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1年 第2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1-04-05
    专题研究
    李锦成,刘民,刘珏
    2021, 24(10):  1173-11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38KB)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蔓延至全球二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全球大流行。通过SARS-CoV-2的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可以估计人群感染的状况,有助于回顾性评估研究人群中疫情的规模或感染程度。本文对全球自然感染SARS-CoV-2一般人群和医务工作者、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血清抗体水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COVID-19流行期间人群的血清学特征和规律,对疾病的认识和后期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借鉴。综述发现全球范围内报告的自然感染SARS-CoV-2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所不同,阳性率从低于0.1%到超过20%,其高低与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时所处的疫情流行阶段有关。儿童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低于其他年龄组,医务工作者、孕妇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则与一般人群相似。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持续监测血清抗体阳性水平,以评估COVID-19所致的疾病负担,为COVID-19疫情控制提供科学证据。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郑艳玲,尹德卢,周何军,陈田木
    2021, 24(10):  1179-11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39KB) ( )  
    在武汉市社会恐慌、医疗资源被严重挤兑、透支,而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建设未完成的情况下,各种类别的隔离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落实了分级分类防控的策略。通过隔离点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中医药服务,使患者肺炎(也包括基础疾病)得到初步的诊疗,大大缓解了患者得不到救治的恐慌,同时也有效地阻断了病毒对家人的传播,缓解社区的恐慌。武汉市隔离点管理经验显示,在条件有限情况下,隔离点设置过程中要采取措施相对区分出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等区域;针对少数患有结核病、艾滋病等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隔离对象,要分类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任依, 刘艳丽, 马力
    2021, 24(10):  1183-11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52KB) (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中起到“网底”的作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哨点诊室有利于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发热诊室“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及时上报”,从而控制疫情进展。目前,我国正在加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诊室的建设,对其建设标准和职能有了初步的规定。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诊室的最低标准应包括建设布局、硬件和软件配置三方面的内容,针对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社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人员培训与工作督导、建设便捷通畅的信息网络,规范建设发热哨点诊室并实施持续性运行管理,才能有效发挥发热哨点诊室的作用,使之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中发挥重要的“网底”作用。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闫云云, 范腾阳, 王海棠, 张剑敏, 杜兆辉, 孙晓明
    2021, 24(10):  1190-11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88KB) ( )  
    背景 国际范围内许多国家建立了基于传染病的哨点监测,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健康司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哨点诊室。目的 为了监测和防控秋冬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局部流行及可能发生的其他传染病,基于我国不同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及医疗资源差异,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诊室设置标准。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专家,并设计两轮专家讨论法。参考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诊室建设,设计第一轮专家讨论会(15人),会议时间为2020-06-30。在第一轮讨论提纲基础上,结合国家、各省市有关发热哨点诊室建设的政府政策文件,以及国内外有关哨点建设文献,设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诊室设置指导原则讨论稿》,邀请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基层医疗专家进行第二轮专家讨论(29人),会议时间为2020-08-14。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诊室设置标准主要包括6个方面:设置原则、功能设置、诊室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路径及工作要求。二级指标包括:功能设置(日常功能、疫情期间功能要求)、诊室设置(房屋要求、设施设备配置及标志标识)、人员配备(医护、行政与工勤人员配置)、工作路径(预检、接诊、处置及健康宣教)、工作要求(接诊、防护、管理、培训、消毒、督导及保障)。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诊室建设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体现,发热哨点诊室的功能应包括预检分诊、发热患者的接诊筛查、及时上报并协助安排转诊,同时可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发热哨点诊室的硬件与人员配置可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条件按不同级别配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娅玲,王海棠,单梅青,杜兆辉
    2021, 24(10):  1198-12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1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87KB) ( )  
