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04-05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万晓文, 黄蓉, 马利荣, 史穆然, 盛文彬, 曾程, 武宁
    2025, 28(10):  1161-11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6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15KB) ( )  

    我国学术界对中医药政策的研究日趋活跃且内涵日臻丰富,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中医药政策的某一特定领域,缺乏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本文系统检索了2011—2023年我国中医药相关政策和期刊文献,结合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数据,基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发展模型,对"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中医药政策和发展现状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尚存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中医药保健网络不健全、教育模式不完善、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筑牢中医医疗体系,强化"治未病"保健,加强科研力量建设,融合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中医药产业监管,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教育等发展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明月, 刘晓云
    2025, 28(10):  1170-11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指南解读
    周伊恒, 吕垚, 杨梓钰, 杨荣, 刘力滴, 张鹏, 代华, 曾锐, 万智, 贾禹, 刘长明, 雷弋, 廖晓阳
    2025, 28(10):  1173-11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9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66KB) ( )  

    英国和爱尔兰高血压学会(BIHS)总结了英国国家卫生与医疗优化研究所(NICE)、欧洲心脏病协会(ECS)和欧洲高血压协会(ESH)推出的高血压管理指南,于2023年1月9日在国际高血压杂志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上发表了《成人高血压转诊路径及治疗管理共识声明》(以下简称共识声明)。基于现有的证据以及专家意见,共识声明重点提出了高血压患者转诊的标准以及转诊等待期间患者的管理,以优化基层医生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本文旨在对共识声明的核心要点进行解读,为我国基层医生管理高血压患者提供建议。鉴于我国基层医疗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地域性,仍需要基层医生进行综合评估,践行最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实践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方法学研究
    马婧馨, 杨荣, 刘力滴, 张亚琳, 宋海齐, 罗健钊, 朱林林, 廖晓阳
    2025, 28(10):  1179-11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31KB) ( )  

    连续性照护是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特征,高水平的连续性照护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降低死亡率等。准确评估连续性照护是提高连续性照护水平的前提,连续性照护定量评估指标通过反映连续性照护的水平高低,既可以指导医务人员改善连续性照护,也可以协助医疗机构管理者改进治理措施,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因此,对连续性照护进行定量评估是十分必要且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国内关于介绍连续性照护定量评估指标的概念及应用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分类介绍了常见的连续性照护定量评估指标,并归纳总结了指标的应用疾病和应用人群,同时分析了现存指标的局限性以及以后可能的改进方向,旨在为国内研究人员选择应用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宋荣维, 吴春香, 于杰, 路宇晴, 张锋英
    2025, 28(10):  1185-11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8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65KB) ( )  
    背景

    20%~30%的保留比率的肺量计异常(PRISm)会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但我国目前对其特征的研究非常有限。

    目的

    分析PRISm的影响因素,探讨PRISm人群与COPD患者在危险因素分布特征上的差异。

    方法

    本研究依托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开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上海市普陀区11个社区参加COPD早期筛查的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测。共876例参加了本次调查,剔除141例问卷信息不完整或肺功能检测质量不合格的对象,最终得到研究对象735例。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肺功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COPD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PRISm组[FEV1与预计值之比(FEV1%Pred)< 80%且FEV1/FVC≥70%],肺功能正常组(FEV1%Pred≥80%且FEV1/FVC≥70%)。以肺功能正常组为对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OPD、PRISm的相关因素。

    结果

    COPD组157例(21.36%),PRISm组113例(15.37%),肺功能正常组465例(63.27%)。三组慢阻肺自我筛查问卷(COPD-SQ)总分比较,COPD组评分最高[(20.46±4.53)分],PRISm组次之[(19.04±4.41)分],肺功能正常组评分最低[(18.03±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RISm组男性比例、吸烟量、存在反复发作的喘息比例、有慢性支气管炎比例、有高血压比例高于肺功能正常组(P<0.05);但与COPD组相比,PRISm组男性比例、吸烟量、存在运动后喘息或咳嗽症状比例、有肺气肿比例均较低,但高血压患病率却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性别为男性、吸烟量增加、身体活动不足、存在反复发作的喘息、存在运动后喘息或咳嗽、有COPD或支气管哮喘家族史、有支气管哮喘或肺气肿是COPD的影响因素(P<0.05);而吸烟量增加、身体活动不足、存在反复发作的喘息、有慢性支气管炎和有高血压是PRISm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PRISm是介于COPD和肺功能正常间的一种高危状态,其在年龄、吸烟、身体活动、症状及疾病史分布上与COPD类似,但COPD-SQ评分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肺功能状态的预测效果显著低于COPD。高血压仅在PRISm中为独立相关因素,提示PRISm人群可能存在独立于COPD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PRISm人群特征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仍待进一步验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朱先尚, 曾泓钰, 吕凤丽, 王建成
    2025, 28(10):  1193-11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6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26KB) ( )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慢性病共病现象愈发普遍。这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甘肃省是西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亟须关注老年人慢性病共病问题。

