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1年 第24卷 第33期    刊出日期:2021-11-20
    专题研究
    胡茜玥,刘正,王锡山
    2021, 24(33):  4165-41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4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11KB) ( )  
    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众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采取有效的结直肠癌筛查策略能够降低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然而我国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覆盖尚不广泛,方法不统一,有待形成完善的国家结直肠癌筛查体系。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共识,阐述国内外结直肠癌筛查的研究现状,探讨常用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并对我国结直肠癌筛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以期未来能够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韩西,刘君,马麒,呼圣娟
    2021, 24(33):  4172-41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8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16KB) ( )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增长迅速。大多数结直肠癌从正常肠黏膜到异常增生,再到最终恶性变的发展过程长达数十年,该时机使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个体发生癌变之前就检测和移除早期癌前病变成为可能,这一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在人群中进行筛查的癌症之一。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拟通过在人群中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来改变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早期低诊断率的现状。本文阐述了常用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及手段,总结了结直肠癌筛查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管雅喆,吴思奇,张雪,贺宇彤
    2021, 24(33):  4177-41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01
    摘要 ( )   Rich HTML ( )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早期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也是重要的防治策略,已引起国际和国内的广泛关注。浓缩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确定合适的筛查间隔、从社区层面提升居民健康意识、提高筛查参与度并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评估最佳筛查策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重点和难点。总结结直肠癌的筛查指南有助于明确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确定合理的筛查年龄、筛查间隔,意识到提高筛查参与度的重要性,继而提高筛查的成本效益。本文对最新结直肠癌筛查指南、筛查的成本效益进行了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秦成洁,舒婷,姚强,李满娣,林奕蝶,孙悦,周玲,蒋敏,朱彩蓉
    2021, 24(33):  4185-41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30KB) ( )  
    背景 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能通过评估发病风险、筛选高危人群来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结直肠癌、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 构建适用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个体发病风险的Rothman-Keller模型,评估个体发病风险并划分风险等级。方法 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EMBase、OVID数据库中关于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0-08-31。通过文献综述明确结直肠癌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定量关系,构建中国人群结直肠癌个体发病风险的Rothman-Keller模型,采用二项分布函数法划分风险等级。结果 构建的中国人群结直肠癌个体发病风险的Rothman-Keller模型中纳入了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饮酒、肥胖、红肉摄入、腌制食品摄入、阑尾炎病史、糖尿病病史、慢性结直肠炎病史、慢性腹泻病史、慢性便秘病史、蔬菜摄入、水果摄入、阿司匹林、体育锻炼等15项危险因素。二项分布函数法模拟10 000例样本点的发病风险后,采用分段斜率比较的方式将女性患结直肠癌的低、高风险界值划分为0.033 7%,男性患结直肠癌的低、高风险界值划分为0.046 3%。结论 构建的中国人群结直肠癌个体发病风险的Rothman-Keller模型简单易行,有利于促进高危人群参加结肠镜筛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使直肠癌预防关口前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旭,罗冬平,茹彦海,郭晓凯,徐家云
    2021, 24(33):  4191-41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7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72KB) ( )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HUA)与痛风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目前HUA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其不仅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而且是导致CK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新的研究证据,国内外有关HUA与痛风诊治指南不断更新,并提出较多新观点。本文主要从CKD角度对国内外有关HUA与痛风的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解读,并结合相关研究证据从初始降尿酸治疗指征、降尿酸治疗药物的选择、痛风急性发作的管理、碱化尿液、维生素C的使用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临床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妲,黄志芳,李新伦,崔丽
    2021, 24(33):  4196-41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3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29KB) ( )  
    近年来全球痛风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国内外各学会发布的痛风诊疗指南对其规范化诊治具有指导意义。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联盟联合发布了新版痛风分类标准,之后欧洲、美国及中国的痛风诊疗指南均进行了更新。本文从痛风的诊断和治疗两方面对欧洲、美国和中国的痛风诊疗指南进行梳理和对比,以供临床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姚永坤,张志强,祁鸣,徐婧姗,孟瑶,李浩浩,邢文龙,张桂青
    2021, 24(33):  4200-42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29KB) ( )  
