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0年 第2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0-04-05
    专题研究
    傅卫,秦江梅,黄二丹,苗艳青,张艳春,张丽芳
    2020, 23(10):  1199-12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24
    摘要 ( )   PDF for PC (1334KB) (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网底”,加强基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供和疫情应对能力,对全国疫情控制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检索国家及各地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疫情防控相关信息,梳理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疫情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疫情平战结合时期基层卫生工作重点,以及今后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策略。针对疫情的复杂形势,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重点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协助开展医疗救治服务、做好常规诊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医疗安全和院感防控、充分发挥好县域医共体作用五方面工作。同时,针对疫情应对和基层“短板”,提出今后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策略: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增强基层医务人员对重大疫情的预警灵敏性、报告及时性和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工具等手段,持续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探索医防融合的有效模式;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群防群控机制,做好健康社区健康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高血压联盟, 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
    2020, 23(10):  1202-12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21
    摘要 ( )   PDF for PC (15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勤德
    2020, 23(10):  1229-12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171
    摘要 ( )   PDF for PC (1835KB) ( )  
    背景 目前,分级诊疗制度成为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了解其研究热点和研究演化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系统地梳理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进程,把握其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7月,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分级诊疗”“分级医疗”“阶梯医疗预防网”“划区分级分工医疗制”“划区分级分工医疗服务制”“分级分工医疗制”“社区首诊”“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工诊疗”“分工医疗”“有序医疗”“有序诊疗”“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医疗服务体系+分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关键词系统检索与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49-01-01至2019-07-31。采用Excel保留并分析数据,对纳入文献的作者、题名、文献来源、发表机构、发文量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CiteSpace获取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成果的期刊、机构合作、作者分布;通过高频关键词分析,确定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时区图、聚类词和突现词确定研究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变化。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 233篇,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全科医学》(287篇,23.28%),发文量前5位的期刊均来源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合计729篇),超过总发文量的一半。研究成果高产机构主要围绕以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为核心的4个机构合作群;核心作者共有68位,共发文457篇,占文献总数的37.28%;“社区卫生服务”“医联体”“影响因素”“全科医生”一直是分级诊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名词。1949—1978年出现了“爱国卫生运动”“床位”“门诊病人”聚类标签和“效果评价”“影响因素”“医疗”关键词;1979—2008年出现了“医疗”“医疗保险制度”聚类标签和“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关键词;2009—2018年出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险”聚类标签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级诊疗”等关键词。结论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文献数量增加速度加快,但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提升。机构间合作较多,但作者间的合作交流较局限,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逐渐多元化,研究方向不断细化;如何通过更紧密的交流协作,从制度层面寻找一个另辟蹊径的创新之路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勋,闫芳,罗建军,李长洪,薛莉莉,马宁
    2020, 23(10):  1239-12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03
    摘要 ( )   PDF for PC (1011KB) ( )  
    本文从社会工作者(社工)参与精神卫生服务角度比较专项社工人才培养、购买社工组织服务、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工岗位设置三种模式的异同及应用前景。选取了北京市、重庆市、上海市作为典型模式代表。前两种模式由政府行政部门主导,第三种模式由医疗机构主导;在社工队伍发展方面,专项社工人才培养能够短期内充实队伍,购买社工组织服务能够充分发挥现有社工队伍的作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设置社工岗位使队伍更稳定;在服务侧重方面,政府购买服务更注重在社区持续开展服务,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内的社工主要在院内开展服务,并承担对社区精神卫生社工服务的带动指导作用。三种模式并不是孤立互斥的,各地应根据经济水平、社会组织资源、医疗机构实力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探索,推动精神卫生工作中社会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汪道琼,白艳
