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指南·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
    2025, 28(11):  1289-13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8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71KB) ( )  

    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同时存在时称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COMISA)。COMISA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6%~19.3%,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质量差、睡眠中打鼾伴呼吸暂停、醒后不解乏、日间思睡、疲劳、注意力减退、记忆力受损、情绪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可导致多系统不良结局,增加全因死亡率。因此,对COMISA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组织国内部分睡眠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COMISA诊疗实践的现状,通过文献证据回顾,经广泛讨论后形成。本指南从流行病学、病因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评估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为COMIS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依据,以指导临床实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专题研究·慢性病共病
    魏萱, 王宁, 魏颖, 陈麒麟, 赵洋
    2025, 28(11):  1303-13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79KB) ( )  
    背景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庞大,然而目前关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在2020年开展的第五轮全国调查数据,共筛选出12 551例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抑郁量表(CES-D)测定研究对象的抑郁状况,并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主要因素。

    结果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有抑郁症状的占40.7%(5 111/12 5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OR=0.613,95%CI=0.553~0.680)、年龄(65~<75岁:OR=0.862,95%CI=0.769~0.965;≥75岁:OR=0.604,95%CI=0.510~0.716)、是否有配偶/伴侣共同生活(有:OR=0.730,95%CI=0.648~0.822)、居住地(农村:OR=1.515,95%CI=1.387~1.654)、文化程度(初中:OR=0.727,95%CI=0.657~0.805;高中及以上:OR=0.561,95%CI=0.488~0.646)、社交情况(1项:OR=0.870,95%CI=0.793~0.956;≥2项:OR=0.866,95%CI=0.779~0.963)、子女关系满意度(满意:OR=0.266,95%CI=0.218~0.324)、吸烟(OR=1.131,95%CI=1.014~1.263)、饮酒(OR=0.873,95%CI=0.795~0.959)、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39,95%CI=0.493~0.590;≥8 h:OR=0.443,95%CI=0.396~0.495)、躯体生活自理能力(BADL)(受损:OR=1.875,95%CI=1.692~2.077)、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受损:OR=2.251,95%CI=2.030~2.496)、慢性病患病数量(2种:OR=1.202,95%CI=1.076~1.342;3种:OR=1.452,95%CI=1.289~1.636;≥4种:OR=1.954,95%CI=1.749~2.183)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0.7%,情况不容乐观,其抑郁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医疗卫生机构及政策制定者等应关注其心理健康,从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进行改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高敏, 李晓娜, 时永利, 李子源, 董平, 丰志强, 马东平, 尹文强, 陈钟鸣
    2025, 28(11):  1309-13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67KB) ( )   PDF for mobile (472KB) ( 6 )  
    背景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规模不断扩大,用药依从性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结局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大多分析了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对提升用药依从性的效果,但从用药体验角度分析对用药依从性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体验和用药依从性现状,探讨用药体验多个维度对用药依从性产生的影响,就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提出对策。

    方法

    2023年9—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山东省内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抽取3个地级市共2 432位居民,再依据纳入标准筛选出60岁以上且长期服药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使用课题组研制的慢性病患者用药体验量表调查患者用药体验状况,量表包含7个维度28个条目,采用中文版4条目服药依从性问卷调查患者用药依从性状况。描述患者的用药体验与用药依从性现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患者用药依从性产生重要影响的用药体验维度。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432份,回收问卷2 415份,剔除问卷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共有1 544例样本纳入本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体验均分为(4.31±0.39)分,药物的生活影响维度均分最高,为(4.72±0.58)分;方便性维度均分最低,为(3.86±0.49)分。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平均分为(3.48±0.62)分,筛查出依从性差的患者698例(45.2%),其服药不依从最主要的表现是"忘记服药",占比77.1%(538/698)。女性、患慢性病数量2种及以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得分与男性、患1种慢性病患者相比较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β=-0.056)、患慢性病数量2种及以上(β=-0.053)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P<0.05),在用药体验量表的各维度中,有效性(β=0.083)、可负担性(β=0.135)两个维度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

