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1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05
    专题研究
    杨辉,韩建军,许岩丽
    2021, 24(1):  1-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73
    摘要 ( )   PDF for PC (1333KB) ( )  
    背景 专业学会的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反映出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程度和方向。不同于通常的科研文章的“海选”式的系统评估,从学科期刊的角度评价,可以对学科、期刊和行业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信息。目的 通过对国际上全科医学学科同行期刊的分析,了解全科医学科研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方法 有目的地选择和检索国际有代表性的全科医学/家庭医学专业组织的学术期刊,并提取其中2019年9月—2020年9月的期刊文章、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等关键信息。结果 (1)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发表101篇文章,其中9篇为研究类文章,反映出全科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响应性。(2)近一年10本期刊共发表文章1 524篇,发文量排在前4位的分别为《英国全科医学杂志》(BJGP)、《加拿大家庭医师》(CFP)、《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杂志》(AJGP)、美国《家庭医学年报》(AFM)。(3)科研文章的发文量为463篇,占总发文量的30.4%。科研文章发文量以BJGP和AFM居多,其次是《斯堪的纳维亚初级卫生保健杂志》(SJPHC)、AJGP、新西兰《初级卫生保健杂志》(JPHC)、CFP。(4)10本期刊科研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25个国家/地区,排在前列的为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瑞典、挪威、马来西亚、荷兰、丹麦、芬兰。(5)106篇科研文章有明确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服务对象,排序分别为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妇女、弱势群体和族群。有107篇研究关注全科医学服务现在和未来的人力资源及所做工作,涉及全科医生/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者、全科团队成员、其他工作者、医学生和全科学员。有156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疾病和问题人群,按照基层医疗国际分类第2版(ICPC-2),第1类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或问题,第2类为内分泌/代谢和营养疾病或问题,第3类为心理和精神疾病或问题,第4类为呼吸系统疾病或问题。(6)科研文章的研究问题多样化,涉及广泛。(7)科研文章涉及的干预或措施包括全科临床诊治、服务系统管理、评判思维、全科教育和领导、药物合理使用、多科学整合服务、电子化服务、质量与安全等。(8)科研文章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定量方法,占全部科研文章的61.3%(284/463)。在定量研究中,试验性研究有47篇,包括随机对照试验2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4篇;余237篇(83.5%)定量研究为观察性研究,且161篇为未设立对照组的描述性研究。108篇(23.3%)科研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知情人个别深入访谈是采用最多的质性研究方法(72篇),其次为焦点小组访谈方法(11篇)。多种研究方法混合使用的科研文章为24篇(5.2%)。结论 全科医学学会期刊对社区需要具有一定的响应性,研究对象与社区健康需要相一致,并关注全科人力资源发展,研究问题和干预措施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定量观察研究为主,且质性研究文章超过文章总数的1/5。建议通过对国际学科文献的评价,进一步提高国内学科期刊的学科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秦怡, 黄元英, 何中臣, 张检, 罗蓝, 唐贵忠
    2021, 24(1):  11-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35
    摘要 ( )   PDF for PC (1308KB) (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在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基于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9年甲型H1N1流感和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层参与防控的多案例梳理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尚存不足。主要表现为传染病防控机制不完善、卫生资源欠缺、预防性健康教育疏漏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通过进一步改革传染病应急防控机制,联合多元主体,吸引社会资本,优化卫生资源、人才和设备配置,落实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树立“平战结合”思想、促进健康教育等方式,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晨斌,李艳梅,李章平,杨辉,倪云潮,林瑾,王东升,许华清,宋文兴
    2021, 24(1):  17-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27
    摘要 ( )   PDF for PC (1333KB) ( )  
    背景 2019年底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基层医生作为基层疫情防控人员,其自我角色定位影响其对工作责任的认知,因此,了解基层医生角色定位及其影响因素十分必要。目的 了解COVID-19疫情下基层医生自我角色定位与专家建议的一致性,为开展基层医生针对性培训、明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角色定位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2月21—27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1 758名基层医生COVID-19疫情下自我角色定位情况,包括是否应该进行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确诊COVID-19并分型、上报及转诊疑似病例、治疗疑似或确诊病例、随访经过治疗的患者5个内容的角色定位,并与专家建议的疫情下基层医生角色定位比较,与专家建议一致率≥90%为一致率高。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层医生自我角色定位与专家建议不一致的影响因素。结果 1 758名基层医生中,1 513名(86.1%)基层医生参与一线抗疫,疫情下基层医生在参与传染病健康教育、上报或转诊疑似病例、随访经过治疗的患者的角色定位上与专家建议一致率高,分别是99.6%(1 751/1 758)、96.8%(1 702/1 758)、91.3%(1 605/1 758)。但在确诊COVID-19并分型、治疗疑似病例的基层医生角色定位上,与专家建议一致率低,分别是49.5%(871/1 758)和61.4%(1 080/1 7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确诊COVID-19并分型的角色定位上,工作在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中高级职称的基层医生在自我角色定位上更易与专家建议相一致(P<0.05);在治疗疑似病例的角色定位上,工作在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中高级职称、参与一线抗疫的基层医生在自我角色定位上更易与专家建议相一致(P<0.05)。结论 疫情下,多数基层医生参与一线抗疫,基层医生在确诊COVID-19并分型和治疗疑似病例的角色定位上与专家建议一致率低,建议疫情下要针对低职称、社区服务中心或卫生院的非一线基层医生进行诊断及治疗上的功能支持和角色定位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戴文芸,胡玲
