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邮件订阅
图表库
Toggle navigation
更多内容请点击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入库情况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刊文
往期刊文
专辑专题
电子书(手机版)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常见问题解答
国际报告规范
投稿选刊平台
核心期刊目录
科研服务
专家中心
主编风采
专家风采
成为审稿专家
成为专题研究主持人
媒体平台
丁香园
健康界
知乎
今日头条
微信公众号
国际平台
Science Data Bank
ChinaXiv
伦理声明
出版伦理
医学伦理
版权与开放获取
同行评议
征订 & 广告
期刊订购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信息表模板
格式规范-研究性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论文投稿介绍信与版权转让协议
格式规范-综述类论文
ORCID注册申请指南
Meta分析写作要点
队列研究写作要点
横断面研究写作要点
指标预测价值写作要点
动物实验写作要点
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X
专题研究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2021年 第24卷 第19期 刊出日期:2021-07-0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研究
Select
现代居家医学和周全居家医疗
吴秉宪,陈涛,姚能亮
2021, 24(19): 2373-23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38KB) (
)
随着老龄化社会逐步来到及医学技术的进展,居家医疗模式开始在世界各地受到密切关注。本文先从居家医学和居家医疗的历史渊源出发,介绍国外居家医疗的发展历程及居家医学教育、科研、服务;继而阐释居家医疗的概念内涵、服务原则、服务团队、服务内容及发展居家医疗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介绍我国居家医疗相关的政策和初步实践雏形,希望为我国居家医疗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探索中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柏萌,葛浩通,姚能亮,陈涛,吴秉宪
2021, 24(19): 2379-23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42KB) (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各地开始开展对于居家医疗服务模式的探索。本文通过广泛考察和访谈比较了3种探索中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政府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家庭病床服务,转型期的公立医院通过整合院内院外医疗资源开展的上门医疗服务,民营医疗机构根据市场上不同层次的服务人群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医疗服务,发现这3种模式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关于上门医疗服务行为的相关法律尚不完善,居家医疗服务人员需要专业化培训,很多上门医疗服务项目尚未被纳入我国医保范围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国外农村基层医师医学培养项目实施现状、成效及评价的系统综述
申颖,黄星,孔燕,赵越,张鑫,左延莉
2021, 24(19): 2385-23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9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64KB) (
)
背景 2010年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启动,旨在为农村地区培养具备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缓解农村地区基层医师匮乏的现状。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了解国外类似项目的实施现状、成效及评价,为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评价和改善提供理论参考。目的 了解国外农村基层医师医学培养项目实施现状、成效及评价指标方法等。方法 2019年2—7月,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以“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医学本科生”“医学院校教育”“医学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专业+人力资源”“农村地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医师执业地点”“农村基层医师”“农村基层医师培养”“农村医学实习”“农村临床见习”为检索词,检索Ovid MEDLINE、PubMed、Cochrane及Google Scholar主要英文数据库,获取2000-01-01至2019-01-01发表的关于全球农村基层医师院校教育及住院医师培训等项目的实施现状、成效及评价的英文文献。结果 最终纳入53篇文献,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及南非6个国家,包括20个院校教育项目和6个住院医师培训项目。文献显示各国农村基层医师培养项目均具有指向性招生策略、面向农村卫生和全科医学的临床课程体系、以农村执业的家庭医生为临床导师及农村地区临床实践基地等要素;培养项目学生选择家庭医学为执业专业、农村地区执业率和长期农村保留率均明显高于非培养项目学生,两者国家医疗执照考试成绩和通过率无明显差异。长期农村地区临床实践培训、招生策略倾斜农村成长背景学生及农村执业的家庭医生导师是影响项目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结论 医学教育是解决农村基层医师匮乏的有效途径。国外农村基层医师培养项目的招生策略、临床课程体系设置、导师指导及评价可为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我国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魏云,王飞跃,王美荣,潘朝路,金光辉,路孝琴
2021, 24(19): 2394-24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0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23KB) (
)
