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19年 第22卷 第32期    刊出日期:2019-11-15
    专题研究
    周方励,李舍予
    2019, 22(32):  3905-39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49
    摘要 ( )   PDF for PC (1513KB) ( )  
    肥胖现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相关的并发症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全科医生在国内外均是肥胖防控的核心,2019年1月发表的《欧洲实践指南:初级医疗中成年人肥胖的管理》,为欧洲初级医疗全科医生的成年人肥胖管理提出了系统的建议。本文针对该指南亮点结合我国全科医生的工作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陆虹,臧瑜
    2019, 22(32):  3910-39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83
    摘要 ( )   PDF for PC (1424KB) ( )  
    2019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了《伴有内科合并症或产科并发症的母婴产时护理指南》,内容涵盖了因当前或既往在妊娠期间伴临床症状或产科并发症而需额外治疗的孕产妇在分娩期的护理,旨在改善母婴结局,其对我国保障母婴健康安全、提高母婴健康服务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包括对指南的内容介绍、先进性和实用性分析以及对我国相关指南发展的借鉴与展望,旨在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产妇和婴儿的护理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范尧夫,曹雯,狄红杰,张会峰,孙洪平,曹琳,褚晓秋
    2019, 22(32):  3915-39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71
    摘要 ( )   PDF for PC (1226KB) ( )  
    背景 甲状腺激素参与机体的能量平衡、脂质代谢,被认为可能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的潜在机制之一。近些年,甲状腺激素与NAFLD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但相关研究结论仍有很大的争议。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ET)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NAFL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代谢院区住院的患者382例。按照甲状腺功能水平分为:ET组268例,甲减组114例。按照有无NAFLD分为:NAFLD组166例,非NAFLD组216例。采集患者甲状腺激素指标,分析其与NAFLD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268例ET患者中,合并NAFLD 113例,非NAFLD 155例。ET合并NAFLD者腰围(WC)、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比值、三酰甘油(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ET非NAFLD者(P<0.05)。114例甲减患者中,合并NAFLD 53例,非NAFLD 61例。甲减合并NAFLD者WC、促甲状腺激素(TSH)、FT3/FT4比值、TC、LDL-C、FINS、HOMA-IR均高于甲减非NAFLD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C〔OR=1.564,95%CI(1.125,2.174)〕、FT3/FT4比值〔OR=1.255,95%CI(1.067,1.477)〕、HOMA-IR〔OR=1.922,95%CI(1.194,3.095)〕是NAFL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WC〔OR=1.233,95%CI(1.056,1.439)〕、FT3/FT4比值〔OR=1.628,95%CI(1.381,1.919)〕、TC〔OR=1.168,95%CI(1.014,1.345)〕、HOMA-IR〔OR=1.502,95%CI(1.053,2.142)〕是甲减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在纳入所有患者中FT3/FT4比值预测NAFLD患病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7〔95%CI(0.611,0.809)〕,最佳切点值为0.37,灵敏度为78.2%,特异度为58.5%。在甲减患者中FT3/FT4比值预测NAFLD患病风险的AUC=0.746〔95%CI(0.570,0.865)〕,最佳切点值为0.47,灵敏度为82.4%,特异度为61.2%。结论 WC、FT3/FT4比值、HOMA-IR是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在甲减合并NAFLD患者中,TC也是患病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琳,徐文体,苏承,张颖
    2019, 22(32):  3921-39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60
    摘要 ( )   PDF for PC (1157KB) ( )  
    背景 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是控制人群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和防止病情慢性化发展的关键。通过研究布病病例发现延迟分阶段原因及影响因素,对于综合施策,精准防控布病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布病患者就诊及首次诊断延迟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2—2017年报告的天津市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临床症状与体征、诊断疾病名称、首选医院类型、首选医院位置、就诊时临床分期、首诊科室等资料,并根据患者是否就诊或首次诊断延迟分为就诊及时组、就诊延迟组及首次诊断及时组、首次诊断延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就诊、首次诊断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布病患者808例,就诊延迟率为34.8%(281/808),首次诊断延迟率为60.9%(492/808)。就诊延迟组与就诊及时组患者是否出现发热、首选医院类型、首选医院位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选医院类型〔OR=1.70,95%CI(1.48,1.97)〕、首选医院位置〔OR=1.25,95%CI(1.04,1.49)〕是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P<0.05)。首次诊断及时组与首次诊断延迟组患者间职业、居住地、首诊医院类型、首诊医院位置、就诊时临床分期、首诊科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OR=1.53,95%CI(1.11,2.10)〕、首诊医院类型〔OR=1.37,95%CI(1.24,1.51)〕、首诊科室〔OR=1.55,95%CI(1.39,1.73)〕是首次诊断延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布病患者在就诊和诊断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迟,减少布病患者的发现延迟主要应减少首次诊断延迟。而居住地、首选医院类型、首诊科室可能是布病患者首次诊断延迟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聂秋平,刘美霞