    目的

    了解甘肃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甘肃省慢性病共病防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3-07-15至2023-08-10,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在甘肃省抽取20 000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主要调查老年人的15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人口学特征和家庭情况等。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9 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19%。

    结果

    甘肃省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74.78%(14 236/19 038),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38.97%(7 419/19 038)。患病率排在前6位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9 693名(50.91%)]、关节炎或风湿病[3 648名(19.16%)]、心脏病[3 418名(17.95%)]、糖尿病或血糖升高[3 033名(15.93%)]、慢性肺部疾病[1 645名(8.64%)]、脑卒中[1 548名(8.13%)]。常见的共病组合模式均与高血压相关,排在首位的二元共病模式为高血压+糖尿病或血糖升高[2 112名(11.09%)],排在首位的三元共病模式为高血压+糖尿病或血糖升高+心脏病[532名(2.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民族、退休前职业、配偶情况、子女数量、与子女关系、自评健康状况、自评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是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甘肃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女性、高龄、藏族、退休前有职业、与子女关系一般、自评健康一般/差、自评生活满意度一般的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风险更高,有配偶、子女数量较少、无孤独感的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风险较低。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共病的防治和管理,及时干预可变危险因素,加强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病共病管理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颜丹虹, 甘同舟, 袁空军, 周光清
    2025, 28(10):  1200-12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0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75KB) ( )  
    背景

    肥胖是目前常见的代谢疾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开展全人群肥胖防控工作亟不可待。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BMI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十年高BMI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标化率,为我国制定肥胖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提取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BMI的DALY数、DALY标化率等数据,从性别、年龄、高BMI的归因疾病负担等方面分析中国高BMI疾病负担,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表示变化趋势,建立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20—2030年中国归因于高BMI的DALY标化率。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BMI的死亡例数、DALY数分别增长225%、215%,标化死亡率(EAPC=1.21%,P<0.001)与DALY标化率呈上升趋势(EAPC=1.41%,P<0.001)。男性归因于高BMI的DALY负担及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女性。高BMI导致的DALY负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19岁的负担快速增长,男性全年龄均呈上升趋势,女性20~54岁增长趋势不稳定,55岁及以上加速增长。1990年与2019年高BMI的归因DALY负担最大的前4种疾病均是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DALY标化率增长较快的疾病主要为肿瘤与肌肉骨骼疾病。2019年高BMI所致的DALY数占该年总DALY数的6.50%,在69个危险因素中顺位第五。GM(1,1)预测显示,2020—2030年中国高BMI的DALY标化率持续上升,2030年中国高BMI的DALY标化率为1 452.52/10万,其中男性1 845.81/10万,女性1 106.74/10万。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高BMI导致的疾病负担明显增加,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重点关注与预防高BMI导致的相关疾病与癌种。未来十年高BMI的疾病负担将进一步加重,开展全国范围的社区肥胖防治工作已亟不可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苏军, 王佳敏, 孙晓杰
    2025, 28(10):  1207-12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1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3KB) ( )  
    背景

    肿瘤是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不仅影响其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能力,还对患儿的健康结局有一定的影响,较少有研究探讨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与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关系。

    目的

    探究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与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关系,并分析影响照顾者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因素。

    方法

    于2021年5—8月在山东省三家医院采用目的抽样、2022年6—8月通过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在广东省采用整群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选取424名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特征调查表、健康素养问卷进行调查,通过照顾者的主观回答确认是否进行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采用点二列相关分析检验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与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向前逐步回归)分析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影响因素。

    结果

    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在"感受到医务保健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对健康信息的评估""与医务保健人员积极互动的能力""足够了解健康信息并知道该怎么去做"4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2.60±0.30)(2.76±0.34)(3.91±0.32)(4.07±0.30)分;高健康素养比例分别为56.13%、63.21%、62.97%、35.61%;"感受到医务保健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维度得分与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呈负相关(r=-0.161,P<0.01),"足够了解健康信息并知道该怎么去做"维度得分与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呈正相关(P<0.05)。受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大专及以上,独生子女家庭,"对健康信息的评估""与医务保健人员积极互动的能力"是照顾者进行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促进因素(P<0.05);"感受到医务保健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是照顾者进行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的阻碍因素(P<0.05)。

