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4年 第27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1-05
    卷首语
    梁万年
    2024, 27(01):  0-C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0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述评
    武宁, 党媛, 曾程, 史穆然, 李宗友, 王小源, 常鸿飞
    2024, 27(01):  1-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6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7KB) ( )  

    全科医生是患者健康的"守门人"。截至2021年,我国84.4%的全科医生在基层工作,全科医生占到基层医生数量的22.7%,全科医生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关系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并相继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然而当下我国全科医生数量仅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的10.1%,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全科医生队伍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本文立足人才本身,构建了以人才发展机制为导向的"基层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模型,以深度剖析基层全科医生在认识、教育、招聘、使用、激励、评价、发展、支持8个方面存在的困境,探讨解决对策,以期为提升基层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稳定全科医生人才队伍,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曹成霖, 曹文文, 孟飞跃, 胡志, 白忠良
    2024, 27(01):  9-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93KB) ( )  

    在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增权赋能理论指导下,系统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结果表明通过加强基层就医引导、注重基层卫生健康人才维护、调整卫生资源配置机制、完善服务质量评价制度等措施来实现充分增权赋能,有利于建立综合全面、连续协调、公平可及的整合型高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的策略,旨在为破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能力提升的结构性难题提供参考资料与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全科医学工作研究
    Searle Kendall, Blashki Grant, Kakuma Ritsuko, 杨辉, 吕淑荣, 李宝琪, 肖莹莹, Minas Harry
    2024, 27(01):  15-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5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17KB) ( )  
    背景

    中国全科医生越来越期望能够识别和预防抑郁障碍,但其接受的心理健康培训有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Cs)也缺乏针对抑郁障碍的诊断和服务规范。WHO《心理健康差距干预指南》第2版(mhGAP-IG.v2)是为非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提供的决策支持工具,可用于评估、管理、随访精神障碍、神经疾病及物质使用障碍患者。鉴于mhGAP-IG.v2的通用性,其在中国的应用应根据抑郁障碍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异性和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特点进行调整。

    方法

    开展两轮基于网络的德尔菲(Delphi)调查。邀请来自深圳市的全科医生小组对mhGAP-IG.v2中涉及抑郁障碍的199条表述进行五分制的赞同程度打分,即"如要把该表述用在深圳市,是否赞同调整其内容和结构"。如果>80%的全科医生"有些/肯定赞同"调整某表述,则视为全科医生对调整该表述达成共识;如果>80%的全科医生"有些/肯定不赞同"调整某表述,则视为全科医生对不调整该表述达成共识。

    结果

    全科医生对79%的表述达成了需要调整的共识,平均得分为4.26分,即全科医生"有些赞同"对mhGAP-IG.v2中涉及抑郁障碍的相关表述进行调整。具体调整建议包括:抑郁评估方法应考虑更广泛的抑郁症状,并考虑病情的发展阶段;增加抑郁筛查工具的使用指南;明确全科医生的作用,以及家庭参与和跨部门服务的转诊途径;药物治疗建议应与中国用药规范保持一致;指南所有章节要强调预防自杀;情境化健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方法。全科医生认为,应维持mhGAP-IG.v2中对经历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结论

    对mhGAP-IG.v2抑郁部分的调整研究反映出对指南的评估应考虑文化和国情背景,包括中国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健康优先领域、治疗可得性,以及多样化的社会心理教育需要。调整后的mhGAP-IG.v2可以给中国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疗服务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其他国家的非精神病学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有益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力滴, 廖晓阳, 赵茜, 郭一铭, 文雨琪, 刘长明, 方湘
    2024, 27(01):  27-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5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3KB) ( )  

    基层医疗服务(PHC)是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其质量不仅关系到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而且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科学合理地评价PHC质量是其质量提升的"基石",但我国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化的PHC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本文基于评价侧重点将国际上常用PHC质量评价工具分为4类:基于PHC内涵的质量评价工具、强调PHC功能特征的质量评价工具、基于需方和/或供方感知的PHC质量评价工具、其他针对特定疾病的工具或指标体系,分别介绍和比较各工具内容、特点,分析其适用性和不足,梳理工具的变迁,以期为我国PHC质量评价工具构建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冷正清, 阿力木江·依米提·塔尔肯
    2024, 27(01):  36-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0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10KB) ( )  
    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儿童的身高、体质量等基础指标快速上升。既往研究显示中国儿童的身高增长放缓,体质量的增长加速,导致了超重和肥胖的高患病率,调查当前中国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对于预防及应对生长趋势的消极影响十分重要。