    2019, 22(32):  3926-39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52
    摘要 ( )   PDF for PC (1146KB) ( )  
    背景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几乎不可避免的综合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水钠潴留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人体成分分析仪可精准评价人体的细胞内外水分,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人体成分分析来指导临床用药的报道较少。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利尿治疗前后体液分布及营养状况。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四科病房住院治疗的33例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组)及33例无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非心力衰竭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血钾、血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本院营养科医师对非心力衰竭组、心力衰竭组利尿治疗前和利尿治疗后测定其细胞外水分(ECW)、细胞内水分(ICW)、机体总水分(TBW)、细胞内水分占机体总水分的比例(ICW%)、机体总水分/体质量(TBW%)、蛋白质含量、骨骼肌含量、体脂率、全身及机体各节段的细胞外水分占机体总水分的比例(ECW%)。比较心力衰竭患者利尿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之间以及与非心力衰竭组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3,P=0.622;t=1.405,P=0.165)。两组间Hb、ALB、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利尿治疗前ICW%低于非心力衰竭组,ECW%(全身、右上肢、左上肢、右下肢、左下肢)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利尿治疗后ECW%(全身、右上肢、左上肢、躯干、右下肢、左下肢)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利尿治疗后ICW%较利尿治疗前上升,而ECW%(全身)较利尿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水分分布异常,体液潴留于细胞外液,表现为ECW%(全身、右上肢、左上肢、右下肢、左下肢)升高,而ICW%降低,尤以双下肢水肿为主,应用利尿剂治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上述异常。与利尿治疗前相比,心力衰竭患者利尿治疗后,ECW%(全身)降低,ICW%升高,ECW%(右上肢、左上肢、躯干、右下肢、左下肢)无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畅,何文英,王策,马俊骥,田慧
    2019, 22(32):  3932-39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06
    摘要 ( )   PDF for PC (1179KB) ( )  
    背景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结肠镜已成为结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患者的肠道准备是否充分与结肠镜诊治是否成功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对住院患者的肠道清洁现状、清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而相关研究表明住院患者相比门诊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差,因此如何提高住院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尚待研究,且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的 了解住院与门诊患者结肠镜诊治的肠道准备差异,并分析住院患者结肠镜诊治肠道准备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拟行结肠镜诊治的住院患者220例(住院组)与门诊患者227例(门诊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基线资料调查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采用肠道准备影响因素反馈表了解患者肠道准备的影响因素,采用渥太华肠道准备评分量表(OBPS)对两组患者肠道准备质量进行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住院患者OBP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门诊组肠道准备不充分率为23.3%(53/227),住院组肠道准备不充分率为49.5%(109/220),门诊组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全结肠液体量OBPS评分及OBPS总分低于住院组(P<0.05)。两组间诊治前2 d进食低纤维饮食时间、开始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服用PEG后排便总次数、服用PEG后首次排便时间、末次服用PEG至诊治时间间隔、服用PEG后出现残渣样便次数、诊治前一晚睡眠时间、服用PEG时水温、诊治前2 d运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始服用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β=0,P<0.001)、服用PEG后排便总次数〔β=-0.042,95%CI(-0.078,-0.007),P=0.019〕、服用PEG后出现残渣样便次数〔β=0.136,95%CI(0.033,0.238),P=0.010〕、诊治前2 d运动量〔β=0.302,95%CI(0.100,0.504),P=0.004〕是住院患者右半结肠OBPS评分的影响因素;开始服用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β=0,P<0.001〕是住院患者横结肠、左半结肠OBPS评分的影响因素;开始服用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β=0,P<0.001〕、末次服用PEG至诊治时间间隔〔β=-0.050,95%CI(-0.090,-0.009),P=0.017〕、服用PEG后出现残渣样便次数〔β=0.155,95%CI(0.045,0.264),P=0.006〕是住院患者全结肠液体量OBPS评分的影响因素;开始服用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β=0,P<0.001)、服用PEG后排便总次数〔β=-0.105,95%CI(-0.193,-0.017),P=0.020〕、服用PEG后出现残渣样便次数〔β=0.481,95%CI(0.226,0.736),P<0.001〕、诊治前2 