    2021, 24(1):  23-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88
    摘要 ( )   PDF for PC (999KB) ( )  
    县域医疗共同体(医共体)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深化医改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尚无统一运行模式。浙江省于2017年9月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确定了医共体内机构设置、人员招聘使用、医疗卫生资源调配“三统一”,财政财务管理、医保支付、信息共享“三统筹”,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强化”的改革试点路径,并于2018年9月全面推进,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本文汇总分析了浙江省在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背景下开展基层卫生相关工作的主要做法,涉及相关方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等。同时,本文对浙江省自开展医共体建设以来,在基层服务能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及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较为详细汇报。希望本文针对“浙江模式”的实践探讨,能够为其他地区开展医共体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史晓晓,宋徽江,葛许华,金花,王朝昕,杨森,宋扬,何娟媚,朱敏洁,于德华
    2021, 24(1):  30-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69
    摘要 ( )   PDF for PC (1019KB) ( )  
    背景 当前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双向转诊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由于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不同行政区在医疗资源、人力资源分布及诊疗管理上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城区与郊区双向转诊情况不尽相同。了解城区与郊区的双向转诊情况对于更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有重要意义。目的 调查分析上海市城市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开展实施现况,发现二者差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上海市更好地推行双向转诊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8年11—12月,选取涵盖上海市16个行政区的2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行政负责人及4 047例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行政管理人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双向转诊的组织机制、过程、转诊效果情况;对全科医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双向转诊方式、上转转诊联系方式、是否填写除转诊单之外的转诊信息、接收下转患者时是否与上级医生保持联络等。结果 共发放社区行政管理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00%;共发放全科医师问卷4 047份,回收有效问卷3 925份,有效回收率96.98%。3 925例全科医生中,在郊区工作2 641例(32.71%),在城区工作1 284例(67.29%)。城市和郊区全科医生性别、职称、工作年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7.54%(238/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89.34%(218/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城区与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设立双向转诊专门联络负责人、建立双向转诊档案、专门设置预留床位保证接收下转患者、双向转诊方式中的网络联系、点对点与相应专家或科室联系、与相应上级医院负责双向转诊的专门联系人联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41%(123/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上转患者<100例,75.00%(183/24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接收下转的患者数<10例。城区和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上转患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城市社区卫生中心与郊区卫生中心在双向转诊实行上存在诸多差异,且目前双向转诊仍以上转为主,建议通过完善郊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基于健康档案的双向转诊平台、积极组建区域医疗集团等措施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荣,刘长明,廖晓阳,王磊
    2021, 24(1):  36-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81
    摘要 ( )   PDF for PC (1008KB) ( )  
