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24, Vol. 27 ›› Issue (02): 184-191.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02
收稿日期:
2023-07-22
修回日期:
2023-08-31
出版日期:
2024-01-15
发布日期:
2023-10-23
通讯作者:
倪紫菱
基金资助:
LI Chanjiao, HE Anning, HUANG Xianhong, NI Ziling*()
Received:
2023-07-22
Revised:
2023-08-31
Published:
2024-01-15
Online:
2023-10-23
Contact:
NI Ziling
摘要: 随着疾病谱的逐渐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及全球健康和经济发展。慢病的致病因素多且病程长,患者常出现同时患有2种或2种以上慢病的累积状态,即多重慢病。多重慢病问题日益凸显且存在年轻化趋势,有效整合以疾病为中心、以治疗为根本的碎片化、非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对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当前多重慢病的健康整合服务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以多重慢病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整合服务模型及探索真实世界的多重慢病整合服务效果定量评价实践是未来多重慢病整合服务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高效、可持续的多重慢病服务整合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模型 | 维度 | 模型特点 |
---|---|---|
慢病照护模型(CCM) | 卫生系统、服务提供系统、决策支持、临床信息系统、自我管理支持和社区资源 | 明确界定慢病管理的要素,是改进实践的具体指南 |
指导服务模型(GCM) | 综合评估和计划护理;个人护理计划;监测;指导;慢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护理人员;协调提供者和护理地点之间的过渡;获得社区服务 | 将长期健康服务和CCM的初级卫生保健要素的进行创新性结合 |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PCMH) | 全面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协调护理;无障碍服务;质量与安全 | 强调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以人为中心"的照顾,强调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
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团队整合协作模型(multidisciplinary,patient-centered,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model of care) | 多重慢病患者及其服务提供者处于健康服务中心的内环,包括全科医生、药剂师、专职卫生从业人员、家庭和社区健康服务提供者在内的综合初级保健网络位于中间环,同时设置了一个可以由参与中间服务环健康服务的任何服务提供者担任的健康服务协调员;第三个外部环代表二级和三级健康服务网络 | 各层级的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如案例会议等),以识别患者与提供者之间以及提供者自身之间治疗的优先级冲突 |
综合护理模式(the integrated care model) | 对多方面诊断和症状状况的全面评估;循证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计划依从性的支持行为;综合护理团队;初级保健医生;专家;医院和社区资源的护理协调;医疗管理方案;多学科护理;护理协调预约;提供帮助管理个人需求的技能和应对策略的教育模块;在护理提供的关键阶段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和行为管理支持 | 具有收治、医疗服务整合、过渡、出院4个基本阶段 |
Ariadne原则 | 可行的治疗目标;互动评估;医疗保健决策优先级与偏好;个性化管理和后续行动 | 医生和患者分享可行的治疗目标,制定切合患者实际的个性化管理 |
SELFIE理论 | 服务提供;领导与治理;人力资源;信息化技术支撑;信息数据与研究;保障与激励 | 是以患者个人和家属治疗偏好为中心构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级的多层面动态交互模型 |
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患者创新框架(PACEinMM) | 共同的团队愿景;需要强大的团队关系,有一个敬业的人作为患者和团队其他成员之间的桥梁;医疗保健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与社区的联系;针对综合护理和加强患者关系的专业培训 | 关注患者和跨学科团队之间可能发生富有成效的互动 |
表1 国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模型汇总
Table 1 Summary of multimorbidity health service integration models
模型 | 维度 | 模型特点 |
---|---|---|
慢病照护模型(CCM) | 卫生系统、服务提供系统、决策支持、临床信息系统、自我管理支持和社区资源 | 明确界定慢病管理的要素,是改进实践的具体指南 |
指导服务模型(GCM) | 综合评估和计划护理;个人护理计划;监测;指导;慢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护理人员;协调提供者和护理地点之间的过渡;获得社区服务 | 将长期健康服务和CCM的初级卫生保健要素的进行创新性结合 |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PCMH) | 全面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协调护理;无障碍服务;质量与安全 | 强调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以人为中心"的照顾,强调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