d运动量〔β=0.681,95%CI(0.178,1.184),P=0.008〕是住院患者OBPS总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开始服用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服用PEG后排便总次数、末次服用PEG至诊治时间间隔、服用PEG后出现残渣样便次数、诊治前2 d运动量是住院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医务工作者应根据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肠道准备不充分的影响,保证结肠镜诊治过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宋佳鑫,张贤彬,张厚利,马莉
    2019, 22(32):  3939-39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74
    摘要 ( )   PDF for PC (1354KB) ( )  
    背景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对罕见,但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肝、肺和骨转移,以肝转移最为常见,约有50%患者容易发生肝转移,治疗方式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手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4—2013年SEER数据库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数据,纳入47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切除原发性肿瘤,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提取患者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研究的终点是总体生存时间。结果 476例患者中,手术治疗组125例(26.3%),非手术治疗组351例(73.7%)。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57.649,P=0.001)。将患者分别按照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化程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T1、T2、T3期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5.543,P=0.019;χ2=11.494,P=0.001;χ2=34.240,P<0.001)。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29.392,P<0.001;χ2=30.722,P<0.001)。组织学分化程度Ⅰ~Ⅱ级和Ⅲ~Ⅳ级患者中,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均长于非手术治疗组(χ2=18.513,P<0.001;χ2=11.219,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1.973,95%CI(1.476,2.637)〕、组织学分化程度为Ⅲ级或Ⅳ级〔HR=3.864,95%CI(2.279,6.551);HR=2.801,95%CI(1.278,6.141)〕、非手术治疗〔HR=4.845,95%CI(2.853,8.226)〕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的手术切除提高了生存率。淋巴结转移和不同T分期与生存率无关,而年龄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对于年龄<60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原发性肿瘤切除术应被视为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颖超,李壮壮,朱桂英,殷楚云,王龙
    2019, 22(32):  3944-39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09
    摘要 ( )   PDF for PC (1186KB) ( )  
    背景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种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的增殖性疾病,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造成部分患儿诊断与治疗不及时,危及生命。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近年来发现的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更为特异性的指标,但国内外关于此类的报道较少,寻找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确定其诊断价值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探讨血清HO-1水平在HP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86例继发性HPS患儿(HPS组)及排除HPS诊断的66例感染患儿(感染组),以同期门诊体检的79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病因、实验室检查;HPS组、感染组与对照组就诊当日及HPS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O-1水平,HPS组、感染组与对照组就诊当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HO-1 mRNA表达水平。HPS组患儿随访1年,根据预后分为生存63例,死亡23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O-1和铁蛋白对HPS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预后HPS患儿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HPS组患儿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纤维蛋白原(FIB)低于感染组,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铁蛋白水平高于感染组(P<0.05)。对照组、感染组、HPS组血清HO-1、HO-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感染组、HPS组血清HO-1、HO-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HPS组血清HO-1、HO-1 mRNA表达水平高于感染组(P<0.05)。