    结论

    山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比例为45.2%,其中女性、患慢性病数量2种及以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有效性、可负担性两个维度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相关部门应注意持续降低慢性病药物价格,医生应当加强对女性、共病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药事指导服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黎婉钰, 付强强, 金花, 于德华
    2025, 28(11):  1315-13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6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53KB) ( )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提高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素养,有助于其形成主动的健康管理理念,从而改善健康结果。

    目的

    探索上海市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的健康促进策略和慢性病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于2023年2—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结合上海市各行政区的常住人口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从上海市16个区中随机抽取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选取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前来就诊的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采用健康素养量表评价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

    结果

    共调研768例慢性病患者,其中13份问卷信息不完整,予以剔除。最终共755份调研问卷纳入研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3%。755例患者中,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患者435例(57.62%),具备信息获取能力664例(87.95%),具备经济支持意愿618例(81.85%),具备交流互动能力559例(74.04%),具备改善健康意愿646例(85.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性:OR=1.549,95%CI=1.148~2.091)、家庭医生是否签约(是:OR=1.634,95%CI=1.162~2.299)是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P<0.05)。具备健康素养的慢性病患者最近1年所患疾病病情控制稳定所占比例高于不具备健康素养慢性病患者(P<0.05)。

    结论

    上海市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整体上有待提升。性别、是否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是慢性病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建议实施针对性干预,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以提高健康素养水平,为主动健康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晓泽, 孙国强, 沈蔷, 宋妍, 王虎峰
    2025, 28(11):  1320-13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61KB) ( )  
    背景

    慢性病的频发与患者对健康知识及疾病风险认识不足有关,从全国范围来看,较为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依然广泛存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基层医生提供健康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居民参与健康教育积极性普遍不足,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质量及效果有待提升。

    目的

    探究基于应用信息化知识库模型生成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对社区中老年慢性病群体的影响,为进一步强化社区慢性病治理效果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选取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 390例患有4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50~70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为期1年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慢性病随访管理策略(保持原有的慢性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慢性病随访管理策略的基础上,应用信息化知识库模型生成健康教育指导方案的方式,即添加了健康教育处方指导和个体化健康管理的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及干预,共持续12个月。在所有患者入组1年后进行终线调查。本研究主要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态度、自我效能、服药依从性、健康信息化接受程度"等方面来分析两组慢性病患者在基线与终线调查之间数据结果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7 390例4种慢性病患者,其中干预组患者3 673例,对照组患者3 717例。两组慢性病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慢性病患者医疗保障形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整体疾病知识、慢性病基础知识、糖尿病知识、冠心病知识、脑卒中知识知晓正确率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干预前后高血压知识知晓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整体疾病知识、慢性病基础知识、高血压知识、糖尿病知识、冠心病知识知晓正确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知识知晓正确率低于组内干预前(P<0.05)。干预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态度问卷、自我效能问卷、服药依从性问卷、健康信息化接受度问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自我管理态度问卷、自我效能问卷、服药依从性问卷、健康信息化接受度问卷得分均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自我效能问卷、服药依从性问卷得分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态度问卷、健康信息化接受度问卷得分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从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态度、信息化接受度方面可看出干预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从患者自我效能与服药依从性角度方面,两组患者在干预后均有提升,干预组效果更为显著。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信息化知识库模型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方式有助于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李弈晴, 程桂荣, 许浪, 胡晨璐, 李春利, 李露寒
    2025, 28(11):  1329-13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2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07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目前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关联的研究甚少,并缺乏生活方式因素的综合考虑及中国社区老年人群的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目的

