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邮件订阅
图表库
Toggle navigation
更多内容请点击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入库情况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刊文
往期刊文
专辑专题
电子书(手机版)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常见问题解答
国际报告规范
投稿选刊平台
核心期刊目录
科研服务
专家中心
主编风采
专家风采
成为审稿专家
成为专题研究主持人
媒体平台
丁香园
健康界
知乎
今日头条
微信公众号
国际平台
Science Data Bank
ChinaXiv
伦理声明
出版伦理
医学伦理
版权与开放获取
同行评议
征订 & 广告
期刊订购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信息表模板
格式规范-研究性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论文投稿介绍信与版权转让协议
格式规范-综述类论文
ORCID注册申请指南
Meta分析写作要点
队列研究写作要点
横断面研究写作要点
指标预测价值写作要点
动物实验写作要点
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X
专题研究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2021年 第24卷 第27期 刊出日期:2021-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研究
Select
肢端肥大症诊断和药物治疗进展——2021年《垂体协会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更新》解读
谭惠文,覃萌,余叶蓉,李建薇,蔡博文,姜曙
2021, 24(27): 3397-34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1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15KB) (
)
肢端肥大症是以生长激素(GH)分泌异常增多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而过度分泌的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对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广泛影响。肢端肥大症常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其诊断和治疗有待进一步规范。2021年2月Pituitary发表了《垂体协会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更新》,本文立足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该指南提及的包括肢端肥大症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情况、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进展与更新、放射治疗为主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并着重介绍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新型疗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期能够提高广大全科医生及专科医师对于肢端肥大症的理解,更好地指导规范化诊疗,改善肢端肥大症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我国产后避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张鹛兮,奚卫
2021, 24(27): 3404-34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9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44KB) (
)
产后避孕指产妇在胎盘娩出后的特定时间内为防止意外妊娠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的薄弱环节。产后避孕知识匮乏及相关医疗服务缺失是导致产后避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产后避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并建议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服务系统指导职能、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优质服务能力,进而提升产后女性有效避孕率,避免非意愿妊娠,减少人工流产及过短间隔生育,最终促进广大女性生殖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意外妊娠人工流产术后高效避孕措施弃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丁珺,吴青,叶惠琴,姚雪萍,吕立清,程贤鹦
2021, 24(27): 3408-34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8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35KB) (
)
背景 流产后关爱(PAC)服务促进意外妊娠女性人工流产术后(简称术后)高效避孕措施的选择,但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后期会弃用原有的高效避孕措施。目的 了解意外妊娠术后高效避孕措施弃用状况,探究弃用原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因意外妊娠行人工流产术且术后选择复方口服避孕药(COC)或长效可逆避孕方法(LARC)两种高效避孕措施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PAC宣教服务。分别于术后月经来潮后第1、3、6、9、1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形式包括返诊、电话、微信等。收集意外妊娠术后高效避孕措施弃用情况及原因、弃用后的避孕措施、意外妊娠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意外妊娠术后弃用高效避孕措施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346例意外妊娠女性术后接受PAC服务后落实高效避孕措施并完成随访,其中选择COC 259例(74.9%),LARC 87例(25.1%)。意外妊娠术后月经来潮后第1、3、6、9、12个月COC弃用率为14.3%~83.4%、LARC弃用率为0~19.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COC弃用率随时间变化呈升高趋势(P<0.05)。弃用COC后,80.3%(208/259)的女性更换为非高效避孕措施,3.1%(8/259)的女性更换为LARC。弃用LARC后,11.5%(10/87)的女性更换为非高效避孕措施,8.0%(7/87)的女性更换为COC。术后月经来潮后第12个月,COC弃用率及更换非高效避孕措施率均高于LARC弃用率及更换非高效避孕措施率(P<0.05)。术后COC弃用的主要原因是难以坚持每天定时服药、药物不良反应及担心影响日后生育;LARC弃用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放置后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其次也有女性担心影响日后生育而弃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育史〔OR=0.492,95%CI(0.304,0.712)〕、重复流产〔OR=0.591,95%CI(0.315,0.893)〕及避孕态度〔OR=0.543,95%CI(0.246,0.912)〕是意外妊娠术后弃用原有高效避孕措施的保护因素,年龄〔OR=1.782,95%CI(1.562,3.671)〕是意外妊娠术后弃用原有高效避孕措施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后COC弃用率高,LARC相对稳定,术后女性弃用高效避孕措施的原因主要为难以坚持、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及担心日后生育。年龄、生育史、重复流产及避孕态度是意外妊娠女性行人工流产术后弃用原有高效避孕措施的影响因素,因此,临床应根据上述特点做好术后持续个性化随访服务,以降低高效避孕措施的弃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育龄人群免费避孕药具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舒婷,孙成红,杨燕玲,张柏杨,王婷婷,朱彩蓉
