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4年 第27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2-05
    主编笔谈
    杨辉
    2024, 27(04):  0-C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0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指南·共识
    中国睡眠研究会
    2024, 27(04):  381-3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0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50KB) ( )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不但引起个体的健康损害,而且可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传统的失眠治疗模式存在过程复杂、成本较高等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便捷和低成本的失眠数字疗法(DTI)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目前国内外尚缺乏DTI的相关规范。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国内睡眠医学和医学工程领域的专家,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制订《失眠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针对DTI的定义、适应证、核心原理、研发设计、推广应用、教育培训、数据保护、伦理监管等进行阐述,以期为DTI提供全面而规范的参考和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中国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
    张峥岩, 王振中, 张伋, 宫恩莹, 邵瑞太
    2024, 27(04):  391-3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9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62KB) ( )  
    背景 近十年来,随着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ecology of medical care model)应用价值的突显,该模型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医疗保健生态学理论模型构建的差异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医疗模式的转变,为了解我国人群健康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提供证据基础。目的 对运用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的研究进行整合和对比,以描述使用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建立的研究现状、对比研究方法和主要发现。方法 于2022年6月,在PubMed、Ovid 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根据关键词、不限制语种开展检索,检索时限为1961—2022年。在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概况性评价方法学手册的指导下,对文献进行筛选、信息提取,并开展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28篇,其中22篇(78.6%)发表于2010年以后。多数研究运用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重点关注人群的健康需求、医疗资源利用模式,聚焦就医行为模式、疾病转诊等问题。在研究人群方面,多数研究覆盖全年龄段人群(11篇,39.3%),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的研究有7篇(25.0%)。有4项研究在中国开展,均针对城市地区。相较于发达国家(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研究中较少关注患者自我寻求帮助(非处方药、按摩等)情况,已有的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地区)具有较低的患者自报有健康问题(症状)比例,但具有更高的医院门诊就诊和急诊就诊比例。结论 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及其研究方法在过去20年间不断演进,仍然是帮助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医疗保健需求和医疗资源供需关系的重要工具。目前,中国对医疗保健生态学框架的应用程度不高,未来可更多地运用该模型反映卫生服务不平等和健康需求未被满足情况,并可开展群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为提高我国人群健康资源合理分配提供证据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晓乙, 许智涵, 袁蓓蓓, 王胜, 刘晓, 周慧兰, 李战胜
    2024, 27(04):  400-4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81KB) ( )  
    背景

    应对当前健康挑战需要为患者提供整合和连续性服务,初级卫生保健人员与全科医生外其他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是最常见的实现途径,不同学科人员之间协作的模式及效果直接影响整合服务的提供质量,并对患者的健康结局改善至关重要。

    目的

    采用概况性评价的方法,对初级卫生保健人员与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模式相关研究特征、协作模式内容、作者报告的协作模式效果进行系统梳理。

    方法

    于2022-09-03,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与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和专科医务人员协作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检索当日。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协作模式特征及效果。基于Mulave齿轮模型对团队协作模式进行元素分解,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文献中的协作模式内容进行整合和展示。

    结果

    最终纳入与主题相关的文献420篇,其中214篇(51.0%)的研究目的为评价协作模式效果,但仅82篇(19.5%)能够提取出具体的协作方式内容。提取有限的协作模式细节信息发现,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和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共同工作方式明确且正规、协作服务内容有循证指南/规范支持、在两类人员协作中有信息系统和专职协调人员的支持。82篇文献中,54篇(65.9%)文献报告了明确的效果指标,其中90.7%(49/54)的结论为协作对服务提供过程、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相关指标的改善有影响,但较高比例(90.7%,49/54)的研究报告正面效果不能排除发表偏倚的存在。