    心房颤动(房颤)被称为21世纪心血管疾病领域最富挑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对房颤认识的不断加深、分级诊疗政策的不断推进、医疗资源不断下沉,三级综合医院主动协同社区医院开展房颤综合管理的新模式成为医联体建设中的一个探索热点。高血压是房颤的高危因素,卒中是高血压和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房颤作为高危慢性病在整个心血管事件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基于社区医院对高血压管理的同时,对房颤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开展高血压-房颤-卒中系列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享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同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医院,通过全专联合的方式,动态匹配房颤综合管理要素,并对其协同路径进行探索与思考,通过三级综合医院医生对社区医院全科医师房颤知识的线上、线下精准培训,社区签约居民主题宣教和义诊,“医院-社区”转诊路径3个方面,系统总结和分析了“三级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对房颤综合管理的实践经验,旨在为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社区医院房颤综合管理协同模式及落实分级诊疗政策的实证病例探索与思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于梦根,赵璇,李惠文,于亚航,袁蓓蓓,孟庆跃
    2021, 24(1):  40-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38
    摘要 ( )   PDF for PC (1099KB) ( )  
    背景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关键提供者,其对医防整合的认识影响整合服务提供,研究个体对医防整合的认识对制定和实施医防整合相关政策具有重要价值。目的 了解和评价基层医护人员主观上对医防整合的认识,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防整合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4—10月,设计医防整合主观认识评价问题,采用全国性多阶段抽样法,以基层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810份,回收有效问卷725份,有效回收率89.5%。借鉴Likert评分等级赋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2个变量降维,提取和解释公因子,计算因子得分。结果 反映医防整合主观认识的因子可以归纳为机构层次的环境支持公因子、科室层次的合作互动公因子和个人层次的专业界限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43%。经因子四分制转化,环境支持得分(2.97±0.54)分,合作互动得分(2.81±0.55)分,专业界限得分(2.46±0.65)分,医防整合认识综合得分(2.86±0.53)分。结论 医护人员在基层卫生体系中,感知到的整合服务的环境支持程度不高,缺少科室协作,并且仍存在较强的专业界限。构建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卫生服务中的医防整合,需要体系和机构层面更多支持政策,加强不同卫生人员专业合作,转变医护人员医防割裂的专业思维。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于梦根,赵璇,李惠文,于亚航,袁蓓蓓,孟庆跃
    2021, 24(1):  46-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37
    摘要 ( )   PDF for PC (1058KB) ( )  
    背景 构建医防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卫生服务不可或缺,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直接影响患者接受服务的质量和健康状况,揭示整合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准确、科学制定医防整合服务政策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基层医护人员的医防整合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基层医防整合服务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于2019年4—10月,采用全国性多阶段抽样,使用自设问卷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医防整合认识和服务行为指标等,利用两水平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发放问卷810份,基层医护人员自报预防服务时间占比有效问卷数量是624份,有效率为77.4%;固定患者服务比例有效问卷数量是609份,有效率为75.2%。基层医护人员自报预防服务时间占比和固定患者服务比例的均值分别为(37.7±23.033)%和(27.3±24.312)%。预防服务时间占比资料层级结构明显,两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日常服务过程中的预防服务时间占比影响因素包括是否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合作互动和专业界限认识(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获得的固定患者服务比例影响因素包括人员类型、是否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合作互动和本机构工作年限(P<0.05)。结论 推进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和签约服务;明确服务分工,加强科室和多学科合作;转变医防人为分割的固化思维等有利于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连续协调的医防整合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于亚航,赵璇,李惠文,于梦根,袁蓓蓓,孟庆跃
    2021, 24(1):  52-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39
    摘要 ( )   PDF for PC (1031KB) ( )  
    背景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其医防整合能力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终成果。目的 基于卫生体系功能框架,探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前运行机制和制度安排对医防整合的支持水平和潜在影响,为推进基层医防整合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为主、辅以定性研究完善支撑逻辑分析的方法,于2019年4—10月采用多阶段全国性抽样在东中西部抽取7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 435例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189例机构负责人和医务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问卷分为机构和人员两类,机构问卷包括机构基本情况、人力资源管理、收支结构、卫生服务提供与利用、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糖尿病防治管理及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指标等;人员问卷包括卫生人员基本信息、家庭医生签约行为、医防整合服务提供与认知等部分,并因人员类别有所差异。定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了解机构医防整合安排下人员对整合现状的看法、专业能力评价、工作行为改变及家庭医生团队参与情况。