    目的

    分析2014—2020年中国7~12岁儿童生长趋势和超重肥胖趋势,为制定儿童体质促进和肥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于2022年5月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4次调查中10 817名7~12岁儿童的身高、体质量和BMI数据,以性别和城乡分层,比较2014—2020年不同性别和城乡间身高、体质量、超重患病率、肥胖患病率和超重肥胖患病率的流行趋势,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国2014—2020年7~12岁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

    结果

    2020年7~12岁城市女性儿童、乡村男性儿童、乡村女性儿童的身高相较于2014年增高了3.8 cm(95%CI=1.3~6.2 cm)、6.5 cm(95%CI=4.3~8.5 cm)、6.6 cm(95%CI=4.3~8.8 cm);2020年7~12岁城市男性儿童、城市女性儿童、乡村男性儿童、乡村女性儿童的体质量相较于2014年增高了2.3 kg(95%CI=0.8~3.9 kg)、2.1 kg(95%CI=0.6~3.7 kg)、3.0 kg(95%CI=1.7~4.2 kg)、3.0 kg(95%CI=1.8~4.2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2020年间,男性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从26.5%上升至29.5%,女性儿童的肥胖率和超重肥胖率分别从12.1%和21.1%下降至7.9%和17.3%,城市儿童的超重率和超重肥胖率分别从11.7%和21.6%上升至14.9%和26.4%,乡村儿童的肥胖率和超重肥胖率分别从14.3%和25.8%下降至11.2%和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儿童超重的影响因素(P<0.05);城乡、年龄和性别是儿童肥胖和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是男性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和年份是男性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是女性儿童超重的影响因素(P<0.05);城乡、年龄和年份是女性儿童肥胖和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2014—2020年间,中国7~12岁儿童身体形态快速增长,乡村增量大于城市,城乡差距缩小,同时男性和城市儿童超重肥胖患病率继续增加,女性和乡村儿童下降。城乡、年龄和性别是儿童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影响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睿捷, 李宏宇, 施红
    2024, 27(01):  45-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8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57KB) ( )  
    背景

    听力损伤和牙齿脱落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且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但目前针对老年人牙齿缺失、义齿使用与听力损伤关系的人群研究有限。

    目的

    探讨我国≥65岁老年人牙齿缺失与听力损伤之间的关联。

    方法

    于2023年1月,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中选取符合要求的≥65岁老年人15 161名为研究对象。以听力损伤情况为结局变量,以口腔牙齿数量为解释变量,以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信息为协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牙齿数量对听力损失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不同年龄、性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义齿使用情况老年人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15 161名研究对象中,牙齿数量为≥20、10~19、1~9、0颗的老年人分别有3 655名(24.11%)、2 355名(15.53%)、4 008名(26.44%)、5 143名(33.92%),听力损伤者有6 148名(4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与牙齿数量≥20颗者相比,牙齿数量为10~19、1~9、0颗者容易发生听力损伤,OR(95%CI)分别为1.31(1.08~1.58)、1.57(1.32~1.86)、1.97(1.65~2.3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牙齿数量与听力损伤之间的关联在≥80岁和未使用义齿的老年人中更为显著(P<0.05)。

    结论

    老年人牙齿缺失可增加听力损伤的发生风险,高龄和未使用义齿的老年人发生听力损伤的风险更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玲, 杜雪平, 董建琴, 董玉明
    2024, 27(01):  51-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6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90KB) ( )  
    背景

    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的风险高,再发心血管事件概率高,是反复住院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通过运动康复为主的心脏康复使得本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再入院率明显下降,医疗费用降低。

    目的

    调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管理SCAD患者运动耐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社区心脏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1月,通过整群抽样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信息系统(CHIS)(医生工作站)选取规范管理、75岁以下SCAD患者980例,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退伍军人特定活动问卷(VSAQ)等]对其进行调查。依据VSAQ测得的代谢当量(METs)值者分为运动耐量≤7.0 METs组和运动耐量>7.0 METs组,比较不同运动耐量SCAD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980例SCAD患者中,运动耐量>7.0 METs者108例(11.0%),5.0~7.0 METs者619例(63.2%),<5.0 METs者253例(25.8%);运动耐量≤7.0 METs组SCAD患者的性别、年龄、PCI术接受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血压达标情况、规律运动情况、运动强度水平、每次运动时间与运动耐量>7.0 MET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血压控制是否达标、是否规律运动、运动强度是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SCAD患者有运动意识,但运动耐量整体水平较低(≤7.0 METs),缺乏运动指导,建议通过运动康复,提高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潘宏伟, 刘莉, 马超, 邓光璞, 方浩庭, 黄书玮, 朱宏
    2024, 27(01):  59-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21KB) ( )  
    背景