背景 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能力评价逐渐受到全科医学领域相关学者的关注。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为科学评价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9月15—25日,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关于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相关文献。采用高级检索,构建检索策略:(岗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能力)*(全科医生+全科医师+家庭医生+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评价+评估+指标+工具),以“中文摘要”或“题目”为检索条件,匹配方式为“精确匹配”,检索时限为“发表时间不限—至今(2020年9月)”。应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文献763篇,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31篇。其中27篇中文期刊,4篇学位论文。研究涉及的指标构建方法有9种,使用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22篇,71.0%),其次为定性访谈法(14篇,45.2%)、问卷调查法(14篇,45.2%)、Delphi法(14篇,45.2%)。最常见的参考模型是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树模型,有7篇(22.6%)研究在该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条目数量不一,最少14个,最多113个,指标数超过40个的有7篇研究。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内容涵盖广泛,基本符合中国全科医生岗位的能力要求。结论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缺乏实际应用,未来的研究可致力于中国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估体系的实际应用和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我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及应用效果研究
战京燕,娄景秋,王少坤,陈薇,宋少杰
2021, 24(19): 2401-24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90KB) (
)
背景 国内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住培)教学模式种类繁多,熟悉每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模式。目的 分析我国全科住培教学模式、应用现状及其效果。方法 2020年1月,以“全科医学”“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规培”“全科规范化培训”联合“教学模式”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2010-01-01至2019-12-31收录的关于全科住培教学模式的文献,阅读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研究共入选来自国内53家全科住培基地的75篇文献。文献讨论的共性问题是全科现有教学模式在全科住培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相对于传统授课式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分别在学员理论知识培训、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人文教育和满意度方面有明显优势。全科相关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29篇、针对门诊教学的17篇、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模式11篇、导师小组教学模式9篇,其余为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教学模式、运用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模式、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督导式教学模式、“互联网+”思维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各3篇,医护联合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思维导图、专科-全科联合教学查房(CSGR)、全病程管理、精准教学、形成性评价、学生讲课模式、循证医学、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各1篇。PBL、CBL、TBL、情景模拟教学、导师小组、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适用于提高学员综合能力;翻转课堂式、学生讲课、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学员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运用标准化病人评价和培训学员的教学模式侧重提高学员接诊和查体基本功;CSGR和全病程管理、循证医学和研讨式教学模式适用于提高学员独立思考能力;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侧重提高学员医患沟通能力;“互联网+”思维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适用于疫情期间;垂直分层的门诊教学模式、GP-IP全科带教模式和督导式门诊能够提高全科门诊的培训质量。结论 不同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学员不同能力的培养,针对全科住培教学大纲制定针对全科住培的精准教学目标,各轮转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新的教学模式或者进行不同教学模式的整合是提高全科住培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以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为例
宫芳芳,孙喜琢,李亚男
2021, 24(19): 2408-24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39KB) (
)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新时代被寄予新希望,即建设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但目前缺乏相关标准。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医疗资源整合历程后,选取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罗湖样板”——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建立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深度剖析,从组建唯一法人代表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重塑预防为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推进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的构成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医防融合下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研究
钟宇,刘露霞
2021, 24(19): 2412-24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2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04KB) (
)