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团队整合协作模型(multidisciplinary,patient-centered,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model of care) | 多重慢病患者及其服务提供者处于健康服务中心的内环,包括全科医生、药剂师、专职卫生从业人员、家庭和社区健康服务提供者在内的综合初级保健网络位于中间环,同时设置了一个可以由参与中间服务环健康服务的任何服务提供者担任的健康服务协调员;第三个外部环代表二级和三级健康服务网络 | 各层级的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如案例会议等),以识别患者与提供者之间以及提供者自身之间治疗的优先级冲突 |
综合护理模式(the integrated care model) | 对多方面诊断和症状状况的全面评估;循证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计划依从性的支持行为;综合护理团队;初级保健医生;专家;医院和社区资源的护理协调;医疗管理方案;多学科护理;护理协调预约;提供帮助管理个人需求的技能和应对策略的教育模块;在护理提供的关键阶段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和行为管理支持 | 具有收治、医疗服务整合、过渡、出院4个基本阶段 |
Ariadne原则 | 可行的治疗目标;互动评估;医疗保健决策优先级与偏好;个性化管理和后续行动 | 医生和患者分享可行的治疗目标,制定切合患者实际的个性化管理 |
SELFIE理论 | 服务提供;领导与治理;人力资源;信息化技术支撑;信息数据与研究;保障与激励 | 是以患者个人和家属治疗偏好为中心构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级的多层面动态交互模型 |
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患者创新框架(PACEinMM) | 共同的团队愿景;需要强大的团队关系,有一个敬业的人作为患者和团队其他成员之间的桥梁;医疗保健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与社区的联系;针对综合护理和加强患者关系的专业培训 | 关注患者和跨学科团队之间可能发生富有成效的互动 |
评价维度 | 评价指标 |
---|---|
患者健康结局维度 | 临床结局指标[ |
心理健康水平[ | |
患者自报健康水平[ | |
服务过程维度 | 健康服务利用[ |
患者行为[ | |
医生行为[ | |
服务接受度[ | |
医疗费用维度 | 边际效益成本[ |
医疗支出[ |
表2 多重慢病服务整合干预评价指标汇总
Table 2 Summary of evaluation indexes of integrated intervention in multimorbidity health services
评价维度 | 评价指标 |
---|---|
患者健康结局维度 | 临床结局指标[ |
心理健康水平[ | |
患者自报健康水平[ | |
服务过程维度 | 健康服务利用[ |
患者行为[ | |
医生行为[ | |
服务接受度[ | |
医疗费用维度 | 边际效益成本[ |
医疗支出[ |
[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4:attaining the nine global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targets;a shared responsibility[R/OL]. (2014-01)[2023-08-30].
|
[2] |
董芳. 多重慢病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22.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5 key functions of the medical home[EB/OL]. (2022-09)[2023-06-28].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滕晋,王丹,徐熙,等. 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调查及共病管理的临床策略[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9):695-697.
|
[19] | |
[20] |
黄文静,邱珊娇,龚卫红,等. 深圳市城中村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共存的现状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6):2009-2012,2016.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8.16.021.
|
[21] |
张宏,张亚同,王钰,等. 9种慢性病的临床指南中的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研究[J]. 中国药房,2019,30(3):289-293. DOI:10.6039/j.issn.1001-0408.2019.03.01.
|
[22] |
安莹,王志娜,陈先来,等. 带权疾病网络上的潜在共病关系预测[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6(12):33-40. DOI:10.16339/j.cnki.hdxbzkb.2019.12.005.
|
[23] |
蔡祖祥,李启强,耿小鹿,等.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社区多病共存患者的全科医疗照顾模式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8):170-17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8.18.109.
|
[24] |
冯先义,刘语思,程炼. 全科医疗照顾模式在社区多病共存患者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17,28(1):161-162.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7.01.055.
|
[25] |
冯宪真,沈啸翼,丁晶晶,等. 社区-综合性医院二级全科医生管理多病共存慢性病的效果[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22(4):447-450.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9.04.005.
|
[26] |
夏芸,宁新慧. 区域医疗联合体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效果[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12):1461-1463. DOI:10.3969/j.issn.1674-4055.2017.12.14.
