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4年 第2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1-15
    主编笔谈
    杨辉
    2024, 27(02):  0-C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指南·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整体健康协作学组
    2024, 27(02):  125-1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81KB) ( )  
    精神性头晕发生率较高,若临床医生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则易将精神性头晕误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颈性头晕、前庭周围性眩晕等疾病,从而进行不适宜的检查及治疗。随着对心身疾病的不断重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整体健康协作学组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心身、精神、眩晕等领域专家的意见,制定了《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阐述了精神性头晕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评估及多种治疗方法,经过多学科专家交流最终达成一致,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旨在为精神性头晕的规范性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述评
    郑劲平, 薛武军, 巨春蓉, 马军, 曾小峰
    2024, 27(02):  132-1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3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37KB) (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免疫功能减退,导致疫苗的防护效果不足,并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重症和死亡风险更高,而目前尚缺乏足够有针对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治疗药物。在我国"乙类乙管"的防疫背景下,脆弱人群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因此,针对脆弱人群应该进一步优化个体免疫和防控策略,在疫苗之外,还需要补充其他预防手段,如长效中和抗体。基于此,本文将对脆弱人群的识别、免疫功能特点与预防方法进行综述,为国内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期待未来可以研发出更适宜脆弱人群的预防药物,降低脆弱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云笛, 任菁菁, 邱艳
    2024, 27(02):  138-1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1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00KB) ( )  