背景 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签约中还存在辖区资源整合、履约服务、协同服务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提质增效是当前重要的服务抓手。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融合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2345”模式,形成了资源合、共签约、服务深、同管理的大健康良好格局,有一定借鉴意义。目的 介绍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融合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及其成效。方法 2017年10月—2019年9月,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家庭医生工作室为责任单元,抓住签约服务这个“牛鼻子”,以区域“大健康”服务为理念,在街道牵头,多部门参与下,齐抓共管,围绕一个网格体系、两种协同机制、三类宣传联动、四条共管路径、五项内涵清单,对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服务工作汇总分析。结果 截至2019年9月,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率为28.08%(5 086/18 109),高于中心整体签约率〔22.98%(14 352/62 453)〕,工作室续约率达91.41%(4 649/5 086),解约人群中84.67%(370/437)属于拆迁搬离渝中区。签约人群预约服务构成比中预约门诊、预约市级检查、预约上门服务分别提升159.07%(2 744/1 725)、12.41%(149/1 201)、21.92%(260/1 186);预约转诊和预约专家服务分别下降48.36%(118/244)、24.55%(108/440)。201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控制率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评估构成比、专家评估构成比、预约检查构成比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2019年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服务满意度分别为87.03%、92.5%,高于非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服务满意度(分别为42.91%、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融合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2345”新模式,提升了百姓依从性、获得感和满意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SRHMS V1.0在2 048例农村老年人中的应用研究
高矗群,张河川,罗松兰,张雅静,郭良骥,张黎黎
2021, 24(19): 2418-24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1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64KB) (
)
背景 伴随全球老龄化,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为中心的综合照护,已成为“健康老龄化”的国际共识。开发适用于中国农村老人“身-心-社-灵-环境”健康评估工具尤显重要和紧迫。目的 评价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 V1.0)在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及效果。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对2 400例≥60岁云南省农村老年人进行入户人口学资料和SRHMS V1.0的问卷调查。分析SRHMS V1.0的信效度,建立农村老年人SRHMS V1.0得分的划界常模。结果 共发放问卷2 400份,获有效样本2 0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5.33%。2 048例农村老年人SRHMS V1.0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得分分别为(63.63±13.69)、(64.72±16.94)、(62.59±15.34)、(50.71±13.04)分。SRHMS V1.0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41;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7、0.885、0.875。除条目4、5、7 与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维度,以及条目27和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维度相关系数r≤0.600外,其余条目与相应维度的相关系数r≥0.600(P<0.001)。验证因子分析显示,修正后的CFA模型χ2/df=5.509,RMSEA=0.047,NFI=0.929,IFI=0.941,TLI=0.933,CFI=0.941,拟合度优。获得农村老年人健康划界常模,分别为健康很差[0,49.93)、健康较差[49.93,56.78)、健康一般[56.78,70.48)、健康较好[70.48,77.32),健康很好[77.32,100]。结论 SRHMS V1.0在农村老年人运用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作为全科医生综合健康评估及社区干预工具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北京市某区4 916例医护人员与教职工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刘峰,夏国宝,马官慧,杨伟浩,李明亮,朱超,周颖,张静波
2021, 24(19): 2423-24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1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69KB) (
)
背景 2019年为北京市某区功能社区职业人群进行健康体检的同时进行常见慢性病的风险评估,其主要人群为18~70岁的劳动力人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护人员和教职工人群进行常见慢性病的风险评估和对比。目的 分析不同职业人群慢性病风险与年龄、性别、职业、医院级别的关系。方法 于2019年1—12月,选取北京市某区参与体检的4 916例教职工和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基于健康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健康信息,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未来3~5年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的评估风险值呈波动上升趋势。男性代谢综合征、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高风险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代谢综合征高风险率高于教职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代谢综合征高风险率高于三级甲等医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教职工群体,男性代谢综合征、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高风险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医护人员群体,男性代谢综合征、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高风险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男性,教职工高血压高风险率高于医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女性,医护人员代谢综合征高风险率高于教职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的评估风险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未来3~5年发病风险与性别存在明显相关性;医护人员需要更多地关注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感知质量评价的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研究
