点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示立足分级诊疗的血脂异常管控体系是进行有效血脂管控、切实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不断优化心血管疾病预测模型、加强血脂异常专病医联体建设、推广立足分级诊疗的血脂异常管控体系将有助于提升我国血脂异常整体防治水平,达到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心下沉、关口前移,降低心血管疾病对我国居民的健康威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专题研究·血脂管理
    张硕, 张龙, 张岩, 李建平
    2024, 27(36):  4498-45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2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0KB) (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性脂质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进而增加罹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筛查、诊断和治疗均至关重要。本文系统总结了基因检测技术,特别是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筛查的效率和诊断的准确性,但同时也引入了许多意义不明的突变。与药物治疗不同,转基因技术或基因编辑技术可纠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体内的分子缺陷,有望在分子层面根治此病。但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治疗方式存在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并且仍需长期随访明确其疗效。因此,本文综述了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等分子生物技术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疗中的最新进展,旨在为后续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婕, 丁虎
    2024, 27(36):  4505-45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7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16KB) ( )  

    脂蛋白a[Lp(a)]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显著相关,但降低Lp(a)的临床药物能否降低ASCVD发生风险尚不明确。本文系统综述了Lp(a)的结构、功能、遗传学特性以及检测现状,探讨了Lp(a)与ASCVD、主动脉瓣狭窄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并总结了降Lp(a)的治疗新进展。Lp(a)的结构组成表明,Lp(a)可能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抑制纤溶反应和促进炎症的作用。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多种证据支持,Lp(a)与ASCVD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显著相关。此外,Lp(a)还与主动脉瓣狭窄等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目前,一些新兴的降Lp(a)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可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残余风险。本文希望能够为Lp(a)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并为血脂监测与管理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渊, 马弘阳, 李标, 岳岸娜, 邵娅庆, 孙康云
    2024, 27(36):  4515-45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8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07KB) ( )  
    背景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病,是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这部分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早发现和尽早接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存活率。

    目的

    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筛查FH,探讨社区人群筛查FH的临床价值、意义。

    方法

    2023年7—12月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及下属医联体5个社区卫生中心LDL-C≥4.90 mmol/L并完成基因测序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64例,根据LDL-C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分为Q1组(4.90 mmol/L≤LDL-C<5.10 mmol/L,n=43)、Q2组(5.10 mmol/L≤LDL-C<5.32 mmol/L,n=40)、Q3组(5.32 mmol/L≤LDL-C<5.67 mmol/L,n=41)、Q4组(5.67 mmol/L≤LDL-C<11.06 mmol/L,n=40)。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

    共纳入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64例,血脂异常知晓率为39.02%(64/164),21.95%(36/164)的患者既往服用降脂药,Q1~Q4组患者总胆固醇(TC)、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体格检查,均未发现腱黄素瘤、脂性角膜弓,Q4组有1例患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Q1~Q4组患者荷兰临床脂质网络标准评分、疑似FH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基因测序主要结果为确诊FH,FH基因变异检出率14.6%(24/164),其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变异占11.0%(18/164),载脂蛋白B(ApoB)变异占3.1%(5/164),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变异占0.6%(1/164)。Q1~Q4组FH基因变异检出率、致病、可能致病、杂合基因型、LDLR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基因测序次要结果定义为疑似FH及其他原发性脂代谢异常,疑似FH及其他脂代谢相关基因变异率为70.12%(115/164),Q1~Q4组基因测序次要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社区人群高胆固醇血症LDL-C≥4.9 mmol/L的患者中,FH基因变异率较高,同时其他原发性(遗传性)脂代谢基因变异率较高,在社区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筛查FH有重要临床意义和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罗思富, 金梦龙, 苏比努尔·居热提, 刘紫阳, 付真彦
    2024, 27(36):  4522-45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3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14KB) ( )  
    背景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疗法的基石,中等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是中国人群脂质管理的首选治疗策略。然而,尽管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不同族群患者治疗反应存在明显差异。目的 探讨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中的疗效差异,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方法 纳入2012—2022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7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共纳入780例ASCVD患者,其中汉族408例,维吾尔族372例,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平均年龄和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汉族患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比例高于维吾尔族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低载脂蛋白A1血症、高脂蛋白a血症比例低于维吾尔族患者(P<0.05);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患者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B、HbA1c、HDL-C、ApoA1水平高于维吾尔族患者,ALT、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B、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低载脂蛋白A1血症、高载脂蛋白B血症比例低于维吾尔族患者(P<0.05)。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患者TC、HDL-C、LDL-C、ApoB降低水平高于维吾尔族(P<0.05);TC、LDL-C、ApoB降低程度高于维吾尔族,HDL-C升高程度低于维吾尔族(P<0.05)。以LDL-C下降幅度作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敏感组(n=124)、抵抗组(n=104)、中间组(n=552)。抵抗组汉族42例、维吾尔族62例,敏感组汉族78例、维吾尔族46例,中间组汉族288例、维吾尔族264例,3组民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1,P=0.030)。结论 汉族患者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降脂效果显著优于维吾尔族患者,维吾尔族患者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脂水平,并考虑加大他汀剂量或者尽早联合使用其他降脂药物以改善疗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俊, 罗雯, 王绿娅, 杨娅, 陈彦
    2024, 27(36):  4527-45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8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26KB) ( )  
    背景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排名第一位的疾病仍然是心血管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目的

