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1年 第2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3-20
    专题研究
    曾志童,王朝昕,王慧,于德华,黄蛟灵,俞文雅,周良,吕奕鹏,金花,石建伟
    2021, 24(9):  1037-10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58
    摘要 ( )   PDF for PC (1365KB) ( )  
    慢性病发病周期长、病因复杂、合并症多,防治效果常取决于个体化、精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在发达国家,慢性病个体化、精细化管理已被列入医疗机构重点服务清单,而我国尚缺乏慢性病个体化、精细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理论积累和实践,且缺少完备的体系和成熟的技术。本文以糖尿病为例,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分析了慢性病个体化、精细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情况及我国发展现状,以期为推动我国个体化、精细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凡,盛春风,王欢英
    2021, 24(9):  1044-10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07
    摘要 ( )   PDF for PC (1382KB)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数量接近1亿,成为继高血压、糖尿病之后另一疾病负担重大的慢性疾病,但与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规模和管理水平相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诊治水平较低,且尚未得到患者、医生及政府足够重视。全科医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控、管理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筛查、稳定期患者管理及肺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控模式、开展专科-全科医生之间的分级诊疗及基层医疗机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规范防控迫在眉睫。本文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就全科医生在慢性病早期诊断和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兴雨,马一涵,史旋,李欣然,刘玥,闫松,张艳敏,吴寿岭,张超
    2021, 24(9):  1051-10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64
    摘要 ( )   PDF for PC (1291KB) ( )  
    背景 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一种临床常见重大疾病,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且诊疗负担较重;近年来糖尿病对UGIB发病风险的影响备受关注,但目前尚未见关于空腹血糖(FBG)对新发UGIB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报道。开滦研究队列相对固定、样本量大、随访性好、可信度高,本研究通过利用开滦研究资料开展。目的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FBG对新发UGIB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基于开滦研究队列,共纳入参加2006年度第一次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0 003例,根据FBG分为正常血糖组79 966例(FBG<6.1 mmol/L)、糖尿病前期组7 645例(6.1 mmol/L≤FBG<7.0 mmol/L)、糖尿病组12 392例(FBG≥7.0 mmol/L)。逐年随访并记录三组体检者新发UGIB发病情况,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12-3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三组体检者新发UGIB累积发病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计算三组体检者UGIB人年发病率(发病密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探究FBG对新发UGIB的影响。结果 100 003例体检者随访2 d~1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0.6±1.7)年,失访率为9.96%(9 960/100 003),共新发UGIB 942例,发病密度为8.91/万人年,其中正常血糖组、糖尿病前期组、糖尿病组新发UGIB例数分别为711、84、147例,发病密度分别为8.35/万人年、10.45/万人年、11.67/万人年。Kaplan-Meier曲线显示新发UGIB累积发病率随FBG升高而升高,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三组体检者UGIB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4,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糖尿病前期组、糖尿病组体检者新发UGIB发病风险分别是正常血糖组的1.30倍〔HR=1.30,95%CI(1.02,1.66),P=0.03〕、1.35倍〔HR=1.35,95%CI(1.09,1.67),P<0.01〕,且敏感性分析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结论 新发UGIB累积发病率随FBG升高而升高,FBG≥6.1 mmol/L即可增加新发UGIB发病风险,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均是新发UGIB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虎静
    2021, 24(9):  1057-10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30
    摘要 ( )   PDF for PC (1095KB) ( )  
    背景 糖尿病患者罹患骨质疏松症(OP)的风险较高,持续高血糖对骨密度(BMD)的不良影响已有较多报道,但血糖波动与OP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新诊断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OP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15例新诊断男性T2DM患者,计算其体质指数(BMI);空腹8 h以上于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血钙(Ca)、血磷(P)、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测定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胰岛素(2 hINS)、餐后2 h C肽(2 hC-P),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腰椎(L1~4)的BMD。通过监测患者的7段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 h血糖、2:00血糖)评估血糖波动,计算血糖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平均血糖(MPG)。依据患者是否合并OP分为T2DM合并OP组60例及T2DM组55例。分析两组各指标的差异及血糖波动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T2DM 合并OP组HOMA-IR、HbA1c、SDBG、PPGE、LAGE、CV-FPG、MPG高于T2DM组,HDL、FC-P、2 hC-P、BMD低于T2DM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诊断男性T2DM患者的BMD与年龄、2 hPG、LDL、HOMA-IR、HbA1c、SDBG、PPGE、LAGE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01、-0.325、-0.436、-0.111、-0.603、-0.506、-0.324、-0.712,P<0.05),与Ca、2 hC-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29、0.015,P<0.05);校正年龄、BMI后,BMD与2 hC-P呈正相关(r=0.008,P<0.05),与HbA1c、SDBG、LAGE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9、0.285、0.399,P<0.05)。结论 对于新诊断男性T2DM患者来说BMD与2 hC-P呈正相关,与HbA1c、SDBG、LAGE呈负相关,血糖波动与其BMD密切相关,控制血糖波动对防治OP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叶军,汪运生,叶帅,邹玲玲
