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邮件订阅
图表库
Toggle navigation
更多内容请点击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入库情况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刊文
往期刊文
专辑专题
电子书(手机版)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常见问题解答
国际报告规范
投稿选刊平台
核心期刊目录
科研服务
专家中心
主编风采
专家风采
成为审稿专家
成为专题研究主持人
媒体平台
丁香园
健康界
知乎
今日头条
微信公众号
国际平台
Science Data Bank
ChinaXiv
伦理声明
出版伦理
医学伦理
版权与开放获取
同行评议
AI使用声明
征订 & 广告
期刊订购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English
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信息表模板
格式规范-研究性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论文投稿介绍信与版权转让协议
格式规范-综述类论文
ORCID注册申请指南
Meta分析写作要点
队列研究写作要点
横断面研究写作要点
指标预测价值写作要点
动物实验写作要点
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X
述评
专题研究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2019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Select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多学科(分层)管理
张军
2019, 22(3): 247-2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381
摘要
(
)
PDF for PC
(1333KB) (
)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指妊娠妇女既往有心脏病史或妊娠期间新发心脏病,其发病率为0.5%~3.0%,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合并心脏病一直居于孕产妇死亡原因非产科因素的首位,因此提高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治及管理水平在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改善母婴结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妊娠合并心脏病病因非常复杂,并伴随妊娠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凝血机制变化、妊娠并发症等会加重原有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治涉及妇产科、心内科、心外科、麻醉、重症等诸多临床学科的专业领域,各学科之间如何沟通、有效合作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诊治的关键。此外,并非所有心脏病患者的妊娠属于极高危妊娠,分层管理的概念是这类患者最基本的管理理念,基层、社区保健及大多数有妇幼保健单元的机构应在孕前、孕早期进行识别、诊断和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专题研究
Select
妊娠期母体叶酸水平与母儿结局的研究进展
张婷,李光辉
2019, 22(3): 253-2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396
摘要
(
)
PDF for PC
(1134KB) (
)
叶酸作为人体必需的B族水溶性维生素,在胚胎发育、人体生长、新陈代谢等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妊娠期母体叶酸的缺乏,可导致胎儿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神经管畸形,还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早产、贫血等不良母儿结局风险,但叶酸补充过量同样可引发一些问题,如引发维生素B12缺乏的神经表现。本文主要就叶酸的生理作用、评价方法、对母儿结局的影响以及关于叶酸补充的相关推荐等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妊娠期母体铁营养状态及铁补充剂应用对围生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闫琪,李光辉
2019, 22(3): 258-262.
摘要
(
)
PDF for PC
(1122KB) (
)
铁缺乏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不良性问题,妊娠期机体对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铁补充剂已广泛应用于妊娠期,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铁营养过剩问题,铁过量也同样会对围生结局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对妊娠期铁缺乏、缺铁性贫血及铁过量对围生结局产生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指出妊娠期铁缺乏、缺铁性贫血低风险的女性使用铁补充剂的必要性及剂量问题十分重要,但目前国际上对此观点尚不统一,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妊娠期补铁的安全性及有效剂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可视化
|
留言
|
扫码
Select
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母婴结局的文献研究
周法庭,朱晓丹,朱红玲,余晓刚,汪静,李华,张蓉
2019, 22(3): 263-2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349
摘要
(
)
PDF for PC
(1120KB) (
)
背景 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罕见,目前虽然已有个案报道,但是其发病特征、危险因素、病原微生物分布、治疗方式和母婴预后均不明确。临床医生在抗生素、麻醉药物和手术时机选择等方面面临许多困扰。 目的 检索近10年国内外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文献报道,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母婴结局,为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7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08年1月—2018年1月的相关文献,提取文献相关数据,分析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病原微生物、孕妇病死率、婴儿病死率。结果 共纳入34篇参考文献,包含42例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7.9±5.3)岁。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是较常见的症状,分别为31例(73.8%)、13例(31.0%)、11例(26.2%)。危险因素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和静脉滥用药,分别为13例(31.0%)和6例(14.3%)。病灶主要累及左房室瓣,常出现瓣膜赘生物和心脏杂音。血培养阳性率为84.2%(32例),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孕妇病死率为9.5%。42例婴儿中,31例(73.8%)健康出院,3例死亡(7.1%),1例医学终止妊娠(2.4%),7例结局不明(16.7%)。结论 妊娠合并感染心内膜炎临床罕见,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极易导致孕妇及婴儿死亡。因此,对于反复发热且心脏听诊有杂音的孕妇,应高度警惕此病,尽早完成心脏彩超、血培养检查并实施多学科协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加权评分法在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武敬平,于蕾,赵玉珍,王瑛,郭丹丹,刘健