    结论

    整合型服务使用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和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模式时,需要确保两类人员合作方式、工作内容的明确化,同时注重信息和协调人员的支持作用;卫生体系与政策相关干预研究应重视对干预设计细节和执行过程的描述,未来有必要对该主题研究开展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闫温馨, 张石默, 刘珏
    2024, 27(04):  408-4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5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62KB) ( )  
    背景 "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需求,国内开展了较多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公平性的评价研究,但尚无从全国视角对我国多种医疗机构、多类别卫生人力资源进行的概述。目的 对2005—2021年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12类医疗卫生机构、5类卫生人力资源进行趋势描述和公平性分析,为未来各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全国卫生人力资源数据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2012)》《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7)》《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2022)》,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22)》。计算2005—202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卫生人力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计算年均增长率和集中指数(CI)以描述发展趋势,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公平性分析。结果 2005—2021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为5.58%,农村地区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达10.87%。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卫生人员数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达18.05%),卫生监督所(中心)的人员数增速较低(年均增长率为0.18%),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人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39%)。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外,各类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总数的CI<0.20。结论 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人均占有量在农村地区增长较快,地区间人均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尚佳,但总量不足,重要机构和人员类别需要注意。要继续加强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公共卫生队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提高公平性与可及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丽清, 杨苏乐, 万里晗, 卢祖洵
    2024, 27(04):  413-4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6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81KB) ( )  
    背景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区域失衡、公平性缺失问题仍然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目的

    探究提升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具体路径,为实现我国医疗资源合理且高效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于2022年9月—2023年2月开展研究,数据源于《2021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将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作为投入指标,以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为产出指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2020年31个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以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为结果变量,以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每千人口床位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分权和医疗卫生财政预算支出占比为条件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内外部要素对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协同影响机制,剖析高或非高水平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组态,明确医疗资源高效率和低效率配置的多重路径。

    结果

    2020年我国31个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均值为0.852,但省际存在较大差异。组态分析结果可知,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存在3种医疗资源高效率配置的路径。路径1:政府主导型驱动路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典型案例。路径2:内外协调型驱动路径,以云南省和甘肃省为代表案例。路径3:均衡型驱动路径,代表案例主要有广东省、福建省和湖北省。非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路径也存在3条。路径1:政府制约型路径。路径2:经济-政府双重制约型路径,代表案例有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路径3:内外制约型路径,典型案例有山西省和西藏自治区。

    结论

    内外部各要素及要素间的协同在良性互动过程中共同影响着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需优化内外部环境,并对关键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合力,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吕博, 孟开
    2024, 27(04):  420-4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2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31KB) ( )  
    背景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城区,患者倾向到大医院就医,产生了不合理就医现象。为此,近几年政府加大财政支出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旨在促进患者合理就医,实现分级诊疗。

    目的

    分析郊区政府卫生支出对郊区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2-02-10选取2015—2017年北京市10个郊区的患者到北京市属医院、郊区医院和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急诊人次数及住院人次数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作为解释变量,选取各郊区常住人口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数作为控制变量。采用Chow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恰当的数据分析模型(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以探讨北京市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郊区医院、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影响因素。

    结果

    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北京市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和郊区医院就医选择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GDP、常住人口数不是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门、急诊和住院就医的影响因素(P>0.05),人均政府卫生支出和人均GDP是郊区患者到郊区医院门、急诊就医的影响因素(P<0.05);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北京市郊区患者到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选择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常住人口数、人均GDP和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是郊区患者到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就医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目前大医院对患者的"虹吸"现象依然存在,政府卫生支出未对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就医产生明显影响。但是增加政府卫生支出能够促进郊区患者在区域内就医,有助于实现分级诊疗。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对患者就医选择未产生明显影响,建议进一步增加郊区政府卫生支出,提升郊区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促进患者在区域内就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礼江, 胡传峰, 唐静, 郑瑞呢, 关雪凌, 黄文昊, 覃朝晖
    2024, 27(04):  427-4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50KB) ( )  
    背景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对提高县、乡、村医疗资源利用效能,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基于患者满意度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进行评价,对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江苏省新沂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就诊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安德森模型于2020-10-22—12-11对新沂市1 068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的就诊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各满意度指标权重并计算总体满意度,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新沂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68份,有效回收率97.09%。就诊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64.23%(686/1 0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为企事业单位职工(OR=2.439),医保政策知晓度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OR比较了解=1.635、OR非常了解=2.840),就诊医院类型为成员医院(OR=1.938),就医类型为住院就诊(OR=1.994),有生理失能(OR=2.268)的患者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满意度更高(P<0.05)。