2021, 24(27): 3413-34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4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66KB) (
)
背景 对免费避孕药具的知晓,是主动获得免费避孕药具的基本前提。了解避孕药具和免费避孕药具的知晓情况,发现对免费避孕药具政策知晓率较低的重点人群,可以为优化宣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目的 了解四川省育龄人群对避孕药具及免费避孕药具的知晓情况,探讨免费避孕药具政策知晓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四川省2020年开展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国家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服务质量调研项目”。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确定调查点,各调查点采用配额抽样抽取调查对象。本研究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避孕药具种类及免费避孕药具种类的知晓情况、免费避孕药具政策的知晓情况。构建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免费避孕药具政策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9 890份电子问卷,有效问卷9 395份,有效回收率为94.99%。本研究仅对育龄人群(15~49岁)的8 27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调查对象对避孕药具知晓率为27.64%~96.61%,其中避孕套知晓率最高,高效避孕药具知晓率均低于75.00%。调查对象对免费避孕药具知晓率为9.57%~85.02%,其中免费避孕套知晓率最高,其他免费避孕药物知晓率均低于35.00%。8 278名调查对象中,7 183例(86.77%)知晓免费避孕药具政策。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为不同性别群体知晓免费避孕药具政策的共同影响因素(P<0.05),户口类型为女性知晓免费避孕药具政策的影响因素(P<0.05),有性生活为男性知晓免费避孕药具政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效避孕方法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免费避孕药具宣传内容不够全面;开展宣传工作时应特别关注农村女性、未有过性生活的男性,以及未婚、低收入、文化程度较低、非医学领域、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者等重点人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肥胖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的影响研究
毕丽娜,郑欣,戚艳艳,胡苏,赵丹,李畅,张燕
2021, 24(27): 3420-34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9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37KB) (
)
背景 心肺耐力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超重、肥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比例,两者是否加重了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的受损,目前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的特点及超重、肥胖对2型糖尿病心肺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或门诊治疗并行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的2型糖尿病患者87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将其分为正常体质量组22例、超重组27例及肥胖组38例。比较三组患者心肺耐力指标〔峰值摄氧量(peakVO2)、千克峰值耗氧量(peakVO2/kg)、静息摄氧量(VO2)、峰值代谢当量(peak-METs)、peakVO2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VO2%P)以及峰值负荷(Peak-WR)〕的差异以及BMI与心肺耐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59例(67.8%)患者peakVO2/kg<20 ml•kg-1•min-1,70例(80.5%)患者peakVO2%P≤84%。三组peakVO2、peakVO2/kg、静息VO2、peak-MET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超重组静息VO2高于正常体质量组,肥胖组peakVO2高于正常体质量组,肥胖组peakVO2/kg、peak-METs均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静息VO2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P<0.05)。三组Peak-WR、peakVO2%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peakVO2、静息VO2、Peak-WR呈正相关(r=0.525、0.405、0.222,P<0.05);BMI与peakVO2/kg、peakMETs呈负相关(r=-0.402、-0.402,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普遍下降,肥胖加剧了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的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高校教师四年体检面板数据探讨代谢性疾病对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影响研究
谢晓亮,鲍威,金红昊,庹琳,柴晓媛
2021, 24(27): 3424-34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59KB) (
)
背景 针对代谢性疾病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既往研究多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开展初步探索,但鲜有聚焦高校教师群体的深度分析,且多数研究基于横断面数据进行,由于代谢性疾病与甲状腺结节发生率可能受到患者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疾病史、家族史等个体因素的干扰,对两者相关性尚无法进行精准推断。目的 聚焦高校教师群体,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代谢性疾病对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影响效应,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方法 收集2015—2018年北京市某高校教师健康体检的面板数据,体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SUA)、甲状腺B超、肝脏B超等,计算其甲状腺结节、高血压、糖代谢异常、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检出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控制高校教师个体差异和时间趋势的潜在干扰,分析代谢性疾病对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影响效应。结果 4年累计获得有效研究样本4 725例次,其中甲状腺结节检出2 413例次。