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邮件订阅
图表库
Toggle navigation
更多内容请点击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入库情况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刊文
往期刊文
专辑专题
电子书(手机版)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常见问题解答
国际报告规范
投稿选刊平台
核心期刊目录
科研服务
专家中心
主编风采
专家风采
成为审稿专家
成为专题研究主持人
媒体平台
丁香园
健康界
知乎
今日头条
微信公众号
国际平台
Science Data Bank
ChinaXiv
伦理声明
出版伦理
医学伦理
版权与开放获取
同行评议
征订 & 广告
期刊订购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信息表模板
格式规范-研究性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论文投稿介绍信与版权转让协议
格式规范-综述类论文
ORCID注册申请指南
Meta分析写作要点
队列研究写作要点
横断面研究写作要点
指标预测价值写作要点
动物实验写作要点
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X
专题研究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2021年 第24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21-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研究
Select
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基本用药指南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医学分会
2021, 24(14): 1717-17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1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61KB) (
)
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是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模式,有效改善患者的痛苦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直至其舒适、有尊严离世的新兴临床学科,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罹患现代医学无法治愈,并伴有躯体和/或精神心理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终末期和临终期患者。合理使用药物是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指南工作组依照国际指南的制定标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制订了我国首部《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基本用药指南》。该指南围绕各种疾病终末期和临终期患者常见的33个全身性和各系统的躯体、精神心理症状及难治性症状,推荐23种治疗药物,其中20种药物收录于我国现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便于广大医务人员参阅学习,指南详细阐述了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专科的基本理论、临床用药原则、相关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该指南的制定有助于提升各临床学科对疾病终末期和临终患者的诊疗服务质量,是确保患者获得舒适与尊严性医疗服务的基本保障,同时填补了我国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学科发展的空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2021年美国NIH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指南与中国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方案对比分析
李树仁,赵文静,李健超,孟阳,郝潇,张倩辉
2021, 24(14): 1735-17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9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06KB) (
)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已经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国家。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也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抗病毒以后,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以及相应的器官支持治疗。本文通过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21年1月发布的COVID-19 Treatment Guidelines和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治疗方面的比较,提出了COVID-19 临床治疗的选择策略,为临床医生在COVID-19 的治疗上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临床亚型的潜在类别以及对不同类别首次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反应的分析研究
邱健,程金湘,任佳封,孙述昱,赵显超,江应聪,宿长军
2021, 24(14): 1745-17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6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47KB) (
)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临床亚型提示不同的临床特点。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发现不同OSA临床亚型在初次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性,但目前国内外缺乏相关研究。目的 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探索OSA患者中存在的临床亚型,分析不同临床亚型诊断夜(首次CPAP治疗前)睡眠特征和对首次CPAP治疗反应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唐都医院睡眠中心进行首次CPAP治疗的491例OS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2种临床症状(入睡困难、多醒、早醒、打鼾、憋气、突然憋醒、梦魇、梦话、尿床、睡眠中肢体抽动、晨起头痛、头昏、焦虑、情绪低落、思维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头脑不清、反应迟钝、工作能力减退、心悸、疲劳乏力、白日嗜睡)纳入潜在类别分析模型。比较不同临床亚型症状分布特点、诊断夜的睡眠特征以及首次CPAP治疗反应的差异性。结果 临床亚型数目为4时,模型拟合最佳,分为类别1 “呼吸中断伴白日嗜睡组”143例(29.1%),类别2 “症状轻微组”189例(38.5%),类别3 “日间功能严重受损组”64例(13.0%)和类别4 “合并失眠组”95例(19.3%)。类别2 “症状轻微组”年龄更小,男性比例更高,而类别4 “合并失眠组”正好相反。不同临床亚型除外憋气症状,其余临床症状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亚型OSA患者诊断夜的睡眠潜伏期(SL)、N1%、N2%、N3%、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总睡眠时期的比例(RE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亚型OSA患者接受首次CPAP治疗后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N1%、N2%、N3%、REM%、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氧饱和度下降指数(ODI)、血氧饱和度(SpO2)<90%的时间、最低SpO2(LSpO2)、整夜平均Sp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可以将OSA的临床症状分为4种临床亚型,且4种临床亚型首次CPAP治疗反应存在统计学差异。这些发现强调了识别一系列OSA临床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运动干预对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中年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赵铁夫,王盛宇,张春晓,张明,陈宏,马涵英
