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邮件订阅
图表库
Toggle navigation
更多内容请点击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入库情况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刊文
往期刊文
专辑专题
电子书(手机版)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常见问题解答
国际报告规范
投稿选刊平台
核心期刊目录
科研服务
专家中心
主编风采
专家风采
成为审稿专家
成为专题研究主持人
媒体平台
丁香园
健康界
知乎
今日头条
微信公众号
国际平台
Science Data Bank
ChinaXiv
伦理声明
出版伦理
医学伦理
版权与开放获取
同行评议
征订 & 广告
期刊订购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信息表模板
格式规范-研究性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论文投稿介绍信与版权转让协议
格式规范-综述类论文
ORCID注册申请指南
Meta分析写作要点
队列研究写作要点
横断面研究写作要点
指标预测价值写作要点
动物实验写作要点
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X
专题研究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2021年 第24卷 第28期 刊出日期:2021-10-0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研究
Select
北美基层医疗健康科研网络体系早期的创建和发展:一项基于历史视角的文献综述
汪洋, 徐志杰, LI Li, 匡莉, 许岩丽, 韩建军
2021, 24(28): 3525-35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9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29KB) (
)
背景 发展基层卫生和全科医学研究对于发展这一学科至关重要。回顾历史,基层医疗健康科研网络体系(PBRNs)对于欧美基层卫生和全科医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目的 归纳1977—1994年北美地区PBRNs的规模、组织形式和目标、研究问题和方法设计、数据收集、资金来源及其他发展经验的历史信息。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历史视角的文献综述。研究者对北美地区PBRNs文献数据库、PubMed Central、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 6个文献数据库进行了4个阶段的迭代检索。纳入的非原创性研究需要涉及与本研究目的相关的经验性信息;纳入的原创性研究则需要由PBRNs实施,且基于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数据共享和跨机构合作完成。结果 最终纳入27篇介绍PBRNs发展经验的非原创性研究、74篇由PBRNs产出的原创性研究、2篇提供了总结性经验的灰色文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PBRNs在发展初期得到了基层卫生、全科医学或相关学科学会和科研机构的支持。PBRNs的成员包括管理者、研究者、联络员、实践者等,规模一般在50~300人。PBRNs的共同目标为发展基层卫生和全科医学知识、培养科研型全科医生和改进基层卫生实践;其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横断面调查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患者及医生特点,并从多个诊所临时或稳定地收集数据。PBRNs的资金需求包括研究基金(来自政府、私人基金会、商业公司)、维护资金(来自学会、学术机构)、数据收集资金(来自全科医生)。北美PBRNs构筑的核心经验包括:争取充足的初始资金,由首席科学家和全科医生共同进行严谨的设计,发展平等、团结和沟通的文化,以及减少临床医生的科研工作负担等。结论 在基层卫生系统中建设早期PBRNs的成功要素包括:争取学会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建设足以凝聚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组织体系,确立发展基层卫生学科、科研及实践的共同目标,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确定科研问题和对象,对研究进行严谨的共同设计,创建可靠且使基层医生负担较低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获得充足的初期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高校全科医学院(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
周宁天,钱东褔,乔学斌,周亚夫
2021, 24(28): 3543-35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7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40KB) (
)
2018年和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号)和《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两个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由此,高校成立全科医学院(系)即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如何根据国家要求,定位和发展好全科医学院(系),也将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从高校建立全科医学院(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以“贯彻新理念、推动新模式、建设新医科、确立新体系”4个维度论述其发展定位与职能,并提出了“明确使命目标、推进协同发展、加强学科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策略,期望可以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全科医学院(系)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的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开发研究
宋徽江,刘怀磊,庄康璐
2021, 24(28): 3548-35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74KB) (
)
背景 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在上海市已进入第二周期的建设。在该周期,新版指南相继发布,基层版指南、指导原则、规范化管理方案也相继发布,为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实践提供了丰富证据。然而,从指南到实践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空间及功能定位的诸多限制,如何从“指南的逻辑正确”下沉并转化为“实践的操作正确”,还需要根据指南证据、结合社区实情进行科学开发。目的 基于前期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开发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近期发布的临床实践循证证据,开展第二期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开发,以期为同行开展相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第二期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的开发包括开发前筹备阶段、开发阶段、信息化实现阶段、下线使用前验收阶段。其中,前两阶段于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完成。开发前筹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回顾法和2轮小组讨论法,最终梳理出更新版国内、外骨质疏松防治循证依据,制定出路径开发项目管理方案;开发阶段,以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期开发的第一版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3轮专家咨询、2轮小组讨论,开发出指导社区实践的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第二版)。