韩相如,秦才欣,吴怡,田蓝岚,王屹亭,钱东福
2021, 24(19): 2428-24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8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33KB) (
)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改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总体签约率稳步提升,但服务内容落实及质量有待加强,缺乏系统权威的签约可及性和综合性评价途径。目的 研究农村家庭医生对慢性病患者的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 年7 月在江苏省通过典型抽样和多阶段分层抽样选取1 814例老年慢性病签约患者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评估、健康行为等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可及性与综合性水平。结果 共有1 728例(95.26%)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 510例(87.38%)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感知程度较高,1 497例(86.63%)对综合性服务感知程度较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和服务承诺兑现情况是调查对象签约服务综合性感知的影响因素(P<0.05),地区、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和服务承诺兑现情况是调查对象签约服务可及性感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总体水平较高,综合性维度中的心理服务的感知程度较低;苏北患者、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于村卫生室的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承诺兑现情况较好的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综合性和可及性感知评分较高。提示地区政府基于不同因素的影响,改进签约模式,加强签约服务内容落实程度,提高基本药物可及性,有针对地提升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感知质量评价的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技术性研究
田蓝岚,韩相如,吴怡,秦才欣,刘汝刚,钱东福
2021, 24(19): 2435-24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8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51KB) (
)
背景 随着老年人群、慢性病患者被纳入重点签约对象,家庭医生在提升老年慢性病人群的疾病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缺少对其服务提供的技术性评价研究。目的 研究农村家庭医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的签约服务技术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技术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7月,采用典型抽样与分层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江苏南部、中部、北部农村地区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开展基本信息、签约服务质量评价、健康行为等内容的问卷调查,本文主要分析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技术质量感知情况。结果 1 728例签约患者中,316例(18.29%)的技术性维度总体感知评分较低。技术性维度3个条目(诊疗技术水平、用药服务、控制疾病发展)评分较低者分别占比17.19%(297例)、13.31%(230例)、10.82%(18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所在地区、性别、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是否会首选在家庭医生处看小病是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技术性感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医生诊疗技术有较大提升空间;女性、苏南地区患者、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于村级的患者、一定会在家庭医生处看小病的患者感知评分更高。建议以提升苏中、苏北地区技术水平为优先,以提高家庭医生诊疗技术为重点,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创新签约服务模式、加强家庭医生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全面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感知质量评价的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研究
乔静怡,陈王心悦,杨君洁,林振平,钱东福
2021, 24(19): 2440-24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8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15KB) (
)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总体签约率及签约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但仍缺乏系统全面的连续性服务研究、跟踪、采集。目的 调查了解农村签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连续性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7月,结合典型抽样方法与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苏中、苏南、苏北地区三个典型县(区)抽取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评估、健康行为等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的感知情况。结果 共计发放问卷1 814份,回收有效问卷1 7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26%。本次调查中发现在横向连续性几个题项上签约患者对服务的感知分数为(4.58±0.519)分,在纵向连续性几个题项上的感知分数为(3.48±0.817)分,699例(40.45%)签约对象对服务连续性评价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患者所在地区、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对家庭医生随访服务和健康行为指导的评价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连续性感知度评价的因素(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还需提高,建议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基层医疗服务新模式,完善家庭医生签约体系,从而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侯皓,戴蓉慧,吴婧,苗春霞,高修银