    探究老年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MCI之间的关联,并评估生活方式因素在其中的潜在作用,为MCI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湖北老年记忆队列(HMACS),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8—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3个社区和大悟县48个村≥65岁老年人群,利用标准化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智力活动和BMI共6个因素进行生活方式评估,分析MCI患病率及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时长与MCI的相关性以及生活方式对患病时长与MCI相关性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8 635名研究对象,MCI患病率为26.9%(2 322/8 6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1.263,95%CI=1.093~1.458,P=0.002)、糖尿病(OR=1.907,95%CI=1.476~2.463,P<0.001)、冠心病(OR=1.550,95%CI=1.173~2.047,P=0.002)、脑血管疾病(OR=2.129,95%CI=1.627~2.786,P<0.001)患病时长是老年人患MCI的影响因素。在高血压时长>10年(一般:OR=1.367,95%CI=1.086~1.720,P=0.008;不健康:OR=2.377,95%CI=1.560~3.623,P<0.001)、糖尿病时长>10年(一般:OR=1.688,95%CI=1.134~2.514,P=0.010;不健康:OR=2.083,95%CI=1.035~4.194,P=0.040)、冠心病时长≤10年(一般:OR=1.495,95%CI=1.030~2.169,P=0.034;不健康:OR=2.062,95%CI=1.155~3.682,P=0.014)患者中,生活方式是患MCI的影响因素;在糖尿病时长≤10年患者中,一般生活方式(OR=1.611,95%CI=1.065~2.437,P=0.024)是患MCI的影响因素;在冠心病时长>10年(OR=2.859,95%CI=1.118~7.307,P=0.028)、脑血管疾病时长≤10年(OR=1.778,95%CI=1.079~2.930,P=0.024)、脑血管疾病时长>10年(OR=2.589,95%CI=1.056~6.345,P=0.038)患者中,不健康生活方式是患MCI的影响因素。

    结论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时间越长,患MCI风险越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剧了这种风险。建议及早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有效管理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来降低MCI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浩, 方达, 周卫红, 毕艳, 顾天伟
    2025, 28(11):  1336-13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53KB) ( )  
    背景

    肥胖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肥胖的诊断指标不能有效反映脂肪组织分布在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

    评估基线内脏脂肪指数(VAI)及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与脂肪肝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2月—2021年11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17 086名成年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健康管理中心的电子信息系统查阅健康体检档案,收集基本信息、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器械检查结果。根据随访的腹部超声和CT结果,判断是否发生脂肪肝。随访截至2022年12月。终点事件为基线无脂肪肝至首次发生脂肪肝或末次随访时间。根据随访是否发生脂肪肝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基线VAI、CVAI。根据基线VAI、CVAI的四分位数水平,将人群各分为4组(Q1、Q2、Q3、Q4组),比较4组的脂肪肝发生率。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VAI、CVAI与脂肪肝发生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VAI、CVAI对脂肪肝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Delong's检验比较VAI、CVAI的曲线下面积(AUC)差异。

    结果

    纳入的受试者平均年龄(44.3±13.2)岁,平均BMI(23.2±2.6)kg/m2,平均随访时间(2.7±1.1)年。截至随访结束,2 523例(14.8%)受试者发生脂肪肝。其中男性[19.4%(1 837/9 461)]脂肪肝发生率高于女性[9.0%(686/7 625)](P<0.001)。脂肪肝组VAI和CVAI均高于未发生脂肪肝组(P<0.05)。趋势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基线VAI、CVAI水平的增加,脂肪肝发生率也增加(χ2趋势=1 034.9、1 334.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I-Q4组和CVAI-Q4组发生脂肪肝的风险分别是VAI-Q1组的2.579倍(95%CI=2.088~3.186)和CVAI-Q1组的3.375倍(95%CI=2.488~4.576)。ROC曲线显示,CVAI预测脂肪肝的AUC大于VAI的AUC(0.737与0.708,P<0.001)。分层分析显示,CVAI在不同性别、年龄及BMI分组中,CVAI-Q4组均与脂肪肝发生相关(P<0.001)。

    结论

    基线CVAI与脂肪肝发生显著相关,且CVAI对脂肪肝发生的预测能力优于VAI。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孔晓倩, 王婧怡, 王莉, 毛婷, 夏文婧, 施雁
    2025, 28(11):  1342-13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6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59KB) ( )  
    背景

    山区急救是我国基层紧急救援网络建设中的难点,山区农村老年人作为山区主要常住人口,心脑血管急症死亡率、致残率均处于高水平,了解该群体在心脑血管事件目击情境下真实体验是对山区急救素养研究的重要补充。

    目的

    剖析山区农村老年人在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目击情境下的真实体验,重点深入了解山区农村老年人急救素养水平,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山区心脑血管疾病管理工作提供现实参考。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2024年1—2月选取在贵州省遵义山区的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使用定向内容分析法,以知信行(KAP)理论为框架进行资料分析。

    结果

    共凝练出3个主题8个亚主题:(1)个体急救知识与技能:急救知识严重匮乏、信息甄别能力弱、信息支持需求存在。(2)紧急情况下施救信念与态度:对生命急救消极应对、对施救作用缺乏信心、施救顾虑较多。(3)突发情境中具体行为:病情反应力差、施救行为问题凸显。