    传染病防控关系民生大计。全科医师作为基层医疗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在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在结合我国全科医师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其在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展开探讨,认为应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控法律法规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强大的防控体系信息平台,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发展机制、加大基层医疗的财力和物力投入以及加强医学继续教育和定期演练,以增强我国全科医师的岗位吸引力和社区传染病综合防治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窦紫岩, 钱文红, 孔邻润, 陈晔, 李明亮, 张静波
    2024, 27(02):  144-1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6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68KB) ( )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高,且逐年上升,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通过体检尽早发现并加以干预,对减少其危害具有较大公共卫生意义。目的 探究2018—2021年北京市体检人群中NAFLD检出情况,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纳入标准选取2018—2021年在北京市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325 726人,其中NAFLD检出108 512例,检出率为33.31%;按照肝脏超声诊断结果,轻、中、重度NAFLD检出人数分别为74 062、33 281、1 169例,分别占检出人群的68.25%、30.67%、1.08%。男性NAFLD检出率高于女性(χ2=17 518.893,P<0.05)。趋势性χ2检验结果显示,在70岁之前,NAFLD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70岁之后NAFLD检出率下降(χ2趋势=14 397.61,P<0.001)。在18~59岁人群中,男性NAFLD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70岁人群中,男性NAFLD检出率均低于女性(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OR=1.173)、年龄(30~39岁:OR=1.604,40~49岁:OR=1.948,50~59岁:OR=2.486,60~69岁:OR=2.663,70~79岁:OR=2.079,≥80岁:OR=1.149)、BMI(18.5~23.9 kg/m2OR=2.997,24.0~27.9 kg/m2OR=3.911,≥28.0 kg/m2OR=11.780)、收缩压(SBP)(≥140 mmHg:OR=1.200)、舒张压(DBP)(≥90 mmHg:OR=1.177)、空腹血糖(FBG)(≥6.10 mmol/L:OR=1.934)、三酰甘油(TG)(≥1.70 mmol/L:OR=2.946)、总胆固醇(TC)(≥5.20 mmol/L:OR=1.05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OR=1.64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OR=1.499)、血尿酸(SUA)(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OR=2.067)是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18岁以上体检人群NAFLD检出率约占33.31%,其中50~69岁是NAFLD高发人群,男性、超重、肥胖者是高危人群,血脂、血压、血糖异常也为NAFLD的危险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静, 贾建国, 林艺鑫, 吴爽, 戴世龙, 王明君, 张青松
    2024, 27(02):  150-1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0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51KB) ( )  
    背景 早期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然而,有研究发现单纯分析超重/肥胖与女性乳腺癌的关联可能并不科学,因为超重/肥胖可分为不同代谢表型。目前关于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乳腺癌关联的结论并不一致。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分析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度和2008年度在开滦总医院及其附属共11家医院首次参与健康体检的女性开滦职工为研究对象(n=23 406),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代谢综合征和BMI的类型将研究对象分为代谢正常体质量正常(MHNW)组(n=12 739)、代谢异常体质量正常(MUNW)组(n=1 060)、代谢正常超重/肥胖(MHO)组(n=6 394)和代谢异常超重/肥胖(MUO)组(n=3 213)。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以首次参加体检为随访起点,以新发乳腺癌、死亡或随访时间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代谢表型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3.26±1.85)年,乳腺癌新发病例为353例,总人群发病密度为11.38例/万人年。MHNW组、MUNW组、MHO组、MUO组发病例数分别为154、21、113、65例,发病密度依次为9.08、15.37、13.27、15.49例/万人年,乳腺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2%、2.01%、1.67%、1.9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MHNW组相比,MHO组、MUO组乳腺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2%(HR=1.42,95%CI=1.11~1.82)、59%(HR=1.59,95%CI=1.17~2.17)。按照绝经状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前,与MHNW组相比,MUO组发病风险增加69%(HR=1.69,95%CI=1.01~2.83);绝经后,与MHNW组相比,MUNW组、MHO组和MUO组乳腺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85%(HR=1.85,95%CI=1.09~3.14)、50%(HR=1.50,95%CI=1.06~2.13)、55%(HR=1.55,95%CI=1.05~2.28)。结论 超重/肥胖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超重/肥胖合并代谢异常者乳腺癌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绝经后,体质量正常但代谢异常者乳腺癌发病风险也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代愉恒, 高畅, 梁新袖, 卢莎, 华雯, 郑钜圣, 胡文胜
    2024, 27(02):  156-1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2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36KB) ( )  
    背景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孕妇常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进而严重影响妊娠期健康及分娩结局。肠道菌群与妊娠健康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与GDM合并HDP的关联还有待研究。目的 探究GDM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并发HDP的关联。方法 以2019年8月—2020年1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行产前检查的204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仅确诊GDM的孕妇作为GDM组(n=181),同时确诊GDM和HDP的孕妇作为GDM合并HDP组(n=23)。收集入组孕妇的临床资料与炎症检测指标,并留取同期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采用LEfSe分析,在门、科和属水平分别对两组孕妇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进行比较,识别各组明显富集的菌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GDM合并HDP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肠道菌群与炎症指标的关联。结果 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及主要门水平上的菌群相对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fSe分析结果:科水平分析显示,与GDM组相比,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在GDM合并HDP组明显富集(P<0.05),而柔膜菌纲RF39未分类菌科(Mollicutes RF39 unclassified family)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P<0.05);属水平分析显示,与GDM组相比,小杆菌属(Dialister)、肠杆菌属(Intestinibacter)、真杆菌属(Eubacterium)和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在GDM合并HDP组明显富集(P<0.05);与GDM合并HDP组相比,嗜木聚糖真杆菌属([Eubacterium] xylanophilum group)、Ruminiclostridium 6、柔膜菌纲RF39未分类菌属(Mollicutes RF39 unclassified genus)和毛螺菌科未分类菌属(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在GDM组明显富集(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eillonellaceaeOR=1.06,95%CI=1.01~1.11)、DialisterOR=1.26,95%CI=1.10~1.45)、IntestinibacterOR=2.07,95%CI=1.12~3.84)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OR=0.24,95%CI=0.08~0.75)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保护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eillonellaceae与单核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s=0.149,P<0.05);Dialister与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s=0.151、0.163、0.171,P<0.05)。结论 VeillonellaceaeDialisterIntestinibacter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独立危险因素,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保护因素,其中VeillonellaceaeDialister与多项炎症指标呈正相关,肠道菌群可能是GDM合并HDP的重要风险因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何有宽, 曹勇, 林飞, 欧媛媛, 李科文, 邓丽
    2024, 27(02):  163-1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90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56KB) ( )  
    背景

    体外膜肺氧合(ECMO)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急危重症的心脏及呼吸功能衰竭疾病,但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PLT)会显著下降,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从而影响患者预后。因此,研究ECMO治疗期间PLT的变化规律,有助于预防血小板下降所导致的出血相关风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支持模式下成人ECMO支持期间PLT的变化规律。