    结论

    个人特征和医疗行为是影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诊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应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核心医院自身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加大对医共体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录玲, 刘素珍, 李航
    2024, 27(04):  433-4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1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78KB) ( )  
    背景

    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老年人就医需求多样化及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居家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此,国家大力鼓励发展居家医疗服务,四川省作为老年医疗居家护理服务的试点地区,当前开展主体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讨机构状况及服务开展现状十分必要。

    目的

    调查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状况及居家医疗服务开展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居家医疗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8—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四川省7个城市、62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该机构的一般资料、人力资源、居家医疗开展情况及阻碍因素进行资料收集和调查分析。

    结果

    62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职医务人员10~316名,中位数为40(40)名;医务人员数量占全职员工的平均比重为(84.9±11.3)%;初级及以下职称医生占比的中位数为45.5%(24.2%),初级及以下职称护士占比的中位数为71.9%(34.2%);医护比为0.43~2.63,平均为(1.44±0.50)。机构不同所在地与是否参与等级医院评审、有兼职医护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构不同服务区域与机构名称、是否参与等级医院评审、有住院床位、医护占比、医护比、医护职称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51所(82.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开展居家医疗服务,慢病管理对居家医疗服务的开展有一定影响(P<0.05)。26所(50.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居家医疗服务时长<3年,31所(60.8%)机构服务最多的对象为≥60岁的老年慢病患者,35所(68.7%)工作量≤1~2 d/周,服务途径以家庭医生签约为主(98.0%)。开展居家医疗服务阻碍因素排名前三的是人力资源不足、无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不到位。

    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状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服务区域有所差别。居家医疗服务在四川省开展较广泛,但在服务形式、服务时间、工作量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建议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自身情况重视目前面临的问题,完善居家医疗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重视慢病管理和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居家护理的快速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慢性病共病研究
    夏高艳, 刘明, 齐雨欣, 肖培根, 丁小姣, 宁容容, 叶险峰
    2024, 27(04):  440-4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0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06KB) ( )  
    背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浪潮的快速推进,慢性病共病已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提出了重要挑战。夜间睡眠状况(睡眠时长和质量)对于调节老年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针对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或中青年人群,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于2023年4月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研究(CLHLS-HF)数据中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采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并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方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中,平均年龄为(84.4±11.4)岁,年龄范围为65.0~117.0岁。研究对象包括6 477名(54.35%)女性和5 440名(45.65%)男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年限等协变量后,与夜间睡眠时长为6~8 h的老年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长较短(<6 h)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OR=1.51,95%CI=1.36~1.67,P<0.05);与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相比,睡眠质量一般(OR=1.34,95%CI=1.22~1.46,P<0.05)和睡眠质量较差(OR=2.14,95%CI=1.91~2.40,P<0.05)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RCS图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呈"U"形非线性关联,最佳睡眠时长约为7 h。

    结论

    睡眠时长<6 h、睡眠质量为一般或差的社区老年人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增加有关,社区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长约为7 h,正常的睡眠时长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慢性病共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春芳, 汤榕, 杨晓花, 李月
    2024, 27(04):  447-4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5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56KB) ( )  
    背景

    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中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慢性病共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阻碍健康中国行动的进展,探讨其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目的

    了解宁夏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及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情况,分析中老年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与慢性病共病的关联,为中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干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22-06-27—08-27调查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固原市的10个区/县1 997名中老年人的健康相关数据,应用Apriori算法分析宁夏地区中老年人的共病模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宁夏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关联性。

    结果

    宁夏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人数418例,慢性病共病率20.9%;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有14条共病模式,其中11条与冠心病有关,9条与高血压有关,9条与糖尿病有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子女数量为2~3个、已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状况为离退休和无业、养老保险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高(P<0.05),夜间睡眠时长为7~8 h和>8 h、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低(P<0.05)。