    结论

    大多数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会进行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受教育程度较高、独生子女家庭、对健康信息评估能力较强、与医务保健人员保持积极互动、很少感受到医务保健人员理解和支持能够促进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互联网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的发生。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针对儿童肿瘤患者照顾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行动,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和使用互联网搜索健康信息的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余悦敏, 莫非非, 李乐思, 潘集阳
    2025, 28(10):  1213-12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8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0KB) ( )  
    背景

    前期研究发现,青春期与睡眠的生理变化有关,且不同地区的青少年睡眠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青少年睡眠时间少、学习压力大,容易遭受失眠的困扰,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目的

    系统梳理中国青少年失眠的评估工具和影响因素,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方法

    本研究于2022年10月开展,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5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3月1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12~18岁中国青少年失眠的有关文章,并提取文章中的作者、发表年份、地区、研究类型、样本量、评估工具、患病率和影响因素信息。

    结果

    通过检索数据库获得文献1 440篇,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39篇,包括英文文献34篇、中文文献5篇,共涉及23项研究,样本量为62~33 692,研究类型以横截面研究为主(15项)。23项研究共使用8种失眠评估工具;1项研究提供了失眠的客观测量数据;3项研究涉及量表本土化评估或开发;共检验了5种自评工具并提供了信效度数据,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50~0.83,2周后重测信度为0.40~0.8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0.85。中国青少年失眠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多样,包括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遗传、身体健康状况等)、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及行为因素(运动、吸烟等)。

    结论

    中国青少年失眠评估工具种类多样且影响因素复杂,目前对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不足,失眠的客观测量数据匮乏,失眠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晶, 苗依婷, 贺雪梅, 蒋东洋, 梁英
    2025, 28(10):  1220-12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52KB) ( )  
    背景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工作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由此可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评价体系,提高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对于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对我国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综述,分析相关研究在评价指标、研究结果上的共性与差异,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以获取有关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06-12。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纳入文献的作者、调查时间、调查地区、样本量、工作满意度评价维度和指标、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等信息,采取描述性分析法进行汇总、分析、比较。

    结果

    最终纳入中文文献19篇,涉及15 354名全科医生。对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主要涉及物质满意度、关系满意度、成长满意度、总体满意度4个维度,其中19篇文献提及收入、人际关系,14篇文献提及工作环境、职务晋升、个人价值,8篇文献提及培训。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压力、工作量、晋升机会、聘任方式、工作环境、工龄、人际关系、福利待遇、单位类型、社会认可等。

    结论

    我国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总体水平不高,且受收入水平、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压力、工作量、晋升机会、聘任方式等因素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小娟, 刘阳, 彭博, 曹晓琳, 叶媛, 朱坤
    2025, 28(10):  1228-12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81KB) ( )  
    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儿科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较为薄弱。目前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建设和服务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缺乏全国面上最新进展情况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建设及服务提供情况。

    方法

    于2022年1—2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调查6 40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制调查表收集2021年度所有抽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建设情况、儿科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儿科基本药物配置情况、儿科主要设备配置情况、儿科医疗和保健服务提供情况等相关数据,基于Stata 15.0开展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诊疗人次数和儿童健康管理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设置儿科的机构占比分别为31.41%(1 488/4 737)和39.07%(652/1 669);乡镇卫生院平均每机构提供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和儿科执业医师分别为(1.33±2.52)人和(0.94±1.71)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1.95±3.80)人和(1.26±2.06)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3种儿科基本药物的机构占比较高,分别为38.91%(1 843/4 737)和40.85%(694/1 669)。除CT外,全自动生化仪、DR和B超的配备率均在80%以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构类型、在岗职工总数、实际开放床位数、独立设置儿科、儿科执业医师数、提供儿科服务的全科医师数、儿童签约率和药品配备数量是儿科诊疗人次的影响因素(P<0.05);区域、在岗职工总数、儿童签约率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健康管理率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设置不足,人力、药品、设备等存在一定的程度的短缺,导致儿童医疗服务量不足且存在城乡差异,医防融合仍待落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金震, 李俊, 陆冬春, 李家顺, 江雁, 聂莲莲, 杨旦红
    2025, 28(10):  1236-12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8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34KB) ( )  
    背景

    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家庭医生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寻找合适的家庭医生难、数据共享难等。

    目的

    开发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微信小程序(以下简称微信小程序),并完成可用性评价,为居民提供更为快捷、高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促进移动医疗技术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应用。