    2021, 24(9):  1061-10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25
    摘要 ( )   PDF for PC (1126KB) ( )  
    背景 最新研究表明,血糖波动(血糖变异性)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良好的血糖监测可以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变化,而采取有效的血糖波动控制策略对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目的 探讨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血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依据基于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的血糖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依据常规指尖血糖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第3、6、9天时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低血糖发生例次和血糖达标时间。结果 干预第3、6、9天,研究组CV-FPG、PPGE、LAGE及MAGE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第6天CV-FPG、LAGE及MAGE均低于干预第3天,研究组干预第6天PPGE低于干预第3天(P<0.05);两组干预第9天CV-FPG、PPGE、LAGE及MAGE均低于干预第3天,研究组干预第9天CV-FPG、PPGE及LAGE均低于干预第6天(P<0.05)。研究组患者低血糖发生例次少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以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为基础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血糖波动幅度、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林珍,王琦,周艳辉,祝叶,王康鸣
    2021, 24(9):  1066-10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53
    摘要 ( )   PDF for PC (1125KB) ( )  
    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导致死亡率增加。不同性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可能不同。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和全科医学科门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6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测量心踝血管指数(CAVI)和踝臂指数(ABI)。结果 166例患者中,男113例,女53例。男性患者中,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均与CAVI、ABI、运动后ABI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收缩压、空腹血糖均与CAVI、ABI、运动后ABI下降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女性患者中,年龄、LDL-C/HDL-C、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均与CAVI、ABI、运动后ABI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收缩压、空腹血糖均与CAVI、ABI、运动后ABI下降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是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CAVI、ABI、运动后ABI下降百分比的影响因素(P<0.05),空腹血糖是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CAVI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LDL-C/HDL-C、空腹血糖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CAVI、ABI、运动后ABI下降百分比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吸烟是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影响因素;年龄、LDL-C/HDL-C、空腹血糖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郑芳,陈长香,崔兆一
    2021, 24(9):  1071-10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51
    摘要 ( )   PDF for PC (1106KB) ( )  
    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身体功能不断下降,衰弱发生率逐渐升高,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身体反应能力下降,从而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目的 探讨衰弱和睡眠质量对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2019年8月—2020年4月,对唐山市丰南区小集镇15个村庄的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能自行填写调查问卷的老年人独立完成,不能自行填写者由调查员就调查内容与其交谈,然后根据其意愿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支持量表(PSS-Fa)、Fried衰弱指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修订版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修订版FROP-Com)。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中介模型探究衰弱和睡眠质量对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98份,有效回收率为96.6%。农村老年人PSS-Fa、Fried衰弱指数、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分别为(9.0±2.0)(2.2±1.5)(7.1±4.0)(6.5±5.8)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农村老年人PSS-Fa、Fried衰弱指数、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的农村老年人PSS-Fa、Fried衰弱指数、修订版FROP-Com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老年人PSS-Fa得分与Fried衰弱指数、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7、-0.113、-0.266,P值均<0.05);Fried衰弱指数得分与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4、0.577,P值均<0.05);PSQI得分与修订版FROP-Com得分呈正相关(r=0.319,P<0.05)。路径分析表明,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对衰弱具有负向影响(β=-0.17,P<0.001),对睡眠质量具有负向影响(β=-0.11,P<0.001);睡眠质量对衰弱具有正向影响(β=0.27,P<0.001),对跌倒风险具有正向影响(β=0.32,P<0.001);衰弱对跌倒风险具有正向影响(β=0.53,P<0.001)。采用偏差矫正Bootstrap检验模型分析中介效应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家庭支持→衰弱→跌倒风险”路径中,衰弱的估计值为-0.257〔95%CI(-0.340,-0.176)〕,表明衰弱在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部分中介效应成立;“家庭支持→睡眠质量→跌倒风险”路径中,睡眠质量的估计值为-0.055〔95%CI(-0.089,-0.029)〕,表明睡眠质量在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部分中介效应成立;“家庭支持→睡眠质量→衰弱→跌倒风险”路径中,睡眠质量→衰弱的估计值为-0.046〔95%CI(-0.070,-0.020)〕,表明睡眠质量与衰弱在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链式中介效应成立。结论 衰弱和睡眠质量对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减缓衰弱进程、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降低农村老年人跌倒风险,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崔光辉,李少杰,孔庆悦,尹永田,陈莉军,陈磊,刘馨谣