2018年,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56.95%(684/1 201),代谢性疾病检出率较高的为血脂异常50.79%(610/1 201)、超重肥胖42.96%(516/1 201)、脂肪肝33.64%(404/1 201)等。男性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糖代谢异常、超重肥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1)。中生代教师(41~50岁)和资深教师(≥51岁)甲状腺结节、高血压、糖代谢异常检出率高于青年教师(≤40岁)(P<0.05)。资深教师(≥51岁)甲状腺结节、高血压、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糖代谢异常、超重肥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检出率高于青年教师(≤40岁)和中生代教师(41~50岁)(P<0.05)。基于全样本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在控制高校教师性别、年龄影响的基础上,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超重肥胖检出率对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P<0.10)。患高血压可导致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升高3.3%,并通过10%显著性检验;患高三酰甘油血症可引起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上升2.6%,并通过10%显著性检验;患超重肥胖可导致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增高1.6%,并通过1%显著性检验。结论 北京市某高校教师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较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随高效教师年龄增长而增加,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超重肥胖会导致高校教师甲状腺结节发生率增加,因此应尽早识别高危人群达到早期预防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中国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磊,马孟园,彭红叶,阎早芳,王蜜源,胡梦超,刘佳,赵振海
2021, 24(27): 3432-34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83KB) (
)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全社会关注。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从北京大学组织的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项目中选取60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3 068)。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S-D)简化版得分判定研究对象抑郁症状情况。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抑郁症状的项目并进行排序,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结果显示:15个指标中重要性排序前6位的变量分别是自评总体健康、午休时长、生活满意度、夜间睡眠时长、受教育程度、婚姻满意度。3 068例农村地区老年人CES-D简化版得分为(9.9±6.9)分;无抑郁症状1 679例(54.7%),有抑郁症状1 389例(4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1.710,95%CI(1.422,2.05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OR=0.663,95%CI(0.507,0.866)〕、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06,95%CI(0.425,0.601);>8 h:OR=0.435,95%CI(0.324,0.580)〕、代际情感支持〔较多:OR=1.297,95%CI(1.077,1.562)〕、生活满意度〔不满意:OR=5.179,95%CI(3.814,7.133)〕、婚姻满意度〔不满意:OR=3.181,95%CI(2.264,4.526);无配偶:OR=1.243,95%CI(1.004,1.538)〕、自评总体健康〔一般:OR=1.512,95%CI(1.199,1.915);不好:OR=3.918,95%CI(3.056,5.043)〕、慢性病〔有:OR=1.232,95%CI(1.041,1.457)〕、童年健康状况〔一般:OR=1.349,95%CI(1.107,1.644)〕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依据本研究数据,有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情况不容乐观,且性别、受教育程度、夜间睡眠时长、代际情感支持、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自评总体健康、慢性病、童年健康状况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针对高危人群从不同维度、有重点地进行防控,以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社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王俊薇,管丽华,邢媛,彭岩,周婉滢,薛慧娟,刘云,李连喜
2021, 24(27): 3439-34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6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44KB) (
)
背景 我国成年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但糖尿病治疗率和治疗控制率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可出现糖尿病并发症,且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目前社区糖尿病管理针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慢性并发症筛查、科普宣传等缺乏相应的证据。目的 调查、分析社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管理现状,为优化社区糖尿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上海市安亭、真如、曹杨、青村、桃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糖尿病前期人群101例及2型糖尿病患者1 055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调查对象发放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并比较糖尿病前期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率、药物治疗率、慢性并发症筛查率及科普宣传教育率。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率和药物治疗率高于糖尿病前期人群(P<0.05)。糖尿病前期人群慢性并发症筛查率为19.8%(20/101),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78.6%(829/1 055)(P<0.001)。已行慢性并发症筛查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未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24.7%(205/829)(P=0.022)。糖尿病前期人群接受科普宣传教育率为27.7%(28/101),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67.2%(709/1 055)(P<0.001)。结论 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率、慢性并发症筛查率及接受科普宣传教育率均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提示社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管理重视程度不足,亟待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45~70岁中老年体检人群体脂指标变化对血尿酸与骨密度关系的影响研究
