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5-03-05
    指南·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2025, 28(07):  777-7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4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13KB) ( )  

    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behavior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s,BLIs)可以降低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肥胖,减少心血管事件,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一线治疗措施。BLIs包括帮助患者维护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保证良好睡眠、避免吸烟和酗酒、做好心理调适、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坚持降糖药治疗等。除了出现严重高血糖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首先进行BLIs。BLIs应遵循有效性、建立互信、问题解决导向、综合性和个性化原则。常用干预策略包括应用成熟的行为改变理论、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有效运用传播策略、提高患者行为技能、实施以人为本的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基本步骤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确定行为目标、制定干预实施方案、实施干预和评价效果。BLIs效果评价指标包括过程指标、临床结局、社会心理、行为结局、患者报告和健康结局。效果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评价工具包括糖尿病自我护理行为评价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SDSCA)、患者行为量表(patient activation measurement,PAM)和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iabetes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cale,DMSES)。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述评
    彭红叶, 荆雅楠, 王莹, 鲁春丽
    2025, 28(07):  797-8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3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22KB) ( )  

    生活方式医学(Lifestyle Medicine)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门涉及医学、营养学、运动科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作为促进公共健康和临床治疗的关键纽带,是所有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重要健康策略。本文系统梳理生活方式医学的定义与内涵、起源与发展、疗效评价工具,发现生活方式医学与中医"治未病"理念高度契合,我国生活方式医学学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目前仍缺乏具体化、定量化和规范化的生活方式实施细则、临床指南及评价体系。生活方式医学的中国化仍需结合本土国情,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全国数据监测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健康公平性并优化不同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和"简便廉"优势,以推动生活方式医学在慢性病预防与管理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庞姝, 刁洋, 陈祥雪, 姜春燕
    2025, 28(07):  807-8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5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89KB) ( )  

    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MUS)诊疗过程复杂,对医疗资源的耗费较大,是全科医学中具有挑战的临床问题,我国在该领域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从MUS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探讨了MUS目前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对策。目前,MUS的概念、机制及诊断路径均无统一定论,提示起草相关临床诊疗指南、构建临床路径的迫切需求;全科医生对MUS的了解及诊疗能力不足,需加强全科医生MUS岗位胜任能力培训,同时开展更多前瞻性、多中心、多学科联动的科学研究以探索MUS的特点及诊疗对策。本文可为全科医生更深入了解并科学且有效地管理MUS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王仕鸿, 邓星妤, 曹汝岱, 令垚, 黄翠怡, 欧阳栋, 丁元林, 于海兵
    2025, 28(07):  814-8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5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70KB) ( )  
    背景

    慢性肾脏病(CKD)是我国乃至全球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国内关于不同亚型CKD发病趋势预测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

    目的

    预测2020—2040年中国5种亚型CKD的发病趋势,为CKD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4—5月,收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库1990—2019年我国5种亚型CKD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和发病人数。采用变化率(%)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描述和分析我国5种亚型CKD的发病现状。运用Prophet模型预测我国2020—2040年5种亚型CKD的ASIR和发病人数。

    结果

    1990—2019年我国5种亚型CKD的ASIR和发病人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高血压肾病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AAPC=0.75,P<0.05)。2019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1型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的ASIR和发病人数均高于女性,而女性其他类型肾病的ASIR和发病人数高于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和其他类型肾病在65~74岁年龄组的发病人数较高。1型糖尿病肾病和肾小球肾炎肾病的发病人数多集中于<5岁年龄组。本研究预测结果表明,预计到2040年,2型糖尿病肾病的ASIR和发病人数分别为23.27/105(80%UI=20.64/105~26.08/105)和755 375(80%UI=702 827~811 409)例,1型糖尿病肾病的ASIR和发病人数分别为0.60/105(80%UI=0.47/105~0.73/105)和10 625(80%UI=9 519~11 787)例,肾小球肾炎肾病的ASIR和发病人数分别为3.88/105(80%UI=3.01/105~4.79/105)和87 050(80%UI=74 470~100 460)例,高血压肾病的ASIR和发病人数分别为15.35/105(80%UI=13.53/105~17.29/105)和470 214(80%UI=437 598~504 817)例,其他类型肾病的ASIR和发病人数分别为127.68/105(80%UI=102.41/105~154.68/105)和3 901 317(80%UI=3 622 415~4 198 720)例。

