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4年 第27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2-15
    主编笔谈
    杨辉
    2024, 27(05):  0-I.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4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指南·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 陈涵, 陈妍, 韩慧琴, 李雪霓, 张岚, 孔庆梅, 乔慧芬, 匡桂芳, 孙建琴, 虞阳, 金富锐, 蒋晶晶, 张大荣, 栗克清, 王振, 陈珏
    2024, 27(05):  509-5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25KB) ( )  

    神经性厌食症是以自我饥饿、体质量显著减轻和营养不良为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在所有精神疾病中,神经性厌食症死亡率最高,其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病理症状和危及生命的医疗并发症。然而,目前在中国,对于神经性厌食症不能早期识别和诊治,导致病程迁延。因此,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的组织下,联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由16名医学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专家经验等制定本专家共识,以期提高国内专业人员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识别和诊治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彭滟, 刘晓, 张巾英, 李洁, 邓梦惠, 李媛媛, 杨燕妮
    2024, 27(05):  521-5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6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91KB) ( )  
    背景

    生活行为方式是痴呆重要的可调控风险因素,知识和信念又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降低痴呆风险的知识、信念、行为的类型研究,不同知信行类型居民的痴呆风险及认知功能是否有差异也未可知。

    目的

    了解社区中老年人群降低痴呆风险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探索分析其知信行类型及认知功能差异,为社区制订有针对性的痴呆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5个社区中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的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痴呆预防相关知识量表(DKAS)、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以降低痴呆风险的动机量表(MCLHB-DRR)、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DRRL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及心血管风险因素、衰老和痴呆风险(CAIDE)评分进行调查。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对居民降低痴呆风险的知识、信念和行为表现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间一般资料、认知功能及痴呆风险的差异。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32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有效回收率为90.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知识、知信念和行为表现可分为3个类型:知信行优良型、低知识-行为不良型、低信念-行为不良型,分别占比为39.8%(84/211)、37.4%(79/211)、22.8%(48/211)。知信行优良型社区中老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低知识-行为不良型(t=2.703,P<0.001)、低信念-行为不良型(t=1.524,P=0.022)。低知识-行为不良型(t=1.431,P<0.001)、低信念-行为不良型(t=1.080,P=0.002)社区中老年人CAIDE得分高于知信行优良型。低知识-行为不良型社区中老年人MoCA得分低于知信行优良型(t=-2.529,P<0.001)、低信念-行为不良型(t=-1.869,P=0.018)。

    结论

    重庆市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知信行类型可分为知信行优良型、低知识-行为不良型、低信念-行为不良型,且不同类型中老年人受教育年限、痴呆风险及认知功能评分有显著差异。根据不同知信行类型的特征制订有针对性的痴呆预防措施,可能有效降低痴呆风险,减缓认知功能下降情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欣怡, 王茜, 王丹, 段立霞, 林如娇, 刘晨曦
    2024, 27(05):  527-5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9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36KB) ( )  
    背景

    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问题已成全球重大公共卫生议题,减少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是我国治理抗生素滥用的重要策略,识别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病症特点及其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临床医生设计更为精准的干预政策。

    目的

    定量分析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潜在模式,探究其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于2022-07-20—08-02选取重庆市三个县(区)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状、公众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行为、公众抗生素使用知识及人口学特征。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鉴别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状的潜在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不同潜在症状模式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影响。

    结果

    815位公众参与本研究。其中,30.06%(245/815)受访者存在无处方从药店购买抗生素,14.72%(120/815)受访者使用过抗生素自我药疗以应对上呼吸道感染。公众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水平较低[(2.3±1.7)分]。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病模式方面,潜在类别分析共识别4种症状模式,包括多重症状组93例(11.41%)、全身症状组124例(15.21%)、鼻咽症状组282例(34.60%)和轻微症状组316例(38.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轻微症状组,鼻咽症状组出现无处方购买抗生素行为的概率更高(OR=1.538,P<0.05),该结果在调整知识与人口学变量后仍显著。除个体疾病症状潜在模式外,年龄和医保类型也对公众无处方抗生素购药行为有影响(P<0.05)。抗生素使用知识水平对抗生素自我药疗行为有影响(OR=0.869,P<0.05),对公众无处方抗生素购药行为也有影响(OR=1.155,P<0.05)。