2019, 22(3): 270-2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328
摘要
(
)
PDF for PC
(1746KB) (
)
背景 乳腺超声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评分细则缺乏统一标准。目的 探讨加权评分法在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超声诊断科进行乳腺超声检查的患者185例、共194个结节(恶性结节103个,良性结节91个),参照《中国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对结节的形态、方位、边缘、回声模式、后方回声特征、周边高回声晕环、微钙化等进行描述并进行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对每个恶性超声征象(形态不规则、非平行方位、边缘不规整、低回声、后方回声衰减、高回声晕环、微小钙化灶)进行特异度研究并对其进行评分,将所有恶性征象评分相加得出加权评分总分。以1.5 cm为界,分为小结节(≤1.5 cm,81个)和大结节(>1.5 cm,113个),研究加权评分对大、小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恶性结节加权评分大于良性结节(P<0.05)。加权评分法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最佳诊断截点是5.5分,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分别为87.4%、81.3%、84.1%、85.1%、84.5%;加权评分法诊断小结节良恶性的最佳诊断截点是4.5分,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分别为80.5%、65.0%、70.2%、76.5%、72.8%;加权评分法诊断大结节良恶性的最佳诊断截点是5.5分,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分别为93.5%、90.2%、92.1%、92.0%、92.0%。 加权评分法诊断大结节良恶性的正确率高于小结节(P<0.001)。结论 加权评分法在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大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要优于小结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
樊建华,王正则,高连波
2019, 22(3): 275-2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186
摘要
(
)
PDF for PC
(1097KB) (
)
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的常见急症,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自发性SAH的首位病因,而动脉瘤再出血是动脉瘤性SAH(aSAH)最常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然而关于aSAH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目前仍未达成共识。目的 对a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aSAH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0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次出血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46例和非再出血组154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指标、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及影像学指标,对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平均收缩压、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收缩压与aSAH患者再出血无关(P>0.05),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应关注并积极预防以上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内脏脂肪面积对体质指数正常内脏脂肪面积超标体检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风险的评估价值研究
王静,李虎,顾菲,毕艳,向美珍,丁洁,周卫红
2019, 22(3): 279-2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076
摘要
(
)
PDF for PC
(1107KB) (
)
背景 内脏脂肪对评估心脏代谢风险至关重要,但应用内脏脂肪面积(VFA)估测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十年发病风险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VFA估测南京地区体检人群ICVD十年发病中高度风险的临界值,明确体质指数(BMI)正常而VFA超标体检者的ICVD十年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健康管理中心35~59岁3 398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国人ICVD十年发病风险简易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VFA。分析VFA与BMI正常而VFA超标体检者ICVD十年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VFA估测体检人群ICVD十年发病中高度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临界值为85.5 cm2;VFA估测男、女体检者ICVD十年发病中高度风险的AUC分别为0.65、0.68,临界值分别为85.5、111.9 cm2。体检者中BMI正常者共1 360例,其中VFA≥85.5 cm2者共230例(占16.91%),女性多于男性(χ2=150.02,P<0.001)。男性中BMI正常VFA≥85.5 cm2者ICVD十年发病中高度风险为21.43%,高于BMI正常VFA<85.5 cm2者(5.45%)(χ2=3.78,P=0.042)。男性中BMI正常VFA≥85.5 cm2者ICVD十年发病风险绝对值高于BMI正常VFA<85.5 cm2者〔(6.40±6.77)%与(3.83±3.38)%;t=2.71,P<0.001〕;女性中BMI正常而VFA≥85.5 cm2者ICVD十年发病风险绝对值高于BMI正常VFA<85.5 cm2者〔(2.04±1.49)%与(1.65±1.41)%;t=3.46,P=0.010〕;男性BMI正常VFA≥85.5 cm2者ICVD十年发病绝对危险高于女性(t=7.27,P<0.001)。结论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检测VFA,并用其估测体检人群ICVD十年发病中高度风险的临界值为85.5 cm2。男、女性BMI正常VFA超标者发生ICVD十年发病风险均增加,且男性高于女性,保持VFA在参考范围非常重要。为降低体检人群ICVD十年发病风险,需综合干预多种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的纵向研究
汪丹丹,郑蔚,侯守超,陈丹丹,史艳萍
2019, 22(3): 284-2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265
摘要
(
)
PDF for PC
(1253KB) (
)
