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4年 第27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4-06-15
    指南·共识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基层医疗及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2024, 27(17):  2045-20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7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19KB) (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病症(PCC)定义为在有可能或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感染的3个月后,出现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的、至少持续2个月的症状。PCC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患病数较多、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长期照护需求大的特点。PCC的诊断被视为排除性诊断,可划分为"非重度COVID-19多器官后遗症""肺纤维化后遗症""肌痛性脑脊髓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体位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重症监护后综合征"和"医学或临床后遗症"6种亚型,在整体性评估的基础上,可在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下,通过药物、膳食、运动、心理干预、患者教育等方法进行治疗和照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USPSTF指南解读系列(五)
    杨旭, 姚弥
    2024, 27(17):  2064-20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96KB) ( )  

    2022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更新其2017年《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成年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行为咨询干预推荐声明》建议,对促进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健康行为咨询干预的益处和危害证据进行综述,得出结论与2017年指南推荐一致。行为咨询干预对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具有微小净获益,建议临床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决定是否向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提供或推荐行为咨询干预,以促进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C级)。本文结合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对该指南进行全面解读,以期为我国成年人心血管疾病预防实践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赵柠煊, 姜琳, 胡美婧, 姚强, 毛一能, 朱彩蓉
    2024, 27(17):  2070-20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6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8KB) ( )  
    背景 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累积效应及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是既往中老年人CRP与抑郁症状关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目前中国关于CRP与抑郁症状的研究缺乏探索CRP累积升高次数对抑郁症状不同维度的影响。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症状之间的纵向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开数据,共纳入3 868名研究对象。依据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2011年、2015年)的累积升高次数(CRP>3 mg/L)将研究对象分为累积升高0次组(n=2 918)、累积升高1次组(n=763)、累积升高2次组(n=187)。分别于2011年、2015年、2018年采用10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10)评估抑郁症状,该量表分为躯体抑郁症状和非躯体抑郁症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总分/躯体抑郁症状得分/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之间的纵向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情况(是/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是抑郁症状总分(β=1.22,P<0.05)、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51,P<0.05)及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71,P<0.05)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更高(OR=1.64,95%CI=1.18~2.29)。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CRP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及时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炎性疾病,避免其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可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奕罕, 朱宁, 薛孟周
    2024, 27(17):  2077-20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4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07KB) ( )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脑卒中关系密切,两者并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且可能增加病死率。目前关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伴OSAHS患者的临床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TIMT)联合CPAP对脑卒中伴OSAHS患者睡眠状况、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9例脑卒中伴OSAHS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4)。对照组行CPAP与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TIMT,疗程6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状况、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结果 干预6周后,2组患者平均血氧饱和度(SpO2)、深睡眠比例(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最大呼气压(MEP)、最大吸气压(MIP)均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试验组干预6周后SpO2、深睡眠比例(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LSaO2、FEV1、FVC、FEV1/FVC、MEP、MIP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干预6周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觉醒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试验组干预6周后ODI、觉醒指数、E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IMT联合CPAP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伴OSAHS患者的睡眠紊乱状况,提高动脉氧分压、呼吸肌肌力与肺功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苏, 蔡文玮, 李晨奕, 王光辉, 许又端
    2024, 27(17):  2083-20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3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63KB) ( )  