2021, 24(19): 2445-24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91KB) (
)
背景 家庭医生制度作为较新型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在社区医生的基础上明显增加,使得近年来家庭医生团队的离职现象严重。国内外研究证明,职业认同的提升有利于家庭医生团队加强队伍建设、缓解职业倦怠、减少离职意愿。目的 调查徐州市家庭医生团队职业认同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家庭医生的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5—10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徐州市选取已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家,以其所有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共700例。采用自编职业认同调查问卷调查纳入成员的职业认同情况,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 徐州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总得分为(71.57±9.01)分,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职业自我认知4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53±0.67)、(4.45±0.64)、(4.27±0.59)、(3.82±0.77)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月收入、婚姻状况、工作喜爱程度、家庭工作关系、职业规划、工作压力是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徐州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认同处于良好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职业自我认知方面。建议政府完善配套政策、高校加强全科医学生的思想教育、社会给予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社会支持等以提升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认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重庆市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与隐性缺勤关联性研究
贺玲玲,蒲川,黄礼平,白钧琪,刘茜,黄锐,何雨芯
2021, 24(19): 2452-24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3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3KB) (
)
背景 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家庭医生团队“过劳”现象屡屡出现,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感可能会提高隐性缺勤水平,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家庭医生服务的开展。如何避免其高隐性缺勤的发生,预防和控制职业倦怠是关键所在。目的 探讨重庆市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与隐性缺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0年5—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重庆市8 171支家庭医生团队中随机选取593支团队的全部成员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马斯勒职业倦怠调查量表(MBI-GS)和斯坦福隐性缺勤中文版(SPS-6)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4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 433份,回收率为95.95%。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各条目均分为(2.55±1.17)分,情感衰竭维度为(2.48±1.49)分,去人性化维度为(1.89±1.53)分,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为(2.47±1.64)分。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为78.93%(10 603/13 433),高隐性缺勤发生率为46.30%(6 219/13 433)。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最高学历、所在机构、平均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择业主要原因、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和职业倦怠的团队成员隐性缺勤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是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 (P<0.01)。在控制了人口学特征和职业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倦怠与隐性缺勤的关联关系依然存在,且OR值相对稳定。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和隐性缺勤存在密切关联,即职业倦怠对隐性缺勤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职业倦怠程度越高,隐性缺勤发生率越高,且这种关联不会因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及职业因素的改变而不同或消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供方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与问题的质性研究
吕芯芮,王子尧,覃伟,张巍,陈小俊,彭晶晶,刘宝花
2021, 24(19): 2459-24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8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67KB) (
)