    结论

    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存在4种潜在模式,疾病病症模式影响公众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应着重关注出现鼻咽症状患者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行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美玲, 赵天易, 顾吉, 郭义
    2024, 27(05):  535-5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3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21KB) ( )  
    背景

    2012年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达40.4%,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人又是血脂异常和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前期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马陆辖区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达63%,故有效控制血脂异常的意义重大。

    目的

    探索采用穴位埋线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干预马陆辖区老年人高脂血症的协同作用,为防治老年人高脂血症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于2020-05-10—08-04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招募老年高脂血症患者119例。采用随机简单数字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埋线组(n=59)和对照组(n=60)。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埋线每2周1次,4次1个疗程,同时口服10 mg/d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仅口服10 mg/d阿托伐他汀钙片,干预周期为8周。主要观察指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和血脂水平改善情况,并探索该治疗方案在不同人群中的效应。

    结果

    主要结局指标:两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分别为79.5%(35/44)、71.4%(30/42);两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差值以及随访1个月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结局指标:两组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空腹血糖和糖化白蛋白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治疗前后差值、治疗后、随访1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埋线组中医证候积分高于对照组(P<0.001)。不良反应:埋线组谷氨酰转移异常升高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穴位埋线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可以调节老年人的血脂水平,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减轻阿托伐他汀钙的不良反应方面有优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亚, 白文佩, 张瑾, 张蕊
    2024, 27(05):  547-5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5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7KB) ( )  
    背景

    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重要因素,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性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主动锻炼和被动收缩以刺激盆底肌群,提高逼尿肌稳定性、改善肛提肌功能,以预防和治疗PFD。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PFMT)联合疗法在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妇产科分娩后存在PFD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对照组仅采用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盆底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情况以及SUI比例、POP分度情况;产后PFMT训练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情况。

    结果

    观察组共纳入327例、对照组共纳入343例。治疗后:观察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SUI比例低于对照组(P=0.005);两组POP分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FMT频次≥5次/周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FDI-20、PFIQ-7、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与单纯PFMT比较,产妇经阴道分娩后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PFMT进行盆底功能康复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更好、SUI比例更低,实施PFMT的依从性更高,生活质量评分也更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董雯迪, 杨佳妮, 朱婕, 全玉杰, 张金晶, 刘妍, 张海蓉
    2024, 27(05):  552-5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61KB) ( )  
    背景

    门静脉血栓(PVT)和消化道出血均是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且PVT可加重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但两者的治疗相互矛盾,是临床工作的又一难题。

    目的

    探讨肝硬化PVT形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10-01—2021-09-30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诊断为肝硬化PVT患者279例,根据本次入院有无呕血、黑便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将患者分为出血组(n=127)和非出血组(n=152)。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并发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手术史等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回顾性调查5 807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合并PVT患者350例,PVT发生率为6.0%。279例肝硬化PVT患者中肝功能Child B级并发PVT最常见[146例(52.3%)]。出血组和非出血组病因、血管受累情况、黄疸、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胃静脉曲张、白细胞计数(WBC)、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血细胞容积(HCT)、总胆红素(TBiL)、纤维蛋白原(FIB)、腹腔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升高(OR=2.555,95%CI=1.318~6.542)、HCT下降(OR=0.511,95%CI=0.247~0.925)、FIB下降(OR=0.085,95%CI=0.005~0.661)、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OR=27.873,95%CI=1.452~1 335.715)是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WBC升高、HCT下降、FIB下降、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实行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秦芳, 马甜甜, 于子夫, 刘西花
    2024, 27(05):  557-5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1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95KB) ( )  
    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AS)会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等心血管病变,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重,发病人群逐渐增多。炎症反应是心肌纤维化的关键因素,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减轻炎症保护心肌功能。但有氧运动对AS心肌纤维化的保护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有氧运动对AS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机制。