    方法

    纳入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2019年1月—2021年10月进行静脉-静脉ECMO(V-V ECMO)或静脉-动脉ECMO(V-A ECMO)支持治疗的40例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行心脏手术分为手术组(n=23)与非手术组(n=17),根据患者ECMO干预后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22)和存活组(n=18)。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同时收集患者基线、ECMO前、干预期间PLT及血小板输注情况。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9.0±17.8)岁,平均ECMO支持时间(6.0±3.2)d。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ECMO干预原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MO干预前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8%(7/40),其中3例采用V-V ECMO,均患有重症肺炎,4例采用V-A ECMO;ECMO支持1 d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56.0%(18/32),其中4例采用V-V ECMO,14例采用V-A ECMO;非手术组有9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治疗,手术组患者有13例输注血小板治疗,患者首次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59.1%(13/22)。手术组ECMO前血小板减少比例高于非手术组(P<0.05)。非手术组ECMO支持第4天PLT最低,手术组ECMO支持第5天PLT最低。死亡组患者年龄高于存活组,ECMO支持时间、脱机率、ECMO支持第7天PLT低于存活组(P<0.05)。

    结论

    ECMO支持下的PLT于第3~4天达到最低值,患者预后与PLT存在相关性。患者首次输注异体血小板可以提升PLT,提示临床上可以根据PLT变化规律做好相应的干预准备,减少PLT过低引发出血等并发症,改善接受ECMO患者的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洁, 孙国珍, 鲍志鹏, 王琳, 高敏, 刘沈馨雨, 于甜栖, 王琴, 高蓉蓉
    2024, 27(02):  168-1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2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45KB) ( )  
    背景

    我国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亟需关注。现有研究证实运动康复是改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不佳的有效方式。依从性是衡量运动康复益处是否持续存在的关键指标,但其变化轨迹未知。

    目的

    基于前瞻性纵向观察的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5期追踪数据,考察发展轨迹及预测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1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术的246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其中入组1周为基线调查,入组后3、6、9个月和12个月为追踪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使用智能设备或运动日志对依从性进行监督和记录,从强度-时间依从性评估运动依从性;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SEE)、运动恐惧量表(Fact-CHF)、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别评估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运动恐惧水平、社会支持情况、积极度水平。利用Mplus工具构建潜类别增长模型(LCGM),取最优的拟合模型确定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的发展轨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

    结果

    44例患者失访,最终共202例纳入分析。基线、运动3个月、运动6个月、运动9个月、运动12个月患者例数分别为202、201、185、174例和159例,患者强度-时间依从性分别为(0.83±0.55)、(1.07±0.54)、(0.99±0.57)、(0.91±0.55)、(0.89±0.60)。LCGM结果显示,患者的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变化过程具有群体异质性,分为3个潜类别轨迹组:缓慢下降-低水平组(n=69,34.2%)、快速上升-高水平组(n=14,6.9%)、持续依从组(n=119,58.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缓慢下降-低水平组为参照组,快速上升-高水平组和持续依从组男性患者的强度-时间依从性水平更高(P<0.001);快速上升-高水平组和持续依从组患者的年龄更大,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更高(P<0.05);快速上升-高水平组患者的运动恐惧水平更低(P<0.05);持续依从组患者的积极度水平更高(P<0.05)。

    结论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呈多类别曲线增长的发展轨迹;未来可依据依从性的时变特点和因素定期进行强化干预,进而提高患者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水平且保持稳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樊赟, 窦润鹏, 胡久略, 侯紫君, 周春祥
    2024, 27(02):  177-1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2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87KB) ( )  
    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且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防治AD方面具有重要潜力。

    目的

    探讨茯苓酸(PA)对AD大鼠认知障碍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溶质载体家族7A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2022年1—9月将75只6~8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AD模型组(Model组)、PA治疗组(PA组),PA+Nrf2抑制剂组(PA+ML385组),除Control组外制备A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PA组腹腔注射50 mg/kg PA,PA+ML385组腹腔注射50 mg/kg PA+30 mg/kg Nrf2抑制剂ML385,Control组与Model组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末次给药24 h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第2、4、6天进行定位航行实验,记录大鼠到达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第7天移走平台,记录大鼠在120 s内滞留平台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Nissl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变化,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海马组织铁沉积,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GPX4表达,检测海马组织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Fe2+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rf2、SLC7A11、GPX4蛋白表达。

