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邮件订阅
图表库
Toggle navigation
更多内容请点击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入库情况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刊文
往期刊文
专辑专题
电子书(手机版)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常见问题解答
国际报告规范
投稿选刊平台
核心期刊目录
科研服务
专家中心
主编风采
专家风采
成为审稿专家
成为专题研究主持人
媒体平台
丁香园
健康界
知乎
今日头条
微信公众号
国际平台
Science Data Bank
ChinaXiv
伦理声明
出版伦理
医学伦理
版权与开放获取
同行评议
征订 & 广告
期刊订购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信息表模板
格式规范-研究性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论文投稿介绍信与版权转让协议
格式规范-综述类论文
ORCID注册申请指南
Meta分析写作要点
队列研究写作要点
横断面研究写作要点
指标预测价值写作要点
动物实验写作要点
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X
专题研究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2021年 第24卷 第16期 刊出日期:2021-06-0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研究
Select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政策进展及实践
秦江梅,王芳,林春梅,张艳春,张丽芳
2021, 24(16): 1989-19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9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53KB) (
)
本文在对绩效考核理论与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全国2009—2020年出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政策进展,以及各地典型做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从政策进展看,《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卫人发〔2010〕98号)、《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国卫人发〔2015〕94号)、《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试行)》(国卫办基层发〔2020〕9号)3个不同时期文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内容一脉相承,指标体系逐步完善;《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试行)》强化了指标可操作性,关注经济运行和信息化。根据参与文件起草经验,以及各地创新做法、典型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4个方面的建议:(1)在省级层面完善指标体系,明确各指标标准值并细化评分方法;(2)指标值和评分方法要利用历史数据模拟,并且持续完善和优化;(3)确定省级监测指标,加强分级考核,重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4)依靠信息化平台和信息化技术,量化指标直接抓取,为基层减负。希望上述建议能为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和完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激励机制内涵分析——基于厦门市“三师共管”模式
吕韵,景日泽,王德猛,方海
2021, 24(16): 1995-20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9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86KB) (
)
福建省厦门市以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以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创设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厦门市“三师共管”模式在打造“多快好省”品牌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签约服务费用筹资与分配机制、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及非经济激励机制,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及签约率的大幅提高,产生了良好的医患联动,从而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柔性引导“患者愿意去、基层接得住、医院舍得放”的制度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实体社区互联网医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彭德荣,崔明,孙小婷,孔斌,陈晨,傅颂华,徐卫刚,王其成
2021, 24(16): 2003-20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04KB) (
)
“互联网+”是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健康”是点和面的关系,互联网医院的属性是医疗机构。慢性病患者的复诊“续药”是互联网医院的重要功能,从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来说,互联网医院的建设适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除了方便慢性病患者的复诊续药,“互联网医院”作为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及传统医疗业务的深度融合,将是大健康领域的新生态和医疗服务领域新业态。本文从顶层设计、技术架构、业务模型、线下药品的配送和电子票据等方面,介绍国内首家实体社区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实践经验,总结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推动互联网诊疗与互联网医院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中国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检,蔡金龙,黄元英,何中臣,唐贵忠
2021, 24(16): 2008-20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2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89KB) (
)
背景 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45亿,并由快速增长期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其健康权益和医疗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目的 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于2020年7月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筛选出≥1个月、≥16岁的流动人口169 989例纳入研究,基于 Andersen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分析框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Logistic模型以探析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169 989例流动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6.47%(10 996/169 989),两周患病就诊率为59.38%(6 529/10 996),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者占比65.46%(4 274/6 5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倾向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流动特征(流动范围、流动时间、落户意愿)、使能资源(地区、城乡、到最近医疗机构时长、家庭人均年收入、医疗保险)和需求因素(自评健康、慢性病患病、健康档案)4方面14项指标是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流动人口就医主动性整体较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较高。应尽快优化异地就医政策,构建距离科学的就医格局,并大力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以引导其合理就医并理性选择就医机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乌鲁木齐市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选择偏好研究
