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刊文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5-05-20
    上一期   
    指南·共识·解读
    尹营营, 赵宽, 王彩莲, 汤立晨, 何红波, 刘向欣, 潘昱, 杨海龙, 杨阳, 周波, 谢可, 林铮, 喻林珍, 骆艳丽, 陆峥, 王小平, 任涛, 邹韶红, 魏镜, 冯威, 袁勇贵
    2025, 28(15):  1809-18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19KB) ( )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相关心身症状的临床管理建议,结合相关文献,整合实用管理工具,全面回答了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医患沟通、诊断评估、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如何建立医-护-患-家属同盟等重要问题,旨在提高非精神专科医生对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识别、转诊,并在精神心理科及其他多学科团队的互助下有效沟通、开展治疗及管理心身症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章琪, 和申, 李华
    2025, 28(15):  1823-18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6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95KB) ( )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于2022年在JAMA发布了《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USPSTF声明),并发布了最新证据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建议对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抑郁症筛查。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USPSTF声明目前无法确定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利弊。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USPSTF声明的内容进行解读,从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概念、危险因素、筛查工具、早期筛查的利弊、治疗和干预及USPSTF声明对初级保健医护人员的指导价值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为医护人员对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绳菁煜, 刘凡凡, 马梅, 田霖, 刘雨桐, 刘凤敏, 高杉, 于春泉
    2025, 28(15):  1831-18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5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26KB) ( )  
    背景

    血尿素氮(BUN)与血清白蛋白(ALB)比值(BAR)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被认为与多种心肺系统疾病的不良结局相关,但冠心病(CHD)患者的BAR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CHD患者BAR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9年9月天津市6家医院住院的CHD患者入院数据。BAR通过BUN/ALB计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HD患者BAR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斑块数量和斑块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行进一步分析。绘制BAR诊断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共纳入10 808例CHD患者数据。其中8 158例患有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为75.5%。将10 808例CHD患者数据按BAR的四分位数(Q1、Q2、Q3、Q4)分为4组。Q1组BAR≤-0.395 4,-0.395 4<Q2组BAR≤-0.158 7,-0.158 7<Q3组BAR≤0.132 4,Q4组BAR>0.132 4。与Q1组相比,经过多变量调整后,Q4组的BAR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最强(OR=1.512,95%CI=1.273~1.795,P<0.001)。CHD患者BAR诊断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的AUC为0.612(95%CI=0.600~0.624)。女性群体中BAR水平与斑块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OR=1.583,95%CI=1.260~1.989,P<0.001),老年群体中BAR与斑块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OR=1.810,95%CI=1.459~2.246,P<0.001)。且BAR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不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影响。

    结论

    高水平的BAR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且在女性、中老年人群中更显著。BAR升高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CH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从而避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欣, 朱晴, 李南方
    2025, 28(15):  1840-18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52KB) ( )  
    背景

    目前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和流行率仍较高。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共存,并共同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脂质蓄积指数(LAPI)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代谢异常的新指标,与CKD的关系有待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LAPI与CKD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9年5月收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的2 033例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LAPI,按LAPI四分位数将人群资料分为四组,Q1组(LAPI≤44.03,n=509),Q2组(44.03<LAPI≤64.68,n=508),Q3组(64.68<LAPI≤98.90,n=508),Q4组(LAPI>98.90,n=508),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CKD。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LAPI水平的CKD的累积发生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LAPI与CKD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拟合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探索LAPI与CKD的效应关系。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验LAPI与CKD关系的稳定性。

    结果

    4组年龄、性别、BMI、腰围、心率、舒张压、吸烟、饮酒、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服用钙离子拮抗剂、降糖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随着LAPI水平升高,Q1~Q4组CKD累积风险升高(χ2=14.4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PI每增加1个标准差,CKD的风险比例升高12.5%(HR=1.125,95%CI=1.035~1.223,P=0.005);Q4组较Q1组CKD的风险比例升高了54.9%(HR=1.549,95%CI=1.129~2.125,P=0.007)。限制性样条回归曲线结果显示,LAPI>65.59为CKD的危险因素(P=0.007)。交互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LAPI与发生CKD风险的关系仍然稳定。

    结论

    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中,早期较高的LAPI会增加CKD的发生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聂媛媛, 方达, 徐浩, 杨东辉, 毕艳, 顾天伟
    2025, 28(15):  1847-18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3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9KB) ( )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之间相互影响,两者并存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CVD)及肝纤维化等不良结局风险。因此有必要对T2DM患者,特别是伴有多种心脏代谢风险的患者,进行MAFLD筛查和肝纤维化风险分层。