    2020, 23(10):  1243-12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94
    摘要 ( )   PDF for PC (1435KB) ( )  
    背景 老年人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人群,但是由于家庭医生数量不足、老年人健康意识不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重视服务数量等,出现了“签而不约”的现象。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升社区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黏合度的效果。方法 2018年4—10月,成立品管圈“家医圈”,确定主题为“提高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的黏合度”,按品管圈活动的步骤实施各项活动。通过电话调查活动前后100名签约老年人在电话咨询、门诊就诊、住院、健康体检、上门服务方面接受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情况,以接受过任一服务老年人在所有老年人中的占比来反映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的黏合度。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黏合度(67.0%)明显高于活动前(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标率为87.2%,进步率为49.2%。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明显提高社区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的黏合度,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利用率,促进社区老年人与家庭医生之间的关系,为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舒窈,徐虹霞,何明,陈荔萍,吴鹏亮
    2020, 23(10):  1248-12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04
    摘要 ( )   PDF for PC (1002KB) ( )  
    背景 《卫生部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卫医管发﹝2009﹞95号)提出公立医院应实施预约就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在实施范围内。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就诊的开展现况,对于优化其诊疗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就诊服务开展现况,为优化基层诊疗模式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于2018-08-27至2018-09-11,对上海市黄浦区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家)进行调研。采用专题小组访谈的方式,逐家单位进行社区预约就诊实施方案、实施现况及实施效果评价的信息采集,受访者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分管主任及医务科、信息科、一线医护人员代表4~6名。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类、精简,形成描述性语言。结果 共44名医务人员接受了访谈。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9家开展了预约就诊服务。预约就诊模式可分为无记录预约(3家)、有记录预约且按约定日期就诊(7家)、有记录预约且在约定时间段可优先就诊(5家)3种,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不同科室实施不同的预约就诊模式。社区预约就诊门诊量较少,占总门诊量的比重不超过10%;预约就诊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就诊目的主要为复诊和配药,预约全专联合门诊的主要就诊目的为获得专科诊疗服务;预约方式主要为现场预约;预约就诊的爽约率总体较低。减少候诊时长或改善就诊环境的预约就诊,可以缓解患者的就诊焦虑;但各类预约就诊模式在平衡医生接诊的高峰期和低谷期方面无明显效果,医生对预约就诊患者的接诊时间也未延长。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在开展的3类预约就诊模式,从无记录到有记录且具体到时间段优先就诊,体现了预约就诊对医患双方诊疗时间分配的精确度和约束力度的加强;且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配方面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小专科预约就诊,相比于全科预约就诊发展更为成熟;有别于普通全科门诊的、提供家庭健康管理等服务的特色预约门诊,可能为社区全科预约就诊服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曹讷,关丽征,许建,付小玻,李鹏,时雨萌,蒲昱颖
    2020, 23(10):  1254-12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82
    摘要 ( )   PDF for PC (1016KB) ( )  
    背景 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改革必然对社区居民的就医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而目前从需方角度评估改革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可以通过分析改革后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变化,为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实证依据。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社区居民用药态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评价政策改革的效果,并根据其中的关键因素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 按照方便和自愿的原则,于2018年1月选取北京市西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问卷调查,以近半年有至医疗机构就医/取药经历的居民为研究对象,每个社区至少抽取居民125例,共抽取1 005例。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居民对药品“零差率”政策的知晓情况、用药观念和行为,以居民的就医/取药地点偏好、就医/取药人群流向2个指标体现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969份(96.42%)。从就医/取药地点偏好来看,政策实施后80.2%(777/969)的社区居民更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参加公费医疗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的可能性低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OR(95%CI)=0.420(0.210,0.839),P<0.05〕。