HPS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血清HO-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S患儿血清HO-1水平与铁蛋白呈正相关(rs=0.661,P<0.001)。血清HO-1诊断HPS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铁蛋白(Z=1.68,P=0.046);血清HO-1联合铁蛋白诊断HPS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血清HO-1和铁蛋白(Z=1.81,P=0.035;Z=1.98,P=0.023)。死亡HPS患儿CRP、LDH、铁蛋白、HO-1水平较生存HPS患儿升高,PLT较生存HPS患儿降低(P<0.05)。结论 HPS患儿血清HO-1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感染患儿,与血清铁蛋白水平高度相关,联合检测血清HO-1和铁蛋白水平更具有诊断价值,可能作为儿童HPS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新的分子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彭爱珍,曹变娜,郭久柏,罗美
    2019, 22(32):  3950-39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63
    摘要 ( )   PDF for PC (1136KB) ( )  
    背景 盆腔器官脱垂(POP)是严重影响妇女正常生活的常见病,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之一,近年腹腔镜下盆底重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学者认为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LSC)是治疗效果最佳、复发风险最小的手术,但传统的LSC也存在较多的弊端。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环宫颈子宫骶骨固定术(LCSH)对中重度POP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因中重度POP需行LSC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30例)行传统LSC和改良组(30例)行LCSH。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进行诊断和分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留置尿管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测量患者POP-Q各指示点数值评价术后盆底功能改善情况,以盆底不适调查简表(PFDI-20)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并比较两组间及两组手术前后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经腹腔镜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均为3~14个月,均无失访病例。术后3个月及12个月无复发及手术失败病例,客观治愈率为100%,解剖治愈率为100%。术后改良组阴道前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a)、阴道前穹隆的反摺距离Aa点最远处(Ba)、阴道后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p)、阴道后穹隆的反摺距离Ap点最远处(Bp)点测量值较传统组更接近生理状态(P<0.05);两组术后Aa、Ba、宫颈外口最远处(C)、Ap点测量值较术前更接近生理状态,改良组Bp点测量值较术前更接近生理状态(P<0.05)。术前,改良组的POP困扰量表(POPDI-6)、排尿困扰量表(UDI-6)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PFDI-20、POPDI-6、UDI-6评分低于术前,传统组术后结直肠肛门困扰量表(CRADI-8)评分低于术前(P<0.05)。结论 LCSH与传统LSC均对中重度POP安全有效,LCSH更适用于要求保留子宫者,尤其是年轻女性;LCSH网片放置位置更低,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者学习曲线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患者主、客观治愈率高,适宜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吕露露,张雪静
    2019, 22(32):  3956-39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067
    摘要 ( )   PDF for PC (1547KB) ( )  
    背景 睡眠问题已成为危重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低质量的睡眠不仅会增加危重患者的焦虑,还可能导致谵妄等认知功能障碍。药物治疗虽能促进患者睡眠,但也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采用非药物干预刺激感官知觉和产生放松效果缓解疾病越来越重要。耳塞和眼罩能否改善危重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谵妄尚无充足证据支持。目的 评价耳塞和眼罩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谵妄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ICU患者睡眠相关的文献,试验组给予耳塞和/或眼罩,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或仅给予常规护理,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3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 3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R)=0.52,95%CI(0.41,0.66),P<0.000 01〕。试验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均数差(MD)=-4.63,95%CI(-6.82,-2.43),P<0.000 1〕。试验组睡眠有效性评分高于对照组〔标准化均数差(SMD)=1.54,95%CI(0.48,2.61),P=0.005〕;试验组睡眠障碍评分高于对照组〔SMD=1.36,95%CI(0.55,2.17),P=0.001〕;两组睡眠补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25,95%CI(-0.34,2.83),P=0.12〕;两组睡眠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11,95%CI(-0.43,2.65),P=0.16〕;两组睡眠时长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76,1.31),P=1.00〕。结论 耳塞和眼罩可减少ICU患者谵妄发生,并改善其睡眠质量,但对睡眠时长的效果尚不明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吕阳,高世华,刘军,黄俊翰,陈海云,潘建科,何祥忠,何静雯
    2019, 22(32):  3962-39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098
    摘要 ( )   PDF for PC (1423KB) ( )  
