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4年 第27卷 第35期    刊出日期:2024-12-15
    指南解读
    周伊恒, 杨梓钰, 吕垚, 刘力滴, 沈灿, 廖晓阳, 贾禹
    2024, 27(35):  4353-43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9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61KB) ( )  

    人工智能(AI)是改善卫生保健服务的新兴技术。在全球政府机构和学术部门的共同推进下,大量研究论证AI可以改进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但其发展和应用仍存在一些限制,尚未在广泛范围内服务临床。基于此,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24-04-02在Circulation发表了《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科学声明》(以下简称声明)。该声明综述了AI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分类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AI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解决方案,并且构建了未来AI在心血管领域应用的框架。本文旨在对该声明进行解读,为我国AI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建议和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吕垚, 刘力滴, 周伊恒, 贾禹, 杨梓钰, 陈华东, 廖晓阳, 沈灿, 雷弋
    2024, 27(35):  4358-43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37KB) ( )  

    《社区与心血管健康科学声明》由心血管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和预防医学专家组成的写作小组参与起草,并于2023年12月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官方期刊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该科学声明主要阐述如何利用社区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现有知识,为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路径图,在群体、卫生系统、社区和个人层面改善心血管健康,减轻心血管疾病负担。我国目前也面临着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和乡村之间社区基础设施不均衡而带来的心血管健康不平等的问题。因此,对该科学声明进行解读,可在社区层面上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并建议将社区层面的干预措施纳入改善心血管健康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公众的心血管健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健康问题研究·睡眠健康
    王炎喆, 林征, 李莎, 王清玉, 程涵天
    2024, 27(35):  4364-43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42KB) ( )  

    睡眠健康是一个新兴概念,是一种多维的睡眠-觉醒模式,适应个人、社会和环境需求,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现有研究发现睡眠健康不仅与糖尿病、超重/肥胖和心血管风险等生理健康问题有关,还会对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既往睡眠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睡眠障碍和睡眠问题的识别与治疗,而对睡眠健康的积极属性关注较少。本文回顾了睡眠健康现有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介绍了睡眠健康的定义、测量工具以及与健康结局的相关性,以期唤起对睡眠健康的全面认知,为我国居民的睡眠健康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鹏飞, 刘雅茜, 王途之, 张桂梅, 蔡艺娴, 潘集阳
    2024, 27(35):  4370-43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5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28KB) ( )  
    背景 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其操作复杂、耗时长、依从性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真实世界的应用。简版行为疗法(BBT-I)是一种基于CBT-I的简化治疗方法,其疗效与CBT-I相当,更适合在真实世界中推广。然而,BBT-I是否适用于中国失眠障碍人群暂不明确,而通过线上方式进行BBT-I的研究更是缺乏。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的在线BBT-I(eBBT-I)对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改善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将2023年2—11月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门诊的失眠障碍患者设为干预组,将线上和线下招募的失眠障碍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为期2周的eBBT-I治疗,对照组接受精神卫生教育的伪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和简版睡眠信念与态度问卷(DBAS-16)得分,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最终共纳入35例干预组患者和3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ISI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与时间分别对ISI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3 d(基线)两组IS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4 d干预组IS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ISI得分低于组内干预前(P<0.05)。次要结局指标:组别与时间对DBAS-16得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DBAS-16得分主效应显著(P<0.05);组别对DBAS-16得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前3 d(基线)、干预后14 d两组DBAS-16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14 d DBAS-16得分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结论 eBBT-I有效地改善了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和负面影响,但对睡眠信念与态度的改善效果仍有待提升。本研究支持了eBBT-I在中国失眠障碍患者失眠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郭佳, 曹春梅, 刘国纯, 郑满, 朱芮含, 龙伟
    2024, 27(35):  4376-43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52KB) ( )  
    背景 失眠问题不仅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还与多种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运动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质量,但目前缺乏不同运动方式对其睡眠结局影响效果的比较研究。目的 比较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的效果,为该人群制定改善睡眠的运动处方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使用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使用Stata 17.0软件的频率学框架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网状Meta统计,使用偏倚漏斗图观察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36篇文献,包含2 706例受试者,涉及5类干预措施:有氧运动(AE)、抗阻运动(RT)、身心运动(ME)、运动时间延长(PTE)、有氧与抗阻结合的运动(AE+R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AE和空白对照(CT)组(SMD=2.20,95%CI=0.35~4.05)对主观评价工具总评分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为AE(82.2%)>ME(71.1%)>AE+RT(54.2%)>RT(38.9%)>CT(29.2%)>PTE(24.4%)。PTE与AE+RT(SMD=-14.66,95%CI=-28.60~-0.72),AE+RT与RT(SMD=21.32,95%CI=6.24~36.40)以及AE+RT与AE(SMD=11.19,95%CI=1.56~20.81)对睡眠潜伏期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RT(96.7%)>CT(77.1%)>ME(49.5%)>AE(42.6%)>PTE(27.9%)>RT(6.1%)。AE与CT(SMD=4.59,95%CI=1.59~7.58)对睡眠效率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3.1%)>AE+RT(59.9%)>RT(50.7%)>ME(46.9%)>PTE(35.5%)>CT(23.9%)。PTE与RT(SMD=23.39,95%CI=14.67~32.02),PTE与AE(SMD=14.86,95%CI=4.64~36.40),PTE与CT(SMD=12.11,95%CI=7.62~16.59),RT与ME(SMD=-27.61,95%CI=-40.49~-14.73),RT与CT(SMD=-11.28,95%CI=-20.86~-1.70),ME与AE(SMD=19.08,95%CI=5.18~32.98),ME与CT(SMD=16.33,95%CI=7.26~25.40)对睡眠觉醒时间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RT(94.7%)>CT(80.2%)>AE(41.8%)>ME(31.5%)>PTE(1.7%)。RT与AE(SMD=-20.84,95%CI=-38.46~-3.23),AE与CT(SMD=12.02,95%CI=2.96~21.08)对总睡眠时长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7.2%)>AE+CT(71.6%)>PTE(53.8%)>ME(40.6%)>CT(35.9%)>RT(10.8%)。各项干预措施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4.2%)>AE+CT(75.5%)>ME(24.9%)>CT(15.4%)。对主观评价工具总评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发现6个结局指标均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提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风险。结论 鉴于AE对多个睡眠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推荐失眠患者进行3次/周、30 min/次的中等强度AE,如慢跑、快走等,此外,也可以选择4~5次/周中等强度的RT或AE+RT,在进行上述运动时需要额外注意时间段选择,尽量避免睡前3 h内进行运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董孟龙, 林志烽, 范孟孟, 薛盛文, 刘宇航, 王怡, 程金湘
    2024, 27(35):  4388-43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44KB) ( )  