背景 对症状群的纵向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症状群变化规律和稳定的症状群,从而有利于延续性地管理症状。目前,尚未见有关胃癌症状群的纵向研究报道。目的 纵向研究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旨在为指导临床进行延续性症状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纵向调查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行胃癌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的患者为调查对象。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由研究者向其发放一般资料调查表,在患者术后拟行化疗前1 d(T1)、第3次化疗后(第3次化疗结束第2天,T2)和第6次化疗后(第6次化疗结束第2天,T3)采用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SAS)评估患者症状,并采用对应分析提取症状群,采用中文版癌症治疗功能评价-普适性量表(FACT-G)评估患者生活质量。T1时共发放问卷228份,回收有效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为98.2%;T2时,失访4例,死亡1例,共发放问卷223份,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99.1%;T3时,失访3例,死亡2例,共发放问卷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有效回收率为98.2%。分析症状群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1时患者症状数量为28.9(27.2,30.7)个,症状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体质量下降、口干、疼痛(如腹痛、腰痛),症状严重程度得分前3位分别为难以集中注意力、身体肿胀/腹胀、手臂或腿部肿胀;T2时患者症状数量为17.8(15.7,20.4)个,症状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乏力、疼痛(如腹痛、腰痛)、咳嗽,症状严重程度得分前3位分别为乏力、出汗、疼痛(如腹痛、腰痛);T3时患者症状数量为21.8(20.7,22.9)个,症状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乏力、体质量下降、没有食欲,症状严重程度得分前3位分别为乏力、没有食欲、出汗。T1、T2时患者共有能量不足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身心症状群、手术相关症状群和神经症状群5个症状群,T3时患者共有能量不足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身心症状群及神经症状群4个症状群,各时间点症状群内症状组成有所不同。胃癌患者不同时间点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绪状况、功能状况得分及生活质量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胃癌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与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绪状况、功能状况得分及生活质量总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胃癌患者化疗期间存在多个稳定的症状群,如消化道症状群、能量不足症状群、身心症状群、神经症状群,且这些症状越严重,患者生活质量越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高校男教师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脂肪肝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志杰,胡悒萍,刘凤芹,王皓翔,周志衡,陈宝欣,欧文森,吴文林,杨志鹏,张曼,钟永怡,王家骥
2019, 22(3): 292-2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177
摘要
(
)
PDF for PC
(1077KB) (
)
背景 高校男教师良性前列腺增生(BHP)和脂肪肝的发病率较高,且两种疾病常伴随出现。目前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相伴发病的原因尚未明确。目的 了解高校男教师BHP合并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广州某高校校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2 136例男性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500例单纯BHP者为BHP组,311例BHP合并脂肪肝者为合并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BHP合并脂肪肝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高校男教师BHP的患病率为38.0%(811/2136),其BHP合并脂肪肝的患病率为38.4%(311/811)。合并组BMI、尿蛋白、空腹血糖、尿比重、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舒张压水平较BHP组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OR=1.447(1.306,1.603),P<0.001〕、空腹血糖〔OR=1.694(1.365,2.103),P<0.001〕、尿酸〔OR=1.003(1.000,1.006),P<0.05〕、三酰甘油〔OR=1.590(1.186,2.132),P<0.05〕是高校男教师患BHP合并脂肪肝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高校男教师患BHP合并脂肪肝的保护因素〔OR=0.389(0.162,0.931),P<0.05〕。结论 高校男教师BHP合并脂肪肝的患病率较单纯BHP患病率高,BMI、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高校男教师患BHP合并脂肪肝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合生元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特定菌群的影响及其功能注释
黄林生,屈潇,孔程,潘登登,张晓辉,沈通一,秦环龙
2019, 22(3): 296-3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188
摘要
(
)
PDF for PC
(1587KB) (
)
背景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肠道疾病,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积极的临床疗效,但其对肠道菌群环境的改变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合生元对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特定菌群的影响,并对肠道特定菌群的功能进行注释。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3月,从前期研究确定的24例研究对象中最终筛选出6例患者(便秘组)进入本研究,同时在社区招募6例健康人进入健康组,用大便盒分别留取便秘组患者合生元治疗前后及健康组的新鲜粪便样本,与冰块一起运送至实验室并存放于-80 ℃冰箱,进行粪便菌群宏基因组检测,比较特定菌群的丰度水平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10种双歧杆菌在种水平被检出,其中健康组B.dentium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便秘组治疗前B.adolescentis、B.animalis丰度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便秘组治疗后B.animalis丰度水平较便秘组治疗前增高(P<0.05)。