    高血压人群在我国基数较大,其防治措施主要依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的慢性病管理服务项目。但目前研究显示其利用率并不高,因此针对参与者进行调查,确定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对提高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的参与度和患者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调查和分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高血压管理服务的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多阶段抽取2022年6—9月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服务社区的295名高血压管理服务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情绪平衡量表(正向情绪、负向情绪)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使用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调查研究对象治疗依从性现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正负情绪合并状况对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结果

    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5.2%;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总分为(94.24±8.67)分,其中遵医服药(21.06±2.45)分,不良服药(31.33±3.90)分,烟酒管理(8.44±1.88)分,日常生活管理(33.41±4.61)分,依从性较好率为52.2%(154/295);情绪平衡表中正向情绪得分为(3.76±1.02)分,负向情绪得分为(2.63±1.12)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受教育程度、血压控制情况、自我感觉身体状况、对就诊点满意度、正向情绪较多、负向情绪较少是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较好的影响因素(P<0.05);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多负少的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是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少负多者的15.867倍(P<0.05),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多负多的高血压人群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治疗依从性是正负情绪合并状况为正少负多者的5.114倍(P<0.05)。

    结论

    高血压患者国家慢性病管理服务的治疗依从性尚存在提升空间,除了性别、年龄等客观因素外,还要注重患者的情绪管理、治疗的反馈效果和在社区医院的就医体验等方面内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志刚, 刘世蒙, 郑吕云, 薛文静, 曹晨晨, 刘静, 陈英耀
    2024, 27(01):  67-7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4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20KB) ( )  
    背景

    随着糖尿病防治策略的不断完善,临床指南推荐一线降糖药物的同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偏好选择适当的二线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目的

    利用离散选择实验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二线降糖药物选择偏好,为T2DM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海南省和山西省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疾病治疗相关信息和离散选择实验选择集(通过文献研究、焦点小组讨论和预试验,纳入血糖控制效果、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半年内体重变化、能否保护心血管、服药方式和自付费用/月7个属性,每个属性又包括若干水平)。采用混合Logit回归模型量化T2DM患者对二线降糖药物相关属性偏好程度,回归系数反映T2DM患者对二线降糖药物各属性水平偏好的方向和大小。采用支付意愿(WTP)反映不同属性水平变动后患者愿意支付或获得补偿的货币值。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443份,回收有效问卷1 3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2%。7个属性对T2DM患者用药偏好均有影响(P<0.05),对用药偏好影响排在前三的分别为血糖控制效果、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和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排在最后的是半年内体重变化。当血糖降低幅度由0.5%升高为2.5%时,T2DM患者每月愿意支付411.16元;而当半年内体重变化由增加3 000 g转换为降低2 000 g时,T2DM患者每月仅愿意支付96.78元。

    结论

    T2DM患者选择二线降糖药物更偏好血糖控制效果好、无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无低血糖事件的风险、保护心血管、服药方式为口服和半年内体重降低2 000 g的二线降糖药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蒋艳, 满晓玮, 赵丽颖, 程薇
    2024, 27(01):  74-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8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70KB) ( )  
    背景

    厘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服务的人群特点,对下一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精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

    通过分析综合改革前后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费用的受益人群特征,为下一步改革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方法

    本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于2016—2019年北京市卫生总费用核算基础数据库,其他数据来源于2016—2019年《北京市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北京市卫生财务统计年报》《北京市卫生费用核算报告》等。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案选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HIS系统纳入全年的门诊数据、住院患者的数据。采用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SHA2011)核算、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费用的受益人群状况。

    结果

    2016—2019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费用从121.81亿元增长至222.45亿元,年均增长19.07%。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治疗费用历年占比均在92%以上,60~岁、80~岁两个年龄组患者治疗费用增长较快,年均增速分别为24.08%、25.84%;治疗费用中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症状、体征和检验异常、循环系统疾病占比最高,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和检验异常疾病治疗费用增长较快,年均增速分别为40.11%、48.40%和32.43%。

    结论

    综合改革后分级诊疗成效初显,社区医疗服务资源主要由中老年患者、内分泌、循环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所消耗,改革引导更多中老年和慢性病患者流向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从服务能力、人才队伍、慢性病管理、医联体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提升其服务能力,巩固和维持改革的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奕, 杨敬源, 杨星, 周全湘, 蒋芸, 黄慧, 朱宇杰
    2024, 27(01):  79-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2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99KB) ( )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老年人身体衰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受损之间存在关联,但老年人心理衰弱和社会衰弱与其ADL受损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仍不明确。