    背景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越来越关注自身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方法之一。目的 了解不同时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收集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在入院后3~5 d、发病后1个月、发病后3个月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发病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医保类型、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治疗方案是入院后3~5 d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医保类型、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发病后1个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文化程度、医保类型、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治疗方案是发病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不同时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不同,只有在不同时期关注不同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做到患者全病程管理。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红,王斌,李婷,聂益军
    2021, 24(33):  4206-42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4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67KB) ( )  
    背景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肝素结合蛋白(HBP)、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是临床常见的炎性指标,但上述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 检测单纯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HBP、CRP、SAA、PCT、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比较上述炎性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就诊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2例(DM组)及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35例(DKD早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无器质性疾病者30例为对照组(Con组)。采集上述三组受试者空腹静脉血,其中HBP、CRP、SAA、PCT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进行检测,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采用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进行检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BP、CRP、SAA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三组PC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HBP高于Con组,DKD早期组HBP、CRP、SAA均高于Con组和DM组(P<0.05)。HBP、CRP、SAA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95%CI(0.841,0.975)〕、0.760〔95%CI(0.644,0.875)〕、0.836〔95%CI(0.738,0.934)〕,灵敏度分别为71.4%、48.6%、74.3%,特异度分别为96.7%、96.7%、86.7%,约登指数分别为0.681、0.452、0.610。结论 HBP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适合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预测指标并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段绍杰,刘尊敬,陈佳良,姚树坤
    2021, 24(33):  4211-42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3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76KB) ( )  
    背景 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是反映个体脂肪分布及内脏脂肪蓄积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肥胖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关系密切。目的 探讨LAP和VAI与成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并评估LAP、VAI对MS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708例受试者,其中MS患者249例(MS组),非MS患者459例(非MS组),比较两组患者LAP、VAI及相关生化指标。根据LAP、VAI四分位数将受试者进行分组(L1组、L2组、L3组、L4组各177例;V1组、V2组、V3组、V4组各177例),比较各组MS及其组分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LAP、VAI受试者MS的发生风险,并分别绘制不同性别LAP、VAI、腰围(WC)、体质指数(BMI)预测MS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LAP和VAI与成年人MS发生率呈高强度正相关(Cramer's V=0.585、0.5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各危险因素后,L3组、L4组MS发生风险仍高于L1组,V3组、V4组MS发生风险仍高于V1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男性LAP、VAI预测MS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95%CI(0.795,0.867)〕、0.825〔95%CI(0.788,0.863)〕,临界值分别为52.03、1.99;女性LAP、VAI预测MS发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887〔95%CI(0.834,0.940)〕、0.886〔95%CI(0.827,0.945)〕,临界值分别为54.84、2.54。结论 LAP、VAI与成年人MS发生率呈高强度正相关,随着LAP、VAI增高,MS发生风险亦增高;LAP、VAI对MS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联合WC和BMI能有效预测M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清淋,张国强,占强,聂贺,唐良
    2021, 24(33):  4217-42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4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10KB) ( )  
    背景 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是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因之一,而住院时间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诊疗和管理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但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 分析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测评分模型,为临床干预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2019年从无锡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出院的PUB住院患者485例,采用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3的病例纳入训练集,1/3的病例纳入测试集。以住院时间的第75百分位数为分界点(>8 d),将全部患者分为超长组和正常组。采用回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依据回归系数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制定预测评分模型。