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17年 第20卷 第26期    刊出日期:2017-09-15
    专题研究
    高洁,齐建光*
    2017, 20(26):  3195-3198.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26.001
    摘要 ( )   PDF for PC (672KB) ( )  
    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7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结合近年来大量研究,更新了《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筛查建议》,提出应针对6岁及以上儿童开展临床肥胖筛查,并采用综合强化干预措施。本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为我国儿童肥胖筛查及干预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汪苗
    2017, 20(26):  3199-3204.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26.002
    摘要 ( )   PDF for PC (735KB) ( )  
    目前,自我管理已成为慢性病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关于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对国内外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我国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倩1,支晓2*,武鹏1,赫晓慈1,王艳峰1,孙柯聘1,张霆3
    2017, 20(26):  3205-3209.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014
    摘要 ( )   PDF for PC (563KB) ( )  
    目的  构建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模式,并探讨其对提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脑卒中防治知识、健康行为水平的作用。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石家庄市某社区>40岁的常住居民1 196例进行基线调查,以筛选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1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的新模式,包括构建两级多学科健康管理团队、日常健康风险评估、建立电子信息化健康档案、动态随访和个体化干预、微信平台健康宣教及"菜单式"主题沙龙讲座。于干预12个月后,采用脑卒中防治知识调查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评价脑卒中相关知识、健康行为相关水平。结果  干预组受试者脑卒中防治知识调查问卷危险因素认知、预防知识认知、早期症状认知、突发处理认知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健康责任、运动锻炼、营养、压力应对、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脑卒中防治知识及健康行为水平,值得借鉴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秋雪1,吕雨梅1*,张文越2,赵守梅2,孙丽丽1,李娟1,许海莲1
    2017, 20(26):  3210-3215.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26.004
    摘要 ( )   PDF for PC (739KB) ( )  
    目的  构建社区脑卒中后残疾患者协同健康管理模式,并评价其管理效果。方法  2016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大庆市某两个社区内经住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治疗后回归家庭的脑卒中后残疾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管理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定期家庭访视和社区健康教育,管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由协同健康管理小组对其实施协同健康管理。协同健康管理小组包括研究人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学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人员,主要采取个性化康复管理、情绪管理、信息化管理以及患者自我管理等措施。分别于管理前及管理3、6个月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家庭功能评估量表(APGAR)、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评价管理效果。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间、时间对MBI、SDS、GSES、APGAR、FAQ评分存在交互作用,且主效应显著(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管理3、6个月时,管理组MBI、GSES、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SDS、FA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各时间SDS、GSES、APGAR、FA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各时间MBI、SDS、GSES、APGAR、FA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协同健康管理模式可提高脑卒中后残疾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抑郁情绪,改善家庭功能,并降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有效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对社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顾竞春,李勤,顾怡勤*
    2017, 20(26):  3216-3220.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021
    摘要 ( )   PDF for PC (1150KB) ( )  
    构建筛查、管理、随访跟踪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是脑卒中区域防治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上海市社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流程及高危筛查系统界面设计,并基于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的实践,对脑卒中高危筛查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进一步完善社区脑卒中筛查信息化建设和规范社区脑卒中筛查服务流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柳唯意1,余琳娜2,华宝桐1,景盼1,蒲里津1*
    2017, 20(26):  3221-3225.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015
    摘要 ( )   PDF for PC (525KB) ( )  