从就医/取药人群流向来看,政策实施后55.7%(540/969)的社区居民选择继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27.2%(264/969)的社区居民将就医/取药机构从大医院转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高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受教育程度低者〔OR(95%CI)=0.721(0.529,0.983),P<0.05〕,公费医疗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OR(95%CI)=0.383(0.194,0.757),P<0.05〕,感觉药品费用降低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感觉药品费用未降低者〔OR(95%CI)=0.475(0.227,0.993),P<0.05〕。结论 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取消药品加成、扩大社区药品品种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居民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药品政策宣传,促进居民改变用药行为,使用“零差率”药品,降低用药费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颖,章亦莹,杨瑞文,金明兰,季聪华,黄琦
    2020, 23(10):  1261-12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93
    摘要 ( )   PDF for PC (1076KB) ( )  
    背景 中医体质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糖尿病的预测预警模型仅涵盖一般人口学资料、客观检查指标、生活方式等内容。在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中纳入中医体质辨识内容,对有针对性地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根据健康体检数据建立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糖尿病风险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 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以2014—2015年某省级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数据为训练集数据(n=30 951),对是否患糖尿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有意义的影响因素指标建立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以2016—2017年的健康体检数据作为测试集数据(n=24 06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训练集人群中,患有糖尿病者1 315例(4.25%),未患糖尿病者29 636例(95.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ogit(P)(糖尿病患病情况)=-4.632-0.198×(女)+0.864×(年龄45~59岁)+1.684×(年龄≥60岁)+0.635×(高血压)+0.149×(超重)+0.376×(肥胖)-0.531×(偏轻)-0.234×(淋巴细胞百分数偏高)+0.279×(淋巴细胞百分数偏低)+0.304×(红细胞计数异常)-0.430×(红细胞比容偏低)+0.7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异常)+0.532×(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1.016×(癌胚抗原异常)-0.406×(尿酸异常)+1.341×(肌酐偏低)+0.488×(血尿素氮偏高)+0.473×(三酰甘油异常)+0.257×(总胆固醇偏高)+0.544×(高密度脂蛋白偏低)+0.290×(总蛋白异常)+0.39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0.362×(谷氨酰转肽酶异常)+0.993×(阴虚质)+1.016×(气虚质)+0.601×(痰湿质)。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2,95%CI为0.779~0.816(P<0.05),最佳截断值为0.405,灵敏度为0.771,特异度为0.690;测试集验证准确率达到95.69%,Kappa=0.636(P<0.001)。结论 初步构建了糖尿病风险评估模型,且此模型具有较高诊断效应。中医体质辨识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纳入糖尿病发病风险评估的模型中来,可以提高其预测能力,为糖尿病的中医药早期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皇甫春梅,宋永健,闫丽丽,李雪梅,袁建新,杨娜,吴寿岭
    2020, 23(10):  1267-127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90
    摘要 ( )   PDF for PC (1057KB) ( )  
    背景 基线总胆固醇(TC)是新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而国内外尚无关于累积总胆固醇暴露值(cumTC)对新发脑卒中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究cumTC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2010年在开滦总医院等共计11家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52 427例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对象完成2010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脑卒中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17-12-31)为随访终点。依据cumTC四分位进行分组,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脑卒中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cumTC组对新发脑卒中事件的影响,采用似然比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 不同cumTC水平组间年龄、男性占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cumTC、TC、HDL-C、FBG、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检出率、服调脂药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6.89±0.72)年,共新发脑卒中1 611例(缺血性脑卒中1 415例、出血性脑卒中229例)。第一分位组~第四分位组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53%(331/13 089)、2.92%(384/13 148)、4.18%(547/13 085)、4.36%(571/13 105);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7%(284/13 089)、2.51%(330/13 148)、3.71%(485/13 085)、3.99%(523/13 105),经Log-Rank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15,P<0.001;χ2=109.13,P<0.001)。Cox 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变量后,与 cumTC 第一分位组相比,第四分位组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 HR (95%CI)分别是1.27(1.10,1.48)、1.37(1.16,1.60),第三分位组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是1.22(1.05,1.41)、1.27(1.08,1.50),增加校正基线 TC 水平、服调脂药后,经似然比检验后,模型的拟合程度并未得到优化(P>0.05)。校正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变量后,与高胆固醇血症累积暴露 0 年相比,累积暴露≥ 4 年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 HR(95%CI)分别是 1.20(1.02,1.40)、1.28(1.08,1.50),增加校正基线 TC 水平、服调脂药后,高胆固醇血症累积暴露对新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经似然比检验后,模型的拟合程度并未得到优化(P>0.05)。结论 高TC暴露是新发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梦琪,李莹,刘星臣,刘德华,鹿鑫,朱秀丽