    失眠共病睡眠呼吸暂停(COMISA)是一种高患病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同时伴有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相比单独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其导致的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损害更为严重。非苯二氮类药物(NBZDs)可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的一线用药,但因其可能会增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恶化OSA严重程度而不推荐用于OSA治疗。目前,NBZDs对COMISA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回顾的方式,整理了OSA和COMISA患者使用NBZDs的相关文献,分析NBZDs对AHI、氧减指数、睡眠质量等多个指标的影响,评价了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等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旨在为COMISA患者如何合理使用NBZDs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陈汝满, 白亚飞, 王春莉, 安娜, 徐明芝, 贺纪清, 祁永慧, 王利恒, 李洪
    2024, 27(35):  4397-44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6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56KB) ( )  
    背景

    已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全因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少有研究探讨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及NLR联合CAR能否增强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NLR联合CAR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为提高MHD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1月选取175例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人口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12-3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CAR及NLR联合CAR在MHD患者全因死亡中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的NLR及CAR患者随访过程中累积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3(95%CI=0.669~0.817,P<0.001);CAR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AUC为0.710(95%CI=0.627~0.794,P<0.001);NLR联合CAR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AUC为0.799(95%CI=0.732~0.867,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至随访终点,基线NLR>4.93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低于基线NLR≤4.93的患者(χ2=32.753,P<0.001)。基线CAR>0.795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低于基线CAR≤0.795的患者(χ2=38.091,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LR>4.93(HR=2.071,95%CI=1.226~3.499)、CAR>0.795(HR=1.903,95%CI=1.155~3.136)是MHD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透析龄增加(HR=0.984,95%CI=0.976~0.992)及铁蛋白升高(HR=0.998,95%CI=0.998~0.999)、25-羟维生素D[25-(OH)D]升高(HR=0.964,95%CI=0.941~0.987)、三酰甘油(TG)升高(HR=0.695,95%CI=0.506~0.955)是MHD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NLR、CAR对MHD患者全因死亡有预测价值,两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同时NLR及CAR升高均是MHD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罗琴, 苟连平, 陈银, 苏凤
    2024, 27(35):  4403-44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41
    摘要 ( )   PDF for PC (1772KB) ( )  
    背景 肌少症作为一种常见老年慢性病,在冠心病(CHD)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其增加了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已有研究证实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筛查具有一定价值,但在冠心病人群中应用较少。目的 评价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在住院老年CHD合并肌少症筛查中的准确性及一致性。方法 选取2023-01-01—05-31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213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身体成分测试仪检测肌肉量及上臂围等指标,进行小腿围的测量,并同时计算Ishii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肌肉量等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的诊断效果,并确定最佳诊断截断值,计算Kappa值判断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HD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发生率为27.2%(58/213)。总人群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男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女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显示,男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34.3 cm(灵敏度=86.5%,特异度=64.6%);女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33.8 cm(灵敏度=100.0%,特异度=50.0%);男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28.0 cm(灵敏度=70.3%,特异度=85.9%);女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27.5 cm(灵敏度=81.0%,特异度=69.6%);男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114.07分(灵敏度=91.9%,特异度=62.6%);女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120.08分(灵敏度=100.0%,特异度=64.3%)。除女性小腿围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Kappa=0.353)较低外,其余指标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 在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上臂围和小腿围均与肌肉量呈正相关,Ishii评分与肌肉量呈负相关,三种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但本研究更推荐Ishii评分用于筛查肌少症,辅助医务人员早期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古珊也, 周子懿, 蔡业峰
    2024, 27(35):  4412-44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86KB) ( )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是VCI最常见的形式。目前研究表明,糖脂代谢病会加速VCI进程且VCI的治疗侧重于控制危险因素,缺少糖脂代谢病发生VCIND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糖脂代谢病患者发生VCIND的危险因素,构建回归模型并进行风险预测。