38种乳酸杆菌被检出,其中健康组L.oris、L.reuteri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P<0.05);便秘组治疗后L.oris丰度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埃希菌属中的Escherichia_coli经过治疗后丰度水平下降(P<0.05),健康组普氏菌属(Prevotella)中有6种菌群的丰度水平高于便秘组治疗前(P<0.05)。肠道菌群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主成分分析发现便秘组与健康组肠道菌群基因分布有明显差异,而便秘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肠道特定菌群存在差异,合生元治疗对传统益生菌的丰度水平改变并不明显,其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代谢环境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柯萨奇B3病毒感染对HL-1心肌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研究
彭俊,魏文娟,钱正明,黄建振,高世龙,张召才
2019, 22(3): 301-3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249
摘要
(
)
PDF for PC
(1127KB) (
)
背景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腔扩大及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形成DCM的重要病因,而引起心肌炎的病毒以柯萨奇B组病毒(CVB)最为常见。间充质干细胞(MSC)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中,但其应用于心肌炎的研究较少。目的 比较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对HL-1心肌细胞及MSC的影响,以期寻找一种新的心肌炎的治疗措施。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分别培养HL-1心肌细胞、MSC,生长至80%汇合状态待用。分别将HL-1心肌细胞、MSC分为未感染组、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其中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分别用CVB3感染4、12、24 h,未感染组仅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VB3基因拷贝数。分别将HL-1心肌细胞、MSC分为未感染组、感染组,其中感染组用CVB3感染,未感染组仅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 h,分别于感染后4、12、24 h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活性。用CVB3分别感染HL-1心肌细胞(HL-1心肌细胞组)、MSC(MSC组),采用病毒空斑实验检测病毒滴度。结果 HL-1心肌细胞未感染组、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CVB3基因拷贝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未感染组、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CVB3基因拷贝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1心肌细胞感染组感染后4、12、24 h细胞活性小于HL-1心肌细胞未感染组(P<0.05)。HL-1心肌细胞未感染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1心肌细胞感染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未感染组与MSC感染组感染后4、12、24 h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未感染组、感染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1心肌细胞组病毒滴度大于MSC组(P<0.05)。结论 CVB3能够在HL-1心肌细胞中复制,感染CVB3后HL-1心肌细胞活性降低;但CVB3不能在MSC中复制,且感染CVB3后MSC细胞活性并未明显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认知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
董新秀,胡慧,王凌,艾亚婷,石义容,孙凯丽,李梦盈
2019, 22(3): 306-3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205
摘要
(
)
PDF for PC
(1113KB) (
)
背景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目前尚无有效的长期治疗药物,通过早期认知干预可延缓或阻止MCI的病情发展。然而国内外的认知训练内容多是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目前正处于探索及发展阶段,尚无统一标准,干预效果的评价也受到争议。目的 构建MCI认知训练内容体系,为MCI认知干预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在社区MCI人群的认知干预中应用并进一步完善该体系,编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MCI认知训练内容体系,为进一步开展认知干预提供支持。方法 2018年12月—2017年3月,在大脑可塑性理论和文献研究基础上,拟定MCI认知训练内容体系的初步框架,通过两轮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MCI认知训练内容体系框架进行论证和完善。结果 共纳入13名咨询专家,经过两轮咨询,最终形成了由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MCI认知训练内容体系。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6.7%、100.0%,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3%、100.0%;专家对认知训练内容体系构建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92、熟悉程度为0.54、权威程度为0.73;两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W)分别为0.15、0.4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了MCI认知训练内容体系;选取的专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权威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一致,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学具有合理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家庭冷暴力量表的初步编制及评价
鄢芳,李现红,张椰
2019, 22(3): 312-31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273
摘要
(
)
PDF for PC
(1162KB) (
)