2021, 24(14): 1752-17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9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688KB) (
)
背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随着手术技术和器械的改进,国内每年接受该手术的患者逾30 000例,且数量持续增加。既往医生对术后患者更多的关注其生理指标的康复效果,而忽视了患者心理康复的相关问题。目的 探讨运动干预对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中年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单一手术组行OPCAB的中年患者34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术后6~18个月是否能够达到运动标准分为运动组(144例)和对照组(204例)。于术后6个月和18个月分别测定患者的射血分数(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应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测评,记录生理机能(PF)、生理角色限制(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角色限制(RE)、心理健康(MH)、生理健康内容(PHC)、心理健康内容(MHC)评分及SF-36总分,比较两组间术后6个月及术后18个月各指标间有无差异。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间EF、LVEDD、PF评分、RP评分、BP评分、GH评分、VT评分、SF评分、RE评分、MH评分、PHC评分、MHC评分、SF-36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运动组EF、PF评分、RP评分、BP评分、GH评分、VT评分、SF评分、RE评分、MH评分、PHC评分、MHC评分、SF-36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8个月,两组间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运动组术后18个月的EF、PF评分、RP评分、BP评分、GH评分、VT评分、SF评分、RE评分、MH评分、PHC评分、MHC评分、SF-36总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LVEDD低于术后6个月(P<0.05)。结论 达标的运动干预可以明显提升OPCAB后中年患者的HRQO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单中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现状分析及建议
谢煌烈,韩鹏宇,郑朝阳,朱伟,陶文祥,王恒坤
2021, 24(14): 1758-17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5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30KB) (
)
背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常见的危害之一。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方案或抗栓达标情况探讨方面,对于不同用药方案之间远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 对房颤各抗栓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各年龄组用药方案及1年内房颤相关终点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NVAF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阵发性、永久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合并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肌钙蛋白T(cTnT)、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及随访1年内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及再入院情况。按抗栓方案不同分为无抗栓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氯吡格雷组(51例)、联合组(25例)、华法林组(49例)、达比加群组(89例)、利伐沙班组(77例),按年龄不同分为<65岁(60例)、65~75岁(92例)、>75岁(202例),并比较不同抗栓方案及年龄间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联合组男性占比高于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年龄小于氯吡格雷组,利伐沙班组阵发性房颤占比低于联合组,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冠心病占比低于氯吡格雷组、联合组,联合组冠心病占比高于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联合组cTnT水平高于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氯吡格雷组HAS-BLED评分高于达比加群组(P<0.05)。不同抗栓方案治疗 1年内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4,P=0.054),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25,P=0.128)。不同抗栓方案治疗1年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9)。不同年龄段患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识别房颤并行抗栓治疗在预防血栓栓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抗栓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或者华法林,NOAC在预防血栓形成及出血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但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对于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更需个体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心电复极指标的变化研究
仇鑫,余晓凡,叶青,周俊岭2陈鸿武,马礼坤
2021, 24(14): 1764-17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6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21KB) (
)