    通过建立新型血脂管理门诊模式,分析新模式建立前后患者血脂异常的知晓率、合理用药比例、患者依从性及用药达标率。

    方法

    2023-09-01—2024-02-2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通过整合医学资源建立了基于科研项目为基础的综合医院血脂管理门诊模式。该模式以"血脂异常患者"门诊为载体,联动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对血脂异常患者开展规范化管理,优化就诊和随访流程,有效筛查血脂异常人群和诊断高脂血症患者并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

    结果

    纳入慢病管理的血脂异常患者人群由以往分散模式,转变为血脂管理门诊整体、规范、集中管理,且管理的患者人数较前显著增加。血脂管理门诊模式建立后,门诊初次就诊患者规范用药比例由25.3%(147/580)提升到30.3%(242/798),坚持用药比例由32.7%(190/580)提升到41.6%(332/798),用药达标率由15.8%(92/580)提升到22.5%(180/798)(P<0.05)。

    结论

    通过实施"全专结合"的血脂管理门诊模式,纳入慢病管理的血脂异常患者人数明显增加,患者规范用药比例、用药依从性和用药达标率有所提高。该模式既有利于科研项目实施,又能培养医学人才,有助于提高全科医生和研究生及规培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陶锦涛, 吴寿岭, 赵晓红
    2024, 27(36):  4534-45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6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00KB) ( )  
    背景 房室传导阻滞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而我国相关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筛查并消除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参加2018—2020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员工及离退休人员作为观察对象,收集参与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和服药史。患者空腹8 h后,于体检当日晨起抽取肘静脉血5 mL用于生化检测,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观察对象80 859名,平均年龄(53.8±14.9)岁。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7%(786/80 859),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1%(732/80 859),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07%(54/80 859)。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男性比例、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比例、血尿酸、服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比例高于无房室传导阻滞者,舒张压、心率低于无房室传导阻滞者(P<0.05)。进一步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房室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程度,将患者分为无房室传导阻滞组(n=80 07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组(n=732)和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组(n=54)。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心率、高血压、BMI、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饮酒、ASCVD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尿酸血症、高BMI及饮酒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心率增加为房室传导阻滞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开滦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7%,高龄、男性、高BMI、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尿酸血症及饮酒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高心率为房室传导阻滞的保护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雪纯, 杜智勇, 于华惠, 吕倩雯, 焦晓璐, 王钰, 秦彦文
    2024, 27(36):  4540-45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6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44KB) ( )  
    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有部分患者再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目前多项研究表明,作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酸(LPA)等溶血磷脂类脂质代谢物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破裂,但溶血磷脂类脂质代谢物是否能用于ACS患者PCI治疗后再发MACE的预测尚不明确。

    目的

    利用靶向代谢组学和机器学习模型,探究磷脂及溶血磷脂类代谢小分子在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7年6月—2019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磷脂及溶血磷脂类脂质代谢物。自患者入组后1、3、6、9个月和12个月以及其后每6个月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患者MACE发生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得分图对非MACE组和MACE组进行溶血磷脂代谢轮廓和组间分布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的差异权重贡献值(VIP)图谱,评估代谢组间差异溶血磷脂类代谢小分子。利用随机森林准确度下降值图对每种磷脂和溶血磷脂类代谢小分子的变量重要性进行排序,使用蒙特卡洛交叉验证对不同数量代谢物所构成的多变量随机森林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风险预测模型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筛选与MACE事件相关的关键溶血磷脂类代谢物,并使用置换检验对其所构成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进行评估。