背景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广泛提高,家庭冷暴力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家庭冷暴力危害十分严重,不仅摧残着受害者精神、心理健康,还危害着婚姻家庭的幸福和谐,同时对社会团结造成一定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尚无有效的工具对家庭冷暴力进行测量。目的 编制家庭冷暴力量表,以评估家庭成员中家庭冷暴力情况。方法 2015年10月,根据家庭冷暴力的操作性定义,初步发展了包含20个条目的条目池,经过分析讨论之后,共保留了10个条目,形成预调查家庭冷暴力量表。借助网络公益平台“浪漫转身同妻QQ群”,于2015年12月招募满足纳入标准的20名在婚或离异的同妻为预调查对象,采用预调查家庭冷暴力量表对其进行预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调查对象作答时间≤2 min,均表示条目通俗易懂,语言无歧义,从而形成测试版家庭冷暴力量表,仍包含以上10个条目。2016年2月—2017年3月采用同伴驱动的抽样方法,最初在“浪漫转身同妻QQ群”中选定15名同伴“种子”,然后通过其共招募195名同妻为大样本调查对象,采用大样本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测试版家庭冷暴力量表和修订版冲突策略量表(CTS-2S)中针对被虐方的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4周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20名在婚或离异同妻,对其采用测试版家庭冷暴力量表进行第2次测量。采用相关系数法和极端组法进行条目分析和筛选,采用随机平均分组法将大样本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分为两份,其中一份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家庭冷暴力量表),另一份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家庭冷暴力量表结构效度)。采用CTS-2S中针对被虐方的分量表得分与家庭冷暴力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评价家庭冷暴力量表效标效度,采用专家判断法评价其内容效度,采用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评价其信度。结果 大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95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为91.3%。第2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75.0%。测试版家庭冷暴力量表各条目得分与其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15~0.793(P<0.05)。高分组(n=52)测试版家庭冷暴力量表各条目得分均高于低分组(n=50)(P<0.05)。测试版家庭冷暴力量表的KMO值为0.854,Bartlett's球形检验的χ2=390.689,P<0.001,提示可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1.000的原则共提取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9.916%,由于公因子1中3个条目的载荷值较低(<0.400),将其剔除;再次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限定只生成1个公因子,此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4.342%,且每个条目的载荷值均>0.400。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1.726,RMSEA=0.091,GFI=0.932,CFI=0.950,NFI=0.892,IFI=0.951,TLI=0.925。CTS-2S中针对被虐方的分量表得分与家庭冷暴力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431,P<0.001)。家庭冷暴力量表的总体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7。家庭冷暴力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系数、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0.848、0.820、0.714。结论 本研究组编制的家庭冷暴力量表包含7个条目,其信效度良好,可用于评测个体在婚姻中遭受家庭冷暴力的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营养支持治疗联合抗阻运动改善肿瘤恶病质症候群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研究
李玲,马桂霞,司壮丽,王鹏,袁慧丽,马望,高天慧,王炜炜
2019, 22(3): 319-3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339
摘要
(
)
PDF for PC
(1101KB) (
)
背景 恶病质症候群是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加速其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探讨营养支持治疗联合抗阻运动改善肿瘤恶病质症候群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治疗联合抗阻运动改善肿瘤恶病质症候群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姑息缓和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妇科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肿瘤恶病质症候群患者286例,采用电脑产生的随机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70例,营养支持组73例,抗阻运动组75例,营养+运动组68例。4组患者均给予醋酸甲地孕酮片改善食欲,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营养支持组在常规饮食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方案;抗阻运动组饮食由患者自行选择,并给予抗阻运动干预方案;营养+运动组在常规饮食基础给予营养支持方案和抗阻运动方案。4组患者均干预8周,即院内干预4周及出院继续干预4周。比较4组患者干预后营养状况改善情况〔采用主观营养评估(PG-SGA)量表进行评估〕,干预前后多维疲乏症状简表(MFSI-SF)、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量表(FACT-G)评分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组、抗阻运动组、营养+运动组干预后4、8周营养状况有效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运动组干预后4、8周营养状况有效改善率高于营养支持组、抗阻运动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患者MFSI-SF、HAMD、FACT-G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患者MFSI-SF、HAMD、FACT-G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营养支持组、抗阻运动组、营养+运动组干预后4、8周MFSI-SF、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FACT-G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运动组干预后4、8周MFSI-SF、HAMD评分低于营养支持组、抗阻运动组,FACT-G评分高于营养支持组、抗阻运动组(P<0.05)。结论 营养支持治疗联合抗阻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肿瘤恶病质症候群患者的病情,显著改善患者的乏力、抑郁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
李姝艺,李双庆
2019, 22(3): 324-3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179
摘要
(
)
PDF for PC
(1123KB) (
)