背景 既往研究认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哪种心电复极指标改变相关,目前研究较少,且对其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单支及多支血管CTO患者CTO-PCI后心电复极指标变化情况,从而为不同类型CTO患者进行CTO-PCI提供更多电生理方面的客观证据。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成功行PCI(PCI成功的标准:CTO-PCI后血管残余狭窄<30%,前向血流TIMI>3级)的CTO患者249例。按照主要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CTO的血管支数分为单支CTO组(n=192例);多支(两支或三支)CTO组(n=57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率、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T波尖峰-T波末尾时限(Tp-Te)、T波改善比例以及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纽约心功能分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单支CTO组和多支CTO组的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多支CTO组QTc小于单支CTO组,T波改善比例高于单支CTO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单支CTO组MACE发生率高于多支CTO组(P<0.05)。结论 CTO患者血运重建后,复极指标均有改善,多支CTO患者复极指标改善更为明显,临床受益可能来自于细胞活力增强和复极离散指标的双重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研究
任莉霞,贾旭,王志浩,张薇,钟明,马骁
2021, 24(14): 1769-17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7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41KB) (
)
背景 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治疗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往研究多集中在省市级医院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面,而涉及基层医院心力衰竭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8年7月入住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3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治疗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320例)和恶化组(19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诱发因素、病史、诊断、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生化检查、用药情况、治疗转归等信息,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治疗转归情况的因素。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情况将患者分为≤100 mm Hg组(41例)、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132例)、≥130 mm Hg组(166例),并比较3组CHF患者的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恶化组中肺部感染比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收缩压水平、谷氨酰胺转移酶水平、尿素氮水平、NT-proBNP水平、多巴酚丁胺的应用比例高于好转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清蛋白水平、血钠水平、血氯水平、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比例低于好转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OR=0.977,95%CI(0.972,0.981),P<0.001〕、肺部感染情况〔OR=4.799,95%CI(1.156,19.919),P=0.03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OR=1.003,95%CI(1.000,1.006),P=0.039〕、清蛋白水平〔OR=0.910,95%CI(0.891,0.928),P<0.001〕、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OR=0.202,95%CI(0.046,0.898),P=0.036〕、螺内酯应用情况〔OR=0.125,95%CI(0.066,0.235),P<0.001〕、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OR=0.307,95%CI(0.121,0.779),P=0.013〕、多巴酚丁胺应用情况〔OR=9.173,95%CI(1.351,62.272),P=0.023〕是CHF患者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100 mm Hg组中恶化7例(17.1%)、好转34例(82.9%),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中恶化5例(3.8%)、好转127例(96.2%),≥130 mm Hg组中恶化7例(4.2%)、好转159例(95.8%)。3组CHF患者临床治疗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9,P=0.015);其中≤100 mm Hg组CHF患者临床治疗恶化比例高于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130 mm Hg组(χ2=6.619、6.700,P=0.010、0.010)。结论 基层医院CHF临床治疗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发肺部感染、入院时收缩压≤100 mm Hg、低清蛋白水平、肝功能受损、应用多巴酚丁胺均可导致CHF临床治疗转归不良,而应用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和他汀类药物是CHF临床治疗转归的保护性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半定量试纸法评价微量白蛋白尿的探索性研究
喜杨,王鸿懿,杨帆,孙宁玲
2021, 24(14): 1776-17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07KB) (
)
背景 微量白蛋白尿(MAU)是高血压肾脏早期损害的标志之一,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已被推荐作为MAU的首选检测方法。目前检测ACR的主要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免疫比浊法等,均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设备以及专业的检验人员才能实施,不能应用于基层以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寻找简易MAU的测定方法,有助于基层评估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并可能为相关的流行病学调研提供方法。半定量试纸法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经济的MAU检测方法,已被推荐用于基层的疗效监测、患者家庭监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本研究以免疫比浊法检测的尿ACR作为金标准,评估半定量试纸法检测MAU的准确度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未服降压药18~85岁高血压患者284例为研究对象,以免疫比浊法测定的ACR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以半定量试纸法测定的ACR结果 30~300 mg/g(标准一)、50~300 mg/g(标准二)、80~300 mg/g(标准三)、100~300 mg/g(标准四)、150~300mg/g(标准五)作为MAU的阳性诊断标准,计算不同阳性诊断标准下半定量试纸法检测MAU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Youden指数及阳性似然比。结果 与半定量试纸法ACR 30~300 mg/g、50~300 mg/g、80~300 mg/g以及150~300 mg/g的切点相比,ACR 100~300 mg/g的Youden指数及阳性似然比最优,分别为6.83%及1.25。同时,半定量试纸法ACR 150~300 mg/g的特异度(75.61%)最高,误诊率(24.39%)最低。结论 半定量试纸法检测的ACR 100~300 mg/g可作为MAU的半定量阳性诊断标准,是一种可用于基层筛查MAU的有效工具,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双氢青蒿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MyD88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