结果 定量结果表明,2018年公共卫生收入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的13.77%,低于医保收入比例(31.14%);90.54%(67/74)的调查机构以家庭医生团队为主导提供糖尿病医防融合管理服务,全科医生数量、健康教育时间和固定患者比例尚可,但41.75%(567/1 358)的基层人员自评专业能力局限于自身岗位工作,58.54%(795/1 358)的医护人员仍认为临床医疗比预防更能改善人群健康;63.01%(46/73)的机构实现电子文件互通共享,52.70%(39/74)的机构糖尿病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化系统实现对接;89.83%(53/59)的机构负责人认为医疗服务指标对人员收入影响最大,53.57%(721/1 346)的医务人员表示预防性工作不会影响收入;人员主观认知反映机构内交流协作稍优于跨机构专业合作,整合的激励制度有待加强。定性结果支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收入结构依赖于医疗、家庭医生团队对慢性病人群的有效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滞后及医疗服务能力对公共卫生的带动作用。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各层面对医防整合的支持有加强趋势,但筹资结构、绩效激励、整合观念、信息化建设仍有不足。同时,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强的地区,其运行环境对医防整合的支持性也较好。建议借助卫生体系各层面改革,有针对性地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整合支持性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冰,朱国玲,孙秋,吉瑞更,陈硕华,李广鉴,袁楠,赵利,曹立瀛
    2021, 24(1):  60-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02
    摘要 ( )   PDF for PC (1027KB) ( )  
    背景 急性胰腺炎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聚焦急性胰腺炎高危因素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内容集中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与血糖的关系,鲜有关于空腹血糖与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 探讨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急性胰腺炎事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首次参加2006—2007、2008—2009年健康体检、无急性胰腺炎病史及空腹血糖资料完整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观察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125 088人,观察该研究对象中新发急性胰腺炎发病率,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急性胰腺炎事件的影响。结果 研究人群按空腹血糖四分位水平(≤4.69、>4.69~5.13、>5.13~5.72、>5.72 mmol/L)分为4组,平均随访(10.14±1.71)年,共发生急性胰腺炎297例,发病率分别为1.83/万人年、2.38/万人年、2.00/万人年、3.18/万人年。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空腹血糖>5.72 mmol/L组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是空腹血糖≤4.69 mmol/L组的1.44倍〔HR(95%CI)=1.44(1.04,2.01)〕。结论 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在5.72 mmol/L以上增加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邹武松,余意君,王志红,王园美,顾晔
    2021, 24(1):  65-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21
    摘要 ( )   PDF for PC (1027KB) ( )  
    背景 高血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高血压的发生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而目前对社区人群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与高血压发病与血压控制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20例高血压患者和100例非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达标情况分为血压控制组(n=67)和血压未控制组(n=53)。分析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组和血压未控制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参数,包括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全程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全部相邻的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百分数(pNN50)、极低频(VLF)、低频(LF)、高频(HF)、LF/HF及非特异性ST-T改变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组rMSSD、VLF、LF、HF值低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及冠心病病史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MSSD、VLF值降低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血压未控制组联合用药占比高于血压控制组,rMSSD、pNN50、HF、VLF、LF值低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及冠心病病史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MSSD、PNN50、VLF降低和非特异性ST-T改变是高血压控制不达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是社区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用动态心电图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娜娜,寿涓
    2021, 24(1):  70-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86
    摘要 ( )   PDF for PC (1004KB) ( )  