    目的  探讨松弛疗法减少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后继发情绪紊乱患者起搏器事件,及改善情绪紊乱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1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及ICD门诊随访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男性、女性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一般药物治疗;试验组另外同时接受松弛疗法,包括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训练、静默放松训练,2次/d,30 min/次,持续6个月。应用起搏器腔内图事件监测功能,记录两组试验前6个月及试验期间6个月内被标记的起搏器事件次数。分别于试验前及干预6个月后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情绪紊乱程度及干预效果。结果  试验期间,对照组、试验组分别退出3、2例。对照组试验前6个月与试验期间6个月被标记的起搏器事件发生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2,P=0.637);试验组试验期间6个月被标记的起搏器事件发生次数少于试验前6个月(Z=-3.172,P=0.002)。试验组试验前6个月与试验期间6个月被标记的起搏器事件发生次数变化值大于对照组(Z=-2.475,P=0.013)。试验组干预后情绪紊乱程度较对照组轻,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情绪紊乱的干预效果与被标记的起搏器事件次数呈负相关(rs=-0.702,P<0.001)。结论  松弛疗法能够减少ICD放电后继发情绪紊乱患者起搏器事件的发生次数,并改善患者情绪紊乱状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佳玉,王德昭,陈威,胡宏宇*
    2017, 20(26):  3226-3231.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26.007
    摘要 ( )   PDF for PC (735KB) ( )  
    目的  探讨中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12 h内或不超过24 h符合急诊血运重建指征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8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及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根据年龄分成中青年组(<60岁)95例和老年组(≥60岁)88例。中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性别、发病后就诊时间、既往糖尿病病史、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指数、体质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患者术后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比例及总剂量高于老年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比例低于老年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老年组,血肌酐、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低于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患者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老年组,其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  中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就诊及时,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相对较轻,血管开通成功率高,预后较好,应积极介入治疗改善其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霞1,廖生武2*,易松1,闵静娴1,吕微1,张琪1,张春1
    2017, 20(26):  3232-3238.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017
    摘要 ( )   PDF for PC (590KB) ( )  
    目的  探讨分级诊疗背景下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管理方法,研究组在给予常规健康管理模式下,使用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检测患者心功能主要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并调查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急救管理、生活管理、饮食管理、服药管理、不良嗜好管理、运动管理、情绪认知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LVEDd低于对照组,S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3,P=0.01)。结论  分级诊疗背景下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新月1,马冬1,张琪1,常凌雅1,张丽杰1,闫锡钊1,王洋1,陈丽荣2,陈允恩1,李鸥3*
    2017, 20(26):  3239-3245.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007
    摘要 ( )   PDF for PC (1421KB) ( )  
    目的  探讨CD+56细胞源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活检或妇产科手术切除的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标本共计121例,其中慢性宫颈炎患者25例(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患者11例(CINⅠ组)、CINⅡ/Ⅲ级患者45例(CINⅡ/Ⅲ组),宫颈鳞癌(SCC)患者40例(SCC组)。采用免疫双荧光共定位法检测不同病理宫颈组织中CD+56细胞百分比和CD+56IFN-γ+细胞百分比,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和其他12种高危型阳性率,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测定不同病理宫颈组织中IFN-γ mRNA的表达。根据SCC组CD+56IFN-γ+细胞百分比平均数分为CD+56IFN-γ+高表达和CD+56IFN-γ+低表达。对40例SCC组患者进行随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4组宫颈组织中CD+56细胞百分比和CD+56IFN-γ+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INⅠ组宫颈组织中CD+56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升高(P<0.05);CINⅡ/Ⅲ组和SCC组宫颈组织中CD+56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和CINⅠ组升高,CD+56IFN-γ+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和CINⅠ组降低(P<0.05);SCC组宫颈组织中CD+56细胞百分比和CD+56IFN-γ+细胞百分比较CINⅡ/Ⅲ组降低(P<0.05)。