安苗苗,金鹰,朱焱,刘敏,李丹,许海娜,冉利梅
2021, 24(27): 3444-34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11KB) (
)
背景 血尿酸(SUA)水平与骨密度(BMD)之间的联系已被公认,但目前关于体脂指标对SUA和BMD关系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目的 探究45~70岁中老年人群体脂指标变化对SUA与腰椎、股骨颈BMD关系的影响,可为进一步预防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中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发放《骨质疏松健康因素调查表》进行基本资料的调查,测量体脂指标、BMD,并检测SUA。比较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基本资料、体脂分布、BMD、SUA及骨质疏松发生率,分析中老年人群SUA与BMD的相关关系,并探究体脂指标变化对SUA与BMD的影响。结果 共回收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27%。707例研究对象中女314例、男393例,平均年龄(55.3±6.6)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4.6±6.4)kg/m2,平均腰围(84.0±9.0)cm,平均臀围(94.1±6.0)cm,平均腰臀比(WHR)(0.9±0.1)。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主动吸烟情况、被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喝牛奶情况、服用维生素D情况、服用钙片情况、BMI、腰围、臀围、WHR、腰椎BMD、股骨颈BMD、SUA、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UA与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弱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2、0.164,P<0.05)。控制部分基本资料为协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中老年人群腰椎、股骨颈BMD(β值分别为0.160、0.035)的影响因素(P<0.05)。控制部分基本资料及腰围为协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中老年人群腰椎、股骨颈BMD(β值分别为0.103、0.095)的影响因素(P<0.05)。依据腰围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群分为Ⅰ组(腰围<77 cm)、Ⅱ组(腰围77~85 cm)、Ⅲ组(腰围86~90 cm)、Ⅳ组(腰围91~113 cm)。Ⅰ、Ⅱ组中老年人群SUA与腰椎BM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3、0.199,P<0.05);Ⅰ组中老年人群SUA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0.173,P<0.05)。结论 在45~70岁中老年人群中,血清SUA水平与腰椎、股骨颈BMD之间存在较强的单变量相关性,部分原因是肥胖指标的混杂作用,SUA对骨密度的有益作用更多表现在腰围≤85 cm的中老年人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A2DS2评分联合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价值研究
姚阳阳,张梦,仝淑敏,苏旖婕,马联胜
2021, 24(27): 3451-34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9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68KB) (
)
背景 A2DS2评分是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最常用的量表,其指标均基于临床症状。已有研究发现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可以预测卒中后感染的发生,且检测方法简单。FT3是否可以预测SAP的发生、A2DS2评分联合FT3是否可以提高SAP的预测价值仍有待研究。目的 探讨A2DS2评分联合FT3对SA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300例。根据SAP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AP组和非SAP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于入院7 d内检测FT3水平和进行A2DS2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发生SAP的影响因素。绘制A2DS2评分、FT3及A2DS2评分联合FT3预测AIS患者发生S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其预测能力。结果 SAP组43例,非SAP组25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4.631,95%CI(1.427,15.031)〕、心房颤动〔OR=3.745,95%CI(1.154,12.153)〕、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255,95%CI(1.061,1.486)〕、低FT3〔OR=5.024,95%CI(1.526,16.543)〕、A2DS2评分〔OR=1.781,95%CI(1.182,2.683)〕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2DS2评分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95%CI(0.803,0.947)〕,最佳截断值为4.5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9和0.957。FT3预测SAP的AUC为0.874〔95%CI(0.744,0.903)〕,最佳截断值为3.53 p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44和0.903。A2DS2评分联合FT3预测SAP的AUC为0.932〔95%CI(0.883,0.98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4和0.860。A2DS2评分联合FT3的AUC高于A2DS2评分(Z=2.159,P=0.03)、FT3(Z=2.392,P=0.02)。结论 A2DS2评分联合FT3预测SAP价值高,可以早期识别SAP高风险患者,有利于及时干预和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对初始评估未达到重型标准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响研究
刘俊,武鹏宇,刘莉,孙晓滨
2021, 24(27): 3457-34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5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37KB) (
)