闫慧明,安燕,张雪,刘咏梅,秦洁莉,刘远,王武龙,岳建伟,赵洪
2021, 24(14): 1780-17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6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95KB) (
)
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病机制复杂,已有研究证实Toll样受体(TLR)在RA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其表达于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细胞表面,识别病原体不同的分子结构,进而上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自身炎性反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DHA)对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LR4/MyD88信号通路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活动期RA患者10例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组。取两组外周血PBMCs分离培养,将PBMCs分为5组,每组设5个复孔。(1)对照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PBMCs,不给予干预TLR介导的信号通路;(2)RA组:RA患者外周血PBMCs,不给予干预TLR介导的信号通路;(3)TLR2抑制剂组:RA患者外周血PBMCs,给予100 μg/L的TLR2抑制剂干预TLR介导的信号通路;(4)DHA低剂量组:RA患者外周血PBMCs,给予200 μmol/L的DHA干预TLR介导的信号通路;(5)DHA高剂量组:RA患者外周血PBMCs,给予1 000 μmol/L的DHA干预TLR介导的信号通路。检测并比较5组TLR2阳性率、TLR2 mRNA、MyD88 mRNA、TLR2、MyD8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RA组TLR2阳性率高于对照组、TLR2抑制剂组(P<0.05);DHA低剂量组TLR2阳性率高于DHA高剂量组(P<0.05)。RA组TLR2 mRNA、MyD88 mRNA高于对照组、TLR2抑制剂组(P<0.05);DHA低剂量组TLR2 mRNA、MyD88 mRNA高于DHA高剂量组(P<0.05)。TLR2抑制剂组、RA组、DHA低剂量组、DHA高剂量组TLR2、MyD88高于对照组(P<0.05)。RA组TLR2、MyD88高于TLR2抑制剂组(P<0.05);DHA低剂量组TLR2、MyD88高于DHA高剂量组(P<0.05)。TLR2抑制剂组、RA组、DHA低剂量组、DHA高剂量组TNF-α、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RA组TNF-α、IL-6水平高于TLR2抑制剂组(P<0.05);DHA低剂量组TNF-α、IL-6水平高于DHA高剂量组(P<0.05)。结论 DHA可抑制RA患者的PBMCs中TLR2、MyD88表达和上清液中TNF-α及IL-6水平,可能与其可抑制TLR4/MyD88信号通路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后的随访观察及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鹰,王祖康,魏尤良,龚志华
2021, 24(14): 1785-17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94KB) (
)
背景 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复发的控制成为该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是该病难以根本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 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的效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 选取江西省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前2个月,均经标准抗结核病2HRZE/4HR化疗方案(至少6个月),并在治愈后持续随访2年,随访期间进行了痰结核分枝杆菌厚涂片、痰菌培养等检查,并记录相关结果及痰菌复发的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94.8%(109/115)的患者完成全部短程化疗并治愈〔痰涂(-)培(-)〕,这部分患者均纳入本研究的统计分析。化疗疗程结束后,随访2年,共复发8例,复发率为7.34%(8/109),无结核病致死的病例。不同年龄、痰菌转阴时间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岁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率高于18~39岁(P<0.05);痰菌转阴时间>3个月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率高于痰菌转阴时间2个月(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1.768,95%CI(1.275,2.896)〕、痰菌转阴时间>3个月〔OR=4.254,95%CI(2.983,6.415)〕是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情况可能与年龄大及痰菌转阴时间晚有关,临床可根据在短程化疗过程中监测痰菌结果调整化疗方案,以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静电敷贴经颅微电流刺激对慢性贫血患者睡眠质量和贫血症状的影响研究
姚燕妹,许丽琼,周有良,范风雷,赵巧巧,丁汀
2021, 24(14): 1790-17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1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30KB) (
)
背景 睡眠障碍已成为慢性贫血患者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低质量的睡眠不仅会增加贫血患者的焦虑,而且影响贫血症状恢复。药物治疗可以促进睡眠质量改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采用非药物疗法干预睡眠障碍的效果越来越得到医学界重视。目前静电敷贴经颅微电流刺激(CES)能否改善贫血患者的睡眠质量,增加贫血治疗效果尚无充足临床证据支持。目的 探讨静电敷贴CES对慢性贫血患者睡眠质量和贫血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门诊诊治的96例慢性贫血伴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贫血治疗,干预组在接受常规贫血治疗的基础上再接受静电敷贴CES治疗,两组各干预8周。