    结论

    山区农村老年人在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目击情境中急救素养低、救治水平差、施救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凸显,基层卫生服务组织应当注重提升该群体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能力的相关工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鸿旭, 王登兰, 陈媛媛, 沈娟娟, 宋春, 王帆, 孔田甜
    2025, 28(11):  1347-13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94KB) ( )  
    背景

    目前关于残余胆固醇(RC)与孕妇抑郁及妊娠压力关系的研究有限。

    目的

    探索RC等因素与妊娠中期孕妇抑郁和妊娠压力的关系,为临床识别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4年4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规律产检的妊娠早期(孕6~13+6周)孕妇为研究对象。采取纵向研究设计,收集孕妇的基线数据和血脂指标,随访至妊娠中期,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妊娠压力量表(PPS)对孕妇的抑郁和压力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孕妇抑郁和妊娠压力的预测模型。为进一步确定对结局影响最大的因子,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再次构建模型,并使用SHAP工具对RF模型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本研究随访403例妊娠早期至妊娠中期孕妇,获得有效问卷323份,失访率为19.9%。清洗错误基线数据后,最终纳入279例孕妇。结果显示,孕妇抑郁发生率为38.7%(108/279),妊娠压力发生率为20.8%(58/279)。有抑郁和妊娠压力的孕妇,其RC水平高于无抑郁及无妊娠压力的孕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妊娠方式(OR=0.441,95%CI=0.251~0.775)、吃早餐频率(OR=5.086,95%CI=2.105~12.270)和RC(OR=2.759,95%CI=1.157~6.580)是妊娠中期孕妇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妊娠后是否午休(OR=0.513,95%CI=0.276~0.953)、RC(OR=3.747,95%CI=1.519~9.246)是妊娠中期孕妇妊娠压力的影响因素(P<0.05)。SHAP图显示,RC是影响妊娠中期孕妇抑郁和妊娠压力的最重要因素。

    结论

    高水平的RC可能是妊娠中期孕妇发生抑郁和压力事件的危险因素。未来需通过大型队列研究或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结果,并阐明其因果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卓莉莉, 瞿欢佳, 张秋玲
    2025, 28(11):  1354-13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61KB) ( )  
    背景

    随着肥胖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肝纤维化、肝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筛查早期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指南推荐纤维化4(FIB-4)指数作为筛查肝纤维化的指标,但FIB-4指数在筛查早期纤维化时是否受2型糖尿病(T2DM)及BMI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

    评估FIB-4指数筛查早期肝纤维化的有效性是否受T2DM和BMI因素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2023年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经肝穿刺活检诊断为NAFLD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T2DM分为T2DM组和非T2DM组;根据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根据肝活检结果分为F0-F1组和F2-F4组。计算FIB-4指数并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FIB-4指数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IB-4指数筛查早期肝纤维化的准确性,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组间AUC差异。

    结果

    110例患者中,男74例(67.3%),女36例(32.7%),平均年龄(44.5±12.5)岁。T2DM组35例(31.8%),非T2DM组75例(68.2%);正常组19例(17.3%),超重组37例(33.6%),肥胖组54例(49.1%);F0-F1组70例(63.6%),F2-F4组40例(36.4%)。T2DM组FIB-4指数高于非T2DM组,F0-F1组FIB-4指数低于F2-F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FIB-4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IB-4指数与年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以及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0.05)。FIB-4指数诊断NAFLD的AUC为0.77(95%CI=0.68~0.86,P<0.001),诊断NAFLD合并T2DM的AUC为0.85(95%CI=0.72~0.98,P<0.001),诊断NAFLD非合并T2DM的AUC为0.71(95%CI=0.58~0.84,P=0.006);Delong检验结果显示,T2DM组与非T2DM组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09,P=0.131)。FIB-4指数诊断正常组NAFLD的AUC为0.91(95%CI=0.76~1.00,P=0.029),超重组为0.65(95%CI=0.46~0.83,P=0.125),肥胖组为0.82(95%CI=0.70~0.94,P<0.001);正常组的AUC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7,P=0.042),肥胖组与正常组、超重组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6,P=0.381;Z=1.452,P=0.146)。