背景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加之目前老年人口疾病负担加重,现代家庭养老能力弱化,养老机构供需不平衡,在目前的养老现状下,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已成为大势所趋。目的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供应现状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养老服务提供可行性意见。方法 2019年9—11月从朝阳区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选择1名管理人员或从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开展个人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及设备情况、访谈对象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认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开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4个部分,运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总共回收39份有效访谈内容,回收有效率达97.5%。共提炼出七大主题:护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接受过老年医学培训的医护比例较低,各中心之间差异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康复设施发展建设不平衡;管理人员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认知不统一;医养结合项目中,养老服务开展比例偏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人员数量、执业、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风险较为突出。结论 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和激励措施、健全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引导多元资金注入、丰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项目,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更高质量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需求未满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彬丁,刘刚,郑新烈,王航,张宝露
2021, 24(19): 2465-24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31KB) (
)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数量逐年上升,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逐渐扩大,需求未得到满足会造成老年人住院率、再入院率、抢救率甚至死亡率的上升。目的 了解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需求未满足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6—12月,采取便利抽样方法,对四川省53所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的1 325例老年人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机构老年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功能活动问卷(FAQ)、Barthel指数评定表(BI)、未满足需求评估表(改编自FAQ和BI)进行统计调查;对主要照顾者采取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统计调查。通过单变量分析筛选出影响因素,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风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机构失能老人1 325例,照顾者442例,1 290例(97.36%)失能老年人至少有一项日常生活活动需求未得到满足,其中有5项未满足率超过50%,从低到高依次是平地行走、出行、修饰、娱乐、社交。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构失能老年人失能时长越长、FAQ得分越高及其主要照顾者的年龄越大,失能老年人的需求未满足率越高;失能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水平越高及其主要照顾者的月收入水平越高,失能老年人的需求未满足率越低(P<0.05)。结论 四川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的需求未满足情况较严重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提升机构的科学管理水平并重视人文关怀,不断改善失能老年人的需求未满足情况,照顾者也应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以确保更优的照护,同时政府也应给予更多的财政帮助、鼓励社会捐赠及更加深刻地探讨有关护理的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美国社区儿科医生培养体系探索中国引入社区儿科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发展建议
陈晨,彭麒桦,石建伟,黄蛟灵,周良,刘茜,杨燕,陈宁,刘翔,俞文雅
2021, 24(19): 2472-24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8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12KB) (
)
中国儿童医疗保健需求激增,儿童疾病预防需求增长,保障有特殊医疗健康需求儿童的困难性突出,而美国社区全科儿科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儿童基本医疗保健难点。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国家政策导向、需方对社区儿科的实际需求、供方对社区儿科的期望论证社区儿科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并借鉴美国社区儿科医生培养体系的发展经验,从培养模式、目标、内容、形式等多角度为中国社区儿科发展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疾病谱视角下社区儿科的需求研究: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
朱德昊,石建伟,黄蛟灵,周良,杨燕,陈宁,刘茜,俞文雅
2021, 24(19): 2477-24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1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43KB) (
)
背景 厘清就医疾病谱特征有助于合理分流患者,推动不同类型医院的优质发展。目的 本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市崇明区儿童就医疾病谱,旨在掌握崇明区儿童就医疾病的构成特征和各级医疗机构儿童疾病的接诊特征,为合理引导崇明区儿童分级诊疗和社区儿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2018年崇明区所有医院卫生信息平台中0~18岁儿童疾病诊断进行疾病谱顺位及构成比分析,深入挖掘疾病谱随年份变化趋势、不同年龄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疾病谱差异。结果 崇明区21所医疗机构2016—2018年共收治门诊患儿410 711人次,住院患儿15 665人次。门诊与住院患儿中,呼吸系统疾病始终排在第一位,消化系统疾病始终位居前三顺位;门诊患儿中“皮肤与皮下组织疾病”占比较大,达第三顺位;住院患儿中“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居第三顺位,均以0~5岁患儿为主;三级医院接诊儿童数量远大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且三级医院患儿逐年上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儿数量逐年下降。结论 崇明区儿童就医疾病谱与其他地区差异不大,但应在防治过程中,加以关注区域内特殊情况,如0~5岁儿童高发的“皮肤与皮下组织疾病”和“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要实现崇明区儿童分级诊疗,亟须发展社区儿科以有效提高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常见病的诊疗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社区全科医生儿科临床适任能力培训效果评价及其对社区儿科门诊运行的影响研究