    结论

    1990—2019年我国5种亚型CKD的ASIR和发病人数均呈现上升趋势。2020—2040年中国2型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和其他类型肾病的ASIR和发病人数仍然呈现上升趋势,虽然1型糖尿病肾病和肾小球肾炎肾病的发病人数逐年增长,但总体的ASIR呈现下降趋势。未来应针对不同亚型的CKD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新蕊, 黄丽, 曹立春, 屈会超, 张美琳, 刘欢
    2025, 28(07):  824-8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4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93KB) ( )  
    背景

    认知衰弱(CF)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分为可逆性认知衰弱(RCF)和潜在可逆性认知衰弱(PRCF),易导致跌倒、残疾和死亡等不良健康结局的发生,而目前社区老年人群不同分型CF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RCF与PRCF患病情况,探讨RCF与PRCF的影响因素,为CF(尤其是RCF)的早期识别与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于2023年6—8月,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天津市北辰区某社区体检的3 916名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社区居民一般情况调查表、FRAIL衰弱量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主观认知下降问卷(SCD-Q9)等。评估社区老年人不同分型CF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人发生不同分型CF的影响因素。

    结果

    3 916名老年人中,RCF老年人679名(17.34%),PRCF老年人440名(11.24%)。不同CF分型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锻炼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睡眠障碍、高血压患病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脑卒中患病情况、血红蛋白(Hb)水平、慢性病用药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无CF为参照,女性(OR=2.186,95%CI=1.713~2.791)、年龄≥70岁(OR=3.056,95%CI=2.519~3.708)、有吸烟史(OR=1.753,95%CI=1.431~2.146)、有睡眠障碍(OR=1.275,95%CI=1.046~1.555)、Hb水平异常(OR=1.531,95%CI=1.026~2.284)、慢性病用药数量≥3种(OR=2.168,95%CI=1.490~3.156)与老年人较高的RCF发生风险有关(P<0.05),锻炼(OR=0.459,95%CI=0.382~0.551)与老年人较低的RCF发生风险有关(P<0.05);女性(OR=1.941,95%CI=1.465~2.573)、年龄≥70岁(OR=1.830,95%CI=1.460~2.292)、有饮酒史(OR=2.270,95%CI=1.734~2.970)、有睡眠障碍(OR=1.996,95%CI=1.557~2.560)、有脑卒中(OR=2.114,95%CI=1.026~4.355)、Hb水平异常(OR=1.991,95%CI=1.288~3.078)、慢性病用药数量≥3种(OR=1.626,95%CI=1.050~2.518)与老年人较高的PRCF发生风险有关,锻炼(OR=0.522,95%CI=0.423~0.644)与老年人较低的PRCF发生风险有关(P<0.05)。

    结论

    天津市北辰区社区老年人的RCF与PRCF发生率较高,建议在社区体检中加入CF评估,通过制定并执行多维度有效方案来延缓CF发生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顾可羿, 潘姚佳, 韩正, 付晓雅, 顾瀚东, 杨菲, 王为强
    2025, 28(07):  831-8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8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49KB) ( )  
    背景

    肥胖和代谢异常与动脉硬化(AS)相关,不同肥胖代谢表型发生AS的风险不同。血清尿酸(SUA)水平与AS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作为AS的早期预测指标,研究肥胖代谢表型与AS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重点关注代谢健康型肥胖(MHO)人群,并进一步探讨SUA是否作为其潜在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月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东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622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根据BMI和代谢状况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分别为代谢健康型非肥胖(MHNO)组、MHO组、代谢不健康型非肥胖(MUNO)组和代谢不健康型肥胖(MUO)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UA与baPWV及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UA对baPWV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肥胖代谢表型对高baPWV水平和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结果

    根据不同肥胖代谢表型分组后,MHNO、MHO、MUNO和MUO组高baPWV水平的患病率逐渐增高,分别为3.9%、9.8%、14.5%和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60.722,P<0.001);MHNO组、MHO组、MUNO组和MUO组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3.6%、8.9%、10.1%和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56.444,P<0.001)。校正混杂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当前吸烟、当前饮酒和文化程度后,MHNO、MHO、MUNO、MUO四组高baPWV的患病风险依次增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也依次增高(P<0.05)。

    结论

    在青年人群中,肥胖代谢表型和AS间存在显著相关性,SUA可能是潜在影响因素。此外,应当关注青年MHO人群,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洋晓讴, 孙艳格, 于溯, 杜雪平, 黄凯, 闫岩, 李超
    2025, 28(07):  838-8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7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84KB) ( )  
    背景