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改良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两组睡眠质量,统计患者贫血症状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改良PSQI总分及各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易醒或早醒、尿频、冷热感觉、噩梦、催眠药物使用、日间困倦感、日间精力不足得分及改良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咳嗽或鼾声高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改良PSQI总分及各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易醒或早醒、尿频、冷热感觉、噩梦、催眠药物使用、日间困倦感、日间精力不足得分及改良PSQI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后咳嗽或鼾声高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贫血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日间嗜睡、体倦乏力、头昏眼花、心悸气短、食欲不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电敷贴CES可能改善慢性贫血患者睡眠质量,减轻贫血症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希恩综合征并发垂体危象患者精神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郭久畅,张琳,王茜,杨丹,章莹,张晗,廖鑫,高琳
2021, 24(14): 1795-17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1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35KB) (
)
背景 希恩综合征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出现精神异常的案例时有报道,并发垂体危象者表现更为突出,这给进一步的救治带来困难,目前关于希恩综合征并发垂体危象患者发生精神异常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希恩综合征并发垂体危象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精神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9年8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并发垂体危象的希恩综合征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精神异常分为精神异常组(PS组,n=20)及非精神异常组(NPS组,n=27)。测量患者血压、身高、体质量,计算其体质指数(BMI),采集治疗前肘静脉血测血红蛋白、血清钠离子、血糖、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空腹采集静脉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收集首个24 h氢化可的松(HC)用量及发生精神异常前HC的累积用量,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精神异常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钠离子水平、24 h HC及血清钠离子联合24 h HC对希恩综合征并发垂体危象患者出现精神异常的预测价值。结果 PS组SBP、血清钠离子水平低于NPS组,而ACTH、24 h HC、发生精神异常前HC的累积用量高于NPS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钠离子水平〔OR=0.848,95%CI(0.761,0.945)〕、24 h HC〔OR=1.066,95%CI(1.006,1.130)〕是发生精神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24 h HC预测精神异常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95%CI(0.614,0.897),P<0.01〕,最佳截断值为135.0 mg,灵敏度为0.750,特异度为0.667;血清钠离子预测精神异常发生的AUC为0.744〔95%CI(0.599,0.890),P<0.01〕,最佳截断值为119.6 mmol/L,灵敏度为0.741,特异度为0.700;两者联合预测精神异常发生的AUC为0.855〔95%CI(0.748,0.961),P<0.01〕,灵敏度为0.899,特异度为0.650。2例患者入院前4 h HC用量为100 mg,后20 h缓慢静脉滴注HC,总量达350 mg,未发生精神异常。结论 首个24 h较高量的HC及较低水平的血清钠离子可能与希恩综合征并发垂体危象患者精神异常的发生有关,起始小剂量激素并控制给药速度可能降低其发生精神异常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章晓梅,张伟英,张红波,严央丽,钟华
2021, 24(14): 1800-18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95KB) (
)
背景 睡眠障碍会对抗抑郁治疗产生负面影响,捏脊法作为中医推拿手法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尚未见捏脊法与其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报道。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病房住院的11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5例及观察组5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捏脊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两组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方法与干预时间对HAMD评分及PSQI评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及干预时间对HAMD评分及PSQI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两组治疗2、4、8周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4、8周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两组治疗8周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2、4、8周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3.64%(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水平及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可有效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睡眠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淋巴细胞水平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林秋满,王桂良,吴灶璇,张鑫,钟亭西,龚敏,李兴
2021, 24(14): 1805-18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6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4367KB) (
)