苏天园,李豫凯,张其其,庄玮
2021, 24(16): 2015-20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77KB) (
)
背景 随着大众健康观念的转变,人群健康管理需求和消费能力有所提升,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从供需两端发力,对居民健康管理消费需求和行为加以合理的引导,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目的 通过了解居民选择健康管理服务时的权衡过程及其偏好,以居民真实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为依据,为政策制定者和健康管理服务供给方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9年7—10月在乌鲁木齐市7个区展开离散选择实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离散选择实验选择集(共包括服务主体、服务内容、线上服务提供情况、中医药服务提供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情况、自付费用6个属性,每个属性又包括若干水平)。运用Stata 15.0软件构建离散选择模型,采用混合Logit回归模型分析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选择偏好。结果 共发放问卷945份,回收有效问卷802份,有效回收率为84.9%。离散选择模型结果显示,居民效用最高的健康管理服务组合方案为公立医院健康管理部门、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与咨询或健康体检+健康干预、丰富的线上服务、有中医药服务、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P<0.05)。结论 乌鲁木齐市居民在选择健康管理服务时最关心服务主体,对服务内容的潜在需求仍需引导,居民对线上服务、中医药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偏好。目前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指引,充分发挥各类健康管理机构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完善线上线下的服务闭环,积极引进中医慢性病防控的服务方式,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化工作量测算及应用研究
李婕,朱先,曾志嵘
2021, 24(16): 2022-20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9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80KB) (
)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推进,亟需一套科学、公平、实用、可操作的绩效管理模式,而工作量的测算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 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供给的规律和特点,核定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选用科学合适的方法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化工作量进行测算,对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科学、动态的绩效管理。方法 于2018年选取广州市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样本单位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客观观察和主观评估等研究方法,测算并校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量,并对标化工作量在绩效和补偿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 将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分成6大类152项。以为居民当面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含发放居民健康卡)为1个标准点数值,综合考虑时间因素、体力因素、技术因素和压力含量因素,确定了包括152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点数值,并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结合岭回归估计建立RBRVS工作量函数关系式,拟合优度在89%以上,并以标化工作量为基础进行绩效分配的模拟。结论 以标准化工作量点数表为基础的绩效分配,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领域标化工作量的应用使得绩效收入分配和财政补偿方案更加简单、易行,可以对机构实现更为精确有效的补偿,充分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鼓励医生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BCDS项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患者门诊费用研究
徐楠,王梅,刘晓东,顾雪非,李婷婷,袁申元,袁明霞
2021, 24(16): 2028-20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0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35KB) (
)
背景 北京同仁医院在社区开展为期十年三个阶段糖尿病规范化管理,对患者进行规范化、连续性跟踪管理。患者接受长期管理后,实际产生的效果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未开展实证性卫生经济学评估。目的 选取部分社区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在接受管理的社区中,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各年度门诊费用情况(真实世界数据)。方法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干预项目前两个阶段的社区中,对其中9个社区参加项目的患者随机抽取30%的人员,自2016年11月起对其开展为期10个月的卫生经济学费用现场调查,分别调取入组患者2012、2014、2016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时产生的药品、检查等费用数据,对各年份费用数据通过Kruskal-Wallis H检验和描述性研究,对费用结构及用药情况等开展描述性研究。结果 经消涨处理后,2012、2014、2016年人均门诊费用为10 312.9、10 885.6、11 733.5元。结构分析中糖尿病诊疗费用糖尿病防治相关用药的整体年消耗水平为4 690.4~5 251.9元,约占年人均费用水平的44.76%~45.48%,其他费用和中药费用两者占据了近半数(47.31%~48.34%)。结论 本干预模式下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年度费用水平整体处于平稳状态,间接说明接受干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病况整体相对稳定;费用结构存在部分不合理,其他费用和中药费用两者的占比和增速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建立主要慢性病病种的结构性精细化支付标准。在门诊慢性病支付方面,设立和控制辅助性用药的占比,并进一步分析辅助性中成药支出和其他支出的内涵,重新制定其相对合理的可支出占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上海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现况研究
张亚君,刘华,王朝昕,石建伟
2021, 24(16): 2034-20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86KB) (
)