结果 开发前筹备阶段形成的文献库,较之前更新了7项国内指南和5项国外指南。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的开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管理和执行代表、综合医院骨科专家、信息公司共同参与,并借助第三方医疗卫生咨询公司进行数据回收、分析和翻译。最终形成的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第二版),详细呈现了社区人群的筛查诊断逻辑、与综合医院的转诊逻辑、保证居民不脱落的跟踪随访逻辑。结论 从指南到实践,需要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公司、第三方沟通协调和翻译者的分工协作。本研究围绕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的探索过程可为同行开展新业务探索提供参考,研究所开发的社区骨质疏松防治路径(第二版)为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实践的落地奠定了逻辑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社区骨质疏松双向转诊实施现状分析与优化建议
杨蓝,周鹏,杜杰,薛斌,卫洋洋,刘海蛟,顾文钦
2021, 24(28): 3555-35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9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53KB) (
)
背景 在推进单病种社区防治进程中,双向转诊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目前仍缺乏可指导一线实践的双向转诊实施方案。以骨质疏松为例,在整个诊疗路径中,骨科及相关科室专家的参与不可或缺,但全-专之间如何开展双向转诊仍有待探索。目的 分析国内、外社区骨质疏松双向转诊实施现状,整理经验和不足,梳理有效做法和阻碍因素,为下一步落实社区骨质疏松双向转诊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6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与社区开展骨质疏松双向转诊相关的文献,发表时间设定为1999-01-01至2019-06-15。分别从双向转诊的预期目标、双向转诊类型、双向转诊模式构建方法、双向转诊实施效果及当前面临的困境等方面,对国内、外社区骨质疏松双向转诊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 最终纳入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5篇。国内、外骨质疏松双向转诊具有不同管理模式及转诊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国内居民对骨质疏松重视度较低、治疗依从性较差,社区无正式专科、缺乏完善的检查设备及与二、三级医院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国外的模式类型则局限于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患者的管理。结论 要有效落实社区骨质疏松双向转诊,进而做好骨质疏松防控,应划定可长效防控骨质疏松的防治范围、加强社区全科医生骨质疏松诊疗知识储备、完善社区卫生机构防治环节所需物资配备、开发包含双向转诊分工细节与转诊指标的转诊流程四要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社区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标准化防治流程开发:以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
许成燕,陈国蓉,李言,陈军香,王教明,李丽秋
2021, 24(28): 3560-35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7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30KB) (
)
背景 骨关节炎是老年人群的第三大常见慢性病,患病人群和高危人群基数均较大。目前,尚缺乏关于社区骨关节炎规范化防治的研究,社区内仍未形成完整、科学的骨关节炎标准化服务流程,使得骨关节炎长期健康管理服务无法提供。目的 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可实际应用的“社区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标准化防治流程”(简称“防治流程”),并详细分析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及难点。方法 于2020年3—12月,分3个阶段开展“防治流程”的开发,包括筹备阶段、开发阶段、信息化阶段。筹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回顾法、调查法、小组讨论法,形成与骨关节炎防治相关的指南/标准类文献库,并确定“防治流程”涉及的环节、服务范围等。开发阶段,经多轮小组讨论、焦点小组访谈,并结合试运行情况,完成标准操作流程(SOP)1.0至SOP 4.0的不断修订、完善。信息化阶段,以筹备阶段检索到的数据库和SOP 4.0为依据,梳理出“防治流程”中涉及的指标数据库,为进一步信息化开发做好准备。结果 筹备阶段,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指南/标准类文献10篇,确定的“防治流程”涉及社区动员、评估(筛查)、诊断、干预、跟踪随访5个环节,以社区动员、评估(筛查)、跟踪随访3个环节为开发重点。开发阶段,形成的SOP 4.0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所需工具、服务人员、服务所需技能、对应服务内容(清单)、所涉服务费用(成本)、生成数据清单、本条操作循证依据共10项内容,形成了完整版“防治流程”。信息化阶段,整理出涉及上述5个环节的数据结构表。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防治流程”可指导社区医务人员基于社区现有资源完成整个社区人群的骨关节炎防治工作,报告的开发流程可以为同行开展骨关节炎及其他单病种社区防治单元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健康服务能力现状研究
王晰,殷涛,杨慧敏,政晓果,李瑞莉,王利红,尹德卢
2021, 24(28): 3571-35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5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16KB) (
)
背景 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我国儿童人口数量逐步增加,儿童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尚不清晰。目的 了解当前我国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健康服务能力的现状。方法 2020年4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抽取了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样本中心的全部儿童相关服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样本中心调查表及儿童相关医务人员调查问卷以线上调查的形式,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人员设备设施配置、业务开展情况及儿童健康服务人员知识水平和满意度等。结果 本次调研共包含全国的14个城市的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样本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总数8 009人,儿科医生〔执业范围含儿科学的执业(助理)医师〕191人(2.38%),看儿科的全科医生(通过儿科转岗培训并从事儿科诊疗工作)488人(6.09%),儿保医生320人(4.00%);其中儿科医生154人(80.63%)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12人(58.64%)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看儿科的全科医生293人(65.37%)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355人(79.30%)具有中级及以上职,80.00%以上儿保医生具有执业医师证和培训合格证。