    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整体诊治率偏低,迫切需要寻找可靠的预测工具。FRAX是我国骨质疏松诊疗指南推荐的预测工具,但其在中国内地人群中的预测价值和干预阈值尚待进一步验证。

    目的

    评估FRAX对北京地区居民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并探讨干预阈值。

    方法

    于2011—2012年在北京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受试者1 018名,基于FRAX计算每名受试者未来10年的主要部位骨折(MOF)风险和髋部骨折(HF)风险;于2021—2022年对受试者进行随访,获取其自我报告的10年间骨折发生情况。以骨折实际发生情况为"金标准",绘制FRAX预测骨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FRAX对北京地区居民的骨折风险预测价值,并探讨干预阈值。

    结果

    成功回访受试者469名(46.07%),利用FRAX计算的中位MOF概率为2.6%(2.2%,3.7%),中位HF概率为0.5%(0.3%,0.9%),49名(10.45%)在10年间发生MOF,其中5名(1.07%)为HF。ROC曲线分析显示,FRAX和单纯股骨颈骨密度(BMD)预测MOF的AUC分别为0.683和0.662。约登指数最大时的截断值为2.95%,灵敏度为59.2%,特异度为67.6%。

    结论

    FRAX对未来骨折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仍有改进空间。预测MOF概率为2.95%时为约登指数最大的截断值,可作为制定干预阈值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宋芬芬, 李胜棉
    2025, 28(07):  844-8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4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87KB) ( )  
    背景

    卡瑞利珠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人源化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D-1)抑制剂,目前已在食管癌治疗中获批适应证,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仍缺乏。

    目的

    评估基于卡瑞利珠单抗的方案在真实世界中治疗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在不同的治疗背景下,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能否预测卡瑞利珠单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11-01—2022-05-31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RCCEP组患者和无RCCEP组患者的生存情况。

    结果

    在纳入研究的70例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患者中,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11例(15.7%)、部分缓解(PR)35例(50.0%)、疾病稳定(SD)17例(24.3%)、疾病进展(PD)7例(10%),ORR 65.7%(46/70),DCR 90.0%(63/70)。其中,接受一线至三线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中位PFS为8.1个月(95%CI=6.46~9.74个月),1年PFS率为34.0%;中位OS未达到,1年OS率为76.3%。接受新辅助治疗的23例患者都达到R0切除,6例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26.1%)。RCCEP(65.7%)、恶心/呕吐(42.8%)、贫血(37.1%)、乏力(37.1%)和脱发(34.2%)是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3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15/70),主要为白细胞计数减低(5.7%)、中性粒细胞计数减低(5.7%)以及血小板计数减低(4.3%)。4例患者发生了≥3级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3级心肌炎1例,3级肺炎1例,3级皮疹1例以及4级肾炎1例。所有患者经对症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得到缓解,未发生治疗相关的死亡。RCCEP与卡瑞利珠单抗的疗效相关,RCCEP组患者的ORR(76.1%比45.8%,P=0.010)和DCR(97.8%比75.0%,P=0.009)高于无RCCEP组患者,RCCEP组患者较无RCCEP组患者的中位PFS(18个月比7.4个月,P=0.015)及OS(未达到比15.7个月,P<0.001)显著延长。

    结论

    在真实世界中,基于卡瑞利珠单抗的治疗方案能够为局部晚期及转移性食管癌患者带来一定的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耐受;在不同的治疗背景下,RCCEP能够预测卡瑞利珠单抗的疗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程琦, 于文兵, 李科科, 左右, 焦乾鑫, 刘新浩, 高丽丽
    2025, 28(07):  853-8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8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54KB) ( )  
    背景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目的

    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的热点、前沿和趋势,为未来参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09-30,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核心集为数据来源,检索国内外2000-01-01—2022-09-30发表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6.1.R3对所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文献共被引以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1 963篇,其中英文文献653篇、中文文献1 310篇。2000—2022年中学生心理健康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要集中在自杀意念、手机网络成瘾、学业成绩、心理弹性、心理干预以及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方面。未来研究趋势可能集中在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学生健康风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等方面。

    结论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热点包括自杀意念、手机网络成瘾、学业成绩、心理弹性、心理干预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未来研究趋势集中在欺凌、健康风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研究
    卿华, 李慧欣, 杨恩, 魏艺琳, 唐尚锋
    2025, 28(07):  863-8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84KB) ( )  
    背景

    家庭医生团队负责人在实现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影响团队内部成员任务互动的关键角色。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中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的关系,明确其作用机制,考察团队凝聚力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团队支持感的调节作用。