背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慢性病管理服务已经基本覆盖老龄化人口,研究中青年居民慢性病流行病学趋势及多病共存的现状将为确定下一步慢性病管理服务重点提供依据。目的 了解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多病共存情况,为中青年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某社区医院信息系统(HIS)年龄18~50岁患者的诊疗数据,分析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和多病共存病种组合。结果 34 720例18~50岁中青年患者中,8 922例(25.70%)有1种慢性病,3 134例(9.03%)有2种慢性病,3 484例(10.03%)有≥3种慢性病,6 618例(19.06%)患者存在多病共存。不同性别、年龄、签约与否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多病共存比例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慢性病多病共存比例越高,签约者高于未签约者(P<0.05)。患病率排名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压、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功能性肠疾患、脑血管病。2种疾病组合多是“高血压”“糖尿病”“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的两两组合,3种及以上的病种组合多为“肝胆疾病”与其他疾病的组合。结论 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的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不容忽视,病种组合明显区别于老年人群,呈现中青年特异性,需要社区家庭医生提供针对性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中青年楼宇白领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个性化需求
崔雅琦,郝雨,刘铁鑫,刘蕊,王朝昕,石建伟,杨永华,马晓骏,孙靖,黄蛟灵
2021, 24(16): 2039-20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4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68KB) (
)
背景 在健康中国政策的指导下,上海的家庭医生常住人口签约率超过45%。但是楼宇白领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较低,白领人群亚健康问题也愈发严峻。目的 了解目前楼宇白领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年8—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8个商务楼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楼宇白领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及楼宇白领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包的需求3个部分。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4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5.48%。家庭医生一般服务和楼宇服务“非常需要”排序第一的条目分别是代配药服务〔29.49%(253/858)〕和颈椎病等的防治〔36.37%(315/866)〕。63.30%(507/801)的楼宇白领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包有需求,不同文化程度、医疗保险投保情况楼宇白领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包需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楼宇白领人群“最希望的”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的开展方式、服务时间、价格区间分别为现场咨询〔26.53%(230/867)〕、工作午间1 h〔40.43%(399/987)〕、0~100元〔48.38%(417/862)〕。结论 楼宇白领人群具有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需求,但缺乏便利可及的相应服务,建议设计针对白领的、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有偿服务包,并给予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中青年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服务认知、利用及满意度研究
刘铁鑫,郝雨,崔雅琦,刘蕊,杨永华,马晓骏,孙靖,王朝昕,芦炜,黄蛟灵
2021, 24(16): 2044-20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4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77KB) (
)
背景 双向转诊是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针对双向转诊的研究较少。分析双向转诊的认知、利用、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对充分发挥转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中青年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服务认知、利用及满意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双向转诊的主要因素。方法 于2019年8—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8个商务楼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楼宇白领人群基本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双向转诊服务的认知、利用情况及满意度。共发放问卷1 04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48%。结果 共967例填写了认知情况,上海市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服务知晓率为17.27%(167/967);共有958例填写了转诊服务使用情况,其中165例(17.22%)使用过双向转诊服务;共有182例有效填写了转诊方式,其中101例(55.49%)自己要求转诊,43例(23.63%)经主治医生建议转诊,38例(20.88%)两者兼备;共有181例有效填写了转诊顺利情况,其中108例(59.67%)转诊不顺利;共有188例有效填写了满意度情况,其中16例(8.51%)非常不满意,31例(16.49%)不太满意,102例(54.26%)一般满意,34例(18.09%)比较满意,5例(2.66%)非常满意。不同性别、常住地址、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职业、收入、家庭医生认知和利用情况的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知晓率比较、利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受教育水平、职业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楼宇白领人群对双向转诊总体知晓率和利用程度较低,了解和签约家庭医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双向转诊知晓率和促进居民利用转诊服务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基层首诊、进而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稳固分级诊疗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家长对小学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及意愿研究
钟艳熙,王俊舟
2021, 24(16): 2051-20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2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76KB) (
)
背景 成都市武侯区自2011年以来大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尚缺乏针对小学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了解我区小学生家长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和签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的服务范围和覆盖率。目的 了解武侯区小学生家长对于小学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评估小学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探讨影响小学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小学生家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随机抽取成都市武侯区3所小学,并于2019年9—12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被抽取的3所小学的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学生家长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家长基本情况、签约服务需求及签约意愿。