    目的

    探讨农村老年人多维度衰弱及其各维度与老年人ADL受损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农村老年人失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于2021年7—9月,通过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2个市(州)共30个行政村的≥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1 29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纳入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患慢性病情况、睡眠质量,采用中文版Tilburg衰弱(TFI)量表评估老年人的多维度衰弱情况,采用ADL量表评估老年人的ADL受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多维度衰弱及其各维度衰弱对ADL受损的影响,并计算多因素调整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c%)。

    结果

    1 298名老年人中,存在ADL受损498名(38.37%),存在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受损40名(3.08%),存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受损494名(38.06%);存在多维度衰弱382名(29.43%),存在身体衰弱319名(24.58%),存在心理衰弱567名(43.68%),存在社会衰弱69名(5.3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混杂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睡眠质量)后,老年人多维度衰弱、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对ADL、IADL、BADL受损均有影响(P<0.05)。进一步分析老年人多维度衰弱、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对ADL受损的人群归因危险度,发现多维度衰弱对BADL的人群归因危险度最大[PARc%(95%CI)=24.6(19.1~27.1)],心理衰弱对ADL、BADL、IADL受损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相对较大[PARc%(95%CI)分别为18.4(12.1~24.5)、23.6(3.2~33.7)、19.4(12.4~24.7)]。

    结论

    农村老年人多维度衰弱及其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对ADL受损、BADL受损及IADL受损均有影响,失能归因于心理衰弱较大。加强老年人多维度衰弱的筛查与干预,尤其是心理衰弱,可能会降低老年人失能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姚琳, 尚丹梅, 赵慧, 刘新宇, 刘永伟, 姜涌
    2024, 27(01):  85-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7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61KB) ( )  
    背景 在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和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智慧医疗的背景下,社区慢性病管理也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探索和转变。在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情况下,信息化慢性病管理对老年群体是否有效需要明确。目的 了解移动网络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并调查其满意度,旨在为开展相关慢性病信息化管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7月选取锦州市凌河区下辖4个社区650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知情、自愿前提下,按照居住位置就近优先原则将老年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慢性病管理方式,每两个月面对面随访1次,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移动网络高血压管理方式,干预时长6个月。干预结束后使用高血压知识水平量表(HK-LS)、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TASHP)和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HPSMBRS)进行效果评价,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HK-LS、TASHP和HPSMBRS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93.5%(275/294)的老年人认为移动网络辅助高血压管理方便了就医、86.4%(254/294)的老年人认为能节约就医成本,80.6%(237/294)的老年人认为有助于病情监测;进一步调查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对软硬件设备的不满。结论 移动网络辅助社区高血压管理能有效提升老年患者高血压知识水平、治疗依从性和自我行为管理能力,且满意度较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蔡光云, 蔡燕君, 王李滨, 刘德懿, 韦诗诗, 王宏, 田朝伟
    2024, 27(01):  91-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81KB) ( )  
    背景

    随着中国人口老年化加剧,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及糖尿病或血糖升高、血脂异常是目前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最常见的模式,但这种慢性病共病最常见模式的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老年患者5年生存情况及其常见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西院区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医保信息网、患者死亡信息网、患者健康管理信息登记平台及电话访视收集研究对象相关信息,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相关情况、就诊记录等基线资料,以及随访情况及死亡信息等。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根据是否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分为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组、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根据是否存在血脂异常分为血脂正常组、混合型高脂血症组、高甘油三酯血症组、高胆固醇血症组、单纯脂蛋白紊乱组;根据是否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及是否合并血脂异常分为正常组、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组、非单纯脂蛋白紊乱组、非单纯脂蛋白异常+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组、单纯脂蛋白紊乱组,单纯脂蛋白紊乱+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老年患者5年粗生存率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老年体检患者5年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收集资料完整且诊断明确的老年患者3 463例,其中,男1 486例(42.91%),女1 977例(57.09%),至随访截止日期共死亡287例(8.29%);生存组老年体检患者的性别、体育锻炼情况、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情况、血脂情况、BMI、腰围、空腹血糖水平、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水平、血小板水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血清肌酐水平、血尿氮素水平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组、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老年体检患者的5年粗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0,P=0.001);血脂正常组、混合型高脂血症组、高甘油三酯血症组、高胆固醇血症组、单纯脂蛋白紊乱组老年体检患者的5年粗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90,P<0.001);正常组、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组、非单纯脂蛋白紊乱组、非单纯脂蛋白异常+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组、单纯脂蛋白紊乱组、单纯脂蛋白紊乱+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组老年体检患者的5年粗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00,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常体育锻炼情况、BMI、腰围、空腹血糖水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及血清肌酐水平是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老年体检患者5年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相对于普通人群,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有血脂异常的人群5年的粗生存率更低,特别是存在脂蛋白异常的人群,生活方式、营养状况、肝肾功能也对5年生存情况产生明显影响;在进行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管理时,除积极降压、降糖及减低胆固醇、三酰甘油外,还要关注患者的脂蛋白水平、营养状况、肝肾功能及生活方式的改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质性研究
    杨海燕, 李婷, 金光辉, 路孝琴
    2024, 27(01):  98-1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8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36KB) ( )  
    背景