    结果

    末次给药第2、4、6天Model组逃避潜伏期高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组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平台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低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组低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ssl染色结果示Model组神经元坏死严重,细胞核皱缩,尼氏体数目减少;PA组神经元坏死减少,排列紧密且尼氏体增多;PA+ML385组神经元损伤明显加重,尼氏体数目减少。普鲁士蓝染色结果示Model组铁沉积较Control组增加,与Model组比较,PA组铁沉积减少,PA+ML385组较PA组铁沉积增多。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Model组绿色荧光减弱,GPX4阳性细胞减少,PA组细胞绿色荧光较Model组增强,GPX4阳性细胞增多,PA+ML385组较PA组GPX4阳性细胞减少。Model组GSH低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组低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MDA、Fe2+高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组高于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Nrf2、SLC7A11、GPX4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组低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A可改善AD大鼠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激活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慢性病共病专题研究
    李婵姣, 何安宁, 黄仙红, 倪紫菱
    2024, 27(02):  184-1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0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45KB) ( )  

    随着疾病谱的逐渐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及全球健康和经济发展。慢病的致病因素多且病程长,患者常出现同时患有2种或2种以上慢病的累积状态,即多重慢病。多重慢病问题日益凸显且存在年轻化趋势,有效整合以疾病为中心、以治疗为根本的碎片化、非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对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当前多重慢病的健康整合服务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以多重慢病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整合服务模型及探索真实世界的多重慢病整合服务效果定量评价实践是未来多重慢病整合服务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高效、可持续的多重慢病服务整合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璇, 张丹
    2024, 27(02):  192-2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7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20KB) ( )  

    共病患病率的持续升高为人群健康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开发整合医疗照护模式应对共病人群健康管理压力。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PDSA理论的医联体下老年共病整合管理模式,以期在"计划-执行-学习-反馈"的往复循环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效果。该模式由管理团队、管理流程、管理工具、管理效果4大关键要素组成。该模型在既往干预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团队、患者自我管理等干预方式,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决策支持平台,实现共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胡倩倩, 周统, 刘志辉, 潘晔, 王留义
    2024, 27(02):  201-2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5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59KB) ( )  
    背景 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且这种共病状态对患者的健康生活水平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有关缺血性脑卒中共病现状及共病模式的研究尚少。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共病现状,并探索缺血性脑卒中共病之间的关联性,为缺血性脑卒中共病的管理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1—2022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45岁以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慢性病患病情况,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缺血性脑卒中的共病情况,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究中老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共病模式。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685例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90.0%(1 516/1 685)患者至少共患1种慢性病;13.6%(230/1 685)共患2种慢性病,26.9%(454/1 685)共患3种慢性病,49.4%(832/1 685)共患4种及以上慢性病。共患病中患病率高的慢性病为高血压1 047例(62.1%)、血脂异常755例(44.8%)。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与男性相比,女性共病患病率较高(χ2=14.516,P<0.05);随着年龄增加,共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48.889,P<0.001);随着受教育程度升高,共病患病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0.890,P<0.001)。聚类分析得出4种共病模式,分别为心血管代谢模式(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发作和糖尿病)、以肝-肺-胃肠道-泌尿疾病为特征模式(慢性肺部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精神-退行性疾病模式(神经或精神问题、关节炎或风湿病、与记忆相关的疾病)、癌症。结论 河南省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共病患病率较高,其共病模式包括心血管代谢模式、以肝-肺-胃肠道-泌尿疾病为特征模式、精神-退行性疾病模式、癌症,其中心血管代谢模式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较大,应加强对其筛查与预防。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林瑾, 肖丽勤, 张丹
    2024, 27(02):  208-2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9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06KB) ( )  
    背景

    近年来我国老年共病患者数是持续上升。随着慢性疾病数量的增加,会给老年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健康损失。目前分析老年共病患者患慢性病数量的多层次因素研究尚少。