共计999人接受满意度和知识水平调查,人员的平均满意度为(61.38±9.11)%,平均知识水平测试正确率(50.40±21.93)%。儿科相关诊疗科室面积平均占比不足1%,超过90%的机构配备了8种儿童常见设备,但仍有超过一半机构的儿童常用的诊疗设备配备不足7种;23种儿童常用药品中仅有10种超过50%的机构进行了配备。2019年度机构平均儿童诊疗人次占2.91%,儿童入院人次占1.48%;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开展率达85%以上;管理数量最多的重点儿童是单纯性肥胖儿童,最少的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儿童。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相关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学历及职称较高但理论知识水平不高,人员满意度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医疗相关类设施设备及药品配备不足;儿童健康服务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为提升社区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水平,应加强指导培训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以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增加儿童药品种类及数量的配备、合理配置儿童诊疗设备实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苏宁,徐晓敏,朱瑞,张向东,于建平
2021, 24(28): 3578-35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93KB) (
)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暴露出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一些弱项和“短板”。为提升其传染病防控能力、充分发挥其哨点监测作用,亟须摸清现状,发现问题症结,提出改进建议。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于2020年5—7月对北京市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问卷调查,对机构基本情况、科室设置情况、人员情况、基础设施情况、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利用国家疫情监测网络、2019年度北京市社区卫生工作统计资料汇编,对数据进行核对和补充。结果 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2家。其中,90家(26.32%)设有发热门诊,102家(29.82%)设有肠道门诊,54家(15.79%)同时设有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实际在岗28 809人,2 887人(10.02%)在公共卫生岗位工作,其中高级职称178人(6.17%)。159家(46.49%)机构可开展HIV检测,11家(3.22%)可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于29种常见传染病,140家(40.94%)机构无诊治能力,135家(39.47%)可诊治1~5种,29家(8.48%)可诊治>10种。结论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传染病防控体制机制、发热哨点诊室、诊疗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系列问题,应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弥补“短板”与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研究
刘润友,杨长虹,李羚,彭艳秋,吕强
2021, 24(28): 3584-35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5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70KB) (
)
背景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公共卫生服务能够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信息化建设则是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措施。目的 了解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推动基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四川省所有市、县(区)为单位,采用等比例单纯随机法抽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 022个,于2019年11—12月,采用网络问卷法对医院业务院长进行调查。内容主要为公共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简称基层系统)两类系统使用情况,包括经费、基础设施、覆盖率、人员、阻碍因素等。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 133份,有效问卷994份,有效率为87.7%。结果 调查机构中,平均使用9个公共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48.6%(483/994)的机构有专门信息化建设经费;91.0%(905/994)的硬件设备满足工作需求;45.0%(447/994)的机构信息填报人员在5人及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经费、硬件设备、人员配置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9%(68/8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3%(878/912)乡镇卫生院使用了基层系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报人员专业以临床(357人,占37.7%)、护士/护理(288人,占30.4%)为主,信息技术专业少见(21人,占2.2%);63.2%(43/8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4.7%(656/912)的乡镇卫生院认为基层系统满足院内业务需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层系统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模块信息均存在重复填报问题。阻碍公共卫生模块使用的因素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选“软件功能不完善”〔36.8%(25/68)〕,乡镇卫生院首选“专业人才匮乏”〔31.4%(276/879)〕。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信息化存在基础保障薄弱、系统建设效率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机构发展不平衡、系统软件功能还不完善等问题,亟须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中国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压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何武,平文俊,张鑫宇,王宏伟,包星烁,冯晶,甘勇
2021, 24(28): 3590-35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3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98KB) (
)