    方法

    于2021年10—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和整群抽样法在湖北省潜江市和湖南省长沙市抽取1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593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成员的基本情况以及领导效能、任务互动、团队凝聚力、团队支持感4个量表。采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团队凝聚力在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团队支持感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并绘制简单斜率图。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8%。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领导效能得分为(4.28±0.73)分,团队凝聚力得分为(4.21±0.64)分,任务互动得分为(4.37±0.65)分,团队支持感得分为(4.09±0.83)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4个量表得分两两间呈线性正相关(P<0.05)。团队凝聚力在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08,占总效应值的12%),团队支持感在领导效能对团队凝聚力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β=-0.12,P<0.01)。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团队支持水平较低的家庭医生团队,领导效能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更大。

    结论

    领导效能对任务互动具有正向作用,团队凝聚力在领导效能与任务互动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领导效能对团队凝聚力的正向作用受到团队支持感的调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鹏, 刘力滴, 廖晓阳, 伍佳, 杨梓钰, 张亚琳
    2025, 28(07):  869-8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4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93KB) ( )  
    背景

    我国基层全科医生数量缺口大,基层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低是导致人才匮乏的重要因素。

    目的

    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8年12月—2019年1月,对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全科医生(n=1 549)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生的基本信息、工作满意度及其对提高工作满意度的建议。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基层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 539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9.35%。全科医生的总体工作满意度为(114.0±17.2)分,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工作流程维度的平均得分最低,为(10.6±2.5)分,处于"不满意"水平;其他维度的平均得分皆处于"一般"水平;薪酬和福利待遇维度的得分相对较低,分别为(11.8±2.8)分和(11.6±2.8)分。不同性别、年龄全科医生的总体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全科医生的总体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全科医生总体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30~39岁[OR(95%CI)=0.132(0.035~0.494)]和40~49岁[OR(95%CI)=0.207(0.065~0.664)]全科医生的总体工作满意度低于≥50岁者(P<0.05)。提出提高自身工作满意度建议的人数为419名,共提建议427人次。其中,"提高待遇"的建议居首位(25.53%,109/427)。

    结论

    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总体工作满意度一般,全科医生对工作流程最不满意,最希望提高待遇,年龄是基层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建议针对全科医生满意度"短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如简化工作流程、实施"按劳分配"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于云聪, 邵佳娴, 高敏, 李晓娜, 马东平, 尹文强, 陈钟鸣
    2025, 28(07):  875-8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78KB) ( )  
    背景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会对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质量产生影响,关系到农村居民所享受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目的

    探究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家庭医生团队更好地运行,提升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提供可行措施。

    方法

    2021年1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内3个地市加入家庭医生团队的乡村医生共1 004名,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乡村医生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以及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乡村医生的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家庭冲突、工作稳定性、业务培训、组织隔离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探究乡村医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结果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较高,得分为(3.757±0.713)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业务培训与组织认同感呈正相关(r=0.156,P<0.01),组织隔离与组织认同感呈负相关(r=-0.287,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从业方式、业务培训(β=0.154,P<0.001)、组织隔离(β=-0.262,P<0.001)是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结论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认同感较强,做好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降低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组织隔离程度,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社区糖尿病管理专题研究
    龙超, 李佳, 杨智凯, 黑璐萍, 李战胜, 袁蓓蓓
    2025, 28(07):  880-8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14KB) ( )  
    背景

    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推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致力于为居民提供整合、连续性服务,这也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亟须的服务特征,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的描述性分析,对其在慢性病服务中的实际效果评估尚显不足。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及健康结果的影响。

    方法

    于2023年2月22—25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某市抽取716例登记在册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患病和就医情况、接受糖尿病管理服务情况,以及患者的疾病认知、健康管理行为、健康结果。对患者接受的糖尿病管理服务项目覆盖率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反映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整合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签约家庭医生对患者疾病认知、健康管理行为、健康结果的影响。

    结果

    579例(80.9%)糖尿病患者已签约家庭医生,其中277例(47.8%)认为家庭医生了解其心理状况。643例(89.8%)患者近期接受过随访,其中489例(76.0%)接受了糖尿病健康教育,282例(43.9%)进行了眼底、心电图及足背动脉搏动等并发症相关检查。37.7%(32/85)出现突发病情加重/急性并发症的患者联系了家庭医生,其中37.5%(12/32)得到了紧急处理,25.0%(8/32)得到了转诊服务。患者对糖尿病诊断的认知正确率为19.8%(142/716),对除药物治疗以外的干预方法的认知正确率<7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患者疾病认知评分>5.5分的概率更高[OR(95%CI)=1.80(1.23~2.62),P<0.05],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概率更高[OR(95%CI)=2.67(1.75~4.18),P<0.05],定期自我监测血糖的概率更高[OR(95%CI)=4.28(2.57~7.09),P<0.05],进行饮食干预的概率更低[OR(95%CI)=0.46(0.28~0.80),P<0.05],糖尿病相关费用的接受率更高[OR(95%CI)=1.58(1.04~2.39),P<0.05]。