    方法

    2022年2—8月选取27只8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有氧运动组,每组9只。制备AS小鼠模型,对小鼠进行运动训练,Masson染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NOD受体3(NLRP3)、白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情况,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表达量。

    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示模型组心肌组织纤维化较对照组明显加重;有氧运动组心肌组织纤维化较模型组明显改善。HE染色结果示模型组小鼠心肌细胞排列较错乱,细胞形态、大小异常,细胞间隙增大,存在炎性细胞浸润;有氧运动组小鼠心肌细胞排列尚整齐,细胞形态、大小异常,细胞间隙基本正常。模型组NLRP3、IL-1β、TGF-β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有氧运动组NLRP3、IL-1β、TGF-β1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SOD、GSH-Px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有氧运动组SOD、GSH-Px表达量高于模型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有氧运动明显改善ApoE-/- AS小鼠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炎性反应、激活抗氧化水平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专病管理·糖尿病
    牛路瑶, 营心语, 张树琴, 安志新, 季婧雅, 刘跃华, 高月霞
    2024, 27(05):  563-5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1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21KB) ( )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防控重大疾病,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近20年来,价值共创理论在健康服务领域应用发展较好,不同国家(地区)探索低成本、高效果的方案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但目前在国内慢性病管理领域较为缺乏。本文基于价值共创视角,以基层社区为研究分析点,进一步总结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经验,从主动健康、组织引导、数字技术、激励考核4个方面提出展望,为优化完善基层糖尿病管理的服务体系,建立基于价值共创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实现慢性病管理的共创、共治、共享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殿江, 潘恩春, 王苗苗, 孙中明, 文进博, 樊宏, 沈冲
    2024, 27(05):  570-5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6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51KB) ( )  
    背景

    自2009年起,社区2型糖尿病(T2DM)健康管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国得到推广实施,但由于临床惰性(即发现问题未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的影响,造成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克服临床惰性以提高血糖控制率是优化糖尿病健康管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的

    识别社区T2DM健康管理过程中临床惰性发生的关键失效模式,系统分析关键失效模式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措施。

    方法

    立足社区实情,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框架为指导,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及文献归纳分析法初步明确社区T2DM健康管理流程、临床惰性发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01-01—2023-06-30。在此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选择16名专家于2022-01-10—02-25期间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社区T2DM健康管理过程中临床惰性发生的关键失效模式、发生原因和干预措施。

    结果

    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91和0.729。最终通过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量化确定了社区T2DM健康管理过程中临床惰性发生的10个关键失效模式,按RPN从大到小,依次为未(及时)胰岛素治疗、未(及时)戒酒、未(及时)常规转诊、未(及时)戒烟、未(及时)紧急转诊、未(及时)三联治疗、未(及时)控制体质量、未(及时)调整膳食结构、未(及时)二联治疗和未(及时)发现低血糖,并从患者、医生及卫生系统层面阐明了关键失效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制定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结论

    制定的临床惰性干预措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优化社区T2DM健康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董晨阳, 李然, 刘若亚, 黄志扬, 杨阳
    2024, 27(05):  577-5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5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03KB) ( )  
    背景

    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缺乏足够的安全运动意识,运动依从性不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运动干预管理以更好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值得参考的策略就是利用社区卫生工作者为患者提供运动干预的管理。目前关于运动干预管理方面的研究缺乏,且通常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研究仅提及运动而没有具体的运动管理措施,尚缺少相关的定量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影响及具体的运动干预方案。