    结果

    共纳入患者21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根据患者在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将其分为MACE组(n=29)与非MACE组(n=183),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得分图结果发现MACE组与非MACE组患者样本在得分图中的分布位置明显不同,两组患者溶血磷脂类代谢产物谱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整合分析图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发现LPA、氧化溶血磷脂酰胆碱(LPC-O)、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溶血磷脂酰肌醇(LPI)、溶血磷脂酰丝氨酸(LPS)变化显著。蒙特卡洛交叉验证对不同数量代谢物所构成的多变量随机森林模型纳入排序前13位的脂质代谢小分子[主要包含10个溶血磷脂类代谢小分子(LPA 16:0、LPA 18:1、LPC-O 16:0、LPC 16:0、LPG 18:2、LPC 18:0、LPE 20:3、LPE 22:6、LPG 18:1、LPS 20:4)和3种磷脂代谢小分子(PA 16:0-18:0、PA 16:0-20:4、PA 16:0-18:1)]构建MACE的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预测MACE的AUC=0.934(95%CI=0.793~0.998)。

    结论

    接受PCI手术的ACS患者术前血清中多种溶血磷脂类代谢小分子的异常表达与再发MACE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在预测ACS患者PCI术后MACE中具有显著的预警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彰金, 孙迪, 王昊, 石聪, 赵翊含, 潘逸缙, 慕转转, 丁治国, 林岩松
    2024, 27(36):  4546-45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3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35KB) ( )  
    背景

    晚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尤其是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DM-PTC)的病情变化主要从甲状腺球蛋白(Tg)等血清学指标和CT等影像学两方面进行监测。由于CT等影像学手段本身的局限性如辐射、价格昂贵及转移病灶分布的复杂性,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 1.1)常无法及时捕捉DM-PTC患者的病情变化,而整合了时间维度的Tg倍增时间(TgDT)已显示其在灵敏监测PTC疾病变化中的作用。

    目的

    以TgDT为结局变量,探索DM-PTC的生化进展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23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就诊的61例DM-PTC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门诊病历系统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并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基因突变检测内容包括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突变、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突变、转染重排(RET)融合、大鼠肉瘤病毒(RAS)突变。末次131I治疗后4个月到1年时间内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淋巴细胞检测。计算TgDT,以TgDT 3年为界,将研究对象分为<3年组(n=16)和≥3年组(n=45)。末次131I治疗后4个月到1年时间内,计算TgDT的初次Tg时间点的T细胞亚群、NK细胞百分比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被定义为淋巴细胞亚群的初始值,计算TgDT的末次Tg时间点的T细胞亚群、NK细胞百分比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被定义为淋巴细胞亚群的末次值,淋巴细胞亚群随时间纵向变化情况以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率表示,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率=(末次值-初始值)/初始值×100%。比较两组淋巴细胞亚群初始值及变化率的差异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向后回归分析探究DM-PTC生化进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

    ≥3年组确诊年龄、末次131I治疗前局部手术次数、碘难治(RAIR)、TERT突变、BRAF与TERT共同突变比例低于<3年组,RET融合比例高于<3年组(P<0.05)。≥3年组CD3+ T细胞百分比、CD8+ T细胞百分比高于<3年组,NK细胞百分比、CD4/CD8低于<3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8+ T细胞百分比降低(OR=0.879,95%CI=0.792~0.975)、BRAF与TERT共同突变(OR=7.044,95%CI=1.368~36.265)是DM-PTC生化进展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低CD8+ T细胞比例的免疫状态、BRAF与TERT共同突变等多种因素可影响DM-PTC的生化进展,淋巴细胞亚群及多基因联合检测对于DM-PTC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高澜, 张祥凝, 谢昊泰, 范芳芳, 贾佳, 李建平, 马为, 张岩
    2024, 27(36):  4554-45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8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19KB) ( )  
    背景

    心血管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围仍然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是侵入性血流动力学研究中分析左心室和主动脉压力曲线引出的一个指标,是评估心肌灌注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在不同人群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死亡率方面也具有潜在的预测价值。无创的测量方法可以估测SEVR,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仍然是评估心肌灌注和心血管风险的有价值的工具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目前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探索SEVR在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实际价值。