    结论

    中老年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体、社区、社会各个方面,建议从多维度对慢性病共病患者进行干预,以期提高其健康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魏李芳, 张玲, 谭娅, 罗秀
    2024, 27(04):  454-4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4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77KB) ( )  
    背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病共病成为威胁全民健康的重大公共问题,在当前"健康中国2030"的大背景下,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目的

    了解影响慢性病共病患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偏好,探讨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支付意愿(WTP),对现有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改善建议。

    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5—8月成都市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共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慢性病共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离散选择实验偏好相关问题。根据共病不同类型将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分别定义为Ⅰ类患者、Ⅱ类患者、Ⅲ类患者。采用混合Logit模型对慢性病共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选择偏好进行回归分析,并量化分析慢性病共病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WTP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82.2%。Ⅰ类患者(β=3.260,95%CI=2.610~3.910)、Ⅱ类患者(β=3.697,95%CI=2.612~4.781)及Ⅲ类患者(β=3.220,95%CI=2.271~4.169)均最看重药品可及性高的服务,其次为预约转诊服务和中医药提供服务。关于医生类型和长处方服务,Ⅰ类患者(β=0.971,95%CI=0.585~1.357)和Ⅱ类患者(β=0.686,95%CI=0.176~1.197)均更偏好处方时间更长的服务,而Ⅲ类患者(β=0.804,95%CI=0.196~1.413)更偏好全科医生提供服务。Ⅰ类患者(β=-0.049,95%CI=-0.057~-0.041)、Ⅱ类患者(β=-0.040,95%CI=-0.051~-0.029)和Ⅲ类患者(β=-0.037,95%CI=-0.048~-0.027)均更偏好自付费用更低的服务。不同慢性病共病类型患者WTP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类患者的WTP均与其对各个属性的偏好程度有关,其中Ⅰ类患者、Ⅱ类患者、Ⅲ类患者均对药品可及性高水平的WTP最高,分别为66.77、91.97、85.95元/月。

    结论

    慢性病共病患者对纳入的6个属性(医生类型、中医药提供服务、长处方服务、药品可及性、预约转诊及月自付费用)均有显著偏好。药品可及性是影响慢性病共病患者卫生服务选择偏好最重要的属性。建议精准定位患者需求,健全预约转诊,制定社区慢性病共病管理标准,加快中医药融入社区慢性病共病防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文怡, 王敬鑫, 艾丽梅, 万霞
    2024, 27(04):  460-4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83KB) ( )  
    背景

    使用行政管理数据时,确立清晰、适当的慢性病洗脱期时长是正确确定反复就医的慢性病患者发病时点、确定新发病例的基础。

    目的

    通过系统文献回顾,综述确定洗脱期时长的方法,以期为我国研究者后续使用行政管理数据识别慢性病新发病例时确认洗脱期长短、正确识别新发病例提供思路。

    方法

    于2021年10月,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获取有关利用行政管理数据探究慢性病发病、患病情况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10-01。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信息,并采用定性研究报告评价标准(SRQR)评价文献方法学质量后,使用描述性分析法总结洗脱期时长的确定方法。

    结果

    共纳入26篇文献,纳入文献的SRQR评分均≥15分,方法学质量较好。文献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行政管理数据完整、丰富的国家(地区),聚焦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肿瘤、精神分裂症等多种慢性病。研究指出,设定合适的洗脱期时长是准确识别发病病例的基础。目前,文献中确定洗脱期时长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限定法、一致性检验法和逆向生存函数法三大类,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限定法,逆向生存曲线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结论

    直接限定法、一致性检验法和逆向生存函数法均有相应的优势和局限性,方法的选择标准、判断标准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探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顾劲梅, 覃丽, 赵璨, 彭厚瑄, 奚谦, 申颖
    2024, 27(04):  468-4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9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41KB) ( )  
    背景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和提升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执业能力是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缺乏适用于基层执业环境测评全科医生临床能力的指标体系,阻碍了准确鉴定全科医生临床能力缺口,不利于持续改善全科医生及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