    背景 全科实训中心是全科医生培养和考核的重要平台,在要求提高全科医生临床能力的背景下,全科实训中心得到快速发展,因此亟须建立一套全科实训中心建设的标准,以为全科实训中心的功能配置提供参考标准。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实训中心建设标准。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并结合实际经验,拟定目录框架,然后小组讨论,编制调查问卷。于2019-05-28至2019-07-10,邀请25名专家,采用Delphi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评价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确定最终的社区全科实训中心建设标准目录。结果 填写有效问卷的25名专家专业领域平均工作年限(14.42±6.90)年,两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是96.2%和100.0%,对于硬件、软件、人员配备专家权威系数两轮咨询分别是0.83、0.83、0.85和0.90、0.89、0.89,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必要性分别是0.133、0.498(P<0.001),可得性分别是0.280、0.390(P<0.001)。最终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硬件配备、软件配备、人员配备)、13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的社区全科实训中心建设标准。结论 本研究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较高,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协调性良好,结果可靠,制定的社区全科实训中心建设标准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怡,韩相如,钱东福,林振平,何小菁,王屹亭,刘汝刚
    2021, 24(10):  1205-12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59KB) ( )  
    背景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且慢性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如何进一步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作用,提高基层用药服务数量和质量,促进农村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合理利用基层卫生资源并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了解江苏省农村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于家庭医生用药服务的利用情况和满意度。方法 于2019年7月在江苏省通过典型抽样和多阶段分层抽样选取1 816例老年慢性病签约患者进行调查,采用自制患者问卷调查农村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用药服务利用情况和满意度。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农村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用药服务满意度的因素。结果 经数据清理,1 583份有效问卷纳入数据分析。1 167例(73.72%)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购买药品,184例(11.62%)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买药品;1 449例(91.53%)签约患者的用药方案来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1 546例(97.66%)按医嘱服药;621例(39.23%)有自购药品行为。1 402例(88.57%)对家庭医生提供的用药服务感到满意,不同家庭总收入、合并慢性病数、购药地点、用药方案来源、自购药品行为的患者用药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购药地点患者的药费、自购药品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医生讲解易理解程度、家庭医生控制病情发展情况和家庭医生处药费易接受程度是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江苏省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用药服务利用总体情况良好。仍有 1/4 签约患者有自我购药行为,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用药服务不能完全满足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签约患者对药品费用满意度仍有待提高。家庭医生用药服务质量是影响签约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建议继续宣传家庭医生用药服务优惠政策,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签约患者疾病负担,并着力提高家庭医生专业能力,丰富可提供药品数量和种类,增加慢病长处方用药服务,切实为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梅,郭默宁,谭鹏,李昂
    2021, 24(10):  1211-12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53KB) ( )  
    背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力资源是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分级诊疗的关键环节。目的 评估2012—2018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规模及配置现状。方法 利用2012—2018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报表、卫生人力基本信息调查表数据,研究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力规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学历、职称情况等。结果 2018年,平均每个中心98人,岗位编制到位率达到84.3%,人员年流失率为6.4%。2012—2018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年均增速最快,为6.0%,公共卫生人员数量年均增速最慢,仅为0.1%;全科医生占执业(助理)医师总量下降了6.7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从2012年的1.05、0.52、0.33、0.10人增加到2018年的1.30、0.63、0.44、0.13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12年的2.75人增加到2018年的2.95人,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从2012年的0.06人下降至2018年的0.05人;医护比从2012年的1∶0.64改善为2018年的1∶0.72。2018年卫生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30.7%,较2012年上升7.3个百分点;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占比5.7%,较2012年上升1.4个百分点。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力规模不断壮大,岗位空编情况逐年改善,编外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卫生人员配置得到改善,但注册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数量缺口较大,与规划要求仍存在差距;学历层次有所提升,高级职称占比有待提高。建议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艺园,孙艳春,王伟,徐芳,邓子如,严非
    2021, 24(10):  1218-12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2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56KB) ( )  