    目的

    探讨不同肝纤维化风险的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VD风险。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2023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 42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肝脏瞬时弹性扫描仪检查。参考202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建议,根据肝纤维化4指数(FIB4)与肝脏硬度值(LSM)将患者分为3组:肝纤维化低风险组(1 235例)、肝纤维化中风险组(110例)和肝纤维化高风险组(80例)。比较各组之间临床特征,利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评估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进一步将不同肝纤维化风险患者根据CVD风险分层进一步分为4组:心肝低危组(214例)、心高肝低危组(1 021例)、心肝高危组(178例)和心低肝高危组(12例),比较前3组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

    纳入1 425例T2DM患者中有5.6%属于肝纤维化高风险患者。肝纤维化高风险组患者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胆红素(DBIL)、糖化血红蛋白(HbA1c)、脂肪衰减参数(UAP)、LSM、FIB4、肌肉质量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降脂治疗高于肝纤维化低风险组,血小板计数(P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低于肝纤维化低风险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于肝纤维化低风险组和肝纤维化中风险组(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bA1c>9%、肝酶异常以及合并肌肉质量减少的T2DM患者肝纤维化风险更高(P<0.05)。不同肝纤维化风险患者CVD风险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随着肝纤维化风险的增加,CVD高风险的发生率逐渐增加(χ2趋势=35.900,P<0.001)。心肝高危组患者的年龄、AST、DBIL、UAP、LSM、FIB4、FRS、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降脂治疗高于心肝低危组和心高肝低危组,PLT低于心肝低危组和心高肝低危组(P<0.05)。

    结论

    T2DM患者是发生肝纤维化及CVD的高风险人群,其中高龄、血糖控制不佳、合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肝酶异常、肝脏脂质沉积增加或肌肉质量减少会增加CVD和肝纤维化风险,应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早期监测与预防管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朱荣芳, 靳晶晶, 梁向楠, 钱玥彤, 耿同会, 白亚玲, 徐金升
    2025, 28(15):  1855-18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4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98KB) ( )  
    背景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心血管事件的生物标志物,MPV已被确定为心肌梗死、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MPV是否是M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事件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MPV水平与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0-09-01—15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患者343例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09-15,终点事件为出现血管通路事件(动静脉内瘘狭窄或血栓)或患者出现死亡。根据纳入患者MPV值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Q1组(MPV:6.1~8.1 fL),Q2组(MPV:8.2~8.8 fL),Q3组(MPV:8.9~9.6 fL),Q4组(MPV:9.7~14.1 fL)。比较4组MHD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动静脉内瘘血栓及狭窄的发病率等相关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使用多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MPV与血管通路事件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根据分层特征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343例MHD患者中60(17.5%)例患者出现血管通路事件,Q4、Q3、Q2、Q1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3.7%(29/86)、17.8%(16/90)、12.2%(10/82)、5.9%(1/8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4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91,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MPV水平升高仍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HR=1.59,95%CI=1.28~1.97,P<0.001),且随着MPV水平升高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P趋势<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糖尿病分组,其他各亚组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5)。

    结论

    MPV水平升高可能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预测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的风险提供了参考指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柠, 樊世明, 任明, 沈有录, 马艳梅, 窦小红, 普措, 鲁星琴, 黄强, 薛睿, 王福彦, 林莹, 张吉辉, 田辉珍, 韩萍, 韩玉娟, 韩淑萍, 刘青灵, 卢天龙, 芦永良, 鄂维建
    2025, 28(15):  1862-18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9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444KB) ( )  
    背景

    随着高海拔地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及高血压发病率的增加,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血压、氧化应激水平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探讨其相关性或许可为高海拔地区H型高血压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目的