    目的

    基于经典列斯特评估量表(LAP)构建适用于我国基层医疗执业环境的全科医生应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基层全科医生临床能力提供指标模型参考。

    方法

    于2022年5—8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邀请15名专家以函询的方式实施德尔菲法,评价初始基层全科医生应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可行性等。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中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

    结果

    共计实施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熟悉程度、判断系数、权威系数在两轮咨询中均为100%、0.77、0.91、0.84;各指标重要性及可行性评分均数均>3.5分,变异系数均<0.3,两轮咨询中指标重要性及可行性的专家肯德尔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第2轮高于第1轮;专家咨询共计提出10条新增指标类意见、1条合并指标类意见、29条修改指标表述类意见。经两轮德尔菲法修订,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共计含7个一级指标和42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中,7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为13.61%~14.69%,二级指标的组合权重为0.95%~4.91%。

    结论

    本研究基于经典LAP,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基层医疗环境的全科医生应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42个二级指标,内容覆盖全科医生应诊工作的各主要环节和重点任务,具备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顾劲梅, 纪舒妤, 奚谦, 彭厚瑄, 覃丽, 赵璨, 陈培萌, 黄小翠, 梁睿莹, 申颖
    2024, 27(04):  476-4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9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05KB) ( )  
    背景

    目前,我国缺乏在农村基层卫生环境中评估全科医生临床能力的研究,缺少适用于农村基层医疗环境的医疗服务能力评价工具是导致该类研究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的

    本文旨在验证前期构建的基层全科医生应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为在农村基层中科学、客观测评全科医生应诊能力提供具备较高信效度的评估工具。

    方法

    依据基层全科医生应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调查量表,以Likert 5级评分法为各选项赋分。于2022年9—12月,采用目的性和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全科医生或助理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平台将调查量表发送给研究对象。基于量表实测数据,计算量表及各部分的Cronbach'α系数、折半信度系数、临界比值(CR)及相关系数;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将量表实测数据和假设理论模型拟合,计算模型基本拟合度(PFC)、整体模型拟合度(OMF)及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FISM)3类指标验证实测数据拟合程度及结构效度。

    结果

    共发放600份调查量表,有效回收366份,有效回收率为61.0%。量表应答者来自南宁市、桂林市、梧州市、百色市、贵港市5个城市的204家乡镇卫生院,86.1%(315/366)为全科医师、13.9%(51/366)为助理全科医师。总量表及除基本人口学信息外的各部分的Cronbach's α系数均>0.700,总量表折半信度Guttman Split-Half系数为0.931。初始一阶7因子模型的各项PFC指标均达理想;除拟合优度指数(GFI)、调和拟合优度指数(AGFI)、标准拟合指数(NFI)外,修正后的最终一阶模型的OMF指标均已达理想;FISM指标中有9个观察变量的项目信度(R2)<0.5,其余均达理想;初始二阶模型的PFC与初始一阶模型相似;修正后的最终二阶模型的OMF与最终一阶模型接近,FISM则逊于最终一阶模型。量表实测数据最终与一阶7因子模型拟合良好。

    结论

    基层全科医生应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农村基层执业环境中全科医生应诊能力测评研究和实际工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数智医疗与信息化研究
    施博文, 马慧敏, 潘言志, 马赫, 杨晨, 熊巨洋
    2024, 27(04):  485-4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14KB) ( )  
    背景

    近年来移动健康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研究发展迅速,然而该领域的研究趋势、热点和前沿问题尚不清晰。

    目的

    对移动健康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系统梳理,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PubMed为文献数据来源,于2022-10-18通过CiteSpace 6.1.R 3软件检索1997—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限制语种为英文,排除会议论文、会议摘要、在线发表、社论、信函、书籍章节、新闻等类型的文献。对纳入文献的国家(地区)、学科交叉和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掌握国际上相关研究的现状和热点,采用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突发检测和时间轴视图综合分析移动健康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研究前沿和趋势。