    2020, 23(10):  1274-12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83
    摘要 ( )   PDF for PC (1021KB) ( )  
    背景 消化性溃疡(PU)患病率在我国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居第十位。其冗长的病程及对患者生活模式的改变,使得患者对社区/居家护理有着迫切的需求,而我国目前针对PU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居家护理管理模式尚不完善。目的 了解PU患者的睡眠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就诊于青岛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PU患者23例,于2018年12月—2019年2月通过社交平台病友群纳入PU患者213例。分别对患者进行线上、线下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职业压力模拟评分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结果 共223例(94.5%)患者的问卷得到有效回收。PU患者的平均PSQI得分为(8.04±2.77)分,其中53.8%(120/223)的患者睡眠质量不佳。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性格类型、负性情绪存在情况、职业压力、焦虑程度、抑郁程度的PU患者,PSQ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PU患者SSRS中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与PSQI得分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格类型、是否存在负性情绪、SSRS中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焦虑程度是PU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U患者的睡眠状况不佳,应着重关注抑郁质性格、对患病有负性情绪、社会支持程度低、焦虑程度高PU患者的睡眠质量。社区医务人员应为PU患者提供更个体化、多角度的护理干预,如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社会支持情况、建立健康社会关系、开展心理指导等进行躯体-心理-社会多角度护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谢涵,陈远彬,周明娟,林琳,吴蕾
    2020, 23(10):  1281-12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20
    摘要 ( )   PDF for PC (1010KB) ( )  
    背景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阳性为诊断支气管哮喘的重要依据,但临床上常见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且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目前尚缺乏分析此类患者预后转归结局的文献报道。目的 探讨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患者预后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2月,对320例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并伴有咳嗽、咳痰、咽痒、喘息、气促、胸闷症状至少1项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复查肺功能并记录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统计患者的转归情况。随访前后临床症状占比、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为缓解,6个月后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转阴性视为好转。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患者转归的因素。结果 146例患者完成6个月的随访研究,其中49例支气管激发试验可疑阳性,97例支气管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可疑阳性6个月后转阴性者20例(40.8%),转阳性者2例(4.1%),可疑阳性者4例(8.2%),转支气管舒张试验者23例(46.9%);支气管舒张试验可疑阳性6个月后转阴性者44例(45.4%),转阳性者4例(4.1%),可疑阳性者10例(10.3%),转支气管激发试验者39例(40.2%)。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患者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咽痒、喘息、气促、胸闷)在6个月后都得到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随访前与随访6个月后均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或均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的84例患者纳入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患者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无过敏性鼻炎、未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肺功能好转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多个因素同时作用的情况下,并无明显影响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患者预后转归的因素。结论 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可疑阳性患者的气道炎性反应大多处于可逆状态,中药穴位贴敷可能使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潘宏冉,杨磊,庄益珍,雷松
    2020, 23(10):  1287-12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66
    摘要 ( )   PDF for PC (1004KB) ( )  