    方法

    2022年1—6月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及微信小程序开发情况;采用随机抽样法对200名社区居民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居民对微信小程序的需求;围绕微信小程序的设计思路与功能定位,对居民、家庭医生、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了4次焦点小组访谈;基于需求分析和设计思路,构建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要素。2022年6—8月通过对96名微信小程序用户采用系统可用性量表(SUS)进行现场调查,并通过关键知情人访谈及专家咨询对微信小程序进行可用性评价。

    结果

    居民对微信小程序的主要需求包括健康咨询(78.00%)、快速定位附近家庭医生(75.00%)和健康科普(71.50%);微信小程序的设计方案涵盖了路径规划和导航、信息查询与展示、居民健康管理、在线签约与续约、在线咨询等核心功能;对微信小程序试运营后,进行可用性分析,SUS平均得分为(78.62±9.23)分,提示该款微信小程序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易学性。

    结论

    基于GIS平台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以及运用多元思维,能够确保微信小程序开发的科学性和可用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旦红, 李俊, 李锋, 李俊磊, 何芳, 鲁叶花, 王金震, 江雁
    2025, 28(10):  1243-12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81KB) ( )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家庭医生作为社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对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智能GIS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微信小程序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23年3—4月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27个家庭医生团队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个居委家庭医生团队和2个乡村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185名居民作为对照组,同样抽取2个居委家庭医生团队和2个乡村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186名居民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模式,干预组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基于"智能GIS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微信小程序的签约服务管理模式。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方法,比较干预组"智能GIS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微信小程序使用前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情况,以及对照组与干预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信行情况,以分析"智能GIS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微信小程序的应用效果。

    结果

    干预组使用"智能GIS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微信小程序后的市级签约服务考核分数[(87.76±4.60)分]高于使用前[(63.65±4.53)分](P<0.05);对照组的签约率、社区就诊率、家庭医生就诊率、签约65岁以上体检率分别为41.70%、26.67%、3.30%、71.43%,"智能GIS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微信小程序使用干预组的签约率、社区就诊率、家庭医生就诊率、签约65岁以上体检率分别为44.48%、28.89%、6.15%、74.02%,干预组使用"智能GIS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微信小程序后各指标均高于使用前(P<0.05)。对照组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8.14±1.46)(22.47±2.78)(4.57±1.35)分,干预组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8.77±1.28)(23.54±1.98)(4.97±1.17)分,干预组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智能GIS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可以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工作质量和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依从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全-专结合专题研究
    石建军, 金花, 陆媛, 于德华
    2025, 28(10):  1249-12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2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60KB) ( )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专业能力、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生时间、精力有限但医疗资源较充足,加强全科-专科医生合作,可以有效提升社区医疗质量、促进患者健康。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全专结合门诊建设的典型案例,从全专结合门诊概念的来源、内涵、建设模式、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综合全专结合门诊建设可能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全专结合门诊实践方法,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完善全专结合门诊建设规章制度、协调统一全专结合门诊路径、注重全专结合门诊团队绩效激励、提升居民认可度、完善全专结合门诊诊疗评价标准。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职能,深化与专科医师的合作是未来全专结合门诊建设探索的重要方向。政府、医疗机构和全、专科医师的共同参与、推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全专结合门诊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于德华
    2025, 28(10):  1256-12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6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03KB) (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一系列卫生健康相关的重要职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健康信息系统能力有效提升,然而群众对在社区接受专科诊疗的需求越发凸显。本文探讨了建设社区专病诊疗技术的意义、全专结合内涵、实施策略及方法。文章指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专病诊疗技术,能够增强社区全科医生的执业能力,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能级及满足大众对专病诊治的需求。发展全专结合,既可以在全科工作基础上发展专病诊疗技术,也可以与上级医院协同合作,引入一系列专科技术来共同开展诊疗工作。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要根据当地诊疗需求寻找合适的专科技术,发展具有先进性的专病临床诊疗技术、围绕专病开展科学研究、逐步构筑和推广自身技术品牌,并通过开设专病门诊、配置诊疗条件等构建技术资源。在以上4个建设工作中培养人才,从而实施4+1的全专结合社区诊疗技术发展综合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含之, 于德华
    2025, 28(10):  1259-12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5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39KB) ( )  