    结论

    FIB-4指数评估NAFLD患者早期纤维化时,未受到T2DM的影响,但与BMI有一定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斐然, 陈明皇, 赵率红, 白文佩
    2025, 28(11):  1361-13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9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6KB) ( )  
    背景

    保护女性的生育力是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及愿景之一,其中输卵管再通术为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妊娠提供了可能。

    目的

    准确识别影响输卵管再通术后患者成功妊娠的影响因素,探讨随机森林算法在输卵管再通术后妊娠影响因素的筛选和预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2018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科进行的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再通术17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患者2年内是否成功自然妊娠分为妊娠组与未妊娠组。采用R软件在训练集[采用Bootstrap自助法抽取63.2%(108例)数据]上建立输卵管再通术后妊娠风险预测的随机森林模型,在测试集上采用预测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妊娠组82例,未妊娠组88例,术后自然妊娠率为48.2%。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对训练集建立的模型在测试集上验证,得出预测准确度为87.1%、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81.8%、阳性预测值为81.8%、阴性预测值为93.1%、AUC为0.921。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通过变量重要性评分对输卵管再通术后妊娠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得到排名前3位的重要预测变量为:不孕时间、既往妊娠次数及年龄。

    结论

    随机森林算法可用于输卵管再通术后妊娠影响因素的风险预测,基于不孕时间、既往妊娠次数及年龄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准确度。识别输卵管再通术后的关键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建议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借助辅助生殖技术提高妊娠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
    郭鑫, 周明娟, 范斐婷, 肖晶旻, 池逸和, 吴蕾, 林琳, 陈远彬
    2025, 28(11):  1367-13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4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44KB) ( )  
    背景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前期是哮喘的疾病前状态,研究表明此类患者可能更易发展为哮喘,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

    目的

    评价天灸散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前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形成哮喘前期的中医治未病外治方案。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设计。病例来源于2016-08-01—2019-12-31在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123例哮喘前期患者,随机分配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期间试验组完成50例,脱落12例;对照组完成38例,脱落22例,剔除1例(合并支气管扩张症)。试验组(50例)给予天灸散穴位贴敷,对照组(38例)给予安慰剂穴位贴敷。疗程2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V1访视)、治疗第12周(V2访视)、第24周(V3访视)及第48周随访结束(V4访视)时的主要结局指标(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转阴率)及次要结局指标[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阳性率,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和小气道功能指标,中医症状积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OS%),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总IgE)水平]。治疗期间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V2访视、V3访视、V4访视时试验组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转阴率(66.1%、64.5%、58.1%)高于对照组(47.5%、44.3%、36.1%)(P<0.05);组别对支气管舒张试验FEV1变化值主效应显著(P组间<0.05),V4访视时试验组支气管舒张试验FEV1变化值小于对照组(P<0.05);V2访视、V3访视时试验组呼气峰值流量(PEF)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V4访视时试验组SF-36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试验组总体健康(GH)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H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2访视、V3访视、V4访视时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1访视两组血清EC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3访视时试验组血清ECP高于对照组(P<0.05),V1访视、V3访视时两组血清EOS%水平及差值、ECP差值和血清总IgE水平及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天灸散穴位贴敷有效提高哮喘前期患者的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转阴率,增加PEF,减少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变化值,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沛, 杨萌, 高春林, 夏正坤
    2025, 28(11):  1376-13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5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28KB) ( )  
    背景