    2021, 24(9):  1076-10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18
    摘要 ( )   PDF for PC (1123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老年人群的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认知衰弱作为多种不良健康结局的危险因素,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 探究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关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2月从济南市抽取6个社区、10个行政村1 130例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调查问卷〔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用于评估睡眠质量)、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用于评估抑郁症状)、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用于评估认知功能)、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用于评估衰弱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如受试者同时存在认知障碍和衰弱,则将其判定为认知衰弱。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睡眠质量及抑郁症状与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关联强度和交互作用。结果 共发放问卷1 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91份,有效回收率为96.6%。1 091例老年人存在睡眠障碍186例(17.0%),无睡眠障碍905例(83.0%);抑郁症状180例(16.5%),无抑郁症状911例(83.5%);认知衰弱89例(8.2%),非认知衰弱1 002例(91.8%)。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每日久坐时间>5 h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OR=3.258,95%CI(1.999,5.309)〕、抑郁症状〔OR=2.816,95%CI(1.699,4.668)〕是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同时存在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风险为不存在睡眠障碍且不存在抑郁症状老年人的10.536倍〔95%CI(5.395,20.576)〕,超额危险度(RERI)=6.998〔95%CI(0.384,13.612)〕,归因比(AP)=0.664〔95%CI(0.405,0.924)〕,交互作用指数(S)=3.758〔95%CI(1.407,10.038)〕,即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对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睡眠障碍、抑郁症状是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且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对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崔光辉,李少杰,尹永田,陈莉军,刘馨谣,于佩琳
    2021, 24(9):  1082-10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20
    摘要 ( )   PDF for PC (1152KB) ( )  
    背景 体病相关理论认为,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而由此推断,其在老年人衰弱的发生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2月从济南市随机选取6个社区、10个行政村的1 130例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医体质量表(CCM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睡眠质量及中医体质类型与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关联强度和交互作用。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91份,有效回收率为96.5%。1 091例老年人中无睡眠障碍905例(83.0%),存在睡眠障碍186例(17.0%);中医体质:平和质448例(41.1%),偏颇体质643例(58.9%);衰弱373例(34.2%),非衰弱718例(6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睡眠障碍〔OR=2.718,95%CI(1.891,3.905)〕、偏颇体质〔OR=4.782,95%CI(3.410,6.704)〕是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相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睡眠障碍且为偏颇体质的老年人发生衰弱的风险为无睡眠障碍且为平和质老年人的12.960倍〔95%CI(8.207,20.465)〕,超额危险度(RERI)=6.101〔95%CI(0.579,11.623)〕,归因比(AP)=0.471〔95%CI(0.181,0.761)〕,交互作用指数(S)=2.041〔95%CI(1.092,3.817)〕,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对老年人发生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存在睡眠障碍与偏颇体质是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且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对老年人发生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佳,李甜甜,陈玲,蔡文智
    2021, 24(9):  1088-10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17
    摘要 ( )   PDF for PC (1288KB) ( )  