    分析海拔对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血压、Hcy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探讨Hcy水平与血压、氧化应激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3年7月—2024年7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玉树地区(海拔3 800~4 200 m)高血压患者60例(高海拔高血压组)、健康受试者30例(高海拔健康组);纳入西宁地区(海拔2 260 m)高血压患者60例(低海拔高血压组)、健康受试者30例(低海拔健康组)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检测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Hcy、血压、血清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各组受试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服药史、高血压家族史、民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海拔高血压组Hcy、收缩压(SBP)、舒张压(DBP)、GSSG高于高海拔健康组、低海拔高血压组,NO、SOD低于高海拔健康组、低海拔高血压组(P<0.05);高海拔健康组SBP、DBP、GSSG高于低海拔健康组,SOD低于低海拔健康组(P<0.05);低海拔高血压组Hcy、SBP、DBP、GSSG高于低海拔健康组,SOD低于低海拔健康组(P<0.05)。不同海拔地区高血压组受试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A1298C、蛋氨酸合酶还原酶(MTRR)A66G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海拔地区健康组受试者MTHFR C677T、MTHFR A1298C、MTRR A66G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高血压患者MTHFR C677T位点中CC基因型56例(46.67%),CT基因型43例(35.83%),TT基因型21例(17.5%),MTHFR A1298C位点中AA基因型62例(51.67%)、AC基因型51例(42.50%)、CC基因型7例(5.83%),MTRR A66G位点中AA基因型62例(51.67%)、AG基因型48例(40.00%)、GG基因型10例(8.33%)。MTHFR C677T位点中TT基因型Hcy、SBP、NO、SOD水平高于CT基因型和CC基因型,GSSG低于CT基因型和CC基因型,CT基因型Hcy、SBP、NO、SOD水平高于CC基因型,GSSG低于CC基因型(P<0.05);MTHFR A1298C位点中CC基因型Hcy水平、HHcy比例高于AC基因型和AA基因型,AC基因型Hcy水平、HHcy比例高于AA基因型(P<0.05);MTRR A66G位点中GG基因型Hcy、NO、HHcy比例高于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CT基因型Hcy、NO、HHcy比例高于CC基因型(P<0.05)。HHcy患者DBP、GSSG高于非HHcy血症患者,NO、SOD低于非HHcy患者。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受试者Hcy与DBP、GSSG水平呈正相关,与NO、SOD水平呈负相关,NO与DBP水平呈负相关(P<0.05)。

    结论

    高海拔地区高血压患者血压相较于低海拔地区高血压患者更高,氧化应激水平更高,但MTHFR C677T基因分型趋向于正常型,导致Hcy升高的突变型比例较低,与传统观点存在一定的偏差,关于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Hcy、血压水平的关系尚不明确,未来仍需更多探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伊静, 许琪, 刘忠典, 覃玲巧, 陈淑萍, 唐薇婷, 钟秋安
    2025, 28(15):  1871-18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5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85KB) ( )  
    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病主要的病理基础,以血管内皮炎症为主要特征,因而靶向炎症相关机制是防治AS的关键。

    目的

    研究己糖胺生物合成通路(HBP)对黏附分子的影响及其在血管内皮炎症中的调控作用。

    方法

    2022年8—12月,将24只SPF级C57BL/6雌性小鼠按体质量以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6-重氮-5-氧代-L-正亮氨酸(DON)组、高脂饮食(HFD)组、HFD+DON组。各组小鼠给予相应干预措施15周后,收集小鼠的血清及主动脉组织。使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干预前后小鼠的血脂水平,采用HE染色法检测主动脉根部的病理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水平。

    结果

    干预15周后,与对照组相比,HFD组LDL-C、TC水平显著性上升,而HDL-C显著降低(P<0.05);HFD组与HFD+DON组之间的血脂水平无变化(P>0.05)。HE染色结果显示,HFD组血管内膜增厚,血管平滑肌形态异常,结构紊乱,并可见大量的泡沫细胞。HFD+DON组的小鼠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内皮细胞层连续,泡沫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间隙基本正常。免疫荧光染色、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均显示,与HFD组相比,HFD+DON组的ICAM-1、VCAM-1蛋白表达下调。

    结论

    抑制HBP具有下调黏附分子ICAM-1、VCAM-1表达,改善血管内皮炎症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专病研究·心肌梗死
    曹干, 邓毅凡, 何胜虎, 张晶
    2025, 28(15):  1878-18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6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26KB) ( )  
    背景

    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虽已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接受了规范的二级预防用药,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乳酸脱氢酶(LDH)与白蛋白(ALB)比值(LAR)作为预后标志物,在肿瘤及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预测中具有良好效能,但LAR与STEMI相关的研究尚少,且对急性STEMI行PCI术后患者发生MACEs的预测价值有待研究。