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证实对SAP患者行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但肠内营养的最佳时机、最佳实施途径尚不清楚,过早行肠内营养的疗效仍存在较大争议。经鼻胃管肠内营养和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具有相同安全性及疗效的观点正逐渐被接受,但早期经口进食是否与以上两种方法一样安全有效仍需进一步研究。对于肠内营养配方,目前仍不推荐常规添加免疫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制剂、膳食纤维、中药。我国有学者将雷达图运用到SAP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评估中,但如何准确进行SAP患者肠内营养评估管理仍是一个挑战。本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火针疗法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伴发疼痛患者三例的效果研究
李筱媛,王洪娟,尹爱兵
2019, 22(3): 329-3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162
摘要
(
)
PDF for PC
(1075KB) (
)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伴发疼痛是困扰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慢性帕金森病伴发疼痛常见于帕金森病患者中晚期,发病机制复杂,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左旋多巴剂量会增加“异动症”风险,使用镇痛药物存在一定用药风险。本文报道火针疗法配合普通针刺治疗不同类型帕金森病伴发疼痛患者3例,均取得良好疗效。提示火针疗法配合普通针刺可有效缓解帕金森病伴发疼痛,有助于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耳穴疗法治疗视力不良在学龄儿童中的应用效果与评价
李玮,诸佳丽,程春燕,陶惠红
2019, 22(3): 332-3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287
摘要
(
)
PDF for PC
(1093KB) (
)
背景 中医耳穴疗法在综合医院对于视力不良的临床疗效明确。但其作为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的中医预防保健项目时,需要使用更多适合社区实际卫生需求的指标评估其效果。目的 探讨中医耳穴疗法治疗学龄儿童视力不良的疗效,研究干预对象对推行中医适宜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响应程度,以寻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耳穴干预视力不良的最佳策略。方法 选择2012—2017年石笋小学1~5年级符合研究标准的学生685名、合计1 116人次(1 822只患眼)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医耳穴磁贴方法,贴压单侧耳穴对学生进行视力干预,两耳交替使用,3个月为1个疗程,每年干预1个疗程。在干预前(基线)和干预结束后,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对学生进行裸眼和戴镜视力检查。收集整理学生的性别、年级、戴镜情况、纳入时间、干预时间及流动情况,观察学生的视力干预情况、干预疗效,耳穴干预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有2名干预对象中途退出干预,最终有683名干预对象、合计1 114人次(1 818只患眼)参与本研究。其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较多,分别占27.8%和25.3%;不戴镜学生占88.3%;2012年和2016年首次纳入的人数较多,分别有143和158名学生;在耳穴干预时间上,干预1年的学生有345名,占50.5%。2016年和2017年的干预对象较多;当年新增干预对象较多的是2014年和2016年,分别新增了123、167名学生。轻度、中度、重度视力不良学生末次干预视力高于基线视力,戴镜、不戴镜学生末次干预视力高于基线视力,干预1、2、3、4年学生末次干预视力高于基线视力(P<0.001)。轻度视力不良学生的疗效优于中度、重度视力不良学生(P<0.05);不戴镜学生疗效优于戴镜学生(P<0.05);一、二年级疗效优于三、四、五年级(P<0.05);干预2、3年的疗效优于干预1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戴镜、干预年数、基线视力水平是耳穴干预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中医耳穴疗法治疗学龄儿童视力不良具有一定疗效,且操作简单、安全,干预对象的接受度和响应度较高,可以作为长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火针五脏俞加膈俞配合毫针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疗效观察
洪秋阳,杨惠民,赵吉平,王世广,姚金,杨怡
2019, 22(3): 336-3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098
摘要
(
)
PDF for PC
(1130KB) (
)
背景 慢性失眠症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降低患者工作效率以及引发意外事故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对于慢性失眠症治疗仍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主,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出现对此类药物反应性下降。五脏藏神,人的精神情志与五脏密切相关,五脏失调可以导致失眠,通过针刺五脏俞可以调和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目的 探讨火针五脏俞加膈俞配合毫针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针灸科收治的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火针组和毫针组,各30例。毫针组给予毫针针刺百会、四神聪、神门、三阴交等穴,1次/d,5次/周;火针组在毫针组基础上选取双侧五脏俞加膈俞,予贺氏火针点刺,隔日治疗1次,3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治疗后,火针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毫针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7例;火针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组(Z=-2.152,P=0.031)。治疗方法与时间在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在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火针组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较毫针组降低(P<0.05)。火针组和毫针组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PSQI评分、SAS评分、S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火针五脏俞加膈俞配合毫针针刺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Cortex ID分析法用于18F-FDG PET脑显像术前定位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致痫灶的临床价值分析
魏强,程洁,田丛娜,边艳珠,杨双臣,杨鑫,宋国庆,周汝明,邱刚
2019, 22(3): 341-3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317
摘要
(
)
PDF for PC
(1669KB) (
)