4组HPV16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HPV18、其他12种高危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PV16阳性者IFN-γ mRNA表达低于HPV16阴性者(P<0.05);CINⅠ组HPV16阳性与阴性者IFN-γ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Ⅲ和SCC组HPV16阳性者IFN-γ mRNA表达高于HPV16阴性者(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SCC组患者宫颈组织中CD+56IFN-γ+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40例SCC组患者,死亡11例(27.5%),生存29例(72.5%)。SCC组患者宫颈组织中CD+56IFN-γ+高表达者生存率高于CD+56IFN-γ+低表达者(92.86%与61.54%,χ2=4.405,P=0.036)。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C组患者宫颈组织中CD+56IFN-γ+表达与预后相关〔HR=2.592,95%CI(1.171,4.013),P<0.05〕。结论  CD+56细胞表达水平随宫颈病变进展而升高,CD+56IFN-γ+表达却呈下降趋势,其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秦文娟1,管东方1,邢国强2,史红娟3,吕海龙2,姜玉峰1*
    2017, 20(26):  3246-3250.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4.y01
    摘要 ( )   PDF for PC (1184KB) ( )  
    目的  观察亚砷酸钠(NaAsO2)中毒对成年SD大鼠海马组织CA3区的神经元及肾脏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于2016年2-6月,48只12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低、中、高染毒组,每组各12只。将NaAsO2用蒸馏水分别配制成5、10、20 mg/kg溶液分别供低、中、高染毒组大鼠自由饮用,对照组可自由饮用蒸馏水。建造染砷模型12周后,取4组大鼠脑组织海马部分和肾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海马组织神经元与肾脏形态学改变;同时测定海马组织与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不同剂量染毒组海马组织神经元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元胞体形态欠规则,排列稀疏且数量减少,镜下可见大量脱落及坏死的神经元。不同剂量染毒组的肾组织较对照组出现病理性改变,例如变性、坏死、组织出现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等。4组大鼠海马组织及肾组织SOD活力、GSH和MDA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中、高染毒组海马组织及肾组织SOD活力、GSH含量均低于对照组,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中、高染毒组海马组织及肾组织SOD活力、GSH含量均低于低染毒组,MDA含量均高于低染毒组;高染毒组海马组织及肾组织SOD活力、GSH含量均低于中染毒组,MDA含量均高于中染毒组(P<0.05)。结论  NaAsO2中毒可使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形态结构及肾组织结构损伤,同时提示氧化应激可能参与NaAsO2致大鼠海马组织及肾组织的毒性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蒋森1,高华2,李沛珊3,杨新玲3*
    2017, 20(26):  3251-3258.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26.011
    摘要 ( )   PDF for PC (3748KB) ( )  
    目的  系统评价淋巴细胞亚群与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T、B淋巴细胞亚群与P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09-30。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8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609例,病例组7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较对照组CD+3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WMD=-6.48,95%CI(-8.41,-4.56),P<0.001〕、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SMD=-0.99,95%CI(-1.27,-0.71),P<0.001〕;病例组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计数〔SMD=-0.17,95%CI(-0.61,0.27),P=0.44〕、B淋巴细胞计数〔SMD=-0.25,95%CI(-0.61,0.12),P=0.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3、CD+4T淋巴细胞可能与PD的发病风险相关,CD+8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亚群与PD的发病风险未见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朋朋,应燕萍*,黄惠桥,凌瑛,赵慧函,朱薇
    2017, 20(26):  3259-3266.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5.y13
    摘要 ( )   PDF for PC (1648KB) ( )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肿瘤患者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栓发生风险的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关于VAP(对照组)与PICC(PICC组)治疗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7月。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17项队列研究,共4 0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ICC组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RR=2.88,95%CI(1.92,4.33)〕。根据PICC人员分为医生置管、护士参与置管、未报道3个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当护士参与置管时,PICC组与对照组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90,95%CI(0.93,3.89)〕。医生置管、未报道两亚组,PICC组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RR=3.06,95%CI(1.13,8.26);RR=3.83,95%CI(2.14,6.88)〕。其他亚组分析显示,患者类型为住院患者、住院和出院患者,患者平均年龄≥18岁、<18岁,PICC方式为未报道、盲穿或超声引导、超声引导,是否报道血栓诊断方法,研究类型为队列研究,不同发表国家PICC组血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Begg秩相关法和Egger′s直线回归法提示研究间无发表偏倚。结论  与PICC比较,肿瘤患者采用VAP可以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由护士参与置管可以降低PICC血栓发生率;但是在临床应用中,肿瘤患者是否选择PICC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利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悦1,卞爱琳2*,王小飞2,王俊雄1,周信子2