    背景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端固定方式按照固定点和关节线的距离可将其分为远离关节面的间接悬吊固定和近关节面的交叉钉直接固定,目前对于股骨侧采用何种固定方式更加优越还没有共识。目的 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悬吊固定和交叉钉固定在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股骨侧固定方式的优劣。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以主题词联合自由词、关键词进行综合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12-01。选取试验组股骨侧固定方式为悬吊固定,对照组股骨侧固定方式为交叉钉固定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96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82例,对照组479例。采用英国牛津证据分级进行预评价:1b级证据7篇,2b级证据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年Lysholm评分、术后1年KT1000关节动度仪测量结果、术后2年KT1000关节动度仪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数差(MD)=-0.42,95%CI(-1.09,0.25),P=0.22;MD=-0.22,95%CI(-0.51,0.08),P=0.15;MD=0,95%CI(-0.36,0.36),P=1.00〕。两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正常级别、接近正常级别、异常级别、严重异常级别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0.93,95%CI(0.61,1.42),P=0.73;OR=0.91,95%CI(0.60,1.38),P=0.65;OR=1.35,95%CI(0.66,2.73),P=0.41;OR=4.05,95%CI(0.44,37.70),P=0.22〕。由于各研究间测量骨道增宽的方法和统计学结果不尽相同,故采用描述性分析。在有限的证据下得出:在骨道增宽程度中,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0,95%CI(0.39,1.64),P=0.55〕。以术后IKDC等级为例进行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均落在漏斗图中,且两侧相对均匀分布,说明发表偏倚可能性较低。结论 与交叉钉固定相比,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股骨端使用悬吊固定对骨道增宽程度影响更大,但在术后Lysholm评分、术后KT1000关节动度仪测量结果、术后IKDC等级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无差异。虽然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使用交叉钉固定能减少移植物在隧道内产生的滑移增宽,术后临床指标两者类似,临床上应综合各方面因素而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海东,张璐,周莹,王国立,武建辉
    2019, 22(32):  3969-39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61
    摘要 ( )   PDF for PC (1114KB) ( )  
    背景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蓬勃发展,一些搭载在智能手机上,具有地理定位功能的,专门服务于男男性接触者(MSM)的同志社交软件(App)也逐渐发展并在MSM中受到了很大的欢迎。频繁使用这些App可能更方便MSM寻找性伴,从而导致更多性行为。目的 本研究就MSM人群App的使用和性行为特征、性传播疾病(STI)的关系做一系统综述。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中关于MSM人群在智能手机上App的使用和性健康或性行为的关系,或MSM人群App用户和非App用户性行为特征、STI比较的研究,检索时间为2005—2017年。提取男性伴数量、群交性行为、无保护性行为及STI检测及确诊的相关数据。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21项研究。App用户过去12个月拥有5个以上男性伴的比例大于非App用户。过去6个月App用户有群交性行为者占10.9%~13.2%,高于非App用户(8.5%)。但也有研究显示App用户(8.8%)过去12个月有群交性行为的比例低于非App用户(10.3%)。过去6个月,App用户参与无保护性行为的比例占31.9%~50.5%,而非App用户为26.3%~35.6%。App用户既往STI检测率为29.9%~88.6%,非App用户为32.6%。App用户STI感染率为11.9%~51.1%,非App用户为23.2%。结论 较多地使用App可能对MSM人群的性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小娟,李燕,沙小兰,刘兰
    2019, 22(32):  3975-39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56
    摘要 ( )   PDF for PC (1305KB) ( )  
    背景 肺结核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银川市是西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之一,结核病的防治工作起步较晚。目的 分析2008—2018年银川市肺结核的流行特征,并预测发病趋势,为肺结核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对2008—2018年银川市肺结核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预测2019年1月—2020年6月肺结核的发病趋势。结果 2008—2018年银川市共报告肺结核9 518例,年均发病率为42.71/10万,整体呈下降趋势。男女发病率比为1.39∶1,男性肺结核发病率高于女性(49.34/10万与35.56/10万,χ2=25.86,P<0.00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最高(119.47/10万);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40.01%(3 808/9 518)〕。永宁县发病率最高(61.98/10万),灵武市最低(34.81/10万)。3、4月发病例数最多。ARIMA预测发现2019年1月—2020年6月银川市肺结核发病水平低于2018年,呈下降趋势。结论 2008—2018年银川市肺结核发病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农民是银川市肺结核防治工作重点,此外,应关注老年人的发病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纪林,张雪平
    2019, 22(32):  3980-39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76
    摘要 ( )   PDF for PC (1222KB) ( )  