    急性肾损伤(AKI)至慢性肾脏病(CKD)的过渡阶段称为急性肾脏病(AKD),目前中医药干预儿童AKI进展为AKD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探究加味升降散治疗儿童AKI和AKD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22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儿科收治的136例AKI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7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儿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味升降散汤剂口服治疗。患儿分别在治疗7 d和14 d后,收集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14 d评价中医证候评分。AKI患儿治疗7 d后,重新评估病情。治疗3~60个月后对患儿门诊随访。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AKI患儿进展为AKD的危险因素以及AKD患儿进展为CKD 3期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儿累积生存率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共纳入AKI患儿136例,男81例,女55例,年龄1~17岁,平均年龄(12.6±4.5)岁。治疗7 d后共67例患儿进展为AKD,其中治疗组患儿26例进展为AKD,对照组患儿41例进展为AKD。根据前期AKI分组和治疗结果,将AKD患儿再次分为AKD治疗亚组(26例)和AKD对照亚组(41例)。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NAG)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中医证候评分、CKD 3期比例低于对照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AKI完全恢复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AKD患儿治疗14 d后,AKD治疗亚组Scr、尿NAG酶、尿NGAL、CKD 3期、终末期肾脏病(ESRD)比例低于AKD对照亚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NAG酶≥9.7 U·g-1·Cr-1是AKI患儿进展为AKD的危险因素(HR=2.724,95%CI=1.886~4.519,P=0.007),中药治疗是AKI患儿进展为AKD的保护因素(HR=0.482,95%CI=0.319~0.843,P=0.008);AKD 3期是AKD患儿进展为CKD 3期的危险因素(HR=2.865,95%CI=2.213~3.619,P=0.011),中药治疗是AKD患儿进展为CKD 3期的保护因素(HR=0.665,95%CI=0.422~0.953,P=0.040)。疗程结束后,AKI治疗组进展为AKD的风险低于AKI对照组(χ2=5.343,P=0.021);随访90 d,AKI治疗组进展为CKD 3期的风险低于AKI对照组(χ2=4.623,P=0.032),AKD治疗亚组进展为CKD 3期的风险低于AKD对照亚组(χ2=7.409,P=0.006);随访结束后,AKD治疗亚组肾脏生存率高于AKD对照亚组(χ2=8.133,P=0.004)。

    结论

    加味升降散可延缓AKI和AKD的疾病进程,保护肾脏功能,改善短期及远期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医学循证
    史健, 王亚静, 侯冉, 黄娅婕, 段晓阳
    2025, 28(11):  1383-13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5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924KB) ( )  
    背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靶向治疗已成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规范治疗方案,但临床发现了不可避免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最终导致了疾病进展。为此,寻找早期预测有效人群的标志物和探索延长或逆转继发性耐药的优化治疗方案成为国内外研究重点。

    目的

    依据国内外文献数据系统评价EGFR-TKI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发布的有关EGFR-TKI联合化疗对比单药EGFR-TKI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对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以及≥3级不良反应等数据收集和分析。基于基线临床特征进行亚组分析,使用RevMan 5.4.1版本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纳入符合条件的10项研究,共2 029例患者,其中EGFR-TKI联合化疗组1 049例患者,单纯EGFR-TKI组98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EGFR-TKI组相比,EGFR-TKI联合化疗组可延长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PFS(HR=0.54,95%CI=0.49~0.60,P<0.000 01)和OS(HR=0.69,95%CI=0.59~0.79,P<0.000 01)。与单纯EGFR-TKI组相比,EGFR-TKI联合化疗组可提高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ORR(OR=1.95,95%CI=1.57~2.42,P<0.000 01)和DCR(OR=1.76,95%CI=1.13~2.74,P=0.01)。在伴随脑转移的患者中,与单纯EGFR-TKI治疗相比,EGFR-TKI联合化疗延长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PFS(HR=0.42,95%CI=0.34~0.52,P<0.000 01)和OS(HR=0.69,95%CI=0.51~0.94,P=0.02)。在基线无脑转移的患者中,与单纯EGFR-TKI治疗相比,EGFR-TKI联合化疗延长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PFS(HR=0.62,95%CI=0.53~0.72,P<0.000 01)。EGFR-TKI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纯EGFR-TKI治疗(OR=4.25,95%CI=2.74~6.61,P<0.000 01)。

    结论

    EGFR-TKI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PFS及OS,尤其是基线脑转移患者;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尤其是≥3级血液学相关毒副作用发生率,整体是安全可控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迟洵, 刘思思, 陈巧, 胡玥, 王伟仙
    2025, 28(11):  1395-14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9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09KB) ( )  
    背景