    2017, 20(26):  3267-3271.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5.y18
    摘要 ( )   PDF for PC (542KB) ( )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老年人肌肉减少症患病率的性别、年龄差异。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8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门诊就诊、查体老年人(年龄≥60岁,n=3 276),以及招募的健康志愿者(年龄18~59岁,n=2 757)共6 033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受试者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慢性病病史。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法测量人体成分,记录体质指数(BMI)、脂质量、骨骼肌质量、肌肉质量指数。肌肉力量由握力测定,每只手测量2次,取最高值。肌肉功能由行走4 m步速测定。结果  根据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AWGS)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老年人肌肉减少症患病率为12.82%(420/3 276),其中,老年男性、女性肌肉减少症患病率分别为11.10%(258/2 325)、17.03%(162/951)。60~69岁、70~79岁女性肌肉减少症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不同性别老年人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肉减少症患病率增加(P<0.05)。女性各年龄段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4岁、45~59岁、60~69岁男性BMI高于女性(P<0.05)。男性、女性各年龄段脂质量、骨骼肌质量、肌肉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性骨骼肌质量、肌肉质量指数均高于女性(P<0.05)。男性、女性各年龄段握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性握力均高于女性(P<0.05),70~79岁男性步速大于女性(P<0.05)。男性、女性肌肉减少症患者冠心病、脑梗死后遗症检出率高于无肌肉减少症者(P<0.05)。结论  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存在性别、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肉减少症患病率增加,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丁士祥,马骁*,唐雪,杨婷
    2017, 20(26):  3272-3276.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6.y02
    摘要 ( )   PDF for PC (598KB) ( )  
    目的  以农村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从SF-12量表提取条目形成SF-6D,进行健康效用值换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4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四川省富顺县240户家庭年龄≥45岁且在本地居住超过6个月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基本特征资料,采用SF-12量表调查健康状态,从中提取条目3、5、6、8、10、11、12,形成6维度7条目的SF-6D量表,依据英国SF-6D健康效用值积分体系换算调查对象的健康效用值。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265名中老年人,2名主要数据缺失,263名纳入分析。健康效用值为0.34~1.00,中位数为0.66,平均为(0.67±0.14)。不同性别、婚姻状况者健康效用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2周病伤和半年慢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获得情况者健康效用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年收入<3 000元、2周病伤、半年慢病是健康效用值降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农村中老年人健康效用值较低,低收入及2周病伤、半年慢病的发生是健康效用值降低的危险因素。应当加快建立基于我国人群偏好的SF-6D健康效用值积分体系,提高健康效用值测量结果可信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高月乔1,张阳1,陈长英2*
    2017, 20(26):  3277-3281.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6.y11
    摘要 ( )   PDF for PC (836KB) ( )  
    目的  检验中文版淋巴瘤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Lym)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2016年3-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肿瘤医院的淋巴瘤住院患者218例,采用中文版FACT-Lym进行调查。4周后随机选取50例患者进行重测。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及重测信度;效度分析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区分效度进行检验。结果  中文版FACT-Lym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6,重测信度为0.923(P<0.01)。量表水平的专家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1,条目水平的专家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0~1.00。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显示,KMO=0.749,Bartlett′s球形检验χ2=1 925.533,P<0.001,提取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621%。以生活质量核心量表为校标,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中文版FACT-Lym总分与生活质量核心量表的功能及整体生活质量维度均呈正相关(rs值为0.423~0.628,P<0.01),与症状维度呈负相关(rs值为-0.684~-0.251,P<0.05)。不同疾病状态、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淋巴瘤患者中文版FACT-Lym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文版FACT-Lym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中国淋巴瘤患者生命质量的评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朱燕波*,王琦,虞晓含,史会梅
    2017, 20(26):  3282-3286.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7.y15
    摘要 ( )   PDF for PC (549KB) ( )  