    背景 梅毒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一期梅毒易合并和促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传播,可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传播的危险性增加3~5倍。近年来,我国梅毒报道病例数快速增长,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排序第3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目的 了解2007—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以梅毒为主的性传播疾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7年松江区报告和监测的梅毒病例资料,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共计报告梅毒8 546例,年均发病率为48.23/10万,其中一期、二期、隐性梅毒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4.14/10万、9.66/10万、24.33/10万。2007—2017年总体发病呈U型上升趋势,2016年为发病最高峰(68.17/10万),2007—2010年梅毒发病率年均下降了6.13/10万,2010—2017年年均增长5.64/10万。本组梅毒病例特点为:隐性梅毒占51.84%(4 430/8 546)、6~9月份为报告病例数高峰时段、以本地户籍〔57.65%(4 927/8 546)〕为主、男女性别比1∶1.06、20~59岁占梅毒病例的81.24%(6 943/8 546)。本市户籍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30∶1(特别是一期、二期梅毒性别比达1.73∶1);外省市户籍病例男性少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0.60∶1;女性感染较男性更为年轻化,20~49岁分别占74.75%(3 289/4 400)、56.82%(2 356/4 146)。男性一期梅毒〔35.50%(1 472/4 146)〕高于女性〔20.98%(923/4 400)〕,而女性二期梅毒〔20.02%(881/4 400)〕及隐性梅毒〔58.84%(2 589/4 400)〕高于男性〔19.83%(822/4 146)、44.40%(1 841/4 146)〕;一、二期梅毒本地病例以30~59岁〔59.06%(2 910/4 927)〕为主,外省市则以20~49岁〔85.24%(3 085/3 619)〕为主。结论 2007—2017年松江区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根据其特点,加强监测,规范梅毒的诊疗,加大性传播疾病防治宣传力度、提倡安全性行为,加强对女性及本市老年人口的筛查,控制梅毒的蔓延和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洪斌,宋洋,黄明光,曾秋涛,缪旭东,阮张涛
    2019, 22(32):  3985-39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433
    摘要 ( )   PDF for PC (1145KB) ( )  
    背景 肱骨近端骨折分为不稳定骨折与稳定骨折,目前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针对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仍存在争议,而锁定钢板治疗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案具有成角固定、肩袖损伤程度小以及可尽早康复锻炼等优势。目的 探讨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经锁定钢板治疗后的疗效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9例,经X线确诊,其中NeerⅡ型16例、NeerⅢ型16例、NeerⅣ型17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价患肢功能。结果 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NeerⅡ型,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NeerⅡ型和NeerⅢ型(P<0.05)。不同Neer分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eer分型与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呈正相关(r=0.894,P<0.001;r=0.783,P<0.001);与术后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431,P<0.001)。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在治疗NeerⅡ型、Ⅲ型、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时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临床上治疗建议考虑锁定钢板治疗,但损伤基础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术后的治疗及康复需根据损伤基础,提高肩关节优良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俞婷,薛敏敏,陈兴华,谢珉宁,陈磊,胡春兰
    2019, 22(32):  3990-39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55
    摘要 ( )   PDF for PC (1130KB) ( )  
    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小儿食用配方奶、挑食从而造成大便秘结引发肛裂。临床发现小儿肛裂就诊率逐渐上升,然而国内外针对小儿肛裂的研究及文献报道甚少,家属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就诊科室不明确,导致该疾病常被忽视。目的 观察蜂蜜外涂治疗小儿肛裂的临床疗效,分析相关疗效指标,探讨该方法的简便性与有效性,为小儿肛裂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案。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肛肠门诊就诊以及在金山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漕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并发现患有肛裂的患儿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饮食调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晚用棉签蘸取蜂蜜外涂裂口。干预时间为2周。干预前后评价便血、疼痛评分及裂口愈合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第7、14天便血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第7天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4天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治疗组裂口愈合率为8.6%(6/70),高于对照组的0(χ2=4.353,P=0.037)。治疗第14天,治疗组裂口愈合率为68.6%(48/70),高于对照组的34.3%(24/70)(χ2=16.471,P<0.001)。结论 蜂蜜外涂治疗小儿肛裂引起的出血、疼痛及裂口愈合方面疗效显著,充分发挥“简、便、效、廉”的中医药治疗特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森,赵华新,王朝昕,葛许华,陆媛,金花,薄小杰,张含之,马乐,潘莹,于德华