    结果

    共纳入文献7 622篇,文献发表量在2011年开始出现明显增长趋势,其中美国对文献数量的贡献最大,共有2 645篇(34.70%)。论文刊发期刊主要集中在医学、心理学和健康学等领域。频次排在前5位的关键词分别为慢性病(711次)、护理(695次)、管理(544次)、干预(502次)、健康(448次)。共形成10个有意义的聚类,可归纳为研究工具、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因素4个维度。结合关键词突现和时间线视图来看,热点问题主要聚焦于远程医疗、远程护理及数字健康。

    结论

    国际上对移动健康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应用的研究热度不减,研究领域已从医学转向健康学,研究重点是采用移动健康技术对慢性病进行干预,利用数字技术为慢性病提供远程健康综合服务。提示我国学者应重视移动健康和数字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开展干预研究为慢性病患者寻找高质量健康服务,为慢性病服务与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董娜, 崔婷, 王露露, 师荣慧, 冯洁, 黄晓俊
    2024, 27(04):  493-5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90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601KB) ( )  
    背景

    近年来有关将人工智能(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

    目的

    对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探讨2003—2022年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

    于2022-11-06,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获取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法,采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国家(地区)间、机构间、作者间的合作情况、共被引作者情况、关键词共现与叠加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CiteSpace 5.7.R5软件进行机构中介中心性分析、期刊双图叠加分析、近6年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共被引文献聚类时间线图分析及参考文献突现分析。采用Excel 2019软件绘制发文量条形图,以及国家(地区)、机构、期刊、作者、共被引作者、引用参考文献和关键词的描述性分析表格。

    结果

    共纳入703篇文献,2003—2022年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年发文量快速增长,其中2019—2021年增长最为迅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机构和作者分别为中国、中国科学院和TADA TOMOHIRO。共被引次数排在前3的作者BRAY FREDDIE、HIRASAWA TOSHIAKI和JIANG YUMING对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Frontiers in Oncology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是刊载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相关研究、发文量排在前10的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施引期刊的所属领域主要集中在"Medicine,Medical,Clinical"("药物,医学,临床")、"Molecular,Biology,Immunology"("分子,生物学,免疫学")2个领域;被引期刊的所属领域主要集中在"Molecular,Biology,Genetics"("分子,生物学,遗传学")、"Health,Nursing,Medicine"("健康,护理,药物")2个领域。共被引次数排在首位的参考文献为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根据关键词聚类结果可将所有关键词分为4类:AI辅助胃癌的生物学研究、AI辅助胃癌的内镜诊断、AI辅助胃癌的病理诊断和AI辅助胃癌的非内镜治疗及预后预测。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影像组学、消化道内镜、病理学和免疫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结论

    AI在胃癌诊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开展胃癌诊治的AI研究。目前,AI在胃癌的生物学、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从事AI与胃癌相关研究工作的学者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人文
    梁天一, 刘鹏
    2024, 27(04):  502-5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7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51KB) ( )  
    背景 在中风加剧家庭与社会负担的背景下,基于医院田野经验的康复家庭研究尚有欠缺。目的 从病患、家属、家庭和医者四种叙事视角,分析医院康复大厅中存在的社会文化氛围。方法 本文访谈对象均来自2021年4—7月T市中医院康复科,从患者叙事、家属叙事、家庭叙事、医生叙事四个方面,考察康复大厅内的社会文化氛围。结果 中风康复患者在自身与集体的共同进步中感受到"创伤后成长"的正向体验;家属在互相交流中自发建构起俱乐部文化,并在陪伴中起到了"医患桥梁"等作用;作为整体的中风康复家庭承受两方面张力,即家庭经济负担的外部张力和家属患者之间难以互相理解的内部张力;医生能更加理性看待中风康复家庭,通过医生-患者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对比,阐明医生在与患者相处时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教师的角色。结论 通过对康复大厅社会文化氛围的分析,指出中风防治面临防治重心难以下沉和部分患者难以就医的困难。医学人文研究尤其是医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建构积极的医患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