背景 液体复苏是急性胰腺炎(AP)早期治疗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关于初始评估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P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案研究较少,而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对非重型AP向重型AP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尚无定论。目的 探讨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对初始评估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P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2018-01-01至2018-12-31收治的初始评估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P患者219例,根据入院后24 h液体复苏总量分为对照组118例(液体复苏总量<3 200 ml)和观察组101例(液体复苏总量≥3 200 ml)。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24、48、72 h液体复苏总量,临床转归,治疗后3、7 d液体复苏达标率及转为重型AP者所占比例,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24 h液体复苏总量大于对照组,禁食水时间长于对照组,治疗后3、7 d液体复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及治疗后3、7 d转为重型AP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方案治疗的轻型AP患者禁食水时间长于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治疗者,SIRS发生率高于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治疗者(P<0.05);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治疗的中度重型AP患者禁食水时间、住院时间长于轻型AP患者,行机械通气者所占比例、行有创/介入治疗者所占比例、转重症监护室(ICU)者所占比例及治疗后3、7 d转为重型AP者所占比例高于轻型AP患者(P<0.05);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方案治疗的中度重型AP患者禁食水时间长于轻型AP患者,治疗后7 d转为重型AP者所占比例高于轻型AP患者(P<0.05)。结论 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入院后24 h液体复苏总量大于入院后48 h液体复苏总量的1/2或≥3 200 ml)有利于改善初始评估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P患者临床转归,提高液体复苏达标率,降低重型AP进展风险,且与初始AP严重程度(轻型或中度重型)无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和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及抗心磷脂抗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陈圣君,李波,陈国柱,杨丹
2021, 24(27): 3464-34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8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97KB) (
)
背景 急性脑梗死属于脑血管常见病症,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目前,国内外均有研究显示血清检验指标在脑损伤评估中表现良好,但仍需进一步探寻高特异性与高准确性指标,为诊断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及预后研究提供新思路。目的 探讨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及抗心磷脂抗体(AC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n=116),以及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60)作为研究对象。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根据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损伤亚组(n=36、48、32),根据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脑梗死面积分为大、中、小面积梗死亚组(n=30、55、31),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亚组(n=70、46)。比较对照组、急性脑梗死组及各亚组血清VILIP-1、CXCL16、ACA水平,绘制血清VILIP-1、CXCL16、ACA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VILIP-1、CXCL16、AC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损伤亚组血清VILIP-1、CXCL16、ACA水平高于轻度损伤亚组,重度损伤亚组血清VILIP-1、CXCL16、ACA水平高于中度损伤亚组(P<0.05)。中、大面积梗死亚组血清VILIP-1、CXCL16、ACA水平高于小面积梗死亚组,大面积梗死亚组血清VILIP-1、CXCL16、ACA水平高于中面积梗死亚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血清VILIP-1、CXCL16、AC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血清VILIP-1、CXCL16、ACA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820、0.784,灵敏度分别为82.61%、89.13%、73.91%,特异度分别为75.71%、64.29%、71.43%。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ILIP-1、CXCL16及ACA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上升,且各指标的表达与脑梗死损伤程度分型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情况的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ADP-核糖基化样因子15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凃影叶,张洪江,康淳,杜飞,崔佳慧,邵薇,袁志敏,王伟杰,杨康鹃
2021, 24(27): 3469-34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1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56KB) (
)
背景 ADP-核糖基化样因子15(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已被证实与血脂紊乱密切相关,而血脂紊乱作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是否与DKD存在相关性尚未可知。目的 探究ARL15、PGC-1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DK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2019年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和延吉市医院确诊的朝鲜族和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393例(记为T2DM组)、DKD患者90例(记为DKD组),同期选取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单位体检的健康人268例〔记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单碱基延伸法检测ARL15、PGC-1α基因rs4311394、rs7656250位点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ARL15、脂联素蛋白水平。结果 NGT组中汉族137例,朝鲜族131例;T2DM组中汉族205例,朝鲜族188例;DKD组中汉族55例,朝鲜族35例。NGT组汉族和朝鲜族人群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RL15基因rs4311394位点、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RL15、PGC-1α基因联合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CT基因型受试者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CC、TT基因型受试者(P<0.05);携带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CT、TT基因型受试者脂联素低于CC基因型受试者,TT基因型受试者脂联素低于CT基因型受试者(P<0.05)。T2DM组患者脂联素低于NGT组(P<0.05);DKD组患者ARL15、脂联素高于NGT组、T2DM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RL15与脂联素呈正相关(rs=0.372,P<0.05)。结论 ARL15、PGC-1α基因SNP与DKD不相关,但携带PGC-1α基因rs7656250位点CT、TT基因型人群的脂联素水平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当归补血汤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程丽颖,王梦玺,张翥,邵凤民