    背景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推广,作为居民“全方位、全过程健康服务”的提供主体,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也将实现从“守门人”到“健康管理者”再到“健康代理人”的角色转变,其工作感知对签约服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签约后的工作感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4—10月,结合典型抽样和分层抽样法对贵州省、青海省、安徽省、广东省、福建省和江苏省共1 042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的感知情况,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个人收入、工作负担等。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感知情况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地区、岗位和职称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感知差异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的相关性。结果 1 042例调查对象中,85.93%(873/1 016)的成员感知签约后服务内容有所增加;86.86%(879/1 012)的成员感知签约后服务方式有所区别,其中,71.44%(628/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增加了上门服务,32.99%(290/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单次诊疗服务时间更长,93.97%(826/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增加了随访服务;40.77%(413/1 013)的成员感知签约后自身服务态度更好;58.61%(599/1 022)的成员感知签约后个人收入增加;81.94%(835/1 019)的成员感知签约后工作负担加重;91.09%(930/1 021)的成员表示愿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94.62%(967/1 022)的成员感知所在团队工作能够协调有序开展,94.72%(968/1 022)的成员感知团队模式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呈正相关(rs=0.121,P<0.01)。不同地区团队成员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个人收入和工作负担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岗位团队成员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个人收入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成员对个人收入和工作负担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感知相比传统诊疗服务,签约服务的服务内容更加综合化,服务方式更加个性化;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的组织状态及服务价值的感知较好,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的意愿程度普遍较高;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感知签约后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相匹配,不同地区、岗位、职称的成员对个人收入变化的感知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易付良,白云晖,陈艾玲,胡澜
    2021, 24(10):  1224-12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1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63KB) ( )  
    背景 家庭医生服务是我国新医改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任务之一,川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区,家庭医生服务关系当地群众健康保障的民生问题,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其他服务齐头并进的新时代,了解家庭医生服务供给侧签约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川渝地区家庭医生服务供给侧签约现况和续约意愿,分析影响家庭医生团队续约因素,为该地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绩效分配和考核制度、完善督查制度等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于2019年3—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川渝地区60所医疗机构1 550例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签约家庭医生团队的认知、态度、意愿两部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医生团队医务人员签约期结束后续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402份(97.91%),愿意续约者752例(53.64%)。不同年龄、医疗机构类别、年收入水平的医务人员签约期结束后续约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庭医生服务政策、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推行家庭医生服务必要性、现行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制度完善程度、家庭医生服务项目未来前景的态度、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时长具有不同认知和态度的医务人员签约期结束后续约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年龄、对家庭医生服务政策的把握、对家庭医生服务推行必要性认识、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前景的态度均是签约期结束后续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川渝地区家庭医生服务供给侧续约意愿总体不是很高。相比较而言,年龄较大、对家庭医生服务政策把握清晰、认为家庭医生服务项目推行有必要、更看好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前景的医务人员续约意愿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蔡澍,杜雪平,刘宇春,丁静,丁兰
    2021, 24(10):  1231-12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3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1KB) ( )  
    背景 201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联合牵头编写了《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手册》(《手册》)并在全国范围推广,以便切实提高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目的 调查《手册》对家庭医生团队要求的服务内容在基层实践工作中的可行性、实用性,以期为《手册》内容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10月,通过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9例医生、6例护士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录音整理成书面文字形式,编码提炼主题,并与受访者核对所提炼主题的准确性。结果 15例受访者均表示《手册》中要求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诊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先门诊转诊及转介服务等内容可以完成,但9/15的受访者表示上门服务缺乏可持续性;受访者均表示《手册》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13/15的受访者表示《手册》中延伸服务的部分内容尚需充实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结论 《手册》具有可行性,能够起到指导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的作用;残疾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残疾人康复相关知识、信息的需求量大,手册需要增加相应的内容;服务内容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宇春,蔡澍,杜雪平,张志娟,丁静,丁兰