    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升高,全科医生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肾脏病(CKD)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存疾病,但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中2型糖尿病合并CKD综合防治的相关研究证据较少。

    目的

    基于全科医生视角了解社区在2型糖尿病合并CKD监测和管理中存在的阻碍因素。

    方法

    于2022年5—7月,在北京市某城区采用滚雪球抽样法抽取全科医生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基于理论域框架(TDF)制订访谈提纲。采用NVivo 11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类,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炼主题。

    结果

    本研究共访谈13名全科医生,受访者从事全科岗位工作的年限为8~22年。研究总结出与TDF中6个领域有关的阻碍因素,分别为知识/技能、对结果的信念、动机和目标、医疗背景、资源、行为规范。经过再次提炼,发现缺乏系统的CKD相关知识和技能、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不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缺乏通畅转诊流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欠佳等是社区在2型糖尿病合并CKD监测和管理中存在的阻碍因素。

    结论

    全科医生在对2型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监测和管理中存在不同层面的阻碍因素,需要加强全科医生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激励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的有效转诊流程,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CKD的防治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林宇萍, 周天纯, 周慧欣, 朱新丽, 丁焱, Schwank Simone
    2024, 27(01):  105-1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8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12KB) ( )  
    背景

    产后抑郁(PPD)是全球产后女性常发生的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女性生育期最具致残性的疾病,会对母婴身心健康及其家庭产生不良影响。

    目的

    分析产妇出现PPD症状的原因,以验证或修订前期理论假设"角色转换视角下PPD发生发展的自我-人际模型",为构建有效的PPD预防干预方案提供干预靶点。

    方法

    采用解释性案例研究的方法,基于前期理论假设,采用理论抽样法,并遵循"复制法则",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后康复门诊进行产后常规检查的15名经历过PPD症状的产妇作为案例,对其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个人深入访谈,运用Max QDA 2022质性资料分析软件协助整理文本信息,采用建构性解释的分析方法,将每个案例结果与预设的理论假设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本研究中产妇PPD症状的发生原因未超出前期理论假设中的自我和人际方面,可进一步归纳为"不能照顾好自己""不能照顾好婴儿""不能处理好与配偶的关系"及"不能处理好与重要他人的关系"4个方面的压力因素。

    结论

    前期理论假设"角色转换视角下PPD发生发展的自我-人际模型"得到了验证与具化,鉴于此,未来开发PPD预防干预方案可将其中的4个方面的压力因素作为干预靶点,从而预防PPD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数智医疗与信息化研究
    高景宏, 王言研, 蒋帅, 付航, 段彦然, 王素凡, 王成增
    2024, 27(01):  111-1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8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76KB) (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鲜有研究对其应用情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探讨。本研究从COVID-19疫情防控面临的问题出发,在介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对疫情防控过程中常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案例进行概述;并基于Haddon模型视角,从疫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阶段,针对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要素,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对明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COVID-19疫情各流行阶段的积极作用及发展应用方向,提升疫情的防控效率和质量,有效应对未来新发传染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利超, 曾华堂, 胡梦之, 伍丽群, 田倩男, 韦亮州, 朱纪明, 梁万年
    2024, 27(01):  118-1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9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86KB) ( )  
    背景

    奥密克戎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深圳作为连接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自2022年2月以来持续受其影响,感染者数量迅速增加。

    目的

    构建修正的易感-暴露-感染-康复(SEIR)模型,为深圳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政策参考和建议,以缓解防控压力。

    方法

    在传统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基础上,针对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隐匿性高、人群普遍易感等流行病学特征,引入具有政策性特征的组别,即密接者、次密接者、入深隔离者和携带者组别,构建修正SEIR模型,拟合2022-02-18—28的深圳疫情数据确定修正模型的相关参数。

    结果

    该模型的预测数据与2022-03-01—04的实际数据基本一致,为预测疫情后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进一步预测了2022-03-05—19的疫情发展趋势,从疫情防控的人工干预程度、介入时间及床位数、隔离房间数等医疗卫生资源需求等方面为深圳后续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了指导。

    结论

    修正SEIR模型在疫情发展预测、防控措施制定和调整及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