向2 991例小学生家长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 988份,问卷有效率为99.90%。结果 55.29%(1 652/2 988)小学生家长为一到三年级小学生的家长。544例(18.20%)家长签约家庭医生后最希望孩子可以享受健康教育服务,424例(14.19%)家长最希望孩子接受视力保健知识方面的健康教育服务;从小学生疾病诊疗需求角度,463例(15.50%)家长最希望家庭医生能联系口腔科专科资源;753例(25.20%)家长认为小学生签约家庭医生最大的优势是可及性好。2 293例(76.74%)小学生家长有意愿为孩子签约家庭服务,不同小学生所处年级、家庭平均年收入、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被调查家长职业、是否知道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具体位置和是否听过或者接受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小学生家长的签约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小学生家长为孩子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因素主要为小学生所处年级、家庭平均年收入、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被调查家长职业和是否听过或者接受过庭医生签约服务(P<0.05)。结论 成都市武侯区小学生家长对促进小学生健康管理的关注度高,为小学生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愿较大。高家庭年收入水平和高学历家长可能将促进签约服务的达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梅,江长勇,沈海英,胡薇
2021, 24(16): 2057-20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3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67KB) (
)
背景 儿童口腔患龋率高,事态严峻。而目前我国口腔医疗服务供给体系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对于群体性的口腔保健服务供给不足。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全面、持续、协调的口腔预防保健服务后续推进及儿童龋齿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0月—2020年1月,分层选取成都市武侯区内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进行儿童保健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偶然抽样方法,采集其基本信息、儿童及家长口腔情况和保健干预情况、口腔就医习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家长儿童口腔保健签约服务意愿的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11份,实际回收303份,有效回收率为97.4%。39.6%(120/303)的儿童发生过口腔疾病问题,11.6%(35/303)的儿童接受过窝沟封闭或涂氟预防措施,36.3%(110/303)的儿童接受过儿童口腔卫生指导,68.3%(207/303)的儿童家长有意愿接受儿童口腔保健签约服务。孩子是否曾经做过窝沟封闭或者涂氟等预防措施、是否接受过专业口腔卫生指导及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不同情况的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孩子是否做过窝沟封闭或者涂氟等预防措施是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儿童做过窝沟封闭或者涂氟等预防措施的家庭、接受过专业口腔卫生指导的家庭及家长具备口腔健康知识的家庭,更愿意签约儿童口腔保健服务。大力持续深入开展学校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的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结合儿童健康管理与学校卫生工作,以健康教育与预防性门诊干预为主,积极开展儿童口腔保健签约服务,覆盖全龄儿童,进一步降低患龋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北京方庄社区智能语音外呼平台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王玥,陈颖,吴浩,魏学娟,高文娟,鹿晓亮
2021, 24(16): 2062-20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0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91KB) (
)
背景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社区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需求不断增加,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愈发重要,但是目前基层人力资源短缺,为减轻医务人员负担,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智能语音外呼系统助力健康服务。目的 探讨智能语音外呼系统在社区应用的效果及其在社区推广的可行性。方法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回访中心借助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制定话术模板,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外呼,在2019年4—10月进行签约居民预约体检通知、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医院满意度调查等业务。结果 2019年4—10月平台总服务83 342人次,累计呼叫时长25 606 min。老年人健康体检人数增加1 629人次,老年人健康管理率提高7.91%。连续6个月随访管理的319例签约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处于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由4月份的180例(56.33%)上升至10月份的188例(58.82%),增加了8例,血压正常比例升高了2.49个百分点;血压处于危值的高血压患者由4月份的79例(24.89%)下降至10月份的56例(17.65%),减少了23例,血压危值比例下降了7.24个百分点。医院满意度连续随访的291例中,对医院满意者由4月份的236例(81.09%)增加至10月份的249例(85.56%),增加13例,满意度提升了4.47个百分点。结论 智能语音外呼平台可以节省外呼人工成本,提高通话工作质量,提高家庭医生团队健康管理能力及高血压管理效果、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居民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信息分诊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研究
樊爱青,张少晨,张鹏,张胜冰,潘志刚
2021, 24(16): 2067-20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9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66KB) (
)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均缺少政策匹配制度。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签约获得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方向。目的 探索信息分诊模式下“1+1+1”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为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方法 按基线可比选取2019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服务人口在5万~10万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情况(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考核分)及随机分层抽取各医疗机构每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的10%,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其中1家为干预社区即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1年;以自制问卷形式、医院信息系统和签约APP信息同步开展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签约居民首诊意愿就诊率、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率等指标的统计,汇总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的干预社区签约居民首诊意愿率和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高于4个非干预的对照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与其中3个对照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类似于政策性干预签约服务,服务效果较好,可推广应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出台各项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多学科服务团队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段李博,郑宏,庄建林