    2021, 24(10):  1236-12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6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51KB) ( )  
    背景 残疾人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的人群,如何为残疾人群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残疾人的获得感及满意度,家庭医生团队的人员如何有针对性地为残疾人服务,以达到双方共赢的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 了解残疾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签约残疾人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和建议,为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管理和服务签约残疾人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9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6个焦点小组,其中3个由25名残疾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组成,另外3个由21名签约的5类不同残疾人组成。以4种障碍(身体、态度、专业和系统障碍)为理论框架,结合《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手册》(《手册》)中残疾人接受服务的内容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进行实地笔记、录音和转录,编码提炼主题。结果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都对《手册》的内容和实用性给予了肯定,同时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和残疾患者针对目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建议。经过比对分析,家庭医生团队方面共析出3个主题:诊疗时间长,包括残疾的身体,沟通和认知;对医生、护理进行残疾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特定的学习需求;残疾人的服务部分超出初级保健范畴,需要再次培训学习。残疾患者方面共析出残疾人在与医疗保健系统的交互过程中存在身体、态度、专业和系统四种障碍4个主题。结论 制定完善合理的签约服务内容手册有较好的实用性,为残疾人基层医疗实践提供了工作方法,揭示了签约服务内容手册在指导特殊人群的基层卫生保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雪莲,袁申元,万钢,袁明霞,杨光燃,傅汉菁,朱良湘,BCDS课题组
    2021, 24(10):  1242-12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0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82KB) ( )  
    背景 2型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CVD)和死亡率密切相关,不同心血管风险2型糖尿病人群CVD事件发生鲜有报道。目的 观察北京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综合干预后心血管风险的变化。方法 2008年从北京市15个社区纳入2 9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入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n=824),合并高血压组(HTN组,n=1 267)及合并CVD者(CVD组,n=835)。按改良FRS评分(I-FRS)将上述三组人群进一步分别分为低危组(I-FRS<10%)、中危组(10%≤I-FRS≤20%)及高危组(I-FRS>20%)。截至2017年,所有患者均接受9年规范化的管理,并进行随访评估。随访结束时,比较各组心血管风险的变化,包括临床特征、I-FRS评分及终点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基线时,I-FRS中危组,CVD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于DM组及HTN组;CVD组及HTN组收缩压高于DM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DM组(P<0.01)。基线时,I-FRS高危组,CVD组年龄高于DM组、HTN组;CVD组及HTN组的收缩压高于DM组;CVD组及HTN组的FPG、HbA1c、TC、LDL-C低于DM组(P<0.01)。9年随访结束时,I-FRS中危组,CVD组及HTN组血压、TC、LDL-C低于基线时,DM组舒张压、FPG、HbA1c、TC、LDL-C低于基线时;I-FRS高危组,CVD组及HTN组血压、FPG、TG、LDL-C低于基线时,DM组HbA1c、TC低于基线时;I-FRS中危组和高危组,CVD组、HTN组及DM组I-FRS均较基线明显下降(P<0.05)。9年随访结束时,CVD组及HTN组的累计全因死亡、CVD事件高于DM组(P<0.01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后,HTN组及CVD组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分别为DM组的1.542、1.923倍。结论 社区糖尿病合并CVD患者预后较差,综合干预CVD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关注并干预I-FRS较高的糖尿病人群,即使是单纯糖尿病人群,从而实现个体化评估。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郭克强,李宇阳,郁希阳,孟佳瑜,颜聪聪
    2021, 24(10):  1249-12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2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49KB) ( )  
    背景 相较于西方居民从成熟的社区建设中通过各种联系获得资源,中国居民更多从家庭的联系中获得健康资源。因此,探究家庭社会资本通过健康素养影响健康的机制对于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目的 通过对杭州市居民的家庭社会资本、健康素养和健康状况的调查,探究家庭社会资本通过健康素养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为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政策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0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900例杭州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社会资本、健康素养、健康状况和一般人口学特征四部分。运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家庭社会资本问卷信度,因子分析法评价家庭社会资本问卷效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家庭社会资本通过健康素养对健康状况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结果 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8份,回收有效率为94.2%。经检验,家庭社会资本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达到0.826,旋转因子载荷图中各条目在对应维度上的因子载荷均>0.5。在健康素养的5个维度中,家庭社会资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最大(0.63)。在家庭社会资本通过健康素养对健康状况影响的途径中,通过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健康状况的间接效应值最大(0.14),其次是健康生活方式(0.12),通过健康理念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小(0.07)。结论 家庭社会资本通过健康素养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存在(直接和间接的)路径差异,提示在针对家庭健康教育制定相关卫生政策及社会干预措施时,要考虑该影响并釆取差异化的措施。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常韵琪,郑晓,李咪咪,薛雅卿,候丽红,郑建中,张持晨