背景 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科切除致痫灶,其疗效及远期预后与致痫灶的准确定位密切相关。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显像在致痫灶定位诊断中具有优势。既往采用PET脑显像依靠视觉分析法进行诊断,受医师主观因素影响大。目的 探讨Cortex ID分析法用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脑显像术前定位FCD致痫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6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并行手术治疗的局灶性癫痫患者34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FCD所致癫痫。术前均行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分别采用视觉分析法和Cortex ID分析法进行术前致痫灶定位,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对FCD致痫灶的诊断价值。结果 34例FCD患者依据金标准证实有41个FCD致痫灶,视觉分析法对FCD致痫灶的检出率为70.7%(29/41),Cortex ID分析法对FCD致痫灶的检出率为82.9%(34/41);两种方法对FCD致痫灶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1,P=0.295)。两种方法对FCD致痫灶的诊断具有一致性(Kappa=0.396,P=0.007)。结论 Cortex ID分析法与视觉分析法对FCD致痫灶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两种方法诊断FCD致痫灶一致性一般。Cortex ID分析法重复性好,受主观影响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及三维超声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及心外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媛,赵旭,杨娅,何宜静,焦春美,邱兵
2019, 22(3): 346-3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181
摘要
(
)
PDF for PC
(1442KB) (
)
背景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CHD)的复杂程度及是否合并心外畸形对胎儿预后有重要影响,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对胎儿心脏检查有较好诊断准确性,但关于超声新技术辅助二维超声检查中胎儿预后的研究却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超声STIC技术及三维超声在胎儿CHD及心外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11月北京大学民航临床医学院共有7 707例孕妇行孕中晚期产前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共检出32例CHD胎儿,运用超声STIC及三维超声进行超声容积数据的采集及分析,并与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或病理解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胎儿CHD及其合并的心外畸形类型与临床预后。结果 CHD胎儿的检出率为0.4%(32/7 707);心脏有1处畸形合并心外畸形胎儿的检出率为13.3%(2/15),与心脏有2处及以上畸形合并心外畸形胎儿的检出率〔35.3%(6/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32例CHD胎儿中存活14例,心脏有1处畸形胎儿的存活率为86.7%(13/15),高于心脏有2处及以上畸形胎儿的存活率〔5.9%(1/17)〕(P<0.05)。CHD合并心外畸形胎儿的存活率为12.5%(1/8),与CHD不合并心外畸形胎儿的存活率〔54.2%(13/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产前超声STIC及三维超声结果均与病理解剖结果一致。在1例胎儿心脏多发畸形的病例中,二维超声显示似有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STIC显示胎儿心脏存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结论 发生2处及以上心脏畸形胎儿与仅发生1处心脏畸形合并心外畸形胎儿的检出率间无明显差异,发生2处及以上心脏畸形的胎儿存活率更低。应用三维超声及超声STIC可更全面、立体显示胎儿CHD及其合并的心外畸形,结合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可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准确的超声检查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多层螺旋CT低浓度对比剂联合低剂量扫描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实验研究
翟宁,于鹏,宫凤玲,李孟静,张惠英,马春梅,王星稳
2019, 22(3): 351-3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231
摘要
(
)
PDF for PC
(1746KB) (
)
背景 采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消化道出血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大。碘对比剂的CT值随着管电压的降低而增加,利用碘的这一特性,本研究试图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确定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的最优扫描方案。目的 探讨MSCT低浓度对比剂联合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消化道出血模型扫描中诊断出血的可行性,以期获得最优扫描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检测2014年5月—2016年10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MSCT增强检查诊断并手术证实的消化道出血患者(30例)出血点CT值,平均值(212.1±64.5)HU。以测得的出血点CT值为参考值,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320 mgI/ml)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成4种不同浓度碘溶液,依次为6.40、5.76、5.12、4.48 mgI/ml,120 kV对应CT值分别为(214.7±1.6)、(185.9±1.4)、(162.2±1.4)、(140.5±2.5) HU。对出血模型分组行不同剂量CT增强扫描,常规组120 kV,300 mAs;低剂量组:A亚组100 kV,300 mAs;B亚组100 kV,400 mAs;C亚组80 kV,400 mAs;D亚组80 kV,465 mAs,对比剂浓度对应4种碘溶液浓度。每种浓度扫描7次。由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采用双盲法读片,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测量图像客观噪声、计算图像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记录每组MSCT对模型消化道出血检出情况,并测量出血点CT值,评价出最优扫描方案。结果 常规组CTDIvol为19.6 mGy,低剂量组A亚组CTDIvol为12.4 mGy,低剂量组B亚组CTDIvol为16.5 mGy,低剂量组C亚组CTDIvol为8.2 mGy,低剂量组D亚组CTDIvol为9.5 mGy。低剂量组各组的DLP、ED低于常规组(P<0.05)。低剂量组B亚组图像噪声、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A、C、D亚组图像客观噪声高于常规组,图像噪声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同一对比剂浓度下低剂量组各亚组模型出血点CT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6.40 mgI/ml与低剂量组B亚组6.40、5.76 mgI/ml对模型出血检出率相同;常规组6.4 mgI/ml与低剂量组B亚组5.12 mgI/ml对模型出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B亚组4.48 mgI/ml对模型出血检出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MSCT双低技术在消化道出血模型扫描中诊断出血是可行的,低剂量组B亚组(100 kV,400 mAs)为最优扫描参数组,在模拟出血速率为0.5 ml/min情况下,该扫描条件下显示模型出血点的最优对比剂浓度为5.12 mgI/ml,对应出血点CT值为(99.4±10.1)HU。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腹直肌鞘血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徐璐,刘雷,李新建