    背景 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易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发症,而目前社区老年人群吞咽障碍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现状,探究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年龄层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2年7月—2023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黄浦区、宝山区及奉贤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家庭病床的≥60岁老年人中选取358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和步速。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筛查老年人吞咽障碍风险。结果 358例社区老年人中,存在吞咽障碍者(EAT-10≥3分)80例(22.3%)(吞咽障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18.484,95%CI=3.571~95.679)、抑郁状态(OR=4.135,95%CI=1.280~13.364)、呛咳史(OR=13.650,95%CI=4.345~42.877)是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高Barthel指数(OR=0.891,95%CI=0.832~0.953)、高ASMI(OR=0.330,95%CI=0.199~0.547)是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60~69岁、70~79岁、≥80岁老年人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0%(6/119)、11.1%(16/144)、61.1%(58/95),三者吞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老年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BMI、ASMI、抑郁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老年人两组握力、小腿围、抑郁状态、Barthel指数、呛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老年人两组ASMI、握力、步速、Barthel指数、MMSE得分、呛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中,70~79岁和≥80岁老年人ASMI、握力均低于60~69岁;≥70岁老年人步速低于60~69岁老年人;≥80岁老年人呛咳史发生率高于60~79岁,Barthel指数、MMSE得分均低于60~69岁、70~79岁(P<0.05)。结论 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群吞咽障碍患病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高,影响因素明显增多,因此应在高龄、抑郁状态及有呛咳史老年人中加强吞咽障碍的筛查。提高肌肉质量及自理能力,并且在不同年龄层进行较为针对性的预防以有效减轻疾病负担,改善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桂芬, 章倩, 刘娟, 孙菁, 林根来
    2024, 27(17):  2091-20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7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78KB) ( )  
    背景 局部进展期胃癌主要包括Ⅲ期胃癌,以综合治疗为主,患者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目的 探究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201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结果根据国际癌症联合会(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第八版胃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明确诊断Ⅲ期胃癌。术后所有患者在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2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而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12-15。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病生存时间(DFS)的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pTNM分期、年龄、转移淋巴结率(LNR)、胃切除方式患者生存差异。结果 共纳入行术后辅助放疗的Ⅲ期胃癌患者135例,中位随访时间10.48年。5年内复发70例,死亡62例,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48.1%(65/135)、54.1%(73/135);10年内复发74例,死亡74例,10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为45.2%(61/13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癌结节、肿瘤位置、胃切除方式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神经浸润、胃切除方式患者10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NM分期(ⅢA期,OS:HR=0.40,95%CI=0.19~0.83;DFS:HR=0.40,95%CI=0.19~0.92)、LNR(>50%,OS:HR=1.74,95%CI=1.03~2.94;DFS:HR=1.73,95%CI=1.02~2.94)、胃切除方式(全胃切除术,OS:HR=2.07,95%CI=1.22~3.50;DFS:HR=2.02,95%CI=1.20~3.41)是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和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40岁,HR=2.19,95%CI=1.06~4.53)是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另外,列线图表明年龄、pTNM分期、LNR、胃切除方式对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胃癌术后患者复发情况:10例(7.4%)局部复发(放射野内吻合口和淋巴结的复发),35例(25.9%)患者出现腹、盆腔播散种植,37例(27.4%)患者出现了远处转移(包括肺、肝、骨、脑等脏器);部分患者发现了2种类型以上的复发。不同pTNM分期、年龄、LNR、胃切除方式的Ⅲ期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复发或死亡主要在5年内。pTNM分期、LNR和胃切除方式是这类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庞兰, 李佩璠, 朱晓岗, 杨再红, 郑蕾
    2024, 27(17):  2098-21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5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51KB) ( )  
    背景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深部经颅磁刺激(dTMS)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经被运用于重度抑郁症(MDD)的治疗,但临床研究证据较少。目的 探究dTMS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Esc)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为dTMS治疗抑郁症患者进一步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的73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对照组35例、联合治疗组38例。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Esc(第1周10 mg/d,第2周起20 mg/d,连续2周),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药物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dTMS治疗[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为刺激靶点,18 Hz,120%MT,1 980次/d,一共2周,总计10次]。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2周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基于言语流畅性任务(VFT)期间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仪(fNIRS)测量的前额叶平均氧合血红蛋白(oxy-Hb)浓度变化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实际完成试验的药物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31例。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AMD、BSS评分低于药物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BSS评分低于组内治疗前,MoCA评分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前额叶皮质未见明显激活。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优于药物对照组。结论 dTMS联合Esc治疗较单独Esc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思思, 何强, 徐有青
    2024, 27(17):  2104-21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4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69KB) ( )  
    背景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中度重症及重症AP疾病进展迅速,早期准确识别对其防治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简便的预测指标。

    目的

    探讨A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的早期动态变化及其对AP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3年3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AP患者22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12年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MAP组,轻症AP)和非轻症组(non-MAP组,包括中度重症及重症AP)。通过查阅病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入院后48 h内的SIRI值(SIRI 0 h、SIRI 48 h)和C反应蛋白(CRP)(CRP 0 h、CRP 48 h)。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分析SIRI预测non-MAP的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炎症指标CRP进行比较。