    目的

    在北京社区人群中使用无创方法估测SEVR,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本文基于队列研究的横断面随访,研究对象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2月—2012年4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社区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招募人群为年龄≥40岁的社区居民。2018年随访时采用无创方法进行脉搏波分析检查,并获得SEVR结果。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探究SEVR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2018年参加随访的6 568例研究对象中,排除因心律不齐等未能完成脉搏波分析检查获得SEVR者,最终入选6 382例,97.2%的研究对象有SEVR结果。6 382例社区居民中男2 130例、女4 252例,平均SEVR为(144±22)%。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社区居民中,性别(β=-11.00)、年龄(β=-0.53)、吸烟(β=2.36)、高血压(β=-4.12)、脂代谢紊乱(β=-1.45)、糖尿病(β=-4.36)、服用降压药(β=3.72)、降糖治疗(β=-3.71)是SEV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男性居民中,年龄(β=-0.67)、高血压(β=-3.20)、脂代谢紊乱(β=-2.73)、糖尿病(β=-3.42)及降糖治疗(β=-5.07)是SEV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女性居民中,年龄(β=-0.48)、吸烟(β=9.44)、高血压(β=-4.98)、糖尿病(β=-4.95)、服用降压药(β=5.26)及降糖治疗(β=-2.82)是SEV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无创的SEVR测定在大规模社区人群的队列研究中应用是可行的。SEVR与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这些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其与药物治疗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琼丹, 毛卓尼, 黄丹, 方立
    2024, 27(36):  4561-45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4KB) ( )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血栓形成的一组病理性临床综合征。选择特异度和灵敏度高的血清学标志物及检测方法对ACS患者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早期诊断、评估病情并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ACS患者血浆核仁素(NCL)水平与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NCL预测ACS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长沙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的1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ACS标准。36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36例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45例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以上均视为ACS患者),并选择39例非ACS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血样标本及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浆NCL、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ACS患者分为无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根据超声回声特征将ACS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未见粥样硬化斑块者为无斑块组。评估NCL水平与ACS患者各组CRP、LDL-C的相关性;分析NCL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及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NCL是否为AC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CL预测ACS发生的最佳截断值。

    结果

    NCL水平与LDL-C、CRP呈正相关(r=0.572、0.639,P<0.05)。比较不同颈动脉斑块病变程度的患者NCL水平,易损斑块组(n=73)>稳定斑块组(n=49)>无斑块组(n=33),NCL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543,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n=39)NCL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n=49)(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NCL水平均高于单支病变组(n=29)(P<0.05),NC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445,P<0.05);Gensini积分高分组的NCL水平明显高于低分组、中分组(P<0.05),并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9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CL水平升高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CL最佳截断值为0.765 ng/mL。

    结论

    血浆NCL水平对ACS患者斑块稳定性评价有一定临床意义,对ACS识别、风险分层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血浆NC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血浆NCL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血浆NCL水平升高可能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ACS有预测诊断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贾佳, 刘嘉慧, 季文君, 郑博, 王新刚, 范芳芳, 李寅, 张龙, 张岩
    2024, 27(36):  4568-45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7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20KB) ( )  
    背景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对脂质代谢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CSK9水平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阐明。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CSK9水平的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纳入2010—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基线信息采集患者入院时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相关信息,检测基线血浆PCSK9水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通过LASSO法进行筛选并纳入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