    方法

    选取2023年3—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糖脂代谢病患者410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MMSE>26分)和VCIND组(MMSE≤26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中老年糖脂代谢病患者发生VCIN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糖脂代谢病发生VCIND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410例患者中认知正常组有209例,发生VCIND 20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文化程度[小学以下(OR=25.989,95%CI=5.656~119.427)、小学(OR=6.839,95%CI=3.919~11.933)]、Fazekas分级(OR=1.700,95%CI=1.124~2.570)是糖脂代谢病人群发生VCIN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为logit(P)=-1.608+小学×1.923+小学以下×3.285+Fazekas分级×0.531,该模型的AUC为0.767(95%CI=0.721~0.813,P<0.001),灵敏度为0.726,特异度为0.756,约登指数为0.48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χ2=13.404,P=0.099)。

    结论

    低文化程度、Fazekas分级是糖脂代谢病人群发生VCIND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风险预测回归模型,预测价值较好,有助于早期识别糖脂代谢病患者发生VCI的高危人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连芳, 郑雅斌, 林雪烽, 谢榕城, 马杰飞
    2024, 27(35):  4417-44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7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89KB) ( )  
    背景

    脓毒症是由感染因素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目前对于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在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已有一些研究,但关于IPF联合其他指标在脓毒症中应用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IPF联合其他指标在脓毒症严重程度及其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情况:严重程度按定义划分,可分为严重脓毒症组24例与脓毒性休克组36例;严重程度按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划分,可分为低SOFA组26例(SOFA评分<6分)与高SOFA组34例(SOFA评分≥6分);按预后划分,可分为生存组39例与死亡组21例。对比不同分组患者IPF及其他血液指标[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与白蛋白比值(LAR)]的差异,绘制不同联合指标评估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其评估价值。

    结果

    死亡组患者肺部疾病所占比例、基线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量表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基线SOFA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高SOFA组患者肺部疾病所占比例、基线APACHEⅡ评分、死亡所占比例高于低SOFA组(P<0.05)。对于治疗开始48 h IPF,脓毒性休克组患者高于严重脓毒症组,高SOFA组患者高于低SOFA组,死亡组患者高于生存组(P<0.05)。因不同组患者治疗开始48 h IPF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故截取48 h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IPF在预测脓毒性休克及高SOFA评分的AUC分别为0.70(95%CI=0.55~0.83,截断值为3.95%)、0.72(95%CI=0.60~0.86,截断值7.70%),预测死亡的AUC为0.73(95%CI=0.58~0.89,截断值为6.10%)。IPF+基线APACHEⅡ评分+NLR、IPF+基线APACHEⅡ评分+LAR预测高SOFA评分的AUC分别为0.91(95%CI=0.84~0.98)和0.93(95%CI=0.84~0.99);IPF+NAR+PLR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AUC为0.90(95%CI=0.81~0.98)。

    结论

    IPF联合不同血液指标能够提高临床实践中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能力,治疗开始48 h IPF+基线APACHEⅡ评分+治疗开始48 h NLR及治疗开始48 h IPF+基线APACHEⅡ评分+治疗开始48 h LAR在脓毒症严重程度预测中具有较高效能;而治疗开始48 h的IPF+NAR+PLR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方面效能较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檀紫瑞, 申青, 刘俊英, 陈砚凝, 姚继方
    2024, 27(35):  4426-44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5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85KB) ( )  
    背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是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案之一,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不同类型EGFR的突变对EGFR-TKIs治疗的反应不同。