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医疗服务模式相继出现,我国全科医生的工作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研究中国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探索缓解全科医生工作压力的方法,为稳定全科医生队伍提供参考。目的 了解我国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压力现状和来源,分析影响我国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方法 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东、中、西部随机抽取3 244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使用自行编制的“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调查表”对全科医生进行微信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全科医生工作压力状况和来源的分布,采用多元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全科医生工作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 244份,回收有效问卷3 236份,有效回收率为99.75%。58.56%(1 895/3 236)的全科医生工作压力较高。全科医生工作压力来源的前3位分别是工资低或购房压力(经济压力)〔76.17%(2 465/3 236)〕、难以达到考核目标〔42.37%(1 371/3 236)〕、缺乏职业认同感〔41.84%(1 354/3 23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性别、年龄、日均工作时间、加班频率是全科医生工作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我国全科医生工作压力较大,影响全科医生工作压力的因素复杂,最主要的来源是工资低或购房压力(经济压力)。建议提高全科医生的工资待遇,减少全科医生的工作量,优化全科医生的工作分配和福利保障制度,重视全科医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减少全科医生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新月,尤莉莉,王焕倩,连隽,杨丽,刘美岑,廖子锐,赵金红,杨凌鹤,樊子暄,杨思琪,刘远立
2021, 24(28): 3597-36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8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50KB) (
)
背景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经实施十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作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研究其工作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目的 了解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总体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于2019年11—12月,从浙江省、山西省、重庆市3个省(市)分别选取2个市辖区作为调查地区,其次依据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名单进行方便抽样,共抽取5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个机构至少随机调查10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从业人员。利用自行设计问卷对553例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工作总体满意度及10项满意度因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553份,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工作总体满意得分为(3.66±0.77)分,60.5%(334/552)从业人员对总体工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在各项满意度因子中,医患关系得分最高,为(3.84±0.68)分,工作强度满意度最低,为(2.86±0.81)分。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尊重、绩效考核、工作能力和工作强度是基本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工作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工作总体满意度一般,应增强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医务人员的尊重,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减轻工作负荷,提高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江苏省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发展机会满意度的区域差异研究
王珊珊,邵海亚
2021, 24(28): 3602-36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54KB) (
)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卫生人员不再仅关注眼前的工资待遇,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工作发展机会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目的 从区域差异角度,了解江苏省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发展机会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岗位吸引力政策的推行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2019年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抽取的698名基层卫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根据ERG理论编制,包括基本信息、工作满意度情况和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量表三部分。了解江苏省不同地区人员工作发展机会满意度情况,并从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江苏省基层卫生人员工作成果、工作价值、工作发展机会满意度得分分别为(4.36±0.75)、(4.44±0.66)、(4.20±0.86)分。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发展机会满意度得分分别为(4.07±0.99)、(4.38±0.79)、(4.25±0.78)分,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5,P<0.001)。在生存需要方面,城市吸引力是苏南、苏中地区,工资待遇是苏南地区,卫生队伍建设是苏北地区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发展机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在关系需要方面,工作氛围是苏南、苏北地区,领导公平性是苏南地区,领导责任感是苏北地区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发展机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江苏省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发展机会满意度存在区域差异,应从影响因素入手,结合不同地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改善措施,从而为基层卫生岗位吸引、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移动终端AP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管理效果研究
赵新颖,吴浩,高文娟,葛彩英,李智莉,孔慜,陈颖,朱夏媛
2021, 24(28): 3609-36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7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58KB) (