    共入选9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37例患者因留存血样容量不足无PCSK9检测结果,共959例患者纳入分析,PCSK9水平为543.1(425.4,692.1)ng/mL。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SK9水平最大的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其余对PCSK9水平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心房颤动病史(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9)、白细胞计数(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7)及血尿酸水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7)。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别、心房颤动病史、白细胞计数及血尿酸水平与血浆PCSK9水平显著独立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梁静, 张魁, 牛力春, 张颖
    2024, 27(36):  4575-45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8KB) ( )  
    背景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互联网医疗具有灵活性、隐私性、可及性等优势可作为尿失禁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的有效手段,但其在中老年女性SUI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尚不明确。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干预对改善中老年女性SUI患者临床症状、自我效能及心理状况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八六医院就诊的中老年女性SUI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肉训练物理治疗(PFMT),20 min/d,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试验组在电刺激生物反馈进行PFMT的基础上实施持续6个月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进行门诊复查和随访,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和1 h尿垫试验评估中老年女性SUI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评判临床疗效。采用盆底肌肉锻炼自我效能量表(BPMSES)评估患者自我管理效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时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58±3.91)分与(9.27±3.11)分,P<0.05;(3.37±2.74)分与(7.41±3.55)分,P<0.001]。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1 h尿垫试验均小于对照组[(4.83±1.64)g与(5.29±2.34)g,P<0.05;(2.16±0.88)g与(3.87±1.66)g,P<0.0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33%(47/60)低于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1.67%(55/60)(χ2=6.227,P=0.044)。治疗后3、6个月试验组BPMSES总分高于对照组[(105.70±15.68)分与(77.90±17.52)分,P<0.05;(126.61±16.64)分与(108.12±15.74)分,P<0.05],治疗后3、6个月时试验组预期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69.27±5.91)分与(59.08±6.84)分,P<0.05;(79.71±10.41)分与(61.17±6.92)分,P<0.001)]。治疗后3、6个月时试验组预期效果得分均高于对照组[(58.17±8.69)分与(50.26±9.04)分,P<0.05;(64.93±7.84)分与(50.17±8.76)分,P<0.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6个月时SAS评分[(43.29±7.71)分与(45.25±7.50)分,P<0.05;(39.18±8.32)分与(42.58±8.39)分,P<0.001]和SDS评分[(46.86±10.62)分与(47.17±10.22)分,P<0.05;(38.68±11.24)分与(42.54±10.31)分,P<0.001]降低明显。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中老年女性SUI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并有效减轻中老年女性SUI患者抑郁、焦虑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PFMT对中老年女性SUI患者的临床疗效。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干预在提高中老年女性SUI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改善负面心理因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中老年女性SUI患者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干预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珍妮, 须月萍, 夏开建, 徐晓丹, 顾丽华
    2024, 27(36):  4582-45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6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49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性损伤(PI)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增加了医保支出。然而,PI的早期发现和准确分期极大地依赖于专业培训。

    目的

    构建并测试一个用于PI自动检测和分期的人工智能模型,以提高PI诊断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方法

    选取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压疮电子化管理系统中2021年1月—2024年2月的693张PI图像,将图像随机划分为训练集(551张)和测试集(142张),并按照2019年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制订的PI预防和治疗指南分为6期,包括:Ⅰ期154张、Ⅱ期188张、Ⅲ期160张、Ⅳ期82张、深部组织损伤期57张、不可分期52张。利用基于5种不同版本的YOLOv8[nano(n)、small(s)、medium(m)、large(l)和extra large(x)]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建立针对PI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模型。模型评价指标包括精确度、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检测速度等。最后,通过Ultralytics Hub平台将模型部署到手机应用程序(App)中,实现AI模型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结果

    在对包含142张PI图像的测试集进行评估时,YOLOv8l版本在确保高精确度(0.827)的同时,也展现了较快的推理速度(68.49帧/s),与其他YOLO版本相比,在精确度与速度之间取得了最佳的平衡。具体而言,其在所有类别上的整体准确率为93.18%,灵敏度为76.52%,特异度为96.29%,假阳性率为3.72%。在6个PI分期中,模型预测Ⅰ期的准确率最高,达到95.97%;预测Ⅱ期、Ⅲ期、Ⅳ期、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分别取得了91.28%、91.28%、91.95%、95.30%和93.29%的准确率。就处理速度而言,YOLOv8l处理142张图像的总耗时为2.07 s,平均每秒可处理68.49张PI图像。

    结论

    基于YOLOv8l网络的AI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对PI进行检测和分期。将该模型部署到手机App中,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便携使用,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梦, 徐梦圆, 赵忠涛, 娄鹏宇
    2024, 27(36):  4591-45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8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23KB) ( )  
    背景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家庭和社会的高学历成员,对全民健康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大学生具备较好的健康意识,但健康行为状况不佳,实现大学生主动健康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观念转变和行动支持。

    目的

    探索主动健康的影响因素,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山东省6所高校4 036名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自设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主动健康量表)开展调研。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主动健康的影响因素,采用随机森林度量分析评估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结果