    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慢性病管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但签约服务包中的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关怀内容需进一步完善,应建立健全转诊机制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同时对未签约患者的健康服务给予更多关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聪, 朱海虹
    2025, 28(07):  888-8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78KB) ( )  
    背景

    上海市推行"1+1+1"组合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近十年,其对推进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效果有待验证。现有相关研究多以基层门诊就诊次数、基层就诊意愿为关键分析变量,但该两项指标不能全面且真实地反映居民的基层卫生服务实际利用情况。

    目的

    调查家庭医生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3年5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选取已经与家庭医生签约的2型糖尿病患者550例。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调阅纳入患者2022年的就诊数据,以患者当年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次数占总就诊次数比例<90%为基层就诊依从性差,以≥90%为基层就诊依从性好。对纳入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与治疗情况、卫生政策认知与服务利用情况等,并根据安德森模型,将指标划分为倾向因素、能力因素、需要因素3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就诊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

    508例(92.4%)患者的问卷被有效回收。其中,基层就诊依从性好者371例(73.0%)、依从性差者137例(27.0%)。患者对政策认知、机构信任、医疗费用、医疗服务4个维度的平均评分分别为(11.0±3.6)、(17.6±2.6)、(12.8±1.9)、(17.0±2.3)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倾向因素中的居住地性质、职业,能力因素中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保险类型、医疗服务评分,需要因素中的机构信任评分是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就诊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已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认知不足,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和更高的机构信任度是已签约2型糖尿病患者到基层就诊的促进因素。建议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宣传,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晓莉, 许慧琳, 刘小华, 俞丹丹, 蔡逸舟, 董琳娟, 刘念, 何丹丹
    2025, 28(07):  893-8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0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18KB) ( )  
    背景

    随着我国家庭医生制度构建工作的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被广泛利用,然而较少有使用客观就诊数据对成年糖尿病患者基层门诊医疗资源的利用倾向进行研究。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社区门诊就诊特征,分析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患者频繁就诊的影响因素,正确识别签约患者对社区门诊医疗资源的利用倾向,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3年8月调取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门诊就诊记录,强制脱敏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收集性别、年龄、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情况、触发的诊断记录、就诊频次、就诊科室数、就诊时接受中医类服务等信息。分析成年糖尿病患者社区门诊就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模型分析签约患者频繁就诊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获取符合研究要求的门诊记录1 281 972条,涉及糖尿病患者66 838例。其中,男32 723例(48.96%);中位年龄为71(66,77)岁;中位诊断种数为6(3,10)种;中位就诊频次为15(9,26)次,10.28%(6 871例)频繁就诊的成年糖尿病患者的就诊频次为362 068次;就诊科室数以1~2个为主[40 354例(60.38%)],就诊科室数≥5个者6 233例(9.33%);就诊时接受中医类服务者26 423例(39.53%)。签约患者62 005例(92.77%),非签约患者4 833例(7.23%),签约患者与非签约患者的性别、年龄分组、病情复杂程度、频繁就诊情况、就诊科室数、就诊时接受中医类服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分组、病情复杂程度、就诊科室数、就诊时接受中医类服务情况是签约患者频繁就诊的影响因素(P<0.05)。决策树分析结果显示:病情复杂程度是影响签约患者频繁就诊的最主要因素。

    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社区门诊就诊成年糖尿病患者签约率较高,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效果明显。社区门诊就诊糖尿病患者老龄化凸显,签约患者病情更复杂、中医就诊需求更强烈。签约患者频繁就诊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病情复杂程度,建议相关部门根据患者病情高效识别频繁就诊者,从而更合理利用社区门诊医疗资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全科医生诊室
    姚丁烨, 罗桂平, 孙俊生, 任菁菁
    2025, 28(07):  900-9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5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30KB) ( )  

    口臭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和心理健康。全科医生在口臭的诊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提出了一套全科医学视角下的口臭诊疗思路,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检测方法和治疗策略。本文强调了个性化诊疗的重要性,并指出全科医生需提高对口臭患者的关注和管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