    目的

    比较EGFR非热点突变型NSCLC一线应用EGFR-TKIs及化疗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术后复发或晚期NSCLC患者,并确认为EGFR非热点突变型患者共90例。以患者一线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一线EGFR-TKIs治疗组和一线化疗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EGFR基因突变情况。所有患者通过电话进行随访或复查住院及门诊病例获得患者预后情况,随访截止时间为2024-03-31。观察并比较患者疗效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结果

    90例患者中一线EGFR-TKIs治疗组52例,一线化疗组38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16例,初诊分期为ⅢB~Ⅳ期患者74例。EGFR非热点突变患者中,单基因突变51例,复合突变39例。一线EGFR-TKIs治疗进展后二线EGFR-TKIs治疗患者8例,二线化疗患者9例。一线化疗进展后二线EGFR-TKIs治疗患者8例,二线化疗患者16例,免疫治疗患者1例。EGFR非热点突变不同亚型接受一线EGFR-TKIs治疗的患者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6,P<0.001)。一线EGFR-TKIs治疗组与一线化疗组的PFS、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突变亚型患者中,一线EGFR-TKIs治疗组与一线化疗组的PFS、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合位点突变患者中,一线EGFR-TKIs治疗组与一线化疗组的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EGFR-TKIs治疗组与一线化疗组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线化疗进展后的患者中,二线EGFR-TKIs治疗(8例)与化疗(16例)的中位PFS分别为11.3个月和5.6个月,二线EGFR-TKIs治疗与化疗患者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7,P=0.006)。

    结论

    在EGFR非热点突变型术后复发或晚期NSCLC中,EGFR ex20ins和E20 S768I突变患者与其他突变类型患者接受一线EGFR-TKIs治疗后的生存期存在差异。而在各突变亚型中,与一线化疗相比,一线EGFR-TKIs治疗均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临床适宜技术研究
    胡珍, 刘梅, 龚丽梅, 王建洪
    2024, 27(35):  4435-44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4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2KB) ( )  
    背景

    前庭功能检查项目种类众多,各检查项目靶点及阳性率各有不同,临床上眩晕患者如何恰当合理选择检查项目有不同观点。

    目的

    探讨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外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眩晕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诉就诊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在起病7 d内完成纯音测听(PTA)、温度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摇头试验(HST),比较不同眩晕疾病的前庭功能及听力学检查的异常率。

    结果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眩晕患者共120例,其中突发性聋伴眩晕(SDV)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组、前庭性偏头痛(VM)组各40例。SDV组患者PTA均为感音神经性聋,温度试验异常25例(62.50%),vHIT异常16例(40.00%),HST异常28例(70.00%)。BPPV组患者PTA异常9例(22.50%),其中7耳为感音神经性聋,2耳为传导性聋;温度试验异常18例(45.00%),vHIT异常21例(52.50%),HST异常20例(50.00%)。VM组患者PTA异常21例(52.50%),均为感音神经性聋,其中26耳为高频听力轻中度下降,7耳为低频轻中度下降,温度试验异常16例(40.00%),vHIT异常17例(42.50%),HST异常27例(67.50%)。三组患者PTA检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0.001);三组患者温度试验、vHIT、HST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有助于周围性眩晕的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程诚, 杜薇薇, 何非, 盛建龙, 黄正, 王晓晨
    2024, 27(35):  4439-44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9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93KB) ( )  
    背景

    简化式左心耳封堵术(LAAO)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心脏CT三维(CT-3D)分析在LAAO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相关研究尚少。

    目的

    探讨CT-3D分析在简化式LAAO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手术效率及术后随访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5月—2024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简化式LAAO的52例患者,采用抽签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前行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研究组术前行CT-3D分析。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和术中数据,包括左心耳(LAA)最大开口直径和深度,输送鞘管和LAA轴匹配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造影剂用量、封堵器一次性展开率和选择成功率、术中封堵器残余分流(PDL)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等,在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CT-3D随访。