    背景 听力损失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感觉器官残疾,其负面影响居全球疾病负担排行榜的前列。因此预防聋和听力减退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项目。目的 了解年轻人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6—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在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健康体检的1 100例18~28岁年轻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听力测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听力损失家族史、耳部症状、手机和耳机使用状况、每月出入娱乐场所的频率、对待听力保护的态度、自我感觉听力状况等。纯音听力测试采用临床听力学诊断标准。听力损失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发放1 1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4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5.4%。左耳低频听力损失71例(6.8%),中频听力损失47例(4.4%),高频听力损失127例(12.2%);右耳低频听力损失40例(3.8%),中频听力损失32例(3.1%),高频听力损失116例(11.1%)。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耳鸣、耳痛、耳闷、音乐外放最大音量、接听电话方式、对待听力保护的态度、自我感觉听力状况年轻人听力损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等音量〔OR(95%CI)=0.361(0.160,0.816)〕、低音量〔OR(95%CI)=0.418(0.219,0.797)〕、大学及以上〔OR(95%CI)=0.466(0.235,0.924)或0.323(0.140,0.747)〕、女性〔OR(95%CI)=0.478(0.277,0.827)〕、用耳机接听电话〔OR(95%CI)=0.448(0.236,0.852)〕是听力损失的保护因素,自我感觉听力状况不好〔OR(95%CI)=2.050(1.067,3.940)〕、对待听力保护的态度消极〔OR(95%CI)=3.350(1.782,6.300)〕、耳痛〔OR(95%CI)=3.347(1.185,9.449)〕是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杭州市年轻人听力损失患病率较高,音乐外放音量、学历、性别、接电话方式、自我感觉听力状况、对待听力保护的态度是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方方,张强,杨丽红,孙彩红,徐晓婷,方士杰,刘英,姚芳
    2020, 23(10):  1292-12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88
    摘要 ( )   PDF for PC (1123KB) ( )  
    背景 24 h血压变异性(24 hBPV)、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独立相关。研究表明,hs-CRP和Hcy与高血压人群血压变异性(BPV)呈正相关,特别是夜间血压的变化与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增加有关。然而,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hs-CRP和Hcy与夜间血压变异性(nBPV)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和Hcy与nBPV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2018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hs-CRP三分位值分为3组,三分位切点值为4.217、7.450 mg/L;同时根据Hcy分为3组,A组(Hcy<15.0 μmol/L,106例),B组(15.0 μmol/L≤Hcy<20.0 μmol/L,45例)、C组(Hcy≥20.0 μmol/L,59例)。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夜间时段的血压均值和标准差(以标准差为BPV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hs-CRP、Hcy与nBPV的关系。结果 以hs-CRP分组,第3三分位组24 hBPV、nBPV高于第1三分位组,第2分位组24 hBPV高于第1分位组(P<0.05)。以Hcy分组,B组和C组24 hBPV、nBPV高于A组,C组nBPV高于B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和Hcy与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4、0.501,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和Hcy是nBPV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hs-CRP和Hcy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nBPV独立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在nBPV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可能加剧nBPV异常,并可能是nBPV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终末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终点事件联系的中介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志力,胡先明,范惠霞,章娟,李玉凤,宋志娇,李汝德
    2020, 23(10):  1298-13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08
    摘要 ( )   PDF for PC (1012KB) ( )  
    背景 出生缺陷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山西省作为出生缺陷的高发地区,其出生缺陷发生率严重影响出生人口质量。目的 了解山西省2012—2017年出生缺陷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2012—2017年覆盖11个地市37所监测机构的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出生缺陷发生率的人群分布、主要出生缺陷发生率及顺位、出生缺陷儿的诊断和转归。结果 2012—2017年,共监测围生儿455 374例,出生缺陷儿6 316例(1.39%),围生儿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38.70/万。不同年份间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97.68,P<0.001)。男性围生儿(149.56/万)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女性(124.65/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6,P<0.001);城镇围生儿(142.58/万)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农村(134.84/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6,P <0.001)。不同年龄组产妇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存在差异(χ2=41.12,P <0.001),>35岁年龄组产妇(172.65/万)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20~、25~、30~岁产妇(χ2值分别为24.32、39.14、28.02,P <0.001)。前5位主要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37.31/万)、多指(趾)(19.39/万)、总唇裂(14.05/万)、神经管畸形(7.71/万)及外耳其他畸形(7.01/万)。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由2012年的13.23/万上升至2017年的58.27/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54,P<0.001)。结论 2012—2017年山西省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居于首位。需加强三级预防措施,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程晓芸,张志力,裴素云,岳喆宇,郭晓琴,王倩,章娟,胡先明