    背景 目前探究妊娠期盆底肌训练(PFMT)的效果研究大多基于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其结果外推到临床实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真实世界研究(RWR)能够反映临床真实情况和效果,是对RCT的进一步验证和拓展补充,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真实的证据。目的 了解临床真实环境中孕妇妊娠期PFMT的实施情况,探讨自发性PFMT对孕妇肛提肌形态的影响。方法 利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2月于深圳地区某两家医院进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的521例孕早、中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收集孕妇的一般资料和妊娠期PFMT实施情况。采用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测量孕妇肛提肌形态指标〔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HAR)、Va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HAV)与两种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的差值(HAD)〕。结果 521例孕妇中没有实施过妊娠期PFMT 424例(81.38%),偶尔实施妊娠期PFMT 64例(12.28%),经常实施妊娠期PFMT 33例(6.34%)。不同年龄、流产史孕妇妊娠期PFMT实施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期尿失禁孕妇HAR、HAV、HAD大于无妊娠期尿失禁孕妇(P<0.05);有流产史孕妇HAV大于无流产史孕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PFMT实施情况与孕妇HAR〔偶尔实施妊娠期PFMT(t=-1.565,P=0.118),经常实施妊娠期PFMT(t=1.022,P=0.307)〕、HAV〔偶尔实施妊娠期PFMT(t=-1.558,P=0.120),经常实施妊娠期PFMT(t=-0.259,P=0.795)〕、HAD〔偶尔实施妊娠期PFMT(t=-0.734,P=0.463),经常实施妊娠期PFMT(t=-1.436,P=0.152)〕无关。经倾向性评分法校正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PFMT实施情况与孕妇HAR〔偶尔实施妊娠期PFMT(t=-1.514,P=0.131),经常实施妊娠期PFMT(t=1.100,P=0.272)〕、HAV〔偶尔实施妊娠期PFMT(t=-1.495,P=0.136),经常实施妊娠期PFMT(t=-0.168,P=0.866)〕、HAD〔偶尔实施妊娠期PFMT(t=-0.735,P=0.463),经常实施妊娠期PFMT(t=-1.358,P=0.175)〕无关。结论 在真实临床环境中,仅有18.61%(97/521)的孕妇在妊娠期实施过PFMT,孕妇妊娠期PFMT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孕妇自发进行的妊娠期PFMT剂量低且无法保证正确性,尚未显现出对肛提肌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石志宜,卢颖,刘纬华,王真真,张红梅
    2021, 24(9):  1095-11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15
    摘要 ( )   PDF for PC (1155KB) ( )  
    妊娠相关下腰痛(PLBP)是指妊娠引起的第十二肋骨与臀折区域之间的疼痛,其发生率高达50%。PLBP可导致孕妇躯体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增加不良分娩结局和产后抑郁发生风险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预防和缓解PLBP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妊娠期用药特殊性,补充替代医学(CAM)在妊娠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CAM治疗PLBP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别阐述运动疗法、手法治疗、针灸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对PLBP预防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国内开展预防和缓解PLBP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毕庆庆,朱婕,张磊,牟晓峰
    2021, 24(9):  1102-11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42
    摘要 ( )   PDF for PC (2005KB) ( )  
    背景 在宫颈癌的临床诊疗中,早期区分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和一过性感染是重要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为宫颈癌的早期干预提供帮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生殖道菌群改变可诱发炎性微环境和持续的慢性炎症,或与HPV持续感染相关。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菌群改变与HPV持续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于青岛市中心医院妇科体检或诊治的女性15例,根据HPV感染情况共分为HPV持续感染组6例、HPV一过性感染组4例、HPV阴性组5例。收集其生殖道样本,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后,基于有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物种分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物种丰度、Alpha多样性计算分析,探究不同样本或组别间菌群结构差异;随后采用t检验、LEfSe对不同分组样本的菌种组成和菌群结构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 HPV阴性组和HPV一过性感染组的生殖道菌群结构相对单一,厚壁菌门占据主要地位;而HPV持续感染组的生殖道菌群结构呈现复杂化趋势,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较高。HPV持续感染组和HPV一过性感染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菌属包括不动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等。结论 HPV持续感染患者生殖道菌群结构复杂,且不动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等与HPV持续感染相关。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婷婷,王翠峰
    2021, 24(9):  1106-11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43
    摘要 ( )   PDF for PC (1088KB) ( )  
    背景 据2018年全球数据统计,每年约有56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的病死率尚居高位。某些欠发达地区无法满足全面开展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工作的需要,单项检测项目漏检风险较大。目的 探讨通过第三代杂交捕获定量分型(DH3)技术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6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宫颈筛查的女性患者1 62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DH3技术对患者进行14种HPV型别检测;依据伯塞斯达系统(TBS)宫颈细胞学分类法对TCT结果进行判读;以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 620例患者中,HPV检测阳性者619例,阴性者1 001例;TCT阳性者449例,阴性者1 171例;HPV检测联合TCT阳性者205例,阴性者1 415例;病理学检查阳性者187例,阴性者1 433例。HPV检测联合TCT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的灵敏度(96.79%)、特异度(98.32%)、阳性预测值(88.29%)和阴性预测值(99.56%)均高于HPV检测(81.28%、67.41%、24.56%和96.50%)和TCT(75.40%、78.51%、31.40%和96.07%)。结论 HPV检测联合TCT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项检测,HPV检测联合TCT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可以降低单项检查的误诊率、漏诊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旗,田福玲,郭振宇,周立伟,朱好松
    2021, 24(9):  1111-11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08
    摘要 ( )   PDF for PC (1159KB) ( )  