    大学生主动健康得分为(24.61±4.65)分。女生主动健康得分高于男生,低年级大学生主动健康得分高于高年级(P<0.05)。大学生健康责任、健康知识宣传、亲子关系、健康投资的重要性依次为32 491.77、13 331.00、10 051.22、9 902.84,健康知识宣传(β=0.024,95%CI=0.039~0.171,P<0.001)、健康需求沟通(β=0.026,95%CI=0.043~0.145,P<0.001)、课程实践活动(β=0.033,95%CI=0.069~0.167,P<0.001)、希望状态(β=0.033,95%CI=0.008~0.019,P<0.001)、饮食情况(β=0.019,95%CI=0.027~0.161,P<0.001)正向调节健康责任与主动健康的关系。

    结论

    健康责任是影响主动健康的关键因素,健康知识宣传、健康需求沟通、课程实践活动、希望状态和饮食情况与健康责任产生正向交互作用,促进了个体主动健康。可通过营造积极生态环境,形成多元健康促进关系,打造课堂、课外、自我实践教育模式,完善健康政策协同路径等举措促进主动健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全科医疗工具与方法研究
    张冬莹, 叶培韬, 李洽胜, 简文华, 梁振宇, 郑劲平
    2024, 27(36):  4598-46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6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35KB) ( )  

    当前无论是物理听诊器亦或是电子听诊器的肺音听诊结果仍然主要依靠医生专业的听诊鉴别能力,尚未能够实现智能诊断判读。当患者在家受到肺部疾病影响时,无法自行发现肺部异常而耽误治疗;当处于呼吸道传染病救治过程中,入耳式的听诊器容易受到污染而造成院内感染。尽管听诊音包含了丰富的健康状态信息,由于缺乏标准化的采集方法、分类标准和分析工具,使得听诊音的客观分析和应用在实践中受到了限制。本研究通过采用统一的听诊音采集设备和流程进行肺部听诊音数据采集、整理、数据库设计,使用软件MatlabR2017a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建立了健康群体和肺部疾病患者群体的肺部听诊音数据库,制订一套标准的听诊音分类、标注规范、音频特征信号参数,构建一个用于存储、管理和分析肺部听诊音数据的系统,为肺部疾病的筛查、监测以及医学人工智能应用转化等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本研究为肺部听诊音音频数据库建库积累了经验,为音频类数据库管理和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支持后续医学人工智能辅助听诊应用于肺部疾病筛查与监测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典型病例研究
    王士洪, 李菁
    2024, 27(36):  4609-46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7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65KB) ( )  
    背景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累及血管的罕见遗传病,其表现具有临床异质性,关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报道较少。

    目的

    通过总结30例确诊HHT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12月—2023年9月收治的30例HHT病例,分析HH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

    结果

    30例HHT患者中,男8例,女22例;中位起病年龄20.0(10.5,34.0)岁;中位病程19.5(7.8,26.0)年。30例患者均有鼻衄(100.0%),27例(90.0%)有特定部位的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28例(93.3%)有内脏血管受累,包括肝血管畸形24例(80.0%),肺血管畸形15例(50.0%),消化道血管受累5例(16.7%),脑血管畸形3例(10.0%)。30例患者中,17例(56.7%)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50.0%)出现缺铁性贫血。15例进行了基因检测:单纯ACVRL1突变12例,ENG突变2例,其中1例同时存在ACVRL1突变和ENG突变。除常规对症治疗外,部分患者进行了针对毛细血管扩张的药物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改善。

    结论

    HHT可累及全身多脏器,包括皮肤黏膜及内脏血管,内脏血管受累中最常累及肝脏血管,脑血管受累相对较少,较易出现肺动脉高压、缺铁性贫血并发症。对怀疑该病的患者,需要仔细询问病史、查体,进行内脏血管筛查及基因检测,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曾柳钰, 杨秀芳
    2024, 27(36):  4615-46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4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09KB) ( )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BWS)是一种生长障碍,BWS与BWS关键区印迹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被认为是一种临床谱,其中受影响的个体可能具有许多或只有1~2个典型的临床特征。出生后新生儿查体尤为重要,有利于该疾病的早诊早治。本文报道了1例以舌大为首发症状的新生儿,住院期间出现低血糖,后期随访有脐疝,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其携带的c.235T>C(p.Trp79Arg)变异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C(CDKN1C)基因编码区错义变异,CDKN1C基因235位核苷酸发生T→C转换,即位于第79个氨基酸发生错义突变,导致色氨酸突变为精氨酸,结合患儿的临床特点与基因检测结果,确诊为BWS。本病例报告和相关遗传学研究进展旨在提高对BWS综合征临床诊疗的认识,避免误诊以及漏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