    背景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的频繁就诊行为较为普遍,占用了较多的医疗资源。目的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患者频繁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5月通过目的性抽样和信息饱和原则抽取20例在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3年持续频繁就诊行为(3年内就诊次数均在前10%)的老年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的制定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依据,主要包括认知测量、态度测量、主观规范测量、知觉行为控制测量及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见或建议。根据访谈结果,探析老年人群频繁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18例患者对自己的频繁就诊行为不自知。9例对频繁就诊有具体定义,55.6%(5/9)患者定义每月就诊≥3次为频繁就诊患者。90.0%(18/20)患者认为频繁就诊行为对自己的生活或健康无不良影响,60.0%(12/20)患者认为频繁就诊能够获得一定的心理安慰,50.0%(10/20)患者提及频繁就诊对于控制及改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签约政策(70.0%,14/20)、家人支持(45.0%,9/20)、他人行为(15.0%,3/20)均可影响到患者的频繁就诊行为。慢性疾病(100.0%,20/20)、社区医院的便捷性(90.0%,18/20)、医患关系较好(90.0%,18/20)、对自身健康的关心(60.0%,12/20)、急性病症(45.0%,9/20)、自觉健康状况不佳(30.0%,6/20)等均会促使患者的就诊行为,而行动不便(20.0%,4/20)、经济原因(10.0%,2/20)、家中琐事(10.0%,2/20)等原因会限制患者的就诊频次。结论 老年患者的频繁就诊行为受较多因素影响,需要全科医师对患者的疾病、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关注并解决其真实需求。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韩亚茹,徐江,丁红忠
    2021, 24(1):  75-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76
    摘要 ( )   PDF for PC (987KB) ( )  

    背景 抑郁症患者口腔健康状况不佳,唾液皮质醇可作为反映抑郁症患者精神压力的生物标志物,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唾液皮质醇水平升高,但抑郁症患者唾液皮质醇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暂无明确结论。目的 通过测定唾液皮质醇水平,探讨口腔健康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2018年11月—2019年5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的抑郁症患者96例为抑郁症组;以同期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者96例为非抑郁症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混合唾液1 ml,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算标本中皮质醇水平,检查受试者口腔状况,使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自测口腔健康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抑郁症组口腔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龋失补牙面数(DMFS)、龋病患病率、龋均、牙周病患病率、OHIP-14得分及唾液皮质醇水平高于非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和非抑郁症组女性唾液皮质醇水平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龋病、牙周病及口腔健康影响程度后,唾液皮质醇水平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是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OHIP-14得分与PD、AL、BI和唾液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抑郁症可引起唾液皮质醇水平升高,导致口腔健康生存质量下降。抑郁症人群较非抑郁症人群更易于罹患龋病和牙周病。唾液皮质醇水平增高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抑郁症患者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邹晓鸿1邓雯予,陈冬冬,王海琴
    2021, 24(1):  80-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24
    摘要 ( )   PDF for PC (996KB) ( )  
    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死亡率,然而我国PCI治疗后患者随访依从性低,支架内再狭窄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对PCI术后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是减少其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保护心脏功能、提高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目的 探讨上海市徐汇区“1+1+1”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模式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健康管理效果。方法 选取127例于2016年1—12月首次行PCI术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术后随访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随访,干预组患者进行“1+1+1”签约,并提供以下签约服务:家庭医生随访进行冠心病防治健康教育、冠心病危险因素干预,专病门诊治疗及开具延伸处方,双向转诊及云平台联合诊疗。随访2年后,依据“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随访2年后干预组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男性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PCI术后2年内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及MACE合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1+1”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模式下对PCI术后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降低心绞痛发生率,降低男性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彦,张冬青,黄静,钟宇
    2021, 24(1):  84-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54
    摘要 ( )   PDF for PC (1036KB) (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指出:今后专科临床医学专业重点是为农村基层培养助理全科医生,且要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概论》是一门介绍全科医学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及基本技术的课程。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总学时34学时,传统授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训学时仅6学时,难以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全科医生工作内容的模拟性演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从2017年开始,我校临床医学院全科教研室对该课程进行了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开发和教学设计,本文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过程安排和教学评价设计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季燕,严春泽,孙艳格,丁静