    背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但目前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尚不能取得满意疗效,且治疗后易复发。浮针疗法用于治疗IBS-D效果肯定,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 探讨浮针疗法对轻中度IBS-D患者内脏敏感性、胃肠动力、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年8月—2020 年3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及针灸门诊就诊的轻中度IBS-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浮针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内脏敏感指数(VSI)评分、直肠容量刺激感觉指标、肠道菌群数量、生化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1例患者被剔除,观察组中2例患者脱落,最终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纳入29例、28例患者。治疗后两组患者IBS-SSS、VSI评分及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干扰素γ、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排便阈值、疼痛阈值、感觉阈值及血清P物质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均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杆菌数量少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肠杆菌数量多于对照组,血清干扰素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并发症。结论 浮针疗法可有效减轻轻中度IBS-D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降低患者内脏敏感性,提高患者直肠顺应性,有利于纠正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可能通过调节炎性因子、胃肠激素及肠黏膜屏障相关因子而促进轻中度IBS-D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及胃肠激素的分泌,达到增强胃肠道免疫功能和减轻应激反应的目的,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霞,丛妍,何克林,马睿杰
    2021, 24(9):  1116-11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81
    摘要 ( )   PDF for PC (1139KB) ( )  
    背景 针灸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有独特优势,但目前尚无和胃针法用于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目的 探讨和胃针法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就诊的脑瘫患儿共80例,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分为常规治疗组与和胃针法组,每组40例。常规治疗组患儿接受头皮针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和胃针法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和胃针法辅助治疗,均以30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分、有效率,记录两组患儿针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胃针法组各有8例患儿脱落,最终各纳入32例患儿。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和胃针法组患儿有效率为87.5%(28/32),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5.6%(21/32)(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针刺相关并发症。结论 和胃针法辅助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具有一定临床效果和优势,可有效改善患儿睡眠习惯和质量,这为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针灸治疗及选穴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利,陈春花,何孝康,李敏
    2021, 24(9):  1120-11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92
    摘要 ( )   PDF for PC (1289KB) ( )  
    背景 近年来,关于艾烟生成物、光辐射效应、温热效应中何者为艾灸治疗起效的关键因素已成为艾灸研究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但目前关于艾烟生成物是否参与艾灸治疗止痒效应的分析研究较少见。目的 对比有烟艾灸与无烟艾灸治疗肛门瘙痒症的临床效果,并探讨艾烟生成物的止痒效应。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门诊收治的肛门瘙痒症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烟艾灸治疗组30例和有烟艾灸治疗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温和灸长强穴治疗,其中无烟艾灸治疗组患者选用无烟艾条,有烟艾灸治疗组患者选用有烟艾条;以2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瘙痒频率,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生活质量,记录两组患者对艾灸治疗的耐受情况及治疗期间不适/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比值及瘙痒频率均低于治疗前,且有烟艾灸治疗组患者VAS/NRS比值及瘙痒频率均低于无烟艾灸治疗组(P<0.05)。组间因素与时间因素在DLQI总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间因素和时间因素在DLQI总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DLQI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4周后DLQI总分低于治疗2周后(P<0.05);有烟艾灸治疗组患者治疗2、4周后DLQI总分均低于无烟艾灸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均能耐受艾灸治疗,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适/并发症。结论 有烟艾灸治疗在降低肛门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均优于无烟艾烟治疗,而艾烟生成物是艾灸治疗发挥止痒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冬阳,李荐中,汪勇,杨翠茹,鲍佑元
    2021, 24(9):  1125-11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10
    摘要 ( )   PDF for PC (1145KB) ( )  
    惊恐障碍是一种焦虑障碍,以反复出现不可预期的惊恐发作为特点,常伴有强烈的害怕、心悸、出汗、震颤、窒息感和濒死感等,患者持续担心症状发作或回避相关场所,易发展为广泛性焦虑症。全球范围内惊恐障碍发病率约为2.1%,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疾病负担越来越重。目前我国惊恐障碍患者的首诊几乎全部在综合医院,误诊率较高,尚缺乏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通过对1例35岁女性惊恐障碍患者诊疗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体现了辨证统合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其应用情况,以期为提高全科医生对整合取向心理治疗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杜亚格,张丽萍,刘婕,窦昊颖,张春梅
    2021, 24(9):  1131-11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66
    摘要 ( )   PDF for PC (1112KB) ( )  
    虐待老年人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其不仅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造成死亡。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虐待老年人问题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本文从三级预防角度阐释了国内外关于虐待老年人的预防与干预措施,提出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立法,在社区和社会上开展广泛的虐待老年人问题的宣传教育,并加强对专业人员(如医护人员、律师和社会工作者等)的培训以增强其识别与介入能力,同时应开展多样化的二级预防措施并妥善安置受到虐待的老年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蒋燕,储爱琴