分别绘制预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485例患者中训练集323例,其中超长组75例,正常组248例;测试集162例,其中超长组34例,正常组128例。回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810,95%CI(1.567,5.040)〕、白细胞计数(WBC)和/或中性粒细胞分数(NE)升高〔OR=2.491,95%CI(1.310,4.738)〕、Forrest Ⅲ级以上溃疡〔OR=1.960,95%CI(1.098,3.498)〕、输血〔OR=3.367,95%CI(1.664,6.812)〕、合并肾功能不全〔OR=4.809,95%CI(1.456,15.884)〕是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AUC为0.77〔95%CI(0.71,0.84)〕,在测试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AUC为0.76〔95%CI(0.66,0.86)〕,最佳界值均为2.45分。结论 年龄≥60岁、WBC和/或NE升高、Forrest Ⅲ级以上溃疡、输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是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依据危险因素制定了一种具有较高辨别力的简单易行的预测评分模型,具有为优化PUB患者住院评估及管理提供参考的潜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岩,白艳杰,张铭,高静,张雍闯,李晓晓
    2021, 24(33):  4223-42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4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89KB) ( )  
    背景 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PSMCI)常会导致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引发许多不良后果,已成为目前国际卒中研究的热点。目的 观察通督醒神针刺法对PSMCI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PSMC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常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督醒神针刺法治疗,1次/d,5次/周,持续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各子项、神经精神问卷(NP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命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计算力、延迟回忆、语言和抽象能力、定向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PI-1、NPI-2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醒神针刺法可有效改善PSMCI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提高PSMCI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勇,齐丽翠,张然,杨琦雯,陈树春
    2021, 24(33):  4229-42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3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82KB) ( )  
    背景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一种多效内分泌代谢调节因子,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促进小鼠周围神经轴突和髓鞘的再生。然而有关人体中FGF21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研究甚少,且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血清FGF21水平与DP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DPN将其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109例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9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FGF21水平并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清FGF21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结果 DPN组血清FGF21水平高于NDPN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FGF21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正相关(r=0.184、r=0.156、rs=0.164、r=0.175,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负相关(r=-0.189,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OR=1.499,95%CI(1.085,1.935)〕、MDA〔OR=1.242,95%CI(1.062,1.452)〕、TNF-α〔OR=1.036,95%CI(1.012,1.060)〕和FGF21〔OR=1.007,95%CI(1.002,1.012)〕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FGF21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可通过调节糖代谢、抑制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对DPN的发生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郭来丽,王静,李婷婷,白秀平
    2021, 24(33):  4234-42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4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64KB) ( )  
    背景 随着近年来肠道菌群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发现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关系。糖尿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目的 探讨血糖升高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正常组(n=10,A组)、假手术组(n=10,B组,只开腹切除脾脏)、实验组(n=10,C组,开腹切除脾脏及部分胰腺)和实验+干预组〔n=10,D组,在C组基础上,术后1周开始给予胰岛素干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0.1 U/kg,1次/d)〕。术后1、4周四组大鼠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观察各组大鼠血糖变化。术后4周处死大鼠,留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变化并行免疫组化测定各组核因子(NF)-κB p65表达变化〔以平均光密度值(AOD值)表示〕;留取粪便并使用测序平台Illumina MiSeq PE300对肠道菌群的16S rRNA 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并分析四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胰腺部分切除术成功复制较为稳定的高血糖大鼠模型。显微镜下C组回肠肠道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均可见棕色深染,C组AOD值高于A、B组(P<0.001)。各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的相对分布情况存在差异,与A、B组比较,C组和D组厚壁菌门丰度降低,而拟杆菌数目和变形杆菌丰度增加。α多样性稀释曲线显示,按物种丰富程度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A组<D组<B组<C组。各组内群落分布较为聚集,说明组内标本重复性较好,较为稳定。A组与B组间物种组成最相似,基本位于同一象限;C组和D组物种分别聚集于另外两个象限。结论 血糖升高可激活NF-κB信号通路导致肠道发生炎性改变,从而造成肠道菌群紊乱,主要门水平表现为厚壁菌门丰度明显降低,而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苗菁菁,喻红霞,邵文嘉,王晨雨,王燕华,罗莹莹,李会霞