2021, 24(16): 2072-20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06KB) (
)
背景 严重精神障碍残疾人参与就业有利于精神康复已成为全球共识,多学科参与的支持性就业服务项目近年来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这种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急需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以为服务项目的建立提供指导与评价。目的 为多学科服务团队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框架,编制专家函询问卷,2019年7—9月邀请10名专家,通过前后两轮函询,根据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对指标进行增减和修改,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结果 通过两轮函询,构建了一个包括3个一级指标(组织与资源投入、服务过程和工作结果)、13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熟悉系数、判断系数、权威系数分别为0.930、0.850、0.890,两轮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27和0.621,意见有较好的一致性(P<0.001)。结论 专家的积极程度高,权威性和协调性较好,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筛选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多学科服务团队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服务的评价提供依据,有利于进一步借助政府平台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全科医生能力评价分级指标体系及TSH模型的构建
王海棠,李娅玲,刘平阳,丁燕,单梅青,杜兆辉
2021, 24(16): 2077-20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63KB) (
)
背景 全科医生能力评价体系在国外发展已趋于成熟。但在国内,仍以医疗机构自行考核为主要方式,由于各个机构标准不一,评价方法不一,其结果的权威性、客观性等无法保证。因此需要构建符合目前全科医学发展的统一标准。目的 通过德尔菲法制定全科医生能力评价分级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结果构建“全科医生能力评价分级TSH立方体模型”,推动全科医生能力评价同质化进程,更准确、客观地评价全科医生能力。方法 2019年4—5月,通过文献分析、专题小组讨论,初步确立了全科医生能力评价分级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全科理论知识、全科临床技能、全科人文素养),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各44个。2019-07-01至2019-09-10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问询(n=28),将其建议进行归纳整理,最终确定并形成全科医生能力评价分级指标体系。记录专家基本资料、专家积极性、专家修改建议、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结果 第一轮专家咨询的熟悉程度和判断系数为0.900和0.936,第二轮为0.948和0.956;两轮权威系数分别为0.918和0.952,均在0.70以上;第一轮专家咨询重要性、可得性协调系数为0.471、0.409,第二轮为0.363、0.386。最终确定了包含全科理论知识、全科临床技能、全科人文素养3个维度,43条考核指标的全科医生能力评价分级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结果及前期所获专利完成“全科医生能力评价分级TSH立方体模型”构建。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各43个的全科医生能力评价分级指标体系,经统计分析,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较高,意见较集中,函询结果科学性、可信度和可靠性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2010—2019年中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Meta分析
王梅杰,周翔,李亚杰,刘芳丽,姚卓娅
2021, 24(16): 2085-20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4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3KB) (
)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进程。随着慢性病的日益流行,慢性病共病为慢性病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慢性病共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目的 系统评价2010—2019年我国中老年人群(≥45岁)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为慢性病共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2010-01-01至2020-01-01月公开发表的文章,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25篇横断面研究,涉及173 0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5%,4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3%,50%)〕,男性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8%〔95%CI(31%,45%)〕;共病2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为23%〔95%CI(20%,26%)〕,共病3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1%〔95%CI(9%,14%)〕;2016—2019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3%〔95%CI(28%,58%)〕,2010—2015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4%,47%)〕;南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4%,49%)〕,北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8%〔95%CI(27%,49%)〕。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患病率的Meta分析
杨直,吴晨曦,高静,柏丁兮,朱琳,刘锐芮,梁芸,伍侨
2021, 24(16): 2092-20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9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44KB) (
)