    2021, 24(9):  1136-11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39
    摘要 ( )   PDF for PC (1118KB) ( )  
    久坐行为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是引起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抑郁作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久坐行为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久坐行为与抑郁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总结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提出老年人久坐行为与抑郁的相关研究给医疗保健工作带来的启发和指导,为降低老年人抑郁的患病风险提供新的预防及干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君静,任丽,张卫,游志清,程莹,郎红梅,郭蔚
    2021, 24(9):  1140-11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71
    摘要 ( )   PDF for PC (2089KB) ( )  
    目的 分析2例成年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以增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西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分别于2013年、2019年收治的2例成年17α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结果 2例患者社会性别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4、31岁,成年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异质性,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高血压、性腺发育及性征异常、肾上腺增生;基因测序发现2例患者CYP17A1存在2处杂合突变,其中共同变异位点为CYP17A1:c.1459_c.1467delGACTCTTTC;染色体核型检测发现2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分别为46XX、46XY。2例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17α羟化酶缺陷症发病率低,成年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异质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成年后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崔清洋,桑桂梅,曹银利,尚云,唐成和
    2021, 24(9):  1144-11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40
    摘要 ( )   PDF for PC (1117KB) ( )  
    复合型甘油激酶缺乏症是一种由Xp21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相邻基因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甘油激酶缺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杜氏肌营养不良和智力发育落后,及时行基因检测可早期诊断。本文报告了1例复合型甘油激酶缺乏症新生儿患儿,其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低钠血症和高钾血症)、高肌酸激酶血症和高甘油尿症,经家系全外显子及CNV Seq检测最终确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旭东,赵兴华,许长宝,李武学,赵永立
    2021, 24(9):  1148-11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60
    摘要 ( )   PDF for PC (1668KB) ( )  
    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PH1)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肾脏结石和进行性肾钙质沉着症,通常在儿童期起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最终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对于PH1的诊断,AGXT基因测序已经逐渐取代肝穿刺活检成为首选的诊断方法;PH1早期治疗主要为保守治疗。本文通过报道1例诊断明确的PH1患儿,分析并总结PH1的临床特征及管理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治该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万家敏,赵柯湘,孙悦,邓紫丹,罗成,肖谦
    2021, 24(9):  1152-11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62
    摘要 ( )   PDF for PC (1145KB) ( )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增龄性疾病发病率增高,多病共存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探讨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可为治疗老年人多病共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予以综述,得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整体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田彩云,胡晗,张国远,林世德
    2021, 24(9):  1158-11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68
    摘要 ( )   PDF for PC (1157KB) ( )  
    肝硬化是与进行性肝纤维化相关的慢性肝病的最后阶段,而继发于肝硬化的糖代谢紊乱被称为肝源性糖尿病(HD)。HD不仅会增加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腹腔积液及感染等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还会增加肝硬化进展为肝癌的风险及肝癌患者死亡率。由于控制血糖可有效改善HD患者预后,因此HD的早期识别及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HD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国内亦未系统地提出HD的诊断策略。本文对近年来关于HD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帮助临床早期识别HD,减少肝硬化患者不良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肖锶瑶,张纾难
    2021, 24(9):  1165-11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03
    摘要 ( )   PDF for PC (1476KB) ( )  
    肠道菌群是定植在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发育、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微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肠-肺轴”的提出更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肠道和呼吸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与肠-肺轴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气道过敏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