2019, 22(3): 357-3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057
摘要
(
)
PDF for PC
(1404KB) (
)
目的 分析腹直肌鞘血肿(RS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对RSH的认识和早期临床诊断率。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33例RSH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结果 17例患者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RSH,其中接受抗凝治疗13例、抗血小板治疗7例。3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突发的腹部疼痛。30例患者体格检查发现腹壁固定肿物且伴有局部触痛,其余3例仅有局部触痛,并未发现腹壁固定肿物。33例RSH患者中29例患者在腹部疼痛出现48 h内行腹部CT检查(其中18例患者CT检查前行腹部超声检查,正确诊断15例)。33例RSH患者中,3例患者保守治疗血肿液化后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血肿完全吸收;26例RSH患者保守治疗后血肿完全吸收;1例因出血过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时,患者家属由于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RSH多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突发腹痛并腹壁包块,CT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大多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避免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甲状腺球蛋白及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联合甲状腺激素抗体在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路娜,冉晓丹,李永伟,杨玉莲
2019, 22(3): 361-3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096
摘要
(
)
PDF for PC
(1326KB) (
)
目的 探究甲状腺球蛋白(Tg)、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4/FT3)联合甲状腺激素抗体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7年8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88例作为亚甲炎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82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以及在本院就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各类甲状腺毒症患者76例为其他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甲状腺相关指标〔包括Tg、FT4、FT3、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分析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Tg、FT4/FT3与TSH、TgAb、TPOAb、TRAb、TMAb的相关性,Tg、FT4/FT3的影响因素,以及Tg、FT4/FT3、Tg+FT4/FT3、Tg+TPOAb+TRAb、Tg+TPOAb+TMAb、Tg+FT4/FT3+TPOAb+TMAb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价值。结果 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Tg与TgAb、TMAb呈负相关(P<0.05);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FT4/FT3与TSH、TMAb呈负相关(P<0.05)。TgAb、TMAb是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Tg的影响因素(P<0.05)。TMAb、TSH是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FT4/FT3的影响因素(P<0.05)。Tg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6.9%、95.0%;FT4/FT3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8,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2%、84.0%;Tg+TPOAb+TMAb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7%、89.1%。结论 Tg、FT4/FT3单独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效能有限,Tg、FT4/FT3联合TPOAb、TMAb能显著提高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Select
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文献综述
糜泽花,钱爱兵
2019, 22(3): 366-3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194
摘要
(
)
PDF for PC
(2401KB) (
)
自2009年“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智慧医疗便出现并应用于医疗领域,并以其智能的方式突破传统医学管理,带来了更方便、更快捷、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本文从智慧医疗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其从临床信息化向区域医疗信息化、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并向从有病治病向未病保健、从基础医疗管理到定制个性化医疗管理的发展,分析了其与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医改等的关系及意义,同时也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医疗用户、医疗机构和决策管理3个角度为进一步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
扫一扫
投稿查询
投稿指南
留言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