    结果

    最终共纳入221例AP患者,其中MAP组102例,non-MAP组119例。non-MAP组患者SIRI 0 h、SIRI 48 h均高于MAP组(P<0.001)。ROC曲线显示,SIRI 0 h、SIRI 48 h预测non-MAP的AUC分别为0.685(95%CI=0.615~0.756)、0.753(95%CI=0.689~0.816),与同时间段的CRP[0.607(95%CI=0.533~0.681),0.752(95%CI=0.687~0.8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P=0.095;Z=0.02、P=0.981)。SIRI 48 h预测non-MAP的最佳临界值为2.49,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51%、58.82%、69.78%和73.17%。

    结论

    SIRI是一种价格低廉、易于获得的检测方法,可作为早期AP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慧, 李文豪, 程功, 陈亮, 梁宸源, 王依阳, 蒋红英, 姜瑞嘉
    2024, 27(17):  2109-21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2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04KB) ( )  
    背景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诊疗一直是非冠状动脉阻塞性缺血性心脏病的重点。腺苷注射液和ATP注射液是目前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评估CMVD的临床常用负荷药物,两者有所关联,但具有显著区别。ATP是腺苷的前体,其价格低廉且血管扩张机制与腺苷类似,临床上常代替腺苷,但忽视了其潜在的不良反应。

    目的

    比较腺苷负荷与ATP负荷在评估CMVD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7月因典型心绞痛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术(CTA)明确各支冠状动脉残余狭窄直径<50%的患者17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腺苷组和ATP组,腺苷组88例,ATP组82例。腺苷组给予腺苷注射液负荷测定CFR,ATP组采用ATP负荷测定CFR,检测过程中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扫描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腺苷组相比,ATP组患者胸闷[61.0%(50/82)和20.4%(18/88)]、头晕[72.0%(59/82)和31.8%(28/88)]、头痛[68.3%(56/82)和11.4%(10/88)]、胃肠道不适[13.4%(11/82)和4.5%(4/88)]、心悸[69.5%(57/82)和5.7%(5/88)]、气促[40.2%(33/82)和2.3%(2/88)]、大汗[28.0%(23/82)和3.4%(3/88)]、潮热[19.5%(16/82)和2.3%(2/88)]、颜面潮红[13.4%(11/82)和4.5%(4/88)]的发生率均较高(P<0.05);两组患者神经过敏、耳鸣、咽干、颈部不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ATP负荷相比,腺苷负荷测定CFR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佳霏, 王珺, 王依景, 郑博月, 王宇, 江川艳, 董丹丹, 李慧
    2024, 27(17):  2113-211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9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62KB) ( )  
    背景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异质性较强,现有治疗方案疗效欠佳,患者预后个体差异较大。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在髓系肿瘤患者中高表达,既往研究认为其与疾病进展、化疗耐药及患者总生存期缩短有关。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VEN)被批准用于老年不适合用强化治疗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在MDS患者中应用数据较少。Bcl-2在MDS患者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与VEN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尚缺少研究报道。

    目的

    通过分析Bcl-2蛋白在MDS患者中的表达,评估其是否与VEN治疗的疗效和预后相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7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性别、年龄、血常规、血生化、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学、染色体核型、髓系基因突变、融合基因突变、MDS-EB分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Bcl-2蛋白表达。依据修正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将患者分为极低危(0例)、低危(1例)、中危(7例)、高危(40例)和极高危(23例)5个危险度。将患者骨髓Bcl-2阳性率≥10%定义为Bcl-2阳性,<10%为Bcl-2阴性。将患者分为阳性组(n=38)和阴性组(n=33)。在63例高危与极高危MDS患者中,有38例患者接受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估,其中28例患者接受VEN联合阿扎胞苷(VA联合方案)治疗,10例接受低甲基化药物(HMA,包括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滨)单药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12-30。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OS的影响因素。