    方法

    计算机检索8个中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筛选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干预组采取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10-17。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预先确定的亚组为干预周期(3个月、6个月、>6个月)、运动频率(3次/周、>3次/周)和单次运动时间(≤30 min/次、>30 min/次)。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有受试者1 079例,其中干预组550例,对照组5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模式下的运动干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MD=-1.07,95%CI=-1.31~-0.83,P<0.000 01)、空腹血糖(MD=-1.26,95%CI=-1.57~-0.96,P<0.000 01)、餐后2 h血糖(MD=-1.47,95%CI=-1.90~-1.04,P<0.000 01)、总胆固醇(MD=-1.02,95%CI=-1.52~-0.51,P<0.000 1)、低密度脂蛋白(MD=-0.62,95%CI=-0.87~-0.37,P<0.000 01)和三酰甘油水平(MD=-0.71,95%CI=-1.13~-0.28,P=0.001),而对高密度脂蛋白的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MD=0.09,95%CI=-0.02~0.21,P=0.1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3次/周的运动频率相比,>3次/周的运动频率对总胆固醇的改善更显著(P=0.02);与≤30 min/次的单次运动时间相比,>30 min/次的单次运动时间对餐后2 h血糖的改善更显著(P=0.001);与6个月以及更长时间的干预周期相比,干预周期为3个月的运动干预对糖化血红蛋白(P<0.000 01)、三酰甘油(P=0.008)的改善更显著。Egger's检验显示糖化血红蛋白(P=0.34)、空腹血糖(P=0.281)未表现出显著的发表偏倚。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为低级证据,餐后2 h血糖和血脂相关结局指标为极低级证据。

    结论

    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社区卫生工作者在今后针对2型糖尿病的运动干预管理中,推荐按照>30 min/次、>3次/周、持续≥3个月的有氧运动干预来制订运动方案。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异常的情况,则建议运动干预周期最好持续6个月及以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贾丽燕, 赵能江, 闫冰, 张智海, 占娜, 林远冰, 刘建平, 杨叔禹
    2024, 27(05):  589-5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6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75KB) ( )  
    背景

    基层医师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实践指南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了解基层医师对指南的知悉程度与使用现状,可为基层指南推广与培训、提高基层医疗质量提供新思路。

    目的

    调查、了解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的知悉程度与参考使用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21-09-22—10-29,通过线上调查方式向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基层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发放电子问卷,并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扩散至更多医师。问卷包括3部分:基本信息、医师使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现状与需求、医师对糖尿病指南认知现状与需求调查。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知悉程度与使用现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基层医师填写的有效问卷382份。35.34%(135/382)的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非常熟悉或比较熟悉,28.80%(110/382)的医师经常参考使用糖尿病中医类指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专业方向、所在科室、每周诊疗糖尿病患者数量、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疗效评价、医师所在单位是否可以购买指南推荐的中药饮片或中成药、对指南知悉程度的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指南参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知悉程度的影响因素为对中医药疗效评价为"非常有效"(OR=5.783,95%CI=1.283~26.102),医师所在单位可以购买指南推荐的中药饮片或中成药(OR=2.399,95%CI=1.548~3.717),既往接受过糖尿病防治指南的专题培训(OR=1.751,95%CI=1.149~2.667)3个因素;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参考情况的影响因素为医师对指南的知悉程度[非常或比较熟悉(OR=15.721,95%CI=7.584~32.557)、一般熟悉(OR=5.392,95%CI=2.841~10.237)],工作年限≤5年(OR=14.083,95%CI=1.390~142.594),不同专业[中医专业(OR=6.869,95%CI=1.483~31.849)、中西医结合专业(OR=6.613,95%CI=1.551~28.219)],不同地理区域[东北部(OR=2.962,95%CI=1.064~8.240)、东南部(OR=2.686,95%CI=1.004~7.178)]4个因素。

    结论

    基层医师对糖尿病中医类指南的知悉程度和参考使用情况尚需提高。对指南的知悉程度、工作年限、专业方向、地理区域是影响医师参考使用指南的重要因素。今后应加强对基层医师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对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具有中医专业背景的基层医师应加强中医防治糖尿病相关指南的培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用药指导
    曾森祥, 杨锐, 邓勋, 杨睿涛, 杨晓燕
    2024, 27(05):  597-6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6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54KB) ( )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和降低尿蛋白等综合治疗。多重用药对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人有较好的疾病控制作用,但如果应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带来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本文针对老年T2DM合并ASCVD患者多重用药管理进行分析,重点阐述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保证药物使用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冯郑文, 陈小垒, 李卉, 朱宸立, 邵爽, 杜娟
    2024, 27(05):  604-6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8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48KB) ( )  
    背景