)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的健康管理,移动终端APP作为新兴的慢性病管理方式,存在诸多优势。但其如何影响COPD稳定期患者的综合管理效果还有待研究。目的 观察移动终端APP应用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综合管理效果。方法 将2019年1—12月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8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门诊治疗与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移动终端APP进行管理。比较干预前与干预12个月后两组患者COPD相关知识掌握、呼吸技能掌握、心理状况、依从性、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评估及急性加重的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中对COPD的病因、主要症状、预防措施知识增加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的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得分,正确服药、饮食控制、呼吸功能锻炼治疗依从性得分和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EV1%、FEV1/FVC均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干预后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急诊次数、住院次数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少于干预前,且急诊次数少于干预后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移动终端APP管理COPD稳定期患者,可有效增加其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肺功能指标,缓解临床症状,避免急性加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有氧运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心肺运动功能的影响
黄鑫,钱钧,陈法余,郝建,姚燕妹,朱世飞,王静华
2021, 24(28): 3615-36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1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49KB) (
)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此病常年反复发作,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研究有氧运动对患者心肺功能储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观察稳定期COPD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心肺运动功能情况,探讨有氧运动改善身体功能、促进康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解放军杭州疗养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氧疗、舒张支气管等常规治疗12周,试验组(其中1名受试者因急性发作症状退出试验)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脚踩功率自行车在无氧阈水平强度下规律进行有氧运动1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清中IL-10、IL-17、MMP-9表达情况及心肺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有氧运动12周后,试验组IL-17、MMP-9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下降,而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距离(6MWD)、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得分、峰值摄氧量(Peak VO2)、最大分钟通气量(VEmax)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而无氧阈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 at AT)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启动、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够明显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健康状态,减轻炎性反应,增强心肺功能储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康复策略研究
张君宏,沈谷丰,崔婷,毛媛雯,王玲玲,俞蕾,朱月月,刘坚林
2021, 24(28): 3620-36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5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5672KB) (
)
背景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越来越多,综合医院专科难以管理院外康复,但其院外康复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功能康复结局,如何在患者出院前后就做好覆盖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协作体系的长程管理计划并确保计划可落实执行,以提高患者功能康复程度并节约远期医疗费用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综合医院骨科团队为发起人,召集社区全科团队代表和患者家属代表共同研究老年THR后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康复的具体落地方案。方法 流程开发阶段,于2018年8—10月由成立的服务体系开发项目小组10名成员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开发“老年THR患者术后院外康复医院-社区-家庭三环节协作流程”。临床试验阶段,以本研究所在机构2019年1—8月收治的60例THR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医院环节康复训练技术下沉的手段——“老年THR患者术后康复分阶段视频回授法”的有效性。具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生成分配方案,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30例采用视频回授法分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测量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流程优化阶段,于2020年6—8月由服务体系开发项目小组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开发“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老年THR患者术后康复流程”,并基于文献查阅计算社区环节的干预内容及其预估成本。结果 首先,开发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者之间的协作流程。其中,医院环节的主要责任是形成“技术信息源”,并可实现高效下沉;社区环节的主要责任是构建“家医驿站”,即家庭医生团队可以通过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为患者提供集门诊、病房、上门访视、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院后康复,且承担患者其他慢性病的管理;家庭环节的“康复空间”,可在出院前由综合医院骨科或出院前的护送供应体系来完成,而其承担的其他较高难度且耗费时间的资源寻找、病程管理等工作可以全部移交给家庭医生团队来处理。其次,验证医院环节开发的下沉技术,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THR患者术后康复分阶段视频回授法”是可行且有效的。最后,再次明确协作流程中确保各方可持续参与的前提条件并进行具体测算,结果表明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的老年THR患者术后院外康复策略可以通过有机整合医院、社区、家庭三方的需求和资源来落地运行,其中,家庭医生的驿站功能,即统筹、协调、咨询、随访等重要的管理服务工作需要得到合理的支付,预计康复期内成本不超过25.3元/d。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老年THR后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三段式康复策略从技术到流程均可行,初探有望落地。其中,家庭医生团队是关键环节和核心枢纽,需要为其超出当前医疗支付体系的专业服务内容建立合适的支付体系,最终是患者受益,且有望降低远期总体费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罕见病智能知识服务体系设计