2021, 24(27): 3477-34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6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15KB) (
)
背景 过度的炎性反应及肾纤维化是糖尿病肾病(DN)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西医对DN的常规治疗在抗炎、抗纤维化方面效果不显著。临床应用当归补血汤作为抗炎、抗纤维化辅助治疗DN的疗效显著,但缺乏循证依据。目的 系统研究当归补血汤在DN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ClinicalTrials.gov,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筛选关于当归补血汤辅助治疗DN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对照组施以常规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当归补血汤加减。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文献数据。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篇,包括8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R)=1.18,95%CI(1.10,1.28),P<0.000 1〕,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低于对照组〔均数差(MD)=-69.22,95%CI(-76.96,-61.48),P<0.000 01;MD=-31.32,95%CI(-59.87,-2.76),P=0.03;MD=-10.24,95%CI(-11.51,-8.98),P<0.000 01;MD=-0.95,95%CI(-1.61,-0.29),P=0.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30,3.34),P>0.05〕。结论 当归补血汤辅助治疗DN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间歇性断食对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张嘉鹏,管映君,黄祺霞,陈静
2021, 24(27): 3483-34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29KB) (
)
背景 超重或肥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间歇性断食(IF)是治疗超重或肥胖的治疗方案之一,但目前国际临床指南不推荐常规使用IF治疗肥胖症,且临床研究发现IF治疗肥胖症存在较多不良反应。目的 评价IF对超重或肥胖人群的治疗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IF治疗成年超重或肥胖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采用IF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疗法,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11-08。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体质量、低密度脂蛋白(LDL)低于对照组〔均数差(MD)=-2.75,95%CI(-3.64,-1.86),P<0.000 01;MD=0.58,95%CI(0,1.16),P<0.000 1〕。试验组和对照组无脂肪量(FFM)、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89,95%CI(-1.81,0.04),P=0.06;标准化均数差(SMD)=-0.56,95%CI(-1.40,0.28),P=0.19〕。运用GRADE工具对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体质量为中等级,血糖为低等级,FFM和LDL为极低等级。结论 根据目前的证据表明,IF在降低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质量和LDL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而对超重或肥胖人群血糖、FFM是否有效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纳入更多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相关领域专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看法与建议的质性研究
马佳佳,毛雅芬,牛淑珍,王莉,王斌,吴松起,施雁
2021, 24(27): 3489-34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6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27KB) (
)
背景 开展居家康复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和致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我国卒中负担的必然趋势,而客观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有助于居家康复方案的良性、持续改进,但目前关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研究报道少见。目的 了解相关领域专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看法与建议,为进一步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效果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法,于2020年10—12月邀请来自全国7个省市的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领域的护理管理专家、神经内科临床专家及康复专家共22名作为受访者。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受访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Nvivo 12质性研究软件分析访谈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1)开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迫切需求;(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结局是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核心内容;(3)知-信-行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重要维度;(4)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灵活开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工作。结论 患者的健康结局、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知-信-行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重点。建议组建多学科联合的专业团队,细化各团队成员职责与分工,提高评价团队的专业水平,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区域内多元合作平台,推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特征及相关因素的质性研究