    2019, 22(32):  3993-39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69
    摘要 ( )   PDF for PC (1110KB) ( )  
    背景 恶性肿瘤骨转移是中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临床上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三阶梯镇痛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导致成瘾、便秘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目的 评估华蟾素胶囊和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由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和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各个临床科室收治的经病理学、影像学确诊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298例,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147例,对照组151例。观察组予以华蟾素胶囊和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安慰剂和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7、14、30天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24 h艾司唑仑用量、生存质量评分,治疗第7天评价疼痛缓解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第7、14、30天,观察组VAS均低于对照组,艾司唑仑用量均小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2.1%(106/147),高于对照组的49.7%(75/151)(χ2=15.729,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18/147),对照组为11.9%(18/15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2)。两组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华蟾素胶囊和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癌痛,较单纯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有更好的止痛效果,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杜伟斌,鲍关爱,沈福祥,胡华辉,陈荣良,全仁夫
    2019, 22(32):  3997-40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078
    摘要 ( )   PDF for PC (1122KB) ( )  
    背景 中重度癌痛已成为癌症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尽管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对中重度癌痛效果明显,但仍有40%~60%的癌痛患者得不到充分控制。而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辅助药物治疗癌痛的方式已逐渐被学者认可。目的 探讨TENS对阿片类药物镇痛不全的骨转移癌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5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骨转移癌痛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阿片类药物组(24例)和联合治疗组(24例),分别采用单纯阿片类药物和TENS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采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评估疼痛程度,记录24 h等效吗啡用量、24 h暴发痛发作次数及药物不良反应,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联合治疗组治疗2周、4周后最剧烈疼痛、平均疼痛、目前疼痛评分低于阿片类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2周、4周后最剧烈疼痛、平均疼痛、目前疼痛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2周、4周后等效吗啡用量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同期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等效吗啡用量低于阿片类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2周、4周后暴发痛发作次数少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同期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暴发痛发作次数少于阿片类药物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头晕、瘙痒等,没有出现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恶心呕吐、便秘发生率低于阿片类药物组(P<0.05)。结论 TENS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能有效减轻骨转移癌痛,并可减缓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用量进程,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对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赛福丁·柯尤木,王斌,唐勇
    2019, 22(32):  4002-40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096
    摘要 ( )   PDF for PC (1137KB) ( )  