胡红濮,戴国琳,陈庆锟,万艳丽
2021, 24(28): 3629-36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8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09KB) (
)
为使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属和医务人员等更加精准便捷地获取罕见病知识、熟悉罕见病的临床特点及了解罕见病专家和药物资源分布,并缓解罕见病诊疗难题、促进医患交流及提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水平,本文对罕见病智能知识服务体系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罕见病智能知识服务体系的设计思路为:根据罕见病知识受众的特点,设计罕见病知识服务模式;通过对罕见病诊疗指南、经典病例、专业文献、专业书籍和临床诊断标准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广泛采集罕见病领域的权威知识,在由罕见病领域专家对其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和软件工程等技术形成多样化的罕见病知识体系、知识库和模型库,最终构建罕见病智能知识服务平台。借助信息化平台和“互联网+医疗”远程、智能、便捷和高效的独特优势为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和管理者等提供10类智能化服务的同时,提升罕见病的识别、筛查和诊断水平,促进罕见病注册和疾病地图绘制,并助力罕见病防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罕见病知识库和模型库的设计
雷行云,戴国琳,陈荃,胡红濮
2021, 24(28): 3634-36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8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86KB) (
)
本研究通过对罕见病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并借鉴疾病临床资源库和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明确了罕见病知识库和模型库的构建流程,并对9类知识库和2类模型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以完成罕见病知识库和模型库的设计。罕见病知识库的功能涵盖知识表示与存储、专题库构建与查询、分析预测及更新与管理等。知识库的实现可为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属、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罕见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知识,并能有效支撑智能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为智慧化罕见病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知识库和模型库的应用可为解决罕见病知识难以获取这一问题提供方案,并为破解罕见病诊断难、易漏诊和误诊等难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罕见病智能知识服务平台的设计
胡红濮,尹天露,秦盼盼,王岩,高星
2021, 24(28): 3638-36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9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20KB) (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日益便捷,借助智能知识服务平台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等对罕见病的熟悉程度并提高罕见病识别能力和知识水平成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本研究在分析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和医药科研人员等罕见病智能知识服务平台主要用户知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罕见病智能知识服务平台的技术架构,展现了数据集成层、知识层、功能层、表现层和用户层的主要内容;明确了罕见病智能知识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综合资讯、知识地图、信息查询、智能服务、辅助登记、交流互动和健康管理等,并设计了相应的功能模块,可为有效满足信息时代下不同用户多样化的知识需求、提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促进罕见病智能服务体系的建设、减少罕见病研究信息孤岛和数据盲点、充分发挥信息化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罕见病专题地图的设计
戴国琳,刘新遥,陈荃,胡红濮
2021, 24(28): 3643-36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9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90KB) (
)
罕见病问题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和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罕见病大数据,以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信息支持,并辅助卫生决策,本研究基于ArcGIS技术,对罕见病专题地图进行了设计。首先,依照设计的目标和流程,分别对罕见病专题地图的功能和绘制流程进行系统阐述。接着,通过绘制罕见病专题地图的应用模式图对罕见病专题地图在实现罕见病数据监测、风险分析和评估、信息管理功能上的路径和方法进行直观展示。本文为罕见病专题地图的绘制提供了技术路线和思维,最终以本文为指导研制出的罕见病专题地图可为罕见病的有效防治、科学管理和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社区全科医生应对疾病焦虑障碍的管理策略
俞玉珊,徐志杰
2021, 24(28): 3648-36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7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224KB) (
)
疾病焦虑障碍(IAD)是社区全科医生面对的常见疾病,因其治愈率低且易反复发作,往往需要长期、连续的治疗和随访。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连续的特征与IAD治疗的特点较为契合,但目前缺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IAD的策略,并且社区全科医生针对此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回顾IAD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社区全科医生在应对IAD时需把握的3个要点,分别为:如何排查其他疾病,寻找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评估潜在的医疗资源和信息资源。同时,本文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与理念,为社区全科医生管理IAD提出应对策略,包括完善症状与心理评估、践行医患共同决策和持续健康教育,旨在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全科医生IAD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投稿查询
投稿指南
留言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