    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26例,均使用WATCHMAN封堵器,均成功完成LAAO,均未出现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入选患者术前检查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对照组LAA最大开口直径在术前TEE和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量值分别为(22.9±4.1)mm和(25.4±2.9)mm,两指标无相关性(r=0.374,P=0.060);对照组LAA可用深度在术前TEE和术中DSA测量值分别为(25.7±8.1)mm和(23.7±3.4)mm,两指标呈正相关(r=0.392,P=0.048)。研究组LAA最大开口直径在术前CT-3D和术中DSA测量值分别为(25.0±3.3)mm和(24.9±5.8)mm,两指标呈正相关(r=0.566,P=0.003);研究组LAA可用深度在术前CT-3D和术中DSA测量值分别为(23.5±4.2)mm和(23.1±4.0)mm,两指标呈正相关(r=0.774,P<0.001)。研究组输送鞘管和LAA轴匹配率[25例(96.2%)]高于对照组[20例(76.9%)](χ2=4.172,P=0.042);研究组房间隔穿刺时间、封堵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微小PDL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共37例患者(对照组16例,研究组21例)完成术后90 d随访,未发现器械相关血栓(DRT)或>5 mm的PDL,部分患者封堵器未完全内皮化。

    结论

    简化LAAO术前使用CT-3D引导能够提高手术效率,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降低术中微小PDL的发生率,术后随访在检测封堵器表面是否完全内皮化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随着CT-3D在LAAO应用的进展,将来可以结合3D打印技术,真实模拟手术过程,使LAAO手术更加安全、高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潘子涵, 李姝润, 陈亚红
    2024, 27(35):  4446-44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5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35KB) ( )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在医学领域也广为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善慢阻肺病管理的临床实践值得探讨。笔者对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在慢阻肺病管理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通过回顾文献发现,目前物联网在慢阻肺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研究,后期研究中需对技术成熟的模式或产品进行更为系统基于真实世界的应用评价,特别是对患者远期临床结局、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产品设计应当符合慢阻肺病特征及使用人群特点,通过定性研究了解用户使用体验、看法或态度也值得关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凯, 张浥, 杨春, 杨玲
    2024, 27(35):  4455-44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3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93KB) ( )  

    心力衰竭患者容易罹患抑郁,二者相互影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与预后不良。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组成、结构及功能变化与宿主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密切相关。目前,"肠-心/脑轴"已用于解释肠道微生物、血管疾病及情绪状态之间的联系,是心力衰竭与抑郁的重要共病基础。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迷走神经等在心力衰竭与抑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出地中海饮食、益生菌、菌群移植等具有改善微生物-肠-心/脑轴的潜力,为心力衰竭共病抑郁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梅笑, 潘海迪, 吴晓睿, 贺昌辉, 窦鑫, 邓华亮, 王伟
    2024, 27(35):  4462-44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3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18KB) (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免疫失衡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相关免疫细胞包括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包括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中药单体/化合物或复方可通过多通路、多靶点调节免疫治疗IBS-D。本文从免疫失衡与肠道感染、菌群失调、脑肠轴紊乱、内分泌紊乱的关系等方面,对中药单体/化合物和复方靶向免疫治疗IBS-D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并同时印证了"脾为之卫"与免疫相通之处,以期为中医药通过免疫介导途径治疗IBS-D及相关疾病提供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调查报告
    陈林, 陈宁, 袁玲, 单侯乾, 王晨力, 叶云, 高雅, 谭硕源, 吴清昱, 侯宏攀, 程迪尔, 石建伟, 王朝昕
    2024, 27(35):  4468-44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812KB) ( )  

    卫生健康规划是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和实施卫生健康政策的重要工具。《海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是海南省统一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规划中卫生健康领域战略任务的细化落实。《规划》由全省各部门协同实施,在深入推进"健康海南"行动、构建国际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发展高水平中医药事业、推进智慧化医疗健康服务、打造特色化健康产业、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等方面均发挥出规划及引领作用。《规划》科学地指导了海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科学评估指标体系、推动了卫生健康事业各项工作落地实施,对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健康岛建设,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袁玲, 陈林, 陈宁, 单侯乾, 王晨力, 叶云, 高雅, 谭硕源, 吴清昱, 侯宏攀, 程迪尔, 石建伟, 王朝昕
    2024, 27(35):  4482-44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0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03KB) ( )  

    在"健康海南"建设背景下,本报告聚焦"十四五"中期海南省卫生健康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分别探讨精神障碍治理、中医药健康产业、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以及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首篇文章应对海南省高发的精神卫生问题,强调数字化治理平台在解决精神卫生问题和支持自贸港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第二篇详细分析了中医药在健康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瓶颈,建议充分利用海南省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第三篇从现代化治理角度出发,强调顶层设计和协同机制优化对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性。最后一篇聚焦于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策略。综上,四个报告在逻辑上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框架,全面展示了海南省在"健康海南"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助力海南省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健康水平和治理能力,实现卫生健康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