背景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一步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及序贯二步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LC均被认为是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虽然国内外部分学者对两种方案的优劣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但究竟哪种方法更有优势尚不确定。目的 比较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上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2009年1月—2020年3月发表的比较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记录第一作者姓名、国家、发表时间、患者纳入时间段、样本量、年龄、女性比例、多发结石比例、胆总管直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随访期限、结局指标(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中转率、胆漏率、胰腺炎发生率、残留结石率、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项RCTs,文献质量总体质量水平尚可。接受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治疗的患者胆总管结石清除率〔OR=1.11,95%CI(0.78,1.58),P=0.55〕、手术中转率〔OR=1.11,95%CI(0.64,1.93),P=0.71〕、残留结石率〔OR=0.73,95%CI(0.45,1.19),P=0.21〕、住院时间〔SWD=-0.43,95%CI(-0.87,0.02),P=0.06〕、手术时间〔SWD=-0.28,95%CI(-1.09,0.53),P=0.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一步法LCBDE+LC治疗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57,95%CI(0.43,0.75),P<0.000 1〕、结石复发率〔OR=0.33,95%CI(0.16,0.69),P=0.003〕、住院费用〔SWD=-1.07,95%CI(-1.44,-0.69),P<0.000 01〕、胰腺炎发生率〔OR=0.13,95%CI(0.06,0.27),P<0.000 01〕低于接受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治疗的患者,胆漏率〔OR=3.68,95%CI(2.10,6.45),P<0.000 01〕高于接受序贯二步法ERCP/EST+LC治疗的患者。结论 与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相比,一步法LCBDE+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较低,但围术期安全性增加,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转率及残留结石率无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他达拉非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男性下尿路症状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李金泽,彭磊,李云祥,韦堂墙,熊蔚,牛超,张宗平
2021, 24(14): 1813-18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6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76KB) (
)
背景 坦索罗辛与他达拉非(TAD)已广泛用于治疗下尿路症状(LUTS)和勃起功能障碍(ED),但联合方案治疗男性LUTS合并ED的疗效与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 系统评价TAD联合坦索罗辛与TAD单药治疗男性LUTS合并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维普网,查找关于TAD联合坦索罗辛与TAD单药治疗男性LUTS合并ED疗效比较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02-29。提取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研究对象的年龄及体质指数、干预措施、药物剂量、随访时间、结局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总评分、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以及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头痛、肌痛、背痛、眩晕、鼻咽炎、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因发生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率〕等信息,并采用RevMan 5.3.0软件对数据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篇文献(均为高质量文献),共包括776例患者,其中联合治疗组394例,TAD组38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降低IPSS总评分〔MD=-2.67,95%CI(-3.82,-1.50),P<0.001〕、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MD=-0.55,95%CI(-0.85,-0.26),P=0.000 2〕、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MD=-0.97,95%CI(-1.43,-0.51),P<0.001〕、生活质量评分〔MD=-0.37,95%CI(-0.51,-0.23),P<0.001〕,改善最大尿流率方面〔MD=1.45,95%CI(0.90,1.99),P<0.000 01〕优于TAD组。两组残余尿量〔MD=-4.22,95%CI(-12.82,4.39),P=0.34〕、IIEF-5评分〔MD=0.44,95%CI(-0.23,1.11),P=0.1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OR=1.43,95%CI(0.98,2.08),P=0.06〕、头痛发生率〔OR=1.34,95%CI(0.66,2.72),P=0.42〕、肌痛发生率〔OR=1.56,95%CI(0.64,3.82),P=0.33〕、背痛发生率〔OR=1.45,95%CI(0.40,5.22),P=0.57〕、眩晕发生率〔OR=1.14,95%CI(0.27,4.76),P=0.86〕、鼻咽炎发生率〔OR=0.47,95%CI(0.10,2.21),P=0.34〕、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OR=3.81,95%CI(0.44,32.97),P=0.22〕、因发生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率〔OR=1.44,95%CI(0.88,2.35),P=0.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TAD单药相比,TAD联合坦索罗辛在改善患者LUTS方面的疗效更明显,但两者在改善ED和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同时存在LUTS合并ED的男性患者,可推荐使用TAD联合坦索罗辛方案。受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这些发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间歇期痛风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杨颜瑜,柳涛红,王聃,黄玉琴,何欣,青玉凤,张全波
2021, 24(14): 1820-18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92
摘要
(
)
Rich HTML
(
)