    目的

    探讨LAR与STEMI行急诊PCI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3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资料和入院时首次空腹的生化检验数据,通过电话、门诊、问卷调查、再入院等方式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限为1年,随访终点事件为出现MACEs。随访结束后依据是否发生MACEs将患者分为MACEs组(n=76)和非MACEs组(n=29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患者发生MACEs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AR预测患者发生MACEs的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患者随访过程中累积生存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MACEs组和非MACEs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MACEs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DH、LAR、Gensini评分高于非MACE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MACEs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升高(HR=1.001,95%CI=1.000~1.002,P=0.007)、Gensini评分升高(HR=1.014,95%CI=1.006~1.022,P<0.001)、LAR升高(HR=1.067,95%CI=1.045~1.090,P<0.001)为患者发生MACEs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LAR预测急性STEMI患者行PCI术后发生MACEs的AUC为0.804(95%CI=0.747~0.861,P=0.001),最佳截断值为22.58。将研究人群以ROC曲线计算所取得的最佳截断值为界,分为高LAR组和低LAR组,绘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低LAR组累积生存率高于高LAR组(P=0.01)。

    结论

    LAR水平与急性STEMI行PCI术后患者发生MACEs具有相关性,LAR值越高,其发生MACEs的风险越高,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邓毅凡, 何胜虎, 张晶, 朱莉
    2025, 28(15):  1884-18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65KB) ( )  
    背景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

    目的

    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筛选关于SGLT2i应用于AMI患者PCI术后的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项研究,共计16 643例AMI患者。相较于PCI术后常规的二级预防,SGLT2i的加用不能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OR=0.88,95%CI=0.61~1.29,P=0.052)、心源性死亡率(OR=1.04,95%CI=0.83~1.30,P=0.735)、全因再入院率(OR=1.00,95%CI=0.91~1.14,P=0.952)和患者二次血运重建的发生(OR=0.87,95%CI=0.58~1.30,P=0.486),但可以有效降低AMI患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OR=0.71,95%CI=0.60~0.83,P<0.01),并且不增加重度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OR=0.99,95%CI=0.91~1.09,P=0.903)。

    结论

    加用SGLT2i可安全、有效地降低A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对于其他MACEs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佐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沁瑜, 邓毅凡, 何胜虎, 张晶
    2025, 28(15):  1891-18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6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78KB) ( )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增多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相关,然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相关性研究较少。

    目的

    探究NLR、MHR及两者联合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CIN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9—2022年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接受急诊PCI的437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患者术后是否发生CIN,分成CIN组(65例)和非CIN组(3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NLR和MHR的数值,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LR、MHR及两者联合对CIN发生的预测效能。

    结果

    CIN组患者2型糖尿病史、利尿剂使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空腹血糖、NLR、MHR水平高于非CIN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低于非CI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史(OR=1.997,95%CI=1.063~3.751,P=0.032)、单核细胞计数(OR=2.372,95%CI=1.060~5.310,P=0.036)、NLR(OR=1.311,95%CI=1.171~1.468,P<0.001)、MHR(OR=7.075,95%CI=1.893~26.439,P=0.004)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AUC分别为0.733(95%CI=0.669~0.796,P<0.001)、0.706(95%CI=0.633~0.779,P<0.001)、0.796(95%CI=0.740~0.852,P<0.001);灵敏度分别为66.2%、60.0%、69.2%;特异度分别为71.8%、75.3%、73.1%。

    结论

    2型糖尿病史、单核细胞计数、NLR、MHR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NLR、MHR及两者联合均可作为有效识别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晓韩, 朱铁英, 彭楠, 高恒波, 田英平, 姚冬奇
    2025, 28(15):  1898-19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1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5KB) ( )  
    背景

    临床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医院不具备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条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行PCI难度大,而心肺复苏(CPR)是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证。AMI心脏骤停患者是否需要溶栓仍存在争议。

    目的

    探讨AMI心脏骤停患者CPR后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的临床应用效果、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宁晋县医院、石家庄新乐市人民医院、唐山丰润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AMI心脏骤停行CPR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非溶栓治疗组(17例)和溶栓治疗组(100例)。非溶栓治疗组给予呼吸循环支持、抗凝、扩血管、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等对症综合治疗,溶栓治疗组在非溶栓治疗组的治疗基础上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溶栓治疗均在时间窗内进行,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

    非溶栓治疗组中17例患者均抢救无效死亡。溶栓治疗组患者死亡15例(15.0%),存活85例(85.0%)。85例存活住院患者中,17例未行PCI治疗或行强化CT检查,药物治疗后出院;19例行PCI,经影像学检查患者冠状动脉管腔内未发现血栓或血管闭塞,故未置入支架;46例患者行PCI检查发现患者血管管腔明显狭窄,置入支架扩张血管。溶栓治疗组中出现溶栓并发症者共3例,均为牙龈出血,未见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