    目的

    结合慢性病的病因和发病特点,利用健康生态学模型,从不同层面探讨影响老年共病患者患慢性病数量的因素,为我国社区老年共病患者管理和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社区老年(≥60岁)共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老年共病患者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该问卷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包含个人特质层、行为特征层、人际关系层、生活和工作条件层、政策环境层。以老年共病患者患慢性病数量为因变量,根据5个层次纳入自变量,进行无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7份,有效回收率为98.7%。987例老年共病患者中,同时患2种慢性病346例(35.1%),同时患3种慢性病456例(46.2%),同时患>3种慢性病185例(18.7%)。无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老年共病患者为对照,患慢性病的时间<6年和6~10年、本地城镇户口是老年共病患者患3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P<0.05),OR(95%CI)分别为2.100(1.284~3.435)、1.948(1.201~3.158)、4.103(1.496~11.250);每天均可以保证至少6 h睡眠、自评健康状况比较好、每天服药1~3种类型、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初中及以下和高中/中专学历、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是老年共病患者患3种慢性病的保护因素(P<0.05),OR(95%CI)分别为0.528(0.322~0.867)、0.570(0.325~0.998)、0.385(0.261~0.569)、0.348(0.208~0.582)、0.412(0.175~0.972)、0.486(0.298~0.790)、0.392(0.242~0.634);男性、1周运动3次以下是老年共病患者患3种以上慢性病的危险因素(P<0.05),OR(95%CI)分别为2.563(1.634~4.021)、2.990(1.429~6.256);每天均可以保证至少6 h睡眠、自评健康状况比较好和一般、每天服药1~3种类型、年平均收入≤3万元和>3~5万元、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是老年共病患者患3种以上的慢性病的保护因素(P<0.05),OR(95%CI)分别为0.300(0.159~0.565)、0.247(0.125~0.487)、0.448(0.240~0.837)、0.288(0.178~0.467)、0.318(0.155~0.654)、0.489(0.293~0.816)、0.416(0.229~0.755)。

    结论

    广东省老年共病患者同时患2~3种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占80%以上)。影响老年共病患者患慢性病数量的因素复杂,包括性别、患慢性病时间、运动情况、睡眠情况、自评健康状况、服药情况、户籍类型、子女或家人督促吃药或锻炼情况、收入情况、受教育程度和医保类型,且不同共病数量的危险因素差异较大。因此,应该从不同层面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老年共病患者患慢性病数量,提高其健康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
    王澳龙, 朱明军
    2024, 27(02):  217-2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0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06KB) ( )  
    背景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目前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治疗CMVD方面有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但目前相关临床试验研究中存在诊断标准、疗效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探索中医药治疗CMVD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有利于未来形成高质量的循证证据。

    目的

    分析中医药干预CMVD随机对照试验中结局指标应用情况,提出对应的问题和建议。

    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集建库至2023-02-09发布的中医药治疗CMVD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研究的基本信息、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应用Excel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88篇文献,其中2篇为临床试验注册方案,1篇为英文文献。Cor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在随机序列生成,分配隐藏,对研究者、受试者实施盲法,对结局评估者实施盲法,其他偏倚方面大多数被评价为不清楚;结局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方面大多数被评价为低风险。共18篇文献对纳入的CMVD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析,其中包括气虚血瘀证6篇、痰瘀互结证3篇。对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共得到115种结局指标,总频次为571次,可分为临床疗效、理化检测、症状与体征、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远期预后、安全性检测7大类,其中临床总疗效率出现的频次最高(46次),3个月为最常用的干预节点,复合结局指标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临床疗效结合理化检测(14次)。

    结论

    中医药治疗CMVD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整体偏低,结局指标存在缺乏规范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缺乏远期预后监测等问题,未来还需要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合中医药治疗特色,构建规范的CMVD中医药核心指标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婧, 王慧, 宋仕群, 吉广荷, 郭亚坤, 要丹柠, 赵书晗, 李多多, 夏如玉, 张立山
    2024, 27(02):  226-2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47KB) ( )  
    背景

    口服中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相关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尚未得到统一和规范。

    目的

    通过筛选已发表的以口服中药为AECOPD治疗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总结其文献特征和选用的结局指标情况,为中医药治疗AECOPD临床试验设计和结局指标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取口服中药治疗AECOPD的RCT和临床试验注册方案,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2022年10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选择情况进行描述。