娄蓉蓉,陈亮,李强,周敬,祝墡珠
2021, 24(19): 2484-24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74KB) (
)
背景 目前我国儿科医疗的“供需矛盾”正逐渐凸显,全科儿科的发展是最有可能缓解儿科医疗资源紧张的突破口。在嘉定区,社区儿科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在此背景下,为了合理配置儿童医疗资源,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占用儿童专科医院资源的难题,2017年上海市嘉定区原卫生计生委开展了“全科医师儿科临床适任能力培训”项目。目的 调查第一批“上海市嘉定区全科医师儿科临床适任能力培训”项目对该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儿科门诊的影响。方法 2018年1—3月,采用自主设计问卷对14名参培“上海市嘉定区全科医师儿科临床适任能力培训”项目的全科医生和社区其余未参培的部分全科医生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接受调查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社区开展儿科门诊后的现状及全科医生对儿科培训的建议。结果 共发放问卷207份,问卷全部有效回收,其中参培全科医生14名,未参培全科医生193名。50.0%(7/14)的参培全科医生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儿科门诊接诊,78.6%(11/14)能够掌握一些儿科常见危重症的急救处理,71.4%(10/14)认为已掌握了儿科用药规律。参培全科医生和未参培全科医生拟开展儿科诊疗的方式意愿、拟开展儿科门诊的时间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儿科开展后,多数社区接诊量均小于5人次/半天。64.3%(9/14)的参培全科医生愿意参加更多儿科培训。结论 参培全科医生认为参加培训后开展社区儿科门诊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当前实践中仍存在儿科接诊经验不足、儿科药物及检验缺乏、儿科门诊就诊量少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全科医生团队快速研判新增服务可行性的工具开发和应用研究
李丽秋,许成燕,赵亮,陈国蓉,陈军香
2021, 24(19): 2489-24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25KB) (
)
背景 随着社区卫生、全科医学和家庭医生制度越来越为公众所熟知,社区卫生机构的上下游供应链也越来越多地向社区及其全科团队寻求合作机会,包括优质项目、特色技术等,不仅数量多,且种类杂,全科医生一方面需要了解市场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研判哪些是值得投入时间去洽谈的项目或技术,以减少试错及对市场机遇的误判。目的 开发用于研判“某项目或技术或业务能否在家庭医生工作中整合并落地实施”的决策工具,帮助迈向独立执业的全科团队快速、高效、精准决策。方法 2019年8—10月,采用头脑风暴法,共邀请5名来自上海市不同区域、不同机构、不同年资不同背景的全科医生作为意见领袖,3名社区卫生行业资深从业者、中高层管理者作为主持和组织者,并有1名项目管理背景项目专员作为信息记录者,围绕“什么样的技术才是值得落实和推广的社区适宜技术”开展头脑风暴,梳理充分必要条件和判断准则。结合各社区代表性项目的开展实情,选定7个社区样本进行试测。结果 开发出包含7个判断准则的可行性研判工具,分别为:(1)能够在社区提供;(2)只能在社区提供(最大限度发挥地域便利、离患者近的优势);(3)发病率、患病率高;(4)显效期短;(5)成本低;(6)在全科医生及其团队的工作范畴内(时间、空间轨道);(7)对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有相应的支付。被研判对象如全部都为“是”,则具有较好的社区落实适应性;反之,则不能急于推行。7个社区试测样本,在7个准则上的得分,最高为5.8分,最低为2分,超过4分者有3个,不足50%,实际运行情况与得分有一定相符。7条准则上,最难得分的是对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有相应支付,其次是成本低,再次是工作范畴内、显效时间短及只能在社区提供;最容易得分的是能够在社区提供,其次是发病率、患病率。在全科医生及其团队的工作范畴内、有相应的支付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结论 本研究所开发的“全科团队能否引入某项新增技术或服务的可行性研判工具”包含7条准则,实践上具备可行性,性能上具备实用性,可帮助全科团队实现精准决策、高效决策、循证决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社区卫生机构快速研判单病种社区防治服务开展可行性的工具开发研究
陈军香,曹永其,丁庆,汪雄星,李丽秋
2021, 24(19): 2494-25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784KB) (
)
背景 在社区大力发展特色业务、建设特色专科过程中,面对社区卫生机构有限的资源和政府、市场、居民及学科多样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社区卫生机构亟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适合本机构业务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判定。目的 开发用于研判“社区开立单病种社区防治服务时某病种是否适合”的决策工具,为社区建设单病种诊疗单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7-12-19至2019-10-28,分别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半结构化访谈邀请社区的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康复师和社区管理层6名专家,围绕建设单病种社区防治服务的定位、目标、要求、原则等进行多对多半结构化访谈;专家咨询选取社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高校等专家共20人,通过问卷咨询,对第一轮访谈分析后提取的社区单病种临床路径建设的病种筛选原则及测量方法进行评分,并对评分结果采用界值法进行筛选,最后由项目组成员汇总各阶段研究成果,绘制成“建设社区单病种临床路径的病种遴选流程图”。结果 经过访谈和专家咨询,采用界值法最终确定了25项病种筛选原则,其中准入原则21项、排除原则4项。准入原则的测量办法分为历史数据采集(10项)和主观评分(11项)。历史数据采集项目由社区信息科调取相关数据后进行排序,主观评分项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对每个病种的表现进行评分并排序,选取总分排名前3位的病种作为社区建设单病种诊疗单元的首选病种。结论 本研究所开发的“单病种社区防治服务开展病种筛选工具”包含25条病种筛选原则、测量办法和实施流程,实践上具备可行性,理论上具备科学性和代表性,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投稿查询
投稿指南
留言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