    结果

    阳性组患者融合基因突变、髓系核磷蛋白1(NPM1)基因突变比例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接受HMA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Bcl-2阴性,9例Bcl-2阳性,治疗14 d后,其中4例(40.0%)患者获得复合完全缓解(CR/mCR);28例接受VA联合方案的患者中有12例Bcl-2阴性,16例Bcl-2阳性,治疗14 d后,20例(71.4%)接受VA联合方案的患者获得CR/mCR。两种治疗方案患者获得CR/mCR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VA联合治疗方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OS)为6.9个月,其中Bcl-2阴性患者mOS为2.9个月,Bcl-2阳性患者mOS为7.4个月。Bcl-2阳性患者与Bcl-2阴性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5,P=0.150)。接受HMA单药方案Bcl-2阳性患者的mOS为4.3个月,与接受VA联合方案Bcl-2阳性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4,P=0.364)。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cl-2蛋白表达、突变基因数量、染色体核型、MDS-EB分型、IPSS-R危险度、疗效不是接受VA联合方案治疗患者OS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Bcl-2蛋白促使MDS融合基因突变和髓系基因突变;Bcl-2阳性表达与MDS患者生存情况无关;接受VA联合方案的Bcl-2阳性患者与Bcl-2阴性患者生存率无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慢性病共病专题研究
    郑晓, 张持晨, 田峰, 薛本立, 李欣茹, 肖淑娟, 陈一鸣
    2024, 27(17):  2119-21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6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2KB) ( )  

    多重慢病已成为慢性病发展的重要特征,对中老年人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也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现有的慢性病管理实践缺乏对多重慢病的指导意见与干预方案。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专题小组讨论法初步拟定服务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法对已构建的服务路径进行评价和修订,最终研究编制了以行为改变技术为核心的社区中老年人多重慢病健康管理服务路径。该路径对多重慢病健康管理的实施主体、服务的流程(包括健康监测、评估和干预内容)进行了路径优化,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员开展多重慢病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廖雁鸣, 郑晓, 薛雅卿, 肖淑娟, 薛本立, 李欣茹, 陈一鸣, 张梦洁, 张持晨
    2024, 27(17):  2124-21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92KB) ( )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快速增长,多重慢病日趋突出,导致慢性病防治工作难度较大。不良健康相关行为是可改变的慢性病危险因素,探索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及其与生命质量的关联有助于识别其健康相关行为类别特征,挖掘影响生命质量的风险行为,为开展精准健康管理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提供参考。

    目的

    探索多重慢病老年人的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以及各潜在类别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差异。

    方法

    基于本团队2021年建立的"社区老年人群健康行为追踪调查(CHBEPS)"的基线数据,选取年龄≥60岁的1 395例多重慢病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患病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饮食偏好。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国际体力活动短量表中文版(IPAQ-S-C)、社会网络量表简版(LSNS-6)调查研究对象的熬夜、体力活动、社会网络情况。采用欧洲五维五水平健康量表(EQ-5D-5L)调查研究对象的生命质量。采用Mplus 8.3软件对多重慢病老年人进行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分析,在确定拟合模型的基础上,以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相关行为的潜在类别分组,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Kruskal-Wallis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健康相关行为潜在类别多重慢病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差异。

    结果

    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相关行为可分别分为4个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健康行为组(n=280)、危险行为组(n=366)、综合行为组(n=173)、不良健康行为组(n=576)。4个潜在类别老年人生命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健康行为组的生命质量高于危险行为组、不良健康行为组(P<0.05)。

    结论

    在为多重慢病老年人进行精准健康管理时应考量其健康相关行为特征,重点关注吸烟、饮酒及饮食口味偏好中喜甜、辣、咸等行为概率较高的人群,以及注重荤素搭配、经常食用蔬菜和水果以及社会网络等行为概率较低的人群,同时应关注到体力活动不足等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有效性及生命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梦洁, 郑晓, 廖雁鸣, 田峰, 钱隽, 周洁幸, 张持晨
    2024, 27(17):  2130-21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6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68KB) ( )  
    背景

    近年来,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且多病共存情况愈发普遍,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

    目的

    了解老年人多重慢病现状,探讨老年人睡眠、体力活动、社会网络与多重慢病的关系及作用路径,为有效预防老年人多重慢病,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提供思路。

    方法

    选取本团队2021年建立的社区老年人群健康行为追踪调查(CHBEPS)中≥60岁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利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采集表收集一般情况,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版(IPAQ-S-C)、Lubben社会网络量表(LSNS-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调查对象的体力活动、社会网络、睡眠情况。应用AMOS 28.0统计软件设定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