张振香,郭云飞,林蓓蕾,刘清玄,常红,安保霞,史丹卿,陈战营
2021, 24(27): 3494-35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47KB) (
)
背景 复发风险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复发风险意识与健康行为,但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疾病复发风险感知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 剖析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特征及相关因素,从复发风险感知角度为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和健康结局改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4—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及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7例,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进行访谈,并按照质性研究中的类属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共析出复发风险感知因素、复发风险感知内容、复发风险感知特征3大类属,其中复发风险感知因素主要为疾病相关知识、疾病态度与心理、健康行为意识、家庭社会环境;复发风险感知内容主要为复发可能性、复发危险因素、复发严重性;复发风险感知特征主要为主观上低估复发风险、主观上回避复发问题、客观上具有个体经验局限性。结论 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内容并不单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存在一定问题,医护人员应注意提供科学、合理的复发风险感知评估与管理服务,使其树立正确的复发风险感知意识、掌握复发风险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社区居民对于“中风120”认知的质性研究
黄嘉燕,詹嘉茵,王峥,秦凤银,谭益冰
2021, 24(27): 3501-35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66KB) (
)
背景 “中风120”是我国中风意识教育的主要工具,但目前尚缺乏基于社区居民视角的关于“中风120”认知的深入研究。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对于“中风120”的认知,为“中风120”的宣传、推广、普及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0年7―9月选取常住(>1年)在当地的社区居民31名作为访谈对象,均为笔者所在课题组成员的亲戚、朋友,其中来自广东省15名,湖北省7名,河南省6名,河北省、湖南省、辽宁省各1名。基于“中风120”拟定访谈提纲及访谈问题,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进行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并采用Nvivo软件辅助编码。结果 31名社区居民对“中风120”中3种中风先兆口角歪斜、胳膊单侧无力、言语不清的识别率分别为64.5%(20/31)、22.6%(7/31)、61.3%(19/31),目击身边的人突然出现“中风120”中3种中风先兆时选择拨打“120”的比例分别为32.2%(10/31)、22.6%(7/31)、41.9%(13/31)。对中风先兆认知不足、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是影响社区居民识别中风先兆的重要因素;中风先兆严重程度、对于拨打“120”的认知是影响社区居民拨打“120”的重要因素。结论 社区“中风120”宣教内容应有所侧重,注意阐释中风先兆与中风之间的关系、快速就医的重要性及拨打“120”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轻度认知障碍逆转为认知正常的研究进展
秦瑶,张嘉嘉,吴妍,葛晓燕,韩红娟,崔靖,白文琳,余红梅
2021, 24(27): 3506-35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0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08KB) (
)
轻度认知障碍(MCI)通常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高风险人群和治疗靶点。尽管每年有近10%~15%的MCI患者进展为AD,但MCI的认知轨迹高度可变,多数MCI患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展为AD,部分逆转为认知正常(NC)。迄今为止,关于MCI逆转为NC的意义尚无定论,且国内外MCI逆转为NC的系统研究仍然有限。本文系统梳理了MCI的逆转率、逆转原因、逆转的潜在影响因素及逆转的研究意义,提出了此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成年人脑白质病变的分类和临床特点综述
韩佳琦,王伟
2021, 24(27): 3510-35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10KB) (
)
成年人脑白质病变是在成年期起病的脑白质的病理性改变,其鉴别诊断仍是神经内科医生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主要从病因角度对成年人脑白质病变进行了细化分类,并概述了常见成年人脑白质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手段等,强调了细化脑白质病变的分类对临床精准诊疗的重要性,认为颅脑影像学检查是鉴别脑白质病变的重要手段,且结合脑脊液、病理检查、脑代谢检测和二代测序技术等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进餐顺序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丁少玉,鞠昌萍,杨兵全,于星星,蔡雪,崔蕾,陈为霞,周旭
2021, 24(27): 3517-35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7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81KB) (
)
餐后高血糖是指进餐后1~2 h的餐后血糖高于7.8 mmol/L,餐后高血糖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主要原因,且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控制餐后血糖是促进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近年研究发现,改变进餐顺序的饮食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本文就进餐顺序的概述、进餐顺序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研究现状及其可能机制做如下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继发于2型糖尿病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治并文献复习
鲍亚慧,徐茜,刘芳,张阳,曹志斌,曲俊生,孙晓东,惠宗光
2021, 24(27): 3522-35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6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26KB) (
)
暴发性1型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临床上较为少见,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β细胞功能显著破坏甚至衰竭,预后极差。本文报道了1例继发于2型糖尿病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其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投稿查询
投稿指南
留言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