    背景 随着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对新生血管有明显依赖,肿瘤血管生成是致癌重要原因之一,阿帕替尼作为我国研制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靶向药物,也是全球首个晚期胃癌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目的 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42例,根据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对患者给予不同剂量阿帕替尼单药和联合替吉奥治疗。随访至2017-01-01,观察记录患者用药期间的疗效、相关毒副作用及总生存率。结果 截至2017-01-01,31例(73.8%)患者死亡,11例(26.2%)患者存活。生存时间为5.53〔95%CI(4.20,6.86)〕个月。42例患者在靶向治疗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恶心呕吐16例(38.1%),乏力16例(38.1%),血压升高8例(19.0%),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8例(19.0%),转氨酶升高4例(9.5%),其他11例(26.2%)。通过适量降低阿帕替尼服用剂量,合理降压药物对症后,患者乏力、高血压等症状有所改善,尚可继续耐受治疗。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疗效可,但仍有待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丹,张昀,周宝桐,关鸿志,曾学军
    2019, 22(32):  4006-40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67
    摘要 ( )   PDF for PC (1510KB) ( )  
    为增加临床医师对感染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认识,现报道1例结核性脑膜炎继发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诊治情况。经多学科讨论考虑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继发抗NMDA受体脑炎可能,规范性抗结核治疗同时,在抗NMDA受体脑炎前驱期积极予人免疫球蛋白及甲泼尼龙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抗NMDA受体脑炎病程得以控制在前驱期。本例为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合并症多,病情变化迅速,诊治曲折,获益于多学科合作的诊疗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瑞欧,周凯,曹黎明,刘浩,单鸣凤
    2019, 22(32):  4011-40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41
    摘要 ( )   PDF for PC (1148KB) ( )  
    目的 探讨儿童蜱虫叮咬后的继发危害、处理及预防。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对2018-07-06、2018-07-1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蜱虫叮咬致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处理等)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儿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岁7个月、5岁3个月、15岁6个月;病程中均有发热,体温最高均超过38.5 ℃。患儿1经外科清除蜱虫,同时局部行清创缝合,治疗效果最好,病程最短,费用最少。患儿2和患儿3为姐弟俩,均未找到明确蜱虫叮咬部位,均因“发热”就诊,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检验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中弟弟常规对症治疗后好转,姐姐病情较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和丙种球蛋白2 g/kg后好转。结论 蜱虫叮咬后及时有效清除虫体效果好,对找不到叮咬部位者,如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应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血液,尽早明确病因,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韩广弢,李皓桓,蔡伟松,张宇标
    2019, 22(32):  4015-40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78
    摘要 ( )   PDF for PC (1151KB) ( )  
    研究指出,骨关节炎不仅受衰老影响,还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一个危险因素可能是体内高胆固醇水平。尽管研究已经明确高胆固醇会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其在肌肉骨骼疾病,尤其是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将讨论高胆固醇如何影响骨关节炎,并介绍通过哪些分子机制对其产生影响。这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对骨关节炎的防治及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代火祥,张欣,申军,黄丽红
    2019, 22(32):  4020-40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050
    摘要 ( )   PDF for PC (1147KB) ( )  
    传统上,脂肪组织在肥胖和饮食相关代谢紊乱研究中被视为一种内分泌器官,然而,随着研究揭示白色脂肪组织作为能量储存、脂质代谢位点和脂肪因子分泌者发挥作用,脂肪组织已被认为是年轻肥胖和老年肥胖代谢健康的重要器官。在衰老研究的领域内,抗衰老药senolytics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清除衰老细胞能减少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更有意思的是,抗衰老研究显示,这些衰老细胞,特别是p16(Ink4a)阳性衰老细胞可在脂肪组织、骨骼肌和眼睛中积累。暗示脂肪组织在衰老中的重要性,并拓宽了衰老细胞跨越免疫和非免疫细胞途径影响机体寿命和健康的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钱会杰,韩树峰,贾二龙
    2019, 22(32):  4027-40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25
    摘要 ( )   PDF for PC (2857KB) ( )  
    跟舟联合是跟骨与舟骨之间形成的畸形连接,主要有骨、软骨、纤维性联合3种存在形式。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跟舟联合是由于胚胎期间质细胞分化失败的结果。普通X线后足45°斜位片有利于跟舟联合的诊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对跟舟联合的性质鉴别有重大价值。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短腿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可有效缓解跟舟联合症状,而保守治疗失败患者可经传统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治疗。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跟舟联合的病因学、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以增强临床医师对跟舟联合的认识,提高诊断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