    目的  分析中医体质量表-41条目简短版的结构效度和反应度,评价该量表辨识中医体质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自愿接受治未病并完成26周中医体质综合干预的509例受试者为调查对象。依据干预前的体质判定结果,调查对象均自行实施干预措施并记录,并由专业医生进行监督和指导。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26周后,调查对象自行填写中医体质量表。采用因子分析评价中医体质量表-41条目简短版的结构效度;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各条目及各亚量表得分,并计算变化率(CR)、效应量(ES)、标准化反应均数(SRM)评价反应度。结果  因子分析显示,提取的8个公因子解释的方差贡献率均≥4.00%,累积解释的方差贡献率53.57%;特征根均>1.00,主要支配的条目与8种偏颇体质基本对应,形成较好的解释。调查对象干预前后条目26、44、49、52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条目干预后得分低于干预前(P<0.05)。各条目平均CR(绝对值)、ES(绝对值)、SRM(绝对值)分别为7.81%、0.16、0.20。调查对象干预后平和质亚量表得分高于干预前,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亚量表得分低于干预前(P<0.05)。各亚量表平均CR(绝对值)、ES(绝对值)、SRM(绝对值)分别为12.79%、0.25、0.35。结论  中医体质量表-41条目简短版结构明确、反应度良好,具有较高的测量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舟1,李广生2,钟华1*,王魁元1,王海丽1,李宁1,邹幸1
    2017, 20(26):  3287-3291.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7.y17
    摘要 ( )   PDF for PC (649KB) ( )  
    目的  探讨酒精相关精神障碍的男性住院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社会环境、生物学及精神心理认知因素,为其发生攻击行为的预测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2013年于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酒精相关精神障碍的男性患者2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学特征及饮酒情况、社会环境、生物学特征、精神心理认知情况;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价患者日常各类危险行为,根据MOAS总分,将患者分为攻击组(≥4分,113例)和非攻击组(<4分,109例)。结果  两组患者居住模式、教育方式、幻觉、思维障碍、睡眠异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文化程度、住址、家庭结构完整性、儿童时期不良经历、既往攻击史、合并其他躯体疾病、诊断类型、接触异常、情感活动异常、伴发情绪障碍、易激惹、妄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OR=2.660,95%CI(1.045,6.769)〕、儿童时期不良经历〔OR=2.075,95%CI(1.113,3.869)〕、既往攻击史〔OR=3.232,95%CI(1.560,6.699)〕、合并其他躯体疾病〔OR=0.348,95%CI(0.183,0.622)〕、诊断类型〔OR=3.867,95%CI(1.005,14.883)〕、接触异常〔OR=2.774,95%CI(1.284,5.993)〕是酒精相关精神障碍男性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文化程度低、有儿童时期不良经历和既往攻击史、未合并其他躯体疾病、诊断类型为酒精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或行为障碍及接触异常的酒精相关精神障碍男性住院患者有较高的攻击行为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静波1*,潘静仪2
    2017, 20(26):  3292-3295.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7.y16
    摘要 ( )   PDF for PC (597KB) ( )  
    目的  探讨一般患者攻击性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3-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解放军四五八医院、广州市东升医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白云区妇幼保健院采取便利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治疗对患者经济的影响程度、对医生服务满意度、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对医患状态的认知;采用中文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评价患者攻击性行为。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回收有效率为91.4%。患者Buss-Perry攻击性量表总分为(5.4±1.4)分,敌意维度(1.9±0.6)分,身体攻击维度(1.0±0.4)分,冲动维度(1.8±0.5)分,易怒维度(0.7±0.3)分。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患者Buss-Perry攻击性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治疗对患者经济的影响程度、对医生服务满意度、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对医患状态的认知的患者Buss-Perry攻击性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对患者经济的影响程度〔β=0.191,95%CI(0.097,0.285)〕、对医生服务满意度〔β=-0.162,95%CI(-0.304,-0.019)〕、对医患关系的认知〔β=-0.145,95%CI(-0.252,-0.038)〕、对医患状态的认知〔β=-0.134,95%CI(-0.230,-0.039)〕是患者Buss-Perry攻击性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患者Buss-Perry攻击性量表总分处于较高水平。治疗对患者的经济影响程度小、对医生服务满意度高、认识到医患关系是信托关系且认为当前医患状态和谐的患者攻击性较低,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立娜,仁晖,陈江天,李忠佑,罗碧芬,李素芳,宋俊贤,陈红*
    2017, 20(26):  3296-3299.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011
    摘要 ( )   PDF for PC (720KB) ( )  