    2021, 24(1):  88-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15
    摘要 ( )   PDF for PC (1049KB) ( )  
    继续医学教育是全科医生更新知识、提高岗位胜任力和带教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国内外研究显示继续医学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组织形式单一、实施方法简单、满意度低等不足,其最为有效的实施形式和方法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应适当选择并不断丰富开展方式提高其满意度。目前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形式多样,本文综述了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常见的几种开展形式,旨在为选择合适的开展形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晓晓,郭清
    2021, 24(1):  92-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11
    摘要 ( )   PDF for PC (1841KB) ( )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群体的医疗养护需求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于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学术界的关注。目的 全面分析近十年我国医养结合的研究现状,以发现我国医养结合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019-04-01至2019-07-01,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发表时间为2009-01-01至2019-04-03的有关医养结合领域的文献,统计其发文量。采用CiteSpaceⅤ软件对样本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有效文献数量2 524篇。我国医养结合领域的年度发文数量在2013年之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共现知识图谱显示,研究机构和作者主要集中在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尤其是以医学院校为主,但各个研究机构或作者之间缺少学术合作;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显示,中心性排在前3位的关键词有“养老服务业”“养老机构”“养老产业”。最强突现词图谱显示,排在前3位的突现词包括“老人”“医疗”“敬老院”。时间线图谱显示近十年我国医养结合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萌芽、繁荣和创新发展3个阶段的演化路径。结论 政策因素是推动医养结合研究的重要因素;近十年的研究热点可归纳为有关医养结合的难点和对策的研究、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有关失能老人或空巢老人医养结合问题的研究和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的研究四类主题。本文预测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今后的发展趋势为将会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更加突出中医药特色和更加智能化。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支梦佳,王懿范,胡琳琳
    2021, 24(1):  98-1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26
    摘要 ( )   PDF for PC (1053KB) ( )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严峻,老年人的照护费用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探讨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费用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医疗决策、提供针对性的照护服务、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规划长期护理保险和财政投入等,这对于老年人、家属、医疗照护服务提供者、养老照护机构、国家财政和医疗保险部门等都非常重要。目的 老年人的健康与功能状况能够影响其照护需求和照护费用,本研究基于美国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评估结果,初步探讨老年人的健康与功能状况对养老机构照护费用的影响。方法 2018年1—4月,以北京市顺义区某养老机构中≥60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由养老机构的5位照护服务提供者(包括1位医生、1位护士、3位护理员)担任评估员,采用基于中文版CARE设计的手机APP评估软件对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展开评估。本研究主要提取CARE中4个人口学和20个子量表评估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CARE 20个子量表评估结果提取为6个主要因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4个人口学变量和6个主要因子对照护费用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9例养老机构老年人(女119例,男120例),平均年龄(82.3±12.5)岁。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费用的因素包括:生活自理能力〔b=-1.244,95%CI=(-1.727,-0.761)〕、肌力〔b=16.140,95%CI=(9.106,23.175)〕、年龄〔b=-4.614,95%CI=(-6.765,-2.463)〕、疾病和用药〔b=21.849,95%CI=(3.261,40.437)〕、性别〔b=56.881,95%CI=(2.814,110.949)〕。结论 我国养老机构在设定老年人的照护等级及收取照护费用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强生活自理能力、肌力、年龄、疾病和用药、性别这5个方面的权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郗,陈利云,李娟萍,李雪峰,何娉婷,郑凯
    2021, 24(1):  103-1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25
    摘要 ( )   PDF for PC (1051KB) ( )  