    2021, 24(10):  1254-12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51KB) ( )  
    背景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率远高于一般老年人群。目前,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区,对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关注及城乡比较研究较为有限。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为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10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的方法抽取山西省太原市的2 504例城乡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行为因素、慢性病数量及抑郁状况。采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评估抑郁状态。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2 504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占55.39%(1 387/2 504),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占44.61%(1 117/2 504),城市和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主要经济来源、与子女关系、与配偶关系、吸烟情况、体力活动水平和慢性病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抑郁状态的检出率为37.02%(927/2 504),且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率(45.66%,510/1 117)高于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30.06%,417/1 387)(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子女关系、与配偶关系、体力活动水平是城市和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的共同影响因素(P<0.05),年龄和患慢性病数量是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P<0.05),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及主要经济来源是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城乡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在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实际干预中要考虑城乡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冯叶芳,张仲,吴伟旋,薛允莲,许军
    2021, 24(10):  1260-12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3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62KB) ( )  
    背景 城镇居民亚健康问题已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效的管理评估及个性化预防有助于降低亚健康发生率。但是,由于亚健康无明显临床症状,在实际诊察中难以达成共识,评定标准不一,目前仍缺乏判断亚健康状态的有效工具。目的 探索性建立哈尔滨市城镇居民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1.0)常模,为进一步研究哈尔滨市城镇居民亚健康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4—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的4个区,包括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共计1 600例城镇居民进行SHMS V1.0问卷测评,以不同性别、年龄组分别构建哈尔滨市城镇居民SHMS V1.0均数常模、百分位常模、划界常模,并计算亚健康检出率。结果 共1 538例(96.13%)哈尔滨市城镇居民问卷得到有效回收。哈尔滨市城镇居民SHMS V1.0的总分为(65.79±11.74)分,生理、心理、社会亚健康得分分别为(68.55±12.83)、(66.16±14.30)、(60.99±15.44)分;以不同性别、年龄(14~24、25~39、40~49、50~59、≥60岁)为界点,建立了哈尔滨市城镇居民SHMS V1.0的均数常模、百分位常模;以(±s)(±0.5s)为界点,根据个体的SHMS V1.0得分区分为疾病、重度亚健康、中度亚健康、轻度亚健康、健康;根据划界常模计算,哈尔滨市城镇居民亚健康检出率为65.73%(1 011/1 538)。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哈尔滨市城镇居民的SHMS V1.0常模,便于开展健康筛查工作,可以为研究该人群的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海蓉,闫凤娟,周蕾,段学燕,张少鹏
    2021, 24(10):  1266-12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29KB) ( )  
    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科进入中国内地以来,在政府对基层卫生服务及全科医学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全科医学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大部分综合医院已设置全科医学科,但其角色定位及全科医生培养发挥作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统计全科医学科病房收治病种情况,通过其顺位来分析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病房在全科医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探索其角色定位。方法 通过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信息中心统一调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在全科医学科病房住院的1 728例次患者的电子病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出院诊断及转归情况。结果 1 728例次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包括261个疾病种类,按系统分类就诊例次最高的疾病系统为呼吸系统〔379例次(21.93%)〕,其次分别为循环系统〔272例次(15.74%)〕、内分泌系统〔242例次(14.00%)〕、消化系统〔182例次(10.53%)〕、神经系统〔152例次(8.80%)〕。就诊人次最高的前10位疾病分别为肺炎、2型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心脏神经官能症、支气管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胃肠炎、糜烂性胃炎、心律失常,共803例次(46.47%)。2017、2018、2019年每年排在前3位的疾病均为高血压、肺炎、2型糖尿病,其中2017年,高血压30例次(15.79%)、肺炎24例次(12.63%)、2型糖尿病22例次(11.58%);2018年,肺炎83例次(10.30%)、高血压71例次(8.81%)、2型糖尿病70例次(8.68%);2019年,肺炎113例次(15.44%)、2型糖尿病82例次(11.20%)、高血压64例次(8.74%)。出院诊断患1种疾病者93例次(5.38%),合并2种或2种以上慢性病者1 635例次(94.62%)。经全科诊治后,病情好转或治愈下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627例次(36.28%)。结论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病种包括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疾病种类与社区相似。通过对收治病种顺位分析,提示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有利于全科医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及慢性病管理技能,能有效地锻炼全科思维理念,有助于培养更能胜任社区全科诊疗工作的全科医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冰,綦占娇,邱月枝,王未来,罗燕芝