    营养不良已成为肝硬化患者不良并发症之一,尽早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营养筛查与早期识别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结局,但目前针对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筛查工具种类多样,尚未统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系统评价4种营养筛查工具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筛查的适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营养筛查工具筛查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诊断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阅读并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资料及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应用RevMan 5.4.1、Meta-DiSc、StataMP 17.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通过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对不同营养筛查工具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排序。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5篇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包含1 299例患者;纳入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RFH-NPT)、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主观全面评定法(SGA)4种营养筛查工具。Meta分析结果显示,NRS2002、RFH-NPT、SGA 3种营养筛查工具的合并灵敏度分别为0.65(95%CI=0.56~0.73)、0.93(95%CI=0.89~0.96)、0.77(95%CI=0.72~0.82);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7(95%CI=0.83~0.91)、0.72(95%CI=0.64~0.79)、0.81(95%CI=0.68~0.90),MUST只有单独研究,不存在合并灵敏度与合并特异度。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SGA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低于RFH-NPT(OR=0.03,95%CI=0~0.55;OR=0.08,95%CI=0.01~0.81,P<0.05);RFH-NPT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NRS2002(OR=44.33,95%CI=3.94~498.52;OR=17.68,95%CI=2.13~147.05,P<0.05)。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结果显示,NRS2002筛查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RFH-NPT的AUC为0.90,SGA的AUC为0.85。4种营养筛查工具灵敏度的SUCRA排序结果从高到低依次显示:RFH-NPT(SUCRA=99.5%)>MUST(SUCRA=43.0%)>SGA(SUCRA=39.0%)>NRS2002(SUCRA=18.5%);特异度的SUCRA排序结果从高到低显示:MUST(SUCRA=91.4%)>NRS2002(SUCRA=49.1%)>SGA(SUCRA=39.8%)>RFH-NPT(SUCRA=19.7%);阳性预测值的SUCRA排序结果从高到低显示:MUST(SUCRA=95.2%)>RFH-NPT(SUCRA=37.4%)>NRS2002(SUCRA=36.1%)>SGA(SUCRA=31.3%);阴性预测值的SUCRA排序结果从高到低显示:RFH-NPT(SUCRA=99.1%)>MUST(SUCRA=44.9%)>SGA(SUCRA=39.4%)>NRS2002(SUCRA=16.7%)。

    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RFH-NPT和MUST筛查肝硬化营养不良的适用性较好,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更严谨及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文依宁, 黄惠嫦, 赵明明
    2025, 28(11):  1403-14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11KB) ( )  

    主观认知下降(SCD)通常预示着未来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而睡眠障碍在SCD患者中较常见,并且通常在可检测到的认知变化之前就已表现出来。虽然目前关于睡眠与SCD之间关系以及睡眠相关认知功能退化的基本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睡眠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的下降均可能引发认知功能的衰退。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睡眠与SCD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预防和延缓认知下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宇新, 彭文婉, 周正, 黄海阳, 卢晓敏, 董明国
    2025, 28(11):  1411-14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8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94KB) ( )  

    胃癌前状态包括胃黏膜萎缩和肠化,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患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本文详述了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在概念上的区别,从内镜下、病理组织学、生物标志物等层面识别胃癌前状态中癌变高风险患者的评估方法,总结了胃癌前状态的发病机制。本文表明胃癌前状态的癌变风险与病变的程度、范围、亚型等多种因素相关,胃黏膜微环境氧化与抗氧化作用、能量代谢、免疫稳态、细胞增殖与死亡等多个方面的失衡与紊乱是胃癌前状态的发病机制。临床需要综合谨慎评估胃癌前状态的癌变风险,从而为患者提供合适的监测和随访方案,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本文能够为我国胃癌前状态的高危筛查与防控措施提供有力的医学证据,并为机制研究与新药研发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卫生健康案例研究
    何润娴, 陆文杰, 蒋浩天, 胡艳, 刘青, 高野, 刘旭
    2025, 28(11):  1417-14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37KB) ( )  

    缓解儿童健康贫困状况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应有之义。本文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利用SWOT理论和麦肯锡7S模型对项目进行深度剖析,发现"古咕丁"医疗科普培训计划的价值在于克服了目前公益组织开展项目面临的公信力不足、文化氛围薄弱、资金来源单一、无有效闭环机制等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通过建立薄弱地区医疗软硬件配套支援体系的方式实现儿童基础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完善一对一医疗补点建设和以政府为导向的医疗人才落地机制,提升低收入适龄儿童的健康水平,进一步体现了对公平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对儿童、对未来、对人类健康事业的积极实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