    背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其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持续输出,离不开对其所消耗成本的合理补偿,而现有研究尚缺乏对医养结合服务项目的全成本核算。目的 测算各项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项目的成本,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合理补偿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6—8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59项医养结合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测算。成本测算所需的各项指标,包括人力消耗与耗时、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单位时间相对人力价值、初级全科医师人力支出、业务科室人力支出、非业务科室人力支出、非人力支出、非人力支出(可收费)、政府补贴,主要从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层、业务科室骨干、财务科和人事科获取。结果 经计算,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各类成本为:直接人力成本取值为5~3 444元,中位数为31.7元;间接人力成本取值为1.4~970.7元,中位数为8.9元;非人力成本取值为0.4~309.8元,中位数为2.8元;总成本取值为6.9~4 724.5元,中位数为43.4元。与收费价格比较结果显示,118项收费项目中,仅在直接人力成本上,就有75项服务的成本超过收费价格;间接人力成本上,有19项服务的成本超过收费价格;非人力成本上,有3项大于收费价格;总成本上,有88项大于收费价格。结论 本研究所测算医养结合服务成本有一定的合理性,测算结果揭示了社区在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时的投入差异,以及现有补偿方式可能会引发“入不敷出”的问题。医养结合服务的持续开展,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等相关部门或机构的共同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白雪霏, 曹雨, 赵亚利
    2021, 24(1):  109-1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83
    摘要 ( )   PDF for PC (1104KB) ( )  
    背景 医患共享决策(SDM)是基于最佳临床证据,结合患者的个人偏好、价值观联合进行决策的过程。SDM评估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对促进临床SDM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SDM评估工具在国外已有成熟发展,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 在已有系统综述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SDM评估工具进行系统梳理及更新,为我国有关人员在不同临床条件下选用及开发SDM评估工具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1月系统检查PubMed(2017年9月—2018年12月)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建库至2019年1月)中与SDM评估工具相关的文献,获取与SDM评估工具的基本特征及信效度相关心理测量特性等信息。结果 检索到符合标准文献12篇,包括15个评估工具,结合之前SDM相关评估工具的系统综述总结的50个工具和1个观察患者参与医疗决策量表(OPTION)工具网站发现的工具,共66个SDM评估工具,根据工具应用对象不同,可分为患者视角(46个)、医生视角(4个)、观察者视角(13个)及多视角(3个)的评估工具。其中患者视角的SDM评估工具的内容维度包括患者参与决策前、患者参与决策过程、患者参与决策后,医生视角的SDM评估工具包括医生评价患者参与决策和医生在医疗决策中的满意度,观察者视角的SDM评估工具是第三方对医生决策和患者参与决策的评价,多视角评估工具是从医生、患者或观察者中至少两方的视角对同一个决策过程的患者参与决策程度进行评价。结论 随着患者参与临床决策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我国学者引进或构建SDM评估工具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立足于多个视角的SDM评估工具构建及汉化需进一步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霞,刘芳丽,李蕊,王莹
    2021, 24(1):  118-1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74
    摘要 ( )   PDF for PC (1418KB) ( )  
    背景 学龄期儿童的各类口腔问题发生率高,且处于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自身口腔颌面部的变化更加敏感,口腔问题影响生存质量,而不良的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会对儿童智力、运动能力和社会社交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确定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对后期采取科学的预防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影响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方法 于2019-12-18至2020-01-15,以“口腔健康”“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Oral health”“school-age children”“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作为检索词,全面系统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同时筛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月的相关文献。两名研究者根据澳大利亚乔安娜循证护理中心(JBI)关于横断面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独立地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检索得1 251篇文献,最终纳入24篇横断面研究。JBI偏倚风险评估显示所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较低。结果分析表明:口腔临床症状因素中,龋齿、错牙合畸形、牙创伤、健康状况不良的牙周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呈负相关,填充物和裂缝密封剂的使用、治疗后的龋齿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呈正相关;社会经济状况因素中,居住环境拥挤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高、就读于私立学校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呈正相关;个人信仰和行为习惯因素中,性别为女、牙科治疗恐惧、不良的口腔习惯等因素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呈负相关。结论 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受口腔临床症状、社会经济状况、个人信仰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和相关生存质量不仅是公共卫生政策问题,而且是社会和经济政策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