    2021, 24(10):  1271-127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6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1KB) ( )  
    背景 临床中发现集合近点退后的患者常常伴有隐性斜视。但是,集合近点的研究集中在集合近点的正常值、年龄、性别、屈光不正等方面,对集合近点和隐性斜视度数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研究社区矫正视力正常人群的集合近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在社区开展集合不足检查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1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深圳市罗湖区春风社区197人进行筛查,检查项目:集合近点、远近隐性斜视度数、屈光度数、眼轴。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集合近点和年龄、屈光度数、眼轴、远近隐性斜视度数的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集合近点与年龄远近隐性斜视度数的关系。结果 具有完备检查资料且符合研究条件的共122人,平均年龄(36.9±19.9)岁,平均集合近点(5.18±4.60)cm,平均眼轴长度(23.27±1.10)cm,平均远隐性斜视度数(-0.34±1.78)PD,平均近隐性斜视度数(-4.79±5.28)PD,右眼屈光度数(-1.20±2.18)D,左眼屈光度数(-1.01±1.98)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近隐性斜视度数是集合近点的影响因素(P<0.05)。集合近点与年龄呈线性正相关(r=0.36,P<0.01);集合近点与近隐性斜视度数呈线性负相关(r=-0.20,P=0.03)。结论 近隐性斜视度数、年龄与集合近点有密切关系。在社区开展集合不足的检查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褚红玲,周云仙,倪凯文,李凤卫,赵一鸣
    2021, 24(10):  1274-12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1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25KB) ( )  
    在全科医学领域应用定性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国外在全科医学领域应用定性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国内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在开展定性研究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实际的操作问题,其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样本量的问题。但是,对于定性研究的样本量,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总体来说,一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相互制约的。由于定性研究注重对研究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理解,通常认为定性研究中资料的丰富程度远比样本的数量重要,但是在撰写定性研究计划时,样本量仍然需要提前考虑。定性研究的样本量需要考量研究所涉及的与样本量有关的维度。本文介绍基于信息效能模型考虑定性访谈的样本量,为定性研究者初步拟定访谈对象的数量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潘子涵,逄慧,迟春花,武阳丰,郑家强
    2021, 24(10):  1277-12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1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96KB) ( )  
    背景 定性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掌握该研究方法有助于全科医生更好地开展医学研究。目的 本文对定性研究方法在中国全科医学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全科医生更好地使用该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于2019年7月—2020年2月,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定性研究”“质性研究”“质的研究”“访谈”“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基层及社区”为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相关中文文献,检索时间为2009—2019年。采用Excel录入数据,对纳入文献的发文时间、期刊、题名、研究方法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0篇全科领域定性研究文献,2014年发文量最多,为18篇(18.0%);硕士学位论文5篇(5.0%),期刊论文95篇(95.0%),95篇期刊论文分布于38种期刊,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全科医学》,为28篇(29.2%);研究内容多有关教育培训,占52.0%(52/100);研究方法采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占53.0%(53/100);56.0%(56/100)的研究未阐明抽样方法。定性研究在我国全科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于该方法的英文单词没有统一的中文翻译;文章题目或者关键词中缺少“定性研究”等字眼;以发现临床问题为目的的定性研究较少;实践方法不够科学。结论 定性研究方法在我国全科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方法多用于教育培训方面的研究,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为访谈法。定性研究方法在全科医学中的应用存在若干问题,使用方法有待规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方慧,施雁,刘贤亮,管嘉贝
    2021, 24(10):  1284-112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50KB) ( )  