    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医疗卫生问题,患者对于促进自身用药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

    基于德尔菲法初步编制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自评量表,为评估及促进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提供客观标准。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和半结构化访谈法拟定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量表初始条目。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内蒙古的28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请专家对量表各维度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进行评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对条目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评分。2021-09-30—10-12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2021-11-05—15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最后通过专家小组会议讨论确定最终条目。计算问卷回收率,以此反映专家积极性;采用权威系数衡量咨询结果的权威程度;采用变异系数及协调系数Kendall's W评价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重要性和可行性评分的算术均数≥3.5分且变异系数<0.25作为条目筛选的初步参考,同时结合专家意见,经研究小组成员和专家小组会议充分讨论后确定条目调整结果。

    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均发出28份问卷,回收问卷28份,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77。第二轮条目重要性和可行性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Kendall's W相较第一轮均有所提高。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各条目重要性评分为3.964~4.964分,变异系数为0.038~0.211;可行性评分为3.964~4.821分,变异系数为0.081~0.265。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各条目的重要性评分为4.321~5.000分,变异系数为0~0.168;可行性评分为4.036~4.893分,变异系数为0.064~0.186。两轮专家咨询及专家小组会议后最终确定了包括用药知识、用药信念、参与用药决策、用药自我管理4个维度、33个条目的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自评量表。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用药知识、用药信念、参与用药决策、用药自我管理4个维度、33个条目的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自评量表,该自评量表能够对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进行评估,为制订相应措施以促进患者参与用药过程、提高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许惠靖, 吴善玉, 蒋佳玮, 吴元虹, 王晓辉, 高歌, 王哲, 王宇宇
    2024, 27(05):  612-6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8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53KB) ( )  
    背景

    老年多重用药人群数量庞大,用药形势严峻,为保证用药患者生命长度与质量最大化,亟需使用特异性测评工具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患者用药后的益处及风险。

    目的

    汉化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用药相关生活质量量表(PROMPT-QoL),并评价该量表在老年多重用药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

    征得原作者的授权,采用Brislin的双人直译-回译法、文化调适、认知性访谈,形成中文版PROMPT-QoL施测稿。于2022年6—8月便利选取延吉市公园街道、北山街道及河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吉市医院及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健康体检、取药的老年多重用药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条目-维度相关分析法和决断值法进行项目分析;采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全体一致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UA)和平均S-CVIS-CVI/Ave)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结构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和折半信度检验量表的信度。

    结果

    共调查590例患者,回收有效资料564份,有效回收率为95.8%。其中234份资料应用于第一阶段的项目分析和EFA,330份资料应用于第二阶段的CFA。各条目得分与各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504~0.915(P<0.01),各条目决断值(CR值)均>3.0(P<0.05);I-CVI为0.89~1.00,S-CVI/UA为0.91>0.80,S-CVI/Ave为0.99>0.90;EFA共提取8个公因子,与源问卷结构基本相符,其中条目G34在所属公因子上的载荷量<0.40,故删除条目G34;对剩余41个条目进行CFA,χ2/df=2.160,拟合优度指数(GFI)=0.791,规范拟合指数(NFI)=0.848,增值拟合指数(IFI)=0.912,比较拟合指数(CFI)=0.911,非标准拟合指数(TLI)=0.90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59;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9,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23~0.955(P<0.01);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815~0.957(P<0.01)。

    结论

    经汉化和文化调适后的中文版PROMPT-QoL信效度良好,可应用于我国老年多重用药患者的用药相关生活质量水平的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医学循证
    刘培培, 赵镇雪, 赵春善
    2024, 27(05):  622-6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0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36KB) ( )  
    背景