    纳入3 531名≥60岁老年人,共回收有效问卷3 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06%。调查对象体力活动总量平均值为2 426.42(495.00,3 066.00)MET-min/w,社会网络平均得分为(15.91±6.43)分,睡眠平均得分为(5.49±3.53)分。788名(23.23%)老年人社会网络不足,353名(10.41%)老年人睡眠质量一般或很差。调查对象多重慢病发生率为41.13%(1 395/3 39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网络与睡眠质量等级呈负相关(rs=-0.113,P<0.01),与体力活动呈正相关(rs=0.073,P<0.01),与多重慢病呈负相关(rs=-0.04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0~600 MET-min/w的体力活动(OR=0.576,95%CI=0.342~0.970)和睡眠质量很好(OR=0.409,95%CI=0.209~0.803)是多重慢病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网络影响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标准化路径系数=0.096,t=4.982,P<0.001;标准化路径系数=-0.043,t=-5.981,P<0.001),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影响多重慢病(标准化路径系数=0.023,t=5.280,P<0.001;标准化路径系数=0.111,t=9.409,P<0.001)。社会网络对多重慢病不存在直接影响,而是通过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多重慢病产生间接影响。社会网络通过体力活动对多重慢病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0%;社会网络通过睡眠质量对多重慢病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6.5%。

    结论

    老年群体多重慢病患病率较高(41.13%),应适当扩大老年群体社会网络,促使其保持适量体力活动和良好的睡眠质量,缓解和预防多重慢病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欣茹, 陈慧雯, 陈一鸣, 薛本立, 郑晓, 石磊, 陈亚光, 张持晨
    2024, 27(17):  2138-21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22KB) ( )  
    背景

    当前,国内针对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较为分散,难以从整体的视角给予全面的考量,且并未探究导致健康差异的因素贡献度大小,以至于现行的健康管理方案通常在多重慢病老年群体中效果不佳。

    目的

    通过引入健康双因素模型,了解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的内外生因素及其贡献度大小,旨在为该群体制定精准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实践依据。

    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引入由Grossman健康生产函数发展而来的健康双因素模型(包括健康决定因素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两个方面),首先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不同性别下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差异;其次采用OLS回归模型分析健康双因素模型对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最后进一步使用夏普利值方法分解健康内外生因素对其健康的贡献度。

    结果

    OL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仍然饮酒、无控制疾病方式、对医疗服务满意、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有退休金、未利用医疗服务、参加免费健康体检、照顾孙辈子女、对子女关系满意等因素更有利于提升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水平(P<0.05)。夏普利值分解结果显示,在全样本中社会经济地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健康支持、危害健康相关行为、疾病应对策略重要性次之,社会健康资源的影响最小。在性别亚组分析中,社会经济地位仍然是排位第一的因素;对于多重慢病老年男性来说,危害健康相关行为成为次重要的因素;对于多重慢病老年女性来说,疾病应对策略的重要性次之。

    结论

    多重慢病老年男性健康状况优于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家庭健康支持、危害健康相关行为、疾病应对策略、社会健康资源对男性和女性健康差异的贡献度大小各不相同,建议应根据不同的健康内外生因素各维度贡献度大小实施精准健康管理,以最大效益提升多重慢病老年人健康状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周紫彤, 贾钰, 阎红, 许佳兰, 文君, 王思宇
    2024, 27(17):  2145-21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0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663KB) ( )  
    背景

    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首要致死病因,脂质代谢紊乱是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了解儿童青少年时期血脂异常流行情况有助于成年期血脂异常的早期预防。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流行现状。