    背景  目前,晕厥的病因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并存在诊治不规范现象。目的  探讨晕厥的病因分布和诊治的不足之处,提高临床医生对晕厥的正确认识。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入院和/或出院诊断为"晕厥"和/或"意识丧失"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发作诱因、意识丧失发作前中后症状、"意识丧失"和"晕厥"出现的频次、与"意识丧失"和/或"晕厥"相关的出入院诊断等。结果  共纳入509例"晕厥"和/或"意识丧失"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病因明确239例,包括晕厥182例(76.2%),非晕厥57例(23.8%)。病因明确的晕厥患者病因依次为神经介导性晕厥(100例,54.9%)、心源性晕厥(59例,32.4%)、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17例,9.3%)、其他复合病因晕厥(6例,3.4%)。入院诊断为"晕厥",但病因中包含非晕厥疾病(如癫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共116例。出院诊断为"晕厥",但病因中包含非晕厥疾病的患者共21例。84例患者的病程记录中,76例(90.5%)存在"意识丧失"和"晕厥"概念混淆的情况。509例患者共1 084人次发作意识丧失,未记录发作诱因有147人次(13.6%),而未记录前驱症状、发作中或发作后症状分别有354人次(32.7%)、299人次(27.6%)和353人次(32.6%);诊断明确的182例晕厥患者共395人次发作晕厥,未记录发作诱因有47人次(11.9%),未记录前驱症状、发作中或发作后症状分别有131人次(33.2%)、127人次(32.2%)和136人次(34.4%)。临床医生对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的治疗以教育(43例,43.0%)和功能锻炼(13例,13.0%)为主,心源性晕厥患者多给予植入起搏器(24例,40.7%)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14例,23.7%),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患者给予调整药物和教育治疗分别为9、3例。上述3种病因所致的晕厥患者中,未给予任何治疗者共39例(22.2%)。结论  住院晕厥患者病因主要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其次为心源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和其他复合病因晕厥;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意识丧失和晕厥概念混淆、病史询问不详细、治疗不充分的现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鹏飞1,2,葛辉玉1*,苗立英1,赵博1,杨帆3
    2017, 20(26):  3300-3303.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6.y35
    摘要 ( )   PDF for PC (1599KB) ( )  
    目的  总结涎腺基底细胞腺瘤(SBCA)的临床资料与超声图像,旨在提高临床对其超声图像特征的认识。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6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涎腺肿瘤收治入院并行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为SBCA的患者1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部位、病程和临床表现;并分析超声检查结果,记录指标。结果  14例患者中男4例,女10例;中位年龄56岁。14个病灶均为单侧单发,12例(85.7%)位于腮腺,2例(14.3%)位于颌下腺;12例(85.7%)肿物直径<3 cm;9例(64.3%)为椭圆形,3例(21.4%)可见浅分叶,2例(14.3%)表现为圆形。病灶均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并可见侧方声影,后方回声增强。囊性变肿物中囊性成分≥50%者4例,囊性成分<50%者6例,质地较软;4例实性病灶多呈均匀低回声,质地较硬;病灶均未见钙化;血流信号分级为0级3例、Ⅰ级4例、Ⅱ级1例、Ⅲ级6例。结论  SBCA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鉴别诊断,最终诊断仍依靠病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富强,谭改民*
    2017, 20(26):  3304-3308.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002
    摘要 ( )   PDF for PC (1311KB) ( )  
    目的  探讨低分化甲状腺癌(PD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4月-2016年9月安阳市肿瘤医院病理科所有甲状腺癌手术标本502例,学习都灵共识诊断标准并再次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重新复查组织切片,诊断PDTC 10例。分析10例PDTC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发病年龄39~74岁,中位发病年龄61岁。10例患者均表现为甲状腺或颈部肿物,伴有吞咽疼痛或声音嘶哑。B超均表现为甲状腺低回声实性结节。10例患者组织结构主要呈实性巢状或片状浸润性生长伴有坏死,低分化部分缺乏乳头状癌核特点,核分裂易见,可伴发有分化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或滤泡性乳头状癌成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例AE1/AE3、CK19阳性表达,8例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阳性表达,6例甲状腺球蛋白(TG)局灶染色弱阳性,4例波形蛋白染色呈区域阳性表达,10例患者Ki-67增殖指数为10%~50%。随访结果:3例术后局部复发,1例出现肺部转移,3例分别于术后4年、6年及7年死于肿瘤全身转移,其余3例随访时间短未见复发与转移。结论  PDTC是一种独特的且较少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组织形态特殊,临床预后介于高分化甲状腺癌与未分化甲状腺癌之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何亮亮,倪家骧*
    2017, 20(26):  3309-3313.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7.y22
    摘要 ( )   PDF for PC (554KB) ( )  
    疼痛源自椎间盘自身,定义为盘源性疼痛,其疼痛范围弥散、部位深在、性质多以酸痛或胀痛为主,发病机制主要与椎间盘内神经末梢受到盘内高压或化学性伤害刺激的激惹有关。本文对盘源性疼痛的概念、解剖基础、发病机制、疼痛特点、诊断进行初步阐释,旨在为盘源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具有指导价值的参考信息,同时为建立和完善盘源性疼痛的诊断标准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万福铭,王文熠*,王锋
    2017, 20(26):  3314-3318.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26.023
    摘要 ( )   PDF for PC (748KB) ( )  
    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是难以解决的神经性疼痛疾病之一,近年来成为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热点。虽然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但大量的研究结果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相应的依据。本文针对近年来有关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熊扬眉,丁国华*,陈星华
    2017, 20(26):  3319-3322.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6.y07
    摘要 ( )   PDF for PC (530KB) ( )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是参与骨矿物质代谢的分子,同样在肾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本文对维生素D、FGF23、BMPs与肾性贫血的关系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了解骨矿物质代谢紊乱与肾性贫血的内在联系以及为临床肾性贫血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