    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失智老人迅速增加成为日益突出的难题。睡眠是人体的基本需要,睡眠问题成为危害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适度的睡眠时间对于大脑废物的清除、突触的可塑性以及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老年人睡眠问题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老年人睡眠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3年6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文献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6.0软件中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进行剂量反应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58 342例研究对象,暴露人数9 88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相关(RR=1.32,95%CI=1.17~1.48,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睡眠时间≤6 h/d者老年痴呆发病风险增加19.2%(RR=1.19,95%CI=1.07~1.33,P<0.05);睡眠时间≥8 h/d者老年痴呆发病风险增加55.0%(RR=1.55,95%CI=1.32~1.82,P<0.05)。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表明,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呈U型非线性关系(P<0.001)。参照7 h/d睡眠时间,各时间点的发病风险分别为5 h/d:RR=1.024,95%CI=0.928~1.130;5.5 h/d:RR=1.036,95%CI=0.938~1.143;6 h/d:RR=1.034,95%CI=0.952~1.124;6.5 h/d:RR=1.015,95%CI=0.973~1.059;7.5 h/d:RR=1.014,95%CI=0.993~1.035;8 h/d:RR=1.056,95%CI=1.023~1.091;8.5 h/d:RR=1.124,95%CI=1.062~1.190;9 h/d:RR=1.212,95%CI=1.098~1.338;9.5 h/d:RR=1.316,95%CI=1.133~1.528;10 h/d:RR=1.431,95%CI=1.169~1.752。

    结论

    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间具有U型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每日睡眠时间≥8 h时,会加大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方仪德, 胡浩, 许金海, 丁兴, 马青山, 张亚运, 王燕妮, 莫文
    2024, 27(05):  628-6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5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679KB) ( )  
    背景

    近年出现较多特色手法治疗肩周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但缺乏新的关于手法治疗肩周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手法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亚组分析了解包含"摇法"的手法是否较未包含"摇法"的手法效果更优。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包括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有关手法治疗肩周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RCT,试验组干预措施为手法,对照组干预措施为非药物疗法,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03-01。由2名研究人员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共纳入12篇文献,893例肩周炎患者,其中试验组451例,对照组4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手法治疗改善VAS程度优于物理治疗、针灸治疗、常规治疗(SMD=1.09,95%CI=0.81~1.37,P<0.000 01;SMD=1.05,95%CI=0.31~1.79,P=0.006;SMD=0.96,95%CI=0.67~1.26,P<0.000 01);手法对照物理治疗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含"摇法"手法与未含"摇法"手法的效果差异显著(Z=4.39,P=0.04)。Constant-Murley(C-M)评分:手法治疗改善C-M评分程度优于物理治疗组(MD=2.79,95%CI=2.27~3.32,P<0.000 01)。关节活动度:手法治疗改善被动前屈、被动外展、被动外旋程度优于物理治疗(SMD=1.40,95%CI=0.10~2.70,P=0.03;SMD=1.45,95%CI=0.18~2.71,P=0.02;SMD=1.77,95%CI=0.18~3.36,P=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被动前屈和被动外展方面,含"摇法"手法与未含"摇法"手法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Z=7.34,P=0.007;Z=2.25,P=0.03)。总体有效率:手法治疗总体有效率高于物理治疗(RR=1.16,95%CI=1.02~1.32,P=0.03);手法治疗和针灸治疗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00~1.54,P=0.05)。治愈率:手法治疗治愈率优于物理治疗和针灸治疗(RR=3.71,95%CI=1.29~10.67,P=0.01;RR=1.79,95%CI=1.09~2.94,P=0.02)。Egger's检验和Begger's检验提示无显著的发表偏倚(P=0.66、0.66)。手法操作导致的骨折、其他创伤等案例在纳入研究中均未见报道。

    结论

    现有文献证据表明手法治疗能有效降低肩周炎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总体有效率、治愈率,含有"摇法"的手法在VAS改善、被动前屈、被动外展方面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总体手法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