    2021, 24(33):  4240-42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4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81KB) ( )  
    背景 早产是妊娠最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双胎妊娠早产率更高。有效预测双胎妊娠早产并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治疗措施将极大地降低早产率及提升新生儿健康状况。目的 评估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CL)、经腹部超声测量胎膜厚度及两者联合应用预测双胎妊娠早产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77例双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于孕20~24周测量CL、胎膜厚度及最大羊水池深度(DVP),并观察宫颈内口开放情况,结合既往彩超检查结果判断其子宫是否畸形。根据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追踪到的分娩孕周将研究对象分为早产组和足月产组,比较两组孕妇CL、胎膜厚度、DVP、宫颈内口开放及子宫畸形情况,绘制CL、胎膜厚度分别及联合预测双胎妊娠早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依据追踪情况,早产组47例,足月产组130例。足月产组CL长于早产组〔(32.9±4.8)mm与(24.9±3.1)mm〕,胎膜厚度薄于早产组〔(1.19±0.11)mm
    与(1.37±0.22)mm〕(P<0.05);两组DVP、宫颈内口开放比例、子宫畸形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L〔OR=0.612,95%CI(0.510,0.733)〕、胎膜厚度〔OR=2.005,95%CI(1.439,2.795)〕是双胎妊娠早产的影响因素(P<0.05)。CL、胎膜厚度分别及联合预测双胎妊娠早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4、0.789、0.946。CL联合胎膜厚度预测双胎妊娠早产的AUC大于两者单独预测双胎妊娠早产的AUC(P<0.05)。结论 CL及胎膜厚度可有效预测双胎妊娠早产,且联合应用时预测效能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宋荣维,于杰,吴春香,张夏芸,蔡宁,王中王,吴雯静
    2021, 24(33):  4246-42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2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50KB) ( )  
    背景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且有大量未诊断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亟待发现。确定稳定、可靠的筛查方法有助于更加快速、有效地发现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目的 评价空腹手指末梢血糖(FFG)在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中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筛检效果。方法 2017年,根据上海市普陀区人口分布状况,在10个社区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的标准制定《上海市社区居民风险评估表》,筛选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进一步行实验室检查,检测FFG、空腹静脉血糖(FVBG)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筛检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筛检试验效能表确定FFG筛检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最佳截断值,并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 共筛选糖尿病高危人群13 057例,剔除108例未做FVBG检测者,最终纳入12 949例,其中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3 182例(24.57%):糖尿病1 380例(10.66%),糖尿病前期1 802例(13.9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FG与FVBG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s=0.722,P<0.001)。FFG预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 8。当FFG以5.7 mmol/L为筛检试验截断值时,约登指数最大(0.70),筛检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分别为88.62%、81.10%、60.44%、95.63%和0.83。男、女性分析结果与整体分析结果一致,FFG截断值均为5.7 mmol/L。不同年龄组分析结果与整体分析结果相近,FFG截断值为5.6~5.8 mmol/L。结论 FFG快速、准确、可靠、稳定,可以作为糖尿病筛查中的预检手段。推荐FFG筛检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截断值为5.7 mmol/L,但可以根据筛检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付威,李青菊,李俊,付艳芹,张萁
    2021, 24(33):  4251-42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88KB) ( )  
    背景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我国GDM的发病率为12.8%~16.7%。因妊娠期血糖控制不佳或者血糖监测不严密,母婴并发症明显增加。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通过探头检测细胞间液葡萄糖浓度动态反映血糖的变化,弥补了传统末梢血糖监测的不足,能够更好地监测妊娠期血糖,有效地改善母婴结局。目的 探究动态血糖监测及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对GDM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GDM患者120例,根据血糖监测方法的不同分为动态血糖组(n=80)和末梢血糖组(n=40)。根据CGMS记录的72 h平均TIR值将动态血糖组分为TIR≥85%亚组和TIR<85%亚组。比较动态血糖组和末梢血糖组以及TIR≥85%亚组和TIR<85%亚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动态血糖组和末梢血糖组羊水异常发生率、宫内感染发生率、新生儿身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糖组剖宫产发生率、早产发生率、胎盘早剥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新生儿体质量、低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低于末梢血糖组,新生儿胎龄高于末梢血糖组(P<0.05)。TIR≥85%亚组和TIR<85%亚组早产、胎盘早剥、胎膜早破、羊水异常、宫内感染、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IR≥85%亚组剖宫产发生率、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身长低于TIR<85%亚组,新生儿胎龄高于TIR<85%亚组(P<0.05)。结论 对GDM患者实行动态血糖监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连续血糖数据,有助于改善母婴结局;另外当TIR≥85%时,母婴获益程度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彭艳琼,谢楠,敬敏,王代梅,吴艳
    2021, 24(33):  4255-42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14KB) ( )  