背景 痛风作为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发生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而尿酸主要由肾脏排泄为主,目前评价尿酸经肾脏排泄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24 h尿尿酸、尿酸清除率、肌酐清除率、尿酸排泄分数(FEUA)、尿尿酸/尿肌酐等,而FEUA是更能准确反应肾脏排泄功能的一个指标。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间歇期痛风患者及FEUA分期中的变化,分析其是否可为FEUA分期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9年7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386例间歇期痛风患者,同时选择与痛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4例健康体检者。386例间歇期痛风患者有206例完成了24 h尿液检查作为痛风组,154例健康体检者中有39例完成24 h尿液检查作为对照组。根据FEUA对痛风患者进行分型,FEUA<7%为排泄减少型,FEUA 7%~12%为混合型,FEUA>12%为生成增多型[13];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24 h尿量、24 h尿尿酸、24 h尿肌酐、血尿酸(UA)、肌酐(Cr)、FEUA、尿酸清除率、肌酐清除率、尿尿酸/尿肌酐、尿pH值、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首次就诊时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GR)、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以及不同分型痛风患者的受累关节数、痛风石、高原居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肾结石、痛风家族史情况。结果 痛风组BMI、吸烟史比例、饮酒史比例、24 h尿量、UA、GR、NLR高于对照组,FEUA、尿酸清除率、eGFR均低于对照组(P<0.05)。痛风患者NLR水平与FEUA呈正相关(rs=0.242,P<0.05),与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rs=-0.150,P<0.05)。206例痛风患者中尿酸排泄减少型183例(88.8%),混合型15例(7.3%),生成增多型8例(3.9%)。不同痛风分型患者饮酒史比例、肾结石比例、24 h尿量、血尿酸、肌酐、FEUA、尿酸清除率、肌酐清除率、尿尿酸/尿肌酐、GR、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24 h尿量、血尿酸、FEUA、eGFR、NLR是痛风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NLR诊断痛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748(0.674,0.822),最佳截断值为1.76,灵敏度为78.16%,特异度为61.54%。NLR诊断排泄减少型痛风的AUC 95%CI为0.739(0.662,0.816),最佳截断值为1.76,灵敏度为77.60%,特异度为61.54%;NLR诊断混合型痛风的AUC 95%CI为0.758(0.601,0.915),最佳截断值为3.54,灵敏度为50.00%,特异度为100.00%;NLR诊断生成增多型痛风的AUC 95%CI为0.936(0.844,1.000),最佳截断值为4.07,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100.00%。结论 NLR与痛风发生密切相关,其在FEUA分期中具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可指导临床用药,针对性选择降尿酸药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持续性血小板计数增多的临床分析
崔鹏,徐冬,邢恬,任国华,马尚民
2021, 24(14): 1827-18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19KB) (
)
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持续性血小板计数增多不常见,其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较少,且国内未见相关报道。目的 探讨SLE伴持续性血小板计数增多的临床特点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在淄博市第一医院诊断的393例SLE患者,其中4例出现持续血小板计数增多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25例未出现持续血小板计数增多的SLE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SLE合并血小板计数增多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增多与确诊SLE时间间隔、血小板计数增多持续时间、器官受累数、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24 h尿蛋白定量、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A)、狼疮抗凝物(LA)、骨髓形态学检查、JAK2/V617F基因突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评分及脾显像结果等。结果 4例SLE伴持续血小板计数增多,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6.3±15.1)岁,血小板计数为732×109/L~1 439×109/L,中位数为903×109/L;血小板计数增多与确诊SLE时间间隔中位数为3年(2~7年),血小板计数增多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2个月(8~28个月);1例ESR升高,1例CRP升高,3例补体C3降低,2例补体C4降低,2例抗dsDNA抗体阳性,3例ACA阳性、2例LA阳性,SLE-DAI评分中位数为5分(2~10分),血小板计数增多原因1例为合并原发血小板增多症(ET),2例为脾功能减退,1例原因不明。研究组血小板计数、ACA阳性率、L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LE伴持续性血小板计数增多不常见,脾功能减退是主要原因,合并ET也是一项重要原因,血小板计数增多可能与ACA、LA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ARSE基因突变导致X-连锁隐性遗传点状软骨发育不良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李林,杜开先,张晓莉,董燕,关静,甘玲,贾天明
2021, 24(14): 1831-18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3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20KB) (
)
背景 X-连锁隐性遗传点状软骨发育不良(CDPX1)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骨骼和软骨发育障碍性疾病,致病基因为ARSE基因。目前国内报道较少,且均为新生儿,尚无儿童患者表型报道。目的 分析ARSE基因突变致CDPX1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6月确诊的1例ARSE基因突变致CDPX1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并以“点状软骨发育不良”“芳香基硫酸酯酶E”和“chondrodysplasia punctate”“ARSE”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以及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HGMD)检索建库至2020年2月的相关文献,总结ARSE基因突变致CDPX1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果 本例患儿,男性,胎儿超声发现鼻梁低平,出生后呼吸困难,混合性耳聋,鼻发育不良,四肢短,手指短,认知及运动发育落后,房间隔缺损,X线检查示有典型的点状钙化。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ARSE基因c.1219G>A(p.E407k)半合子变异,患儿父亲与姐姐该位点为野生型,患儿母亲为杂合突变,该变异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经数据库检索到ARSE基因突变致CDPX1且有详细临床表型的病例23例,其中男22例,女1例,胎儿期确诊4例,其中2例活产,1例26周流产,1例不详;1例因出现新生儿期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临床表现:面中部发育不良,远端指骨短,脊柱及四肢长骨等点状骨骺,呼吸功能不全,听力异常,脊柱弯曲或椎体形态异常,鼻孔狭窄或闭锁,矮小,先天性心脏病,认知障碍,颈部短,气管及支气管钙化,气道狭窄,喉软骨钙化,肌张力低下,并趾畸形,体质量增长缓慢,喂养困难,宫内生长受限,小于胎龄儿,白内障,胸廓小,椎管狭窄,关节挛缩。其中胎儿期表现:面部扁平,不同程度的鼻发育不良,鼻梁凹陷,脊柱弯曲异常,椎体异常,椎管狭窄,上肢短,骨骺及脊柱弥漫性点状钙化,长骨发育不良,胎儿生长受限。通过HGMD检索到47个ARSE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单个或多个外显子缺失、完全缺失、染色体易位。结论 首次报道ARSE基因c.1219G>A变异所致CDPX1,扩大了ARSE基因的突变谱,且报道了患者从胎儿期到2岁的临床表型,有助于对CDPX1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抑制剂Atezolizumab引起免疫相关性心肌炎一例报道