    2020, 23(10):  1305-13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86
    摘要 ( )   PDF for PC (1192KB) ( )  
    背景 母婴保健工作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孕产妇健康信息需求是母婴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孕产妇健康信息需求情况对改善妇幼健康与安全有重要的意义。目的 了解太原市孕产妇母婴保健信息需要,以及信息与获取途径的对应关系,为有效开展母婴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16年11月—2017年8月在太原市1所省级妇幼保健院、1所民营医院及1所乡镇卫生院的门诊就诊的1 100例孕产妇的母婴保健信息需要进行调查。采用目标群体指数(TGI)和对应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收回有效问卷1 048份,有效回收率为95.27%。结果 孕产妇对产前检查(70.90%,743/1 048)、孕期营养(68.42%,717/1 048)、新生儿保健(52.29%,548/1 048)信息的需求较多,对生育保险(23.85%,250/1 048)、分娩镇痛(28.53%,299/1 048)的需求较少;孕产妇获取孕产期心理保健(31.77%,333/1 048)、分娩镇痛(25.19%,264/1 048)、孕期常见身体不适的缓解(24.90%,261/1 048)、生育保险(24.24%,254/1 048)等方面的信息时较困难。不同年龄(χ2=18.331,P=0.787)、学历(χ2=20.139,P=0.065)的孕产妇对母婴保健信息内容的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各类信息需求的TGI有所不同。不同居住地(χ2=23.288,P=0.025)、孕产期(χ2=56.181,P=0.017)的孕产妇对各类信息内容的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特征孕产妇对各类母婴保健信息需求的TGI不同,获取不同类别的母婴保健信息偏好不同的获取途径。为此,健康教育应主动回应孕产妇对母婴保健信息的需求,针对不同孕产妇设计不同的信息内容、采取其偏好的传播途径,实施精准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章娟,裴素云,程晓芸,张志力,王倩,张持晨,胡先明
    2020, 23(10):  1310-13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77
    摘要 ( )   PDF for PC (1132KB) ( )  
    背景 妇幼健康促进是妇女儿童健康素养提升计划的重点,已被列入健康中国行动。传播母婴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提高孕产妇健康素养的具体举措。目的 分析孕产妇获取母婴保健信息的偏好,为有效开展母婴保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6年11月—2017年8月在太原市3家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的1 100例孕产妇进行横断面调查。从获取信息的途径、形式、时间、地点多个角度识别孕产妇获取母婴保健信息的偏好。结果 共收回问卷1 0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27%。孕产妇实际利用最多的途径是手机(768例,73.28%)、产检医生(503例,48.00%)、电脑网络(474例,45.23%)。孕妇学校、产检医生和社区医务人员的期望利用率高于实际利用率,电脑网络、手机、人际途径期望利用率低于实际利用率。孕产妇选择母婴保健信息主要考虑是否可靠(620例,59.16%)、需要(533例,50.86%)、方便(473例,45.13%)。结论 孕产妇目前利用的信息获取途径与期望存在差异,可靠且方便是孕产妇获取母婴保健信息最关注的特征,提示母婴保健信息系统应重视这两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龙洁旎,薛雅芝,马煜盛,饶甲环,郭志刚
    2020, 23(10):  1314-13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35
    摘要 ( )   PDF for PC (1020KB) ( )  
    阿尔茨海默病(AD)为痴呆的主要类型,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元的减少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多奈哌齐作为一种高选择性、可逆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通过对胆碱酯酶的抑制提高大脑皮质中的胆碱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当前临床上治疗痴呆的一线药物之一,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许多痴呆患者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近期有研究表明多奈哌齐对心血管系统疾病亦有治疗作用。本文旨在对多奈哌齐目前的临床使用及心血管系统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比较其与加兰他敏和利斯的明的心血管作用效果,以指导多奈哌齐在临床中的进一步运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付秋鹏,何银芳,高连峰,张宇虹
    2020, 23(10):  1318-13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06
    摘要 ( )   PDF for PC (1029KB) ( )  
    分娩疼痛是造成剖宫产率升高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疼痛通过干预是可以控制的,分娩镇痛是现行最有效的方法,可维护母婴安全、缓解分娩疼痛、促进自然分娩。现行分娩镇痛方式多种多样,非药物性镇痛的不良反应少但镇痛效果有待证实,药物性镇痛具有一定镇痛效果但存在一定不良反应,现有研究建议非药物与药物分娩镇痛联合使用。药物分娩镇痛中,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确切,镇痛时间灵活,但技术要求高、成本大,对母婴结局影响尚存争议。目前,国内分娩镇痛率远低于其他国家,需加强宣传、推广及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镇雪婷,王丽娜,陈海勤,赵霞,刘晓申,张晨
    2020, 23(10):  1322-13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00
    摘要 ( )   PDF for PC (1317KB) ( )  
    认知管理是延缓轻度认知障碍(MCI)人群疾病进程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国内外MCI人群认知管理依从性较低,极大影响了认知管理干预成效。本文从生物学、社会心理学及方法学3个方面总结了影响MCI人群认知管理依从性的因素: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疾病知晓度、意念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认知管理开展形式、干预内容和成效、认知管理环境是影响MCI人群认知管理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抑郁与其的关系尚存在争议。同时,本文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拟定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可以为社区医务人员锁定认知管理高危人群,开展以依从性为导向的认知管理项目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