    方法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对2015年1月—2023年7月发表的有关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进行计算机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使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34项横断面研究,包含134 438例儿童青少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19%(95%CI=16%~21%),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分别为6%(95%CI=5%~7%)、9%(95%CI=6%~12%)、4%(95%CI=3%~5%)、10%(95%CI=7%~13%)。时间分布显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高总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但2023年数据稍有回落;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波动较大,其中2018—2022年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逐渐下降,2023年稍有回升。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方面,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3~6岁为10%、2%,7~11岁为17%、10%,12~18岁为27%、14%),12~18岁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20%)高于7~11岁(9%),3~6岁高总胆固醇血症患病率(9%)高于7~11岁和12~18岁(4%和3%)(P<0.05)。地区方面,西部地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15%)高于东部(7%),东部地区高总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7%和6%)高于西部(3%和2%)(P<0.05)。BMI方面,肥胖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48%、18%、25%和7%)高于超重(27%、6%、9%和4%)和正常儿童青少年(15%、4%、3%和3%)(P<0.05)。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段、不同调查地区和不同BMI的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患病率存在差异。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上述研究结果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谭书法, 张磊昌, 高强强, 欧艳, 黄水兰
    2024, 27(17):  2155-21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6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856KB) ( )  
    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和缓解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肠病,其治疗方式还存在争议,大约一半的患者病程发展复杂,伴有慢性活动或频繁复发的UC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目前UC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本研究旨在比较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UC患者的相对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名研究人员独立使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搜索有关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为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对照组为安慰剂。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RevMan 5.4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 Studio进行成对分析和网络荟萃分析,采用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对各结局指标的纳入药物进行排序,以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UC的临床疗效。

    结果

    共纳入25项研究,包括9 546例UC患者,10种药物干预方案(Filgotinib 100 mg、Filgotinib 200 mg、Upadacitinib、Tofacitinib、Etrolizumab、Adalimumab、Vedolizumab、Golimumab 50 mg、Golimumab 100 mg、Infliximab)。各药物对临床缓解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4.1%)>Vedolizumab(85.1%)>Tofacitinib(74.3%)>Infliximab(72.7%)>Filgotinib 200 mg(51.5%)>Golimumab 100 mg(44.3%)>Golimumab 50 mg(39.3%)>Etrolizumab(38.9%)>Adalimumab(29.8%)>Filgotinib 100 mg(18.7%)>Placebo(0.7%)。各药物对临床反应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8.4%)>Infliximab(84.4%)>Tofacitinib(67.2%)>Vedolizumab(58.4%)>Golimumab 50 mg(53.3%)>Adalimumab(34.6%)>Golimumab 100 mg(30.1%)>Placebo(0.4%)。各药物对内镜缓解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8.7%)>Tofacitinib(68.6%)>Filgotinib 200 mg(59.6%)>Adalimumab(55.2%)>Etrolizumab(46.0%)>Vedolizumab(45.9%)>Filgotinib 100 mg(23.4%)>Placebo(2.2%)。各药物对黏膜愈合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9.7%)>Tofacitinib(77.2%)>Infliximab(65.2%)>Golimumab 50 mg(46.4%)>Vedolizumab(44.4%)>Adalimumab(33.8%)>Golimumab 100 mg(31.9%)>Placebo(1.0%)。各药物不良事件风险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Golimumab 100 mg(96.7%)>Golimumab 50 mg(92.1%)>Placebo(68.7%)>Tofacitinib(60.8%)>Adalimumab(60.7%)>Etrolizumab(47.2%)>Upadacitinib(42.2%)>Vedolizumab(41.3%)>Infliximab(27.0%)>Filgotinib 200 mg(6.6%)>Filgotinib 100 mg(6.2%)。

    结论

    Upadacitinib在临床反应、临床缓解、黏膜愈合以及内镜缓解方面均展现出最佳效用,在不良事件方面Filgotinib 100 mg表现出更为安全的结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全科医生诊室
    杨玲, 杜雪平
    2024, 27(17):  2167-21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21KB) ( )  

    澳大利亚著名全科医学专家约翰·莫塔(John Murtagh)提出的Murtagh安全诊断策略逐渐被全科医生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多用于常见病的初步诊断、危急重症的快速识别、分析和判断是否存在导致某种症状/体征而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同时了解患者的担忧和期待。全科教学门诊是培养全科医生临床思维、提升全科诊疗能力的重要培训方法。本文以1例风湿性多肌痛(PMR)患者为教学案例,应用Murtagh安全诊断策略剖析诊疗思路,结合文献分析诊疗过程、总结诊治经验,指导全科医生从多维度思考疾病诊断、治疗,培训全科住院医师的全科临床思维、提高PMR诊治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