    结果

    纳入578篇文献,包含574篇已报告试验结果的RCT及4个临床试验注册方案。574篇RCT共纳入51 508例患者。88篇文献在纳入标准中限定了患者的疾病分级,361篇文献在纳入标准中限定了中医证型,6篇文献报告了盲法,6篇文献提及了随访。纳入文献共涉及4 030个结局指标,单篇文献结局指标数量范围为1~24个。按照结局指标的功能属性,将其归为8个指标域:中医症状/证候、症状/体征、理化检测、生活质量、远期预后、经济学评估、安全性评价、其他,报告率最高的指标域是理化检测,报告频次排名前5位的结局指标项目是:有效率(11.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7.5%)、中医症状/证候评分(7.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6.8%)、用力肺活量(4.6%)。445篇文献报告了有效率的组成,报告率排名前5位的研究指标依次为症状(423篇)、体征(281篇)、中医证候评分(203篇)、实验室检查(89篇)、肺功能(71篇)。

    结论

    口服中药治疗AECOPD的RCT涉及的结局指标数量多、范围广,纳入的文献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口服中药对AECOPD患者的症状体征、理化检测指标、生活质量、远期预后、经济学评价和安全性结局等方面的影响。但结局指标的选择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结局指标主次不清;主要关注替代终点,对临床终点的关注不足;对卫生经济学指标关注不足;有效性参考来源不一、判断标准不一。研究者可参考已发表的核心指标集,合理设计结局指标,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流行病学研究
    杨继, 张垚, 马腾, 田昕彤, 赵英强
    2024, 27(02):  233-2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286KB) ( )  
    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病,且仍是我国乃至全球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 探讨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情况,预测2020—205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相关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提取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使用基于GBD 2019数据库可公开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对应的年龄标准化(简称标化)率来量化心血管疾病的疾病流行情况,使用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量化疾病负担情况,构建ARIMA模型预测2020—205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增长了93.75%、99.75%、57.39%。女性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标化死亡率低于男性(P<0.05)。从2019年数据上看,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随着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9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最高值。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趋势与总体趋势相似,但略有差异。总体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女性高于男性。在45岁以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的死亡率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女性。1990—2019年男性YLL率、YLD率、DALY率增长了36.99%、102.42%、40.78%,女性增长了2.79%、107.13%、11.50%。从2019年数据来看,中国总人群心血管疾病的YLL率、YLD率、DALY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尚无拐点出现。男性YLL率、DALY率随人口老龄化进展逐渐升高并远高过女性,女性YLD率在55~59岁年龄组后逐渐升高并远高过男性。1990—2019年,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及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中国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仍有所增加,标化死亡率虽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全球范围。从全球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标化YLL率、标化DALY率虽同全球一样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后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高于全球整体水平,且标化YLD率逐年增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吸烟、吸二手烟、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肾功能不全。从中国及全球相关数据来看,高收缩压(高血压)依然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且死亡人数逐年增加。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脂血症)是全球及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二因素。2020—205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将达到663.618/10万。结论 1990—2019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较重,在未来50年尚无拐点出现,疾病流行及负担情况均高于全球范围。预计到2050年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将达到663.618/10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方珈文, 冯天元, 周志衡, 李子悦, 颜丹虹, 林凯程
    2024, 27(02):  245-2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03KB) ( )  
    背景

    痛风是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之一,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但目前针对我国痛风疾病负担趋势分析与预测的相关研究有限。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10年痛风的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

    方法

    提取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有关中国痛风DALYs、发病情况和患病情况等疾病负担指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对2020—2029年的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进行预测。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痛风DALYs从187 436人年增至510 485人年,增长了172.35%,发病人数从1 181 969例增至3 041 329例,增长了157.31%,患病人数从5 864 143例增至16 161 325例,增长了175.60%(对应的标化率分别增长了28.45%、25.92%和28.63%)。Joinpoint回归结果显示,1990—2019年,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0.9%、0.8%、0.9%,P<0.05)。痛风疾病负担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男性疾病负担高于女性,标化DALYs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男女性别比范围分别为3.23~3.51、3.14~3.40和3.17~3.42。女性各指标年龄高峰总体比男性延后,女性在45岁之后疾病负担开始加重,男女性疾病负担均在90岁之后再次增加。ARIMA模型结果显示,预计到2029年,因痛风造成的标化DALYs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下降0.33%和0.45%,标化患病率上升0.71%。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增长趋势明显,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且出现年轻化趋势。预计到2029年,因痛风造成的标化患病率略有上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