    AMI患者CPR后静脉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较未溶栓者预后良好,对于无开展PCI条件的医院,静脉溶栓仍是AMI心脏骤停患者CPR后的优选治疗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重点人群研究·儿童青少年
    刘丽, 胡冉, 康国栋, 张磊, 汪志国
    2025, 28(15):  1903-19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4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0KB) ( )  
    背景

    儿童肺炎给全球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接种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是预防肺炎链球菌性疾病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措施,而目前关于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在儿童中的覆盖情况较为缺乏。

    目的

    对江苏省2017—2022年出生儿童PCV13接种情况进行分析,以发现不同情况下覆盖水平的差异及原因分析,为后续提高PCV13接种率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江苏省预防接种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江苏省出生儿童的基本信息以及接种PCV13信息(截至2023-12-31),包括出生日期、性别、户籍属性、接种日期、接种剂次等基本信息,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7—2022年江苏省接种信息系统共登记出生儿童4 537 123名,其中784 220名儿童共接种2 406 974剂次PCV13,接种率为17.28%。在江苏省进行首剂接种的有697 698名,首剂接种年龄<2月龄82 503名(11.83%)、2~6月龄511 273名(73.28%)、7~11月龄26 106名(3.74%)、12~24月龄38 530名(5.52%)、2~5岁39 286名(5.63%)。常住儿童1、2、3、4剂次接种率(16.11%、14.71%、13.43%、11.50%)高于流动儿童(13.87%、12.70%、11.42%、9.52%)(P<0.05)。地区分布上,各剂次接种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苏南、苏中、苏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上,男童与女童第1剂次、第2剂次接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第3剂次、第4剂次接种率均低于女童(P<0.05)。2017—2022年出生儿童中,第1、2、3、4剂次接种率随着出生年份逐年增高(P<0.05)。不同户籍、性别、出生年份以及地区儿童PCV13首剂接种均以2~6月龄儿童占比最高,不同户籍、性别、出生年份、地区儿童PCV13首剂接种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江苏省儿童PCV13接种率为17.28%,处于较低水平,首剂接种年龄以2~6月龄占比最高,各剂次接种率随着出生年份逐年增高,为提高PCV13在目标人群中的覆盖水平,建议将PCV13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秦煜玲, 朱琳, 程国栋, 谢维俊
    2025, 28(15):  1908-19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93KB) ( )  
    背景

    目前,中国肥胖青少年数量急剧增加,青春期肥胖不仅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还是成年期冠心病死亡的危险因素。脂代谢灵活性被视为衡量机体代谢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证实心肺耐力与脂代谢灵活性相关,但缺少在不同代谢表型肥胖青少年中的研究。

    目的

    探究心肺耐力在代谢异常型肥胖(MUO)青少年和代谢健康型肥胖(MHO)青少年中与脂代谢灵活性的关系。

    方法

    选取参与2022—2023年深圳减肥夏令营的肥胖青少年91名,按照《中国儿童代谢健康型肥胖定义与筛查专家共识》标准划分为MUO组35人,MHO组56人。使用气体代谢分析仪与心率表采集受试者静息代谢测试、递增负荷跑台测试的气体代谢数据和心率数据;根据心率-摄氧量关系推算最大摄氧量(VO2max);通过三阶数多项式拟合曲线求得最大脂肪氧化速率(MFO)或与之对应的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反映脂代谢灵活性。使用线性回归分析VO2max与MFO和FATmax的关系。

    结果

    两组肥胖青少年总体MFO为(5.54±1.37)mg·min-1·kg-1,FATmax为(4.19±0.87)MET。MUO组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水平高于MHO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MHO组(P<0.05)。调整前,MUO组的MFO低于MHO组(P<0.05);调整VO2max后,两组肥胖青少年MF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前、调整VO2max后,两组肥胖青少年FAT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B=0.077,95%CI=0.011~0.144,P=0.023)及MHO组(B=0.105,95%CI=0.027~0.182,P=0.009)肥胖青少年的VO2max与MFO呈正相关;MHO组(B=0.057,95%CI=0.003~0.111,P=0.041)肥胖青少年的VO2max与FATmax呈正相关;MUO组肥胖青少年的VO2max与MFO和FATmax并无线性关系(P>0.05)。