    全科与专科协作的"全专协作模式"目前主要基于疾病诊治技术支持、分级诊疗落实等内容被运用于对社区各类慢病的诊治和管理。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全科医学团队基于全科医学思维"以患者为中心""系统观和整体观"的特点,围绕"六个一"进行多维度建设,探索和实践更为全面、深入及有效的全专协作模式。"六个一"的建设基于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专协作,以对社区常见慢病骨关节炎(OA)为例,其内容和特点包括:(1)成立一个多学科团队:所成立诊疗团队能依托综合性医院层面三维协同医联体基础,发挥综合性医院的全科联络协调作用,细化协调多学科分工;(2)完善一套诊治流程:遵循科学循证完善一套疾病的分级诊治流程,并对诊治流程进行成效评估,使其更有助于改善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3)开发一个APP:所开发APP能涵盖对OA患者的分层诊疗和管理、医患沟通、科普推送、预约挂号等多种功能,并可将完整诊疗数据收录于专属信息平台;(4)设计一套宣传推广方案: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在综合性医院及社区的疾病诊疗、健康体检和咨询等多场景下进行宣传;(5)建立一个案例库:建立OA患者专病案例库,持续随访患者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实行分层管理,以便于提供更多全科特色案例;(6)建设一套课程:围绕OA专病建设的课程内容包含"全科骨痛未分化疾病""骨关节炎慢病管理",开展形式包括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门诊接诊和教学查房示范等,用于全科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教学培训。以社区骨关节炎管理的"六个一"建设为例,基于全科医学思维的全专协作慢病管理实践提示全科与专科有在医、教、研多维度全面深入合作和相互促进的潜力,且优化整合疾病分级管理相关的团队、技术、信息支持等对于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水平提升效果良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谷明宇, 秦廷廷, 乔昆, 白欣苑, 王尧, 杨宇彤, 李星明
    2025, 28(10):  1265-12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7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09KB) ( )  
    背景

    高血压作为危险因素能够显著增加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有效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

    目的

    全面收集我国不同高血压管理模式效果评价方面的文献,评价不同模式的管理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高血压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tataSE-64,以血压控制率为评价指标,对纳入的18篇高血压管理模式文献涉及医院-社区联合管理、常规社区管理、常规医院治疗管理、一般管理、"互联网+"管理五种模式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相对于作为空白对照的一般管理模式,医院-社区联合管理、常规社区管理、常规医院管理、"互联网+"管理四种模式对高血压控制都具有一定效果。总体效果排序为医院-社区联合管理≈"互联网+"管理>常规医院治疗管理>常规社区管理>空白对照。其中医院-社区联合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控制效果显著;医院-社区联合管理模式与"互联网+"管理模式效果相近;常规医院管理比常规社区管理效果好。

    结论

    为完善基层高血压管理模式,应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家庭管理模式建设,引导慢性病管理模式与"互联网+医疗"模式结合,加强慢性病全生命全周期管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志欣, 梅永霞, 王晓萱, 江湖, 王文娜, 张振香
    2025, 28(10):  1273-12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6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44KB) ( )  
    背景

    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评定指标之一,社会参与逐渐受到关注,了解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的认知和经历有利于帮助脑卒中患者快速康复、回归家庭并重新融入社会,但单一的质性研究结果可能不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

    目的

    通过Meta整合方法系统梳理关于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认知和经历的质性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心理学文摘(PsycINFO)、护理和联合卫生文献累积索引(CINAHL)、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其自建库至2022年11月以来收录的关于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认知和经历的质性研究。采用汇集性Meta整合法对研究主题、隐含意义、分类等研究结果进行Meta整合。

    结果

    纳入Meta整合的14篇文献共涉及183例脑卒中患者,通过Meta整合共得出26个研究结果,其中相近结果可归纳为8个新类别,最终归纳出3个整合结果:(1)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的认知和经历;(2)脑卒中患者多种社会参与受限且受较多因素影响;(3)多方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至关重要。

    结论

    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有新见解,须纠正和消除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的自我认同紊乱及其限制因素,并重视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的多方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前沿
    赵琳琳, 罗琪, 胡清华, 陈小垒, 杜娟, 邵爽
    2025, 28(10):  1281-12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1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43KB) ( )  

    衰弱已从强调以躯体衰弱为主的单一维度,发展为涵盖躯体衰弱、心理衰弱、社会衰弱等的多维度概念。围绕社区老年人开展多维衰弱的研究是解决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碎片化难题,提升老年人全面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多维衰弱概念的演进历程,分类阐述可应用于社区老年人的多维衰弱评估工具,分析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的影响因素以及衰弱各维度间的相互作用,评估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对健康结局的预测价值。现有证据表明,多维衰弱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评估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可预测残疾、疾病风险、死亡等多种健康结局,且衰弱不同维度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目前尚无社区老年人多维衰弱的统一评价工具,其潜在发生发展机制也未明确,后续研究可基于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探究多维衰弱的发生发展轨迹,以便于制定干预策略,为逆转或延缓社区老年人的衰弱进程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