    背景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已成为医院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绩效指标定义、指标测算和标准化血糖基准报告,影响了医院血糖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目的 基于信息化血糖监测系统(IGMS)构建血糖基准报告,一为同行建立标准化血糖报告提供方法学指导,二为同行提供血糖基准参考。方法 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安装了IGMS(该系统能自动上传血糖数据和按需求查阅血糖数据)的非重症监护病区(10个内科和7个外科)的糖尿病患者或高血糖患者(无糖尿病病史但随机末梢血糖超过11.1 mmol/L),排除住院第1天的血糖数据。采用群体(population)、患者(patient)和患者日(patient-day)三种模型报告理想血糖、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报告增加患者低血糖发生天数比、发生频次比和管理及时性比,采用四分位数分析不同病区的血糖数据,并与美国、澳大利亚、重庆和广东医疗机构的血糖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三种模型平均血糖、理想血糖、平均高血糖和任意高血糖(>10.0 mmol/L、≥15.0 mmol/L、≥16.7 mmol/L)、任意低血糖(≤3.9 mmol/L、<3.0 mmol/L、<2.8 mmol/L、<2.2 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7个病区任意低血糖≤3.9 mmol/L发生>3次者312例(3.9%),发生>3 d者202例(2.5%),复测血糖时间≤15 min者446例(5.6%),>30 min者2 187例(27.5%)。患者日任意高血糖≥15.0 mmol/L、任意低血糖≤3.9 mmol/L、理想血糖下四分位数分别为38.6%、5.5%和38.0%,上四分位数分别为21.5%、2.1%和58.1%。17个病区与美国、澳大利亚、重庆医疗机构的平均高血糖和任意高血糖(>10.0 mmol/L、≥15.0 mmol/L、≥16.7 mmol/L)、任意低血糖(≤3.9 mmol/L、<3.0 mmol/L、<2.8 mmol/L、<2.2 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内分泌病区和广东省某内分泌病区血糖、理想血糖、任意高血糖≥16.7 mmol/L、任意低血糖≤3.9 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MS允许医疗机构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血糖报告。因目的不同,其选择模型也不同。群体模型更适用药物管理和风险管理人员,患者模型更适用个体化护理评估,患者日模型适用于某单元或单位进行质量改进方向和目标的制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方凤贞,李壮苗,陈婷玉
    2021, 24(33):  4261-42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8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90KB) ( )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美玲,张青颖,郭义
    2021, 24(33):  4268-42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4261KB) ( )  
    背景 调控血脂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的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但不良反应多有发生,阻碍了患者坚持按照推荐剂量用药。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临床研究发现针灸与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相仿,但不良反应少。目的 系统评价针刺疗法干预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比较针刺疗法与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试验组采用单一的针刺疗法,对照组以指南推荐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为主。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12-31。根据Cochrane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包含1 34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总胆固醇(TC)、LDL-C、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28,95%CI(0.77,2.15),P=0.34;MD=-0.06,95%CI(-0.13,0.02),P=0.13;MD=0.11,95%CI(-0.07,0.28),P=0.24;MD=0.01,95%CI(-0.09,0.12),P=0.84;MD=-0.81,95%CI(-2.75,1.13),P=0.41〕。试验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MD=0.16,95%CI(0.04,0.28),P=0.009〕,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MD=-3.19,95%CI(-4.52,-1.87),P<0.000 01;OR=0.28,95%CI(0.14,0.59),P=0.000 7〕。试验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OR=3.86,95%CI(1.97,7.56),P<0.000 1〕。对报道总有效率的RCT进行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漏斗图图形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基于当前临床证据,针刺疗法治疗高脂血症在升高HDL-C方面优于他汀类药物,并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中医临床疗效方面具有优势且不良反应小;但纳入研究质量不高,仍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增加其证据强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孟乔,谭畅,姚树坤
    2021, 24(33):  4276-42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27KB) ( )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较多,但许多原因可导致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近年来,小肠电刺激(IES)作为一种新兴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IES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研究,发现IES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证明IES能有效治疗T2DM。同时对IES控制血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IES可以延缓胃排空、加速肠道转运、影响调节血糖的胃肠激素水平、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静怡,唐映梅
    2021, 24(33):  4281-42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2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82KB) ( )  
    慢性肝病患者常伴随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目前已知病毒性肝炎、代谢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均以各自不同的机制促进了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发生,并使其在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上表现出不同特点。本文分别对不同慢性肝病患者合并的甲状腺功能障碍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慢性肝病患者甲状腺疾病的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何春华,王金芳,王清国
    2021, 24(33):  4287-42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7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057KB) (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是一种由于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过多造成钙、磷代谢紊乱而导致全身多个系统受累的内分泌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左心室肥厚是PHPT的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目前,PHPT的心血管代谢特征已被广泛研究。本文纳入了国内外多篇描述PHPT患者中心血管受累的文献,总结并分析了其研究结果,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PHPT患者心血管受累的认识,为临床制定PHPT的获益最大化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