    结论

    MUO青少年的MFO低于MHO青少年;跑步运动时,不同代谢表型肥胖青少年在(4.19±0.87)MET强度即可达到MFO。心肺耐力是影响MHO青少年脂代谢灵活性的关键因素,MUO青少年可能需转变为MHO青少年,促进脂代谢灵活性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流行病学研究
    令垚, 张文滨, 王仕鸿, 陈永泽, 董文娇, 邓星妤, 丁元林
    2025, 28(15):  1914-19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8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15KB) ( )  
    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和护理需要长期投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进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能为相关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目的

    了解1990—2021年中国RA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预测2022—2042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

    方法

    提取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1990—2021年有关RA的DALYs、发病和患病等疾病负担指标,采用SPSS 27.0分别计算变化率和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2022—2042年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进行预测。

    结果

    2021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为17.38/10万、334.25/10万、58.61/10万,较1990年分别增长了59.89%、92.61%、71.07%;1990—2021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均呈现上升趋势,EAPC分别为1.61%、2.33%、2.02%(P<0.05)。2021年中国女性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为22.55/10万、460.19/10万、78.25/10万,男性分别为12.45/10万、214.09/10万、39.87/10万。2021年中国RA的发病率在75~79岁达最高值(34.37/10万),患病率在≥80岁达最高值(836.13/10万),DALYs率在≥80岁达最高值(223.81/10万)。ARIMA模型结果显示,预计到2042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DALYs率分别为20.26/10万、468.60/10万、82.09/10万,较2022年分别上升了15.57%、37.94%和37.90%,且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RA的疾病负担增长趋势明显,具有年龄和性别差异。预计到2042年,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将持续上升。提示相关部门应针对老年人、绝经期女性等重点人群实施相应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欣, 罗莎, 王红苹, 徐含青
    2025, 28(15):  1923-19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9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29KB) ( )  
    背景

    目前关于中国10~24岁年轻人(简称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的系统研究有限。

    目的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探究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情况,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时间模式下的变化情况。

    方法

    从2021年GBD(简称GBD 2021)中提取1990—2021年偏头痛相关数据,选取患病率、发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作为评估偏头痛疾病负担的指标。采用变化率及年均变化百分比(EAPC)评估1990—2021年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结果

    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2 763.8万人(95%UI=2 145.5~3 505.2)、发病例数349.8万人(95%UI=273.5~427.5)、DALYs为103.0万人年(95%UI=9.2~249.6),均约占全球年轻人偏头痛总数的1/11,占中等社会发展指数(Middle SDI)地区年轻人偏头痛总数的30%左右。但患病率、发病率、DALYs率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Middle SDI地区的水平;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为11 809.0/10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 108.1/10万,同时也低于Middle SDI地区的16 455.8/10万。1990—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均呈上升趋势,患病率从1990年的11 556.5(95%UI=9 120.2~14 491.3)/10万上升到2021年的11 809.0(95%UI=9 167.3~14 976.8)/10万,EAPC为0.28(95%CI=0.15~0.40),发病率从1990年的1 379.5(95%UI=1 075.3~1 708.2)/10万上升到2021年的1 494.6(95%UI=1 168.5~1 826.5)/10万,EAPC为0.17(95%CI=0.10~0.24),DALYs率从1990年的430.9(95%UI=42.0~1 033.0)/10万上升到2021年的440.2(95%UI=39.4~1 066.6)/10万,EAPC为0.29(95%CI=0.16~0.42)。与1990年相比,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和DALYs均减少约1/3。此外,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其中10~14岁年龄组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上升趋势较明显,EAPC分别为0.28(95%CI=0.24~0.33)、0.27(95%CI=0.22~0.33)和0.29(95%CI=0.25~0.34)。中国年轻人女性偏头痛负担高于男性。2021年中国女性在10~14岁、15~19岁、20~24岁以及整个10~24岁年龄段中,女性的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约是男性的1.7倍。

    结论

    整体来说,2021年较1990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和DALYs均减少约1/3。但从过去32年的整体趋势看,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均呈上升趋势。性别方面,各年龄段女性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均高于男性。年龄方面,尽管目前中国10~14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偏头痛负担相对较轻,但其疾病负担增长速度最快。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隋鸿平, 李婷婷, 姜桐桐, 夏云龙, 史铁英
    2025, 28(15):  1932-19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7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46KB) ( )  

    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类药物逐渐增多且应用广泛,其诱发的高血压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诱发高血压难以被及时诊断且未受控制的高血压疏于管理,因此,积极的血压管理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总结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及其相关高血压的现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血压管理策略,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重视,并为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患者提供血压管理策略,以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和心血管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