|
[27] |
张琦,许志红,张玲,等. 基于区域医疗联合体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81-84.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5.01.021.
|
[28] |
金琇泽,路云. 中国老年人共病状况及其对医疗卫生支出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4):4166-4172.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16.
|
[29] |
刘帅帅,张露文,陆翘楚,等. 中国中老年人多重慢性病现状调查与健康损失因素探究:基于CHARLS 2018数据[J]. 实用医学杂志,2021,37(4):518-52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4.020.
|
[30] |
周璇,张丹. 基于PDSA理论构建医联体下老年共病整合管理模式[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2):192-200.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74.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倪文庆,孙苑潆,袁雪丽,等. 深圳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多病共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9(4):295-298. DOI: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21.04.013.
|
[41] |
朱剑,边素艳,刘姗姗,等. 不同类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及非心血管慢性病负担比较[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5(3):255-259. DOI:10.3969/j.issn.1009-0126.2023.03.008.
|
[42] |
曹琳,杨振华,肖卫忠. 多病共存慢性病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 中华全科医学,2023,21(6):916-919,965. 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014.
|
[43] |
杨志鹏,张升超,张嘉允,等.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背景下深圳市社区多病共存患者社区健康服务评价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3):1621-1626.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22.
|
[44] |
刘葳,于德华,金花,等. 社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情况评价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3):1592-1598.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26.
|
[45] |
林芬,高丽娟,李洁,等.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0):94-96. DOI:10.14033/j.cnki.cfmr.2019.30.041.
|
[46] |
|
[47] |
|
[48] |
|
[49] |
郑莉,曾旭晖. 教育的健康回报及其队列差异——基于成长曲线模型的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18(2):69-7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8.02.007.
|
[1] | 何莉, 张逸凡, 沈雪纯, 孙燕, 赵洋. 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流行趋势:一项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9): 3599-3607. |
[2] | 潘晔, 刘志辉, 胡倩倩, 王留义.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多病共存模式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9): 3608-3615. |
[3] | 郑晓, 田峰, 陈一鸣, 薛本立, 石磊, 张持晨. 2002—2022年我国多重慢病领域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1): 2567-2573. |
[4] | 冯佳, 王洁, 余丹, 刘永恒, 赵伟栋, 田宏远. 2010—2021年国内外老年多重慢病研究热点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1): 2574-2580. |
[5] | 魏戌, 刘宁, 章轶立, 韩涛, 孙凯, 齐保玉, 陈忻, 秦晓宽, 高景华, 谢雁鸣, 朱立国. 骨质疏松症的共病研究与早期筛查[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35): 4369-4374. |
[6] | 章轶立, 黄馨懿, 齐保玉, 孙传睿, 王晓阳, 魏戌, 谢雁鸣. 老年人群共病问题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35): 4363-4368. |
[7] | 刘先玲, 洪牮, 王凯, 钱丽君, 孙燕, 马文杰, 李钟鸣, 许迪.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临床治疗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33): 4196-4202. |
[8] | 杨荣军, 史钰芳, 王庆海. 慢性心力衰竭与抑郁症共同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05): 625-630. |
[9] | 徐海红,王永利,闫巍. 老年衰弱共病患者:紧密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医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24): 3026-3031. |
[10] | 王梅杰,周翔,李亚杰,刘芳丽,姚卓娅. 2010—2019年中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16): 2085-2091. |
[11] | 豆丽园,黄娟,张振香,叶森,张梦珂. 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7): 874-879. |
[12] | 李思思,张艳,李宏洁,杜灿灿,赵敬. 老年癌症患者共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7): 880-883. |
[13] | 豆丽园,黄娟,郭理想. 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相关评估工具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27): 3440-3443. |
[14] | 许慎,卢春燕,王覃,陈德才,李静,袁艳玲,吴承倢,田浩明. 住院骨质疏松症患者共病分析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21): 2621-2630. |
[15] | 闫巍,陈雪,丁静. 全科医师面对老年共病患者多重用药的应对策略[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15): 1859-186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