    背景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并有超过500万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致残。居家肺康复在提高COPD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肺功能等方面与医院、社区肺康复同等有效。而目前较少有研究从医护人员的角度了解阻碍COPD患者实施居家肺康复的相关因素。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对COPD患者开展居家肺康复的真实想法和体验,明晰阻碍COPD居家肺康复开展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7—11月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从事呼吸科和康复科工作的14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提纲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提炼出阻碍COPD居家肺康复开展的3个主题、9个次主题:患者健康状态、肺康复认知、心理状况限制居家肺康复的开展(COPD患者合并症多,居家肺康复动力不足;患者对居家肺康复认知不足、信心不够;患者对居家肺康复不信任且锻炼依从性低);医护人员肺康复知识、培训及重视度不足限制居家肺康复的开展(医护人员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实施居家肺康复力不从心;居家肺康复服务开展规范化培训不足;医院、科室对居家肺康复重视度不够);医疗组织层面提供居家肺康复服务的有限性(医院和社区家庭联动不足,后续追踪监测体系不完善;提供居家肺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不足;缺乏系统的康复训练模式及简便实用的效果评价指标)。结论 COPD患者开展居家肺康复存在诸多阻滞因素,应加强专业化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居家肺康复知识,重视COPD居家肺康复功能锻炼指导,调动社会支持,使COPD患者真正受益于居家肺康复。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岚,郑金萍,沈悦好,禹玺
    2021, 24(10):  1289-12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84KB) ( )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健康管理需要基于患者全面的评估后再给予综合性与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高健康行为的长期依从性。目的 构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COPD(ICF-COPD)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为患者制定完整的涵盖生理、心理、功能和社会参与状态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4—8月,以国际阻塞性肺疾病ICF核心要素(综合版)为参考内容,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从事COPD临床诊疗、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肺康复与心理治疗工作的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结合专家建议最终确立ICF-COPD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应答率分别为100.0%(21/21)、95.2%(20/21),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36和0.845,一、二级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09和0.271,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55~4.90分,变异系数为0.061~0.297,满分率为15%~90%。最终确定的ICF-COPD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身心功能、身体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53项二级指标。结论 ICF-COPD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科学合理,能保证患者制定康复干预方案前评估内容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海燕, 杨汀, 姚反修, 刘红
    2021, 24(10):  1294-12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14KB) ( )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肌少症及运动能力下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运动能力和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对二者评估方法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可以在社区评估COPD患者运动能力及预后的简便准确的方法。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100例COPD稳定期患者,探讨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简易躯体能力测试试验(SPPB)及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6MWD与mMRC分级呈负相关(rs=-0.431,P=0.002),mMRC分级预测6MW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9(P<0.001),当6MWD为483.5 m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426,是6MWD与mMRC分级的界值。SPPB与组内数据呈正相关(P<0.001),其中5次坐站测试(5STS)与SPPB相关性最高(rs=0.751)。6MWD与5STS具有相关性(rs=0.291,P=0.038)。结论 mMRC分级与5STS测试均可以成为基层评估COPD患者运动能力及预后的简便及较准确的方法,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6MWD低于483.5 m时,呼吸困难对运动的限制较大,可以适时开展呼吸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邱恒,许军,黄晨,廖生武,吴伟旋,蒋丽洁,刘倩
    2021, 24(10):  1298-13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46KB) ( )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严峻挑战。老年人健康体适能水平与其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如何整合区域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研究基于“服务链”理论,结合“互联网+医疗”技术和三级预防思路,探索构建基于服务链的智能化老年人健康体适能促进策略,即通过整合区域内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资源,依托智能服务信息系统,根据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综合评分,分级分类地实施全周期、连续性的促进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董冰茹, 顾杰
    2021, 24(10):  1302-13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1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66KB) ( )  
    衰弱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全科医生作为民众健康的守门人,在社区老年人衰弱的识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开发了多种衰弱评估方法,但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衰弱评估方法的内容、优缺点,以及在我国社区老年人中调适、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全科医生后期开展老年人群衰弱评估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本综述,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衰弱的评估方法分为筛查方法和综合评估方法,建议将衰弱表型定义(FFP)、蒂尔堡衰弱指标(TFI)、格罗宁根衰弱指标(GFI)、衰弱量表(FRAIL)、衰弱综合评估工具(CFAI)、步速、握力和起立-行走试验(TUGT)作为社区门诊衰弱筛查方法,将埃德蒙顿衰弱量表(EFS)和衰弱指数(FI)用于综合评估。各评估方法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仍需未来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