背景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便秘已成为我国人群普遍存在的问题。便秘虽不致死,但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而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调查数据对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患病率进行全面报道。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19-12-31,收集有关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的横断面研究。由两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独立进行筛选、提取,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11条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9个研究,包括37 242例调查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慢性便秘总患病率为10.9%〔95%CI(8.8%,13.0%)〕。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7.0%〔95%CI(4.1%,10.0%)〕和11.5%〔95%CI(9.3%,13.7%)〕;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患病率分别为9.3%〔95%CI(3.7%,14.8%)〕和10.5%〔95%CI(5.8%,15.1%)〕;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初/高中、大专及以上组的患病率分别为12.2%〔95%CI(7.4%,17.0%)〕、12.3%〔95%CI(8.1%,16.4%)〕、13.2%〔95%CI(8.2%,18.1%)〕;南方和北方地区患病率分别为7.4%〔95%CI(5.6%,9.2%)〕和15.0%〔95%CI(10.6%,19.4%)〕;调查时间为2003年以前及2004—2008、2009—2013、2014—2018年组的患病率分别为5.0%〔95%CI(3.0%,7.0%)〕、6.3%〔95%CI(1.3%,11.3%)〕、11.2%〔95%CI(4.9%,17.5%)〕、13.4%〔95%CI(9.1%,17.7%)〕。结论 我国成年人慢性便秘患病率在逐年增高,不同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地区人群患病率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我国互联网糖尿病健康信息资源的合理应用及挑战
汪洋,王觅也,周有莲,何龙韬,李舍予
2021, 24(16): 2098-21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9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89KB) (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长期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普及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逐渐颠覆着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但大量研究提示,基于互联网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信息存在多种质量问题,可能对糖尿病患者产生误导。目前我国糖尿病互联网健康教育主要来自网页、移动应用和新媒体,本研究对上述3种来源各自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并对如何更加合理地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展望,以助于糖尿病健康教育形式、效率和接受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我国糖尿病健康信息网页质量评价
周有莲,袁祥,杨小玲,安康,李双庆,周祎灵,袁丽,李舍予
2021, 24(16): 2103-21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6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91KB) (
)
背景 互联网已成为我国糖尿病患者健康信息的主要获取方式之一,然而其信息质量尚不明确。目的 评价我国常用搜索引擎中获取的网页版糖尿病健康信息质量。方法 根据流量监测机构Stat Counter提供的中国2017年9月—2018年9月搜索引擎排行榜,选取排名前6位的搜索引擎〔包括百度、神马(手机版)、搜狗、360搜索、谷歌(Google)、必应(国内版)〕,检索关键词为“糖尿病”,检索日期为2018年10月。分别对每个搜索引擎的前50条网页进行筛选,纳入包含有糖尿病相关疾病信息且适合糖尿病患者及其他公众阅读的网页,并采用Silberg评分、交互性评分、Abbott美学评分和自制内容质量评估工具对纳入网页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73个糖尿病健康信息网页,其中位Silberg评分为2.0(2.0)分,中位交互性评分为1.0(1.0)分,中位Abbott美学评分为1.0(1.0)分,自制内容质量评估工具中位评分为2.0(4.0)分。各搜索引擎的交互性评分和Abbott美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ilberg评分,50.3%(87/173)的网页声明了其创建/修改信息,35.3%(61/173)声明了其所属单位,仅1.7%(3/173)明确声明了其运营资金来源。根据交互性评分,72.8%(126/173)的网页提供了内部搜索引擎,但仅2.9%(5/173)提供了用户体验问卷。根据Abbott美学评分,仅9.2%(16/173)的网页提供了图表等可视化手段,80.9%(140/173)包含了广告。内容上,涉及生活方式干预的网页最多(61.3%,106/173),其次是糖尿病的临床表现(46.8%,81/173)和并发症(39.9%,69/173)。结论 我国糖尿病健康信息网页总体质量尚有待提高,亟需政府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微信公众平台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使用现状和评价
吴远,李舍予,史沛杰,郭辉
2021, 24(16): 2108-21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6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85KB) (
)
背景 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糖尿病移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使用现状及其推送信息的内容准确性尚未知。目的 了解微信公众平台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使用现状,评价其推送信息的准确性。方法 2018-05-31,以“糖尿病”为关键词检索新榜(https://www.newrank.cn/)。纳入为糖尿病患者设计的、以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与教育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平台。收集其认证单位、预估活跃粉丝数及最高阅读数;使用《糖尿病移动管理功能的分类方法》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进行分类;对周最高阅读量的推送信息进行主题分类,并根据临床指南对推送信息的内容进行准确性评估。结果 截至2018-05-31,共纳入46个糖尿病管理微信公众平台。其中,20个(43.5%)公众平台由网络科技公司运营。纳入的公众平台中预估活跃粉丝数为11 465(20 151)人,其推送信息的最高阅读数1 764(3 057)次。除外患者教育这一基本功能,19个(41.3%)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沟通功能,9个(19.6%)公众平台实现了数据记录功能,2个(4.3%)实现了结构化展示功能,1个(2.2%)具有个性化反馈功能,23个(50.0%)公众平台具有推广销售功能。46个微信公众平台周阅读数最高的推送信息中,20个(43.5%)主题为饮食管理;根据临床指南,仅有27条(58.5%)推送信息的内容被认为是准确的。结论 现有糖尿病管理微信公众平台多由网络公司经营,主要具有患者教育、沟通及数据记录功能,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的内容准确性仍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互联网远程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荣,廖晓阳,李志超
2021, 24(16): 2112-21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00KB) (
)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全球范围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且控制率低,尤其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有效的高血压管理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影响血压控制率的关键。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的发展,传统基于医生诊室管理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模式在发生改变,本文综合探讨了国内外互联网远程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得出互联网远程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在健康教育、经济、医患沟通、随访等方面存在优势,但存在使用障碍、数据不准确、研究证据有限、安全性可靠性不能保证等挑战与不足,并提出展望,以期将互联网远程管理更好地应用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投稿查询
投稿指南
留言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