龙浪,罗锋,王力,鄢国清
2021, 24(14): 1837-18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8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58KB) (
)
近几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免疫相关性不良事件(irAE)的报道也随之增多,其中免疫相关性心肌炎是一种罕见但病死率高的irAE。本文报道1例胸腺瘤患者使用Atezolizumab治疗后出现免疫相关性心肌炎,对免疫相关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治疗与预后进行文献回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分表的开发
杨恒博,袁蓉,石霞,吴行伟
2021, 24(14): 1841-18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18KB) (
)
背景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达标可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维持良好的HbA1c是管理老年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普遍较低,而HbA1c预测模型可以辅助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不达标的风险。目的 寻找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达标的因素,建立HbA1c达标预测模型及评分表,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提供一种可靠工具。方法 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在岗情况、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体型、中心性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前次HbA1c、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监测情况、本次HbA1c检查结果、空腹血糖、现阶段治疗方案维持时间、服药依从性情况、使用口服药物种类、是否使用胰岛素、降糖药物日花费、是否高血压、是否高脂血症、是否合并糖尿病并发症、每日运动时间、睡眠情况、是否合理控制饮食、抑郁状态等信息,并根据患者本次HbA1c检查结果分为HbA1c达标组(224例)及HbA1c未达标组(259例)。使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及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变量,以HbA1c为结局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与评分表。采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校准图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使用评分-发生概率图验证评分表性能,并找出评分表的最佳切点。结果 两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中心性肥胖、前次HbA1c、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服药依从性、使用口服药物种类、使用胰岛素情况、糖尿病并发症情况、每日运动时间、合理控制饮食情况、抑郁状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前次HbA1c、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服药依从性、使用胰岛素情况、糖尿病并发症情况、每日运动时间、合理控制饮食情况、中心性肥胖情况是HbA1c达标的影响因素(P<0.05);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次HbA1c、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服药依从性、使用胰岛素情况、每日运动时间、合理控制饮食情况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Lasso-Logistic分析结果构建的模型回归方程为Logit(P)=-3.89+1.72×〔前次HbA1c(>7%)〕 +0.97×〔糖尿病病程(2~10年)〕 +1.41×〔糖尿病病程(>10年)〕+1.51×〔空腹血糖(≥7 mmol)〕+1.02×〔服药依从性(一般或差)〕+0.85×〔是否使用胰岛素(是)〕+0.58×〔每日运动时间(>0~0.5 h)〕 +1.21×〔每日运动时间(无运动)〕+1.09×〔是否合理控制饮食(否)〕(满足〔〕中的条件为1,不满足为0)。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校准曲线与标准线接近,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5%CI(0.83,0.89)〕。将Lasso-Logistic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四舍五入、取整为评分表赋值,形成总分为9分的HbA1c预测评分表,0~9分对应的HbA1c控制不达标发生概率为3.7%~100.0%,最大约登指数为0.56时,评分表切点为5分,该分值下评分表的灵敏度为79.54%、特异度为76.79%、准确率为78.26%。结论 联合患者前次HbA1c、糖尿病病程、是否使用胰岛素、是否定量合理进食、服药依从性、每日运动时间与空腹血糖构建的预测评分表可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的HbA1c达标情况做出有效预测,有一定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基于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重症哮喘临床试验注册现状分析
屠新敏,王明航,赵欢欢,杨江,林晓红
2021, 24(14): 1848-18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74KB) (
)
背景 重症哮喘临床控制较差,且欠缺有效的治疗方法,故亟需更多相关临床研究;临床注册试验可为临床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而目前重症哮喘临床注册现状尚不清楚,尚不能为临床试验提供新视角。目的 基于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数据,了解重症哮喘临床试验注册特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WHO ICTRP数据库,搜集建库起至2019-12-15注册的重症哮喘相关临床试验资料。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对纳入试验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重症哮喘相关临床试验235个,临床试验注册数量自建库起逐年上升,近4年有下降趋势。试验申请国家分布不均,重症哮喘患病率较高国家试验申请极少。各注册中心试验大多来自本国家。资金主要来源于单位和企业。研究病种以重症哮喘为主(89.36%),涉及年龄以成人为主(90.64%)。试验类型以干预性为主(65.96%),干预性试验中随机试验占67.10%,仅9个试验描述其采用的随机方法;观察性研究中以队列研究居多(38.75%);44.26%的试验未注明盲法情况,其余试验双盲占据较多(25.53%);试验分期以N/A(32.77%)、Ⅲ期试验(20.00%)最多。干预措施以药物干预为主(77.42%)。结局指标以肺功能、哮喘加重情况、生存质量评价为主。结论 重症哮喘临床试验近几年呈下降趋势,试验申请国家分布不均,研究病种以重症哮喘为主,研究类型以干预性为主,干预措施多为西药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投稿查询
投稿指南
留言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