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23, Vol. 26 ›› Issue (29): 3591-3598.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12
• 指南·共识 • 下一篇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
收稿日期:
2023-04-11
修回日期:
2023-06-08
出版日期:
2023-10-15
发布日期:
2023-06-16
The Vertigo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Med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Received:
2023-04-11
Revised:
2023-06-08
Published:
2023-10-15
Online:
2023-06-16
摘要: 为规范眩晕症的科学用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特成立专家小组,在纳入现有医学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经反复讨论后形成《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本共识包括组胺类药物的药理基础以及甲磺酸倍他司汀在常见眩晕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中的用药推荐等级、剂量、疗程、复查方法、特殊人群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旨在帮助医生提升临床实践水平。
推荐强度(级) | 等级释义及临床建议 |
---|---|
A | 强。循证证据肯定或良好(Ⅰ~Ⅱ级);或循证证据一般(Ⅲ~Ⅳ级),但在国内外指南中明确推荐。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 |
B | 中等。循证证据一般(Ⅲ~Ⅳ级)。可以改善健康结局 |
C | 弱。循证证据不足或矛盾(Ⅴ~Ⅹ级)。无法明确利弊,但可能改善健康结局 |
表1 临床推荐分级
Table 1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推荐强度(级) | 等级释义及临床建议 |
---|---|
A | 强。循证证据肯定或良好(Ⅰ~Ⅱ级);或循证证据一般(Ⅲ~Ⅳ级),但在国内外指南中明确推荐。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 |
B | 中等。循证证据一般(Ⅲ~Ⅳ级)。可以改善健康结局 |
C | 弱。循证证据不足或矛盾(Ⅴ~Ⅹ级)。无法明确利弊,但可能改善健康结局 |
证据等级(级) | 分级释义 |
---|---|
Ⅰ | 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大样本的随机试验 |
Ⅱ | 基于至少1个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规范、结果明确的观察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 |
Ⅲ | 基于设计良好的非随机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性研究,非前瞻性队列研究 |
Ⅳ | 基于非随机性回顾性研究;专家共识 |
Ⅴ | 病例报告;基于机制的推理或基于基本原则的推理 |
Ⅹ | 特殊情况无法进行验证但益处明显超过危害,或证据存在矛盾 |
表2 循证证据等级
Table 2 Levels of evidence
证据等级(级) | 分级释义 |
---|---|
Ⅰ | 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大样本的随机试验 |
Ⅱ | 基于至少1个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规范、结果明确的观察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 |
Ⅲ | 基于设计良好的非随机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性研究,非前瞻性队列研究 |
Ⅳ | 基于非随机性回顾性研究;专家共识 |
Ⅴ | 病例报告;基于机制的推理或基于基本原则的推理 |
Ⅹ | 特殊情况无法进行验证但益处明显超过危害,或证据存在矛盾 |
指标 | H1受体 | H2受体 | H3受体 | H4受体 | |
---|---|---|---|---|---|
偶联G蛋白 | Gq/11 | Gs | Gi/o | Gi/o | |
下游信号转导通路 | PLC,IP3,DAG,Ca2+,PKC,AMPK,NF-κB | AC,cAMP,PKA,CREB | AC↓,cAMP↓,MAPK,Akt/GSK3 | AC↓,cAMP↓,MAPK | |
细胞功能 | 突触后兴奋 | 突触后兴奋 | 突触前抑制 | 尚不明确 | |
分布 | 相关脑区 | 丘脑,大脑皮质,海马,隔核,背侧丘脑,基底前脑,蓝斑,缝核,下丘脑,杏仁核,小脑,孤束核,延髓最后区 | 海马,基底节,杏仁核,蓝斑,缝核,黑质,丘脑,下丘脑,大脑皮质,小脑 | 大脑皮质,纹状体,伏隔核,基底节,下丘脑,海马,小脑 | 中枢非神经元 |
前庭系统 | 半规管壶腹嵴,耳石器囊斑,内淋巴囊,前庭神经核 | 半规管壶腹嵴,耳石器囊斑,内淋巴囊,前庭神经核 | 半规管壶腹嵴,耳石器囊斑,内淋巴囊,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 | 耳石器囊斑,内淋巴囊,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 | |
影响前庭功能的可能机制 | (1)中枢觉醒水平; (2)前庭神经核兴奋性; (3)耳蜗微循环 | 前庭神经核兴奋性 | (1)中枢觉醒水平; (2)中枢组胺的合成与释放; (3)前庭神经核兴奋性; (4)前庭神经兴奋性; (5)耳蜗微循环 | 前庭神经兴奋性 |
表3 组胺受体与前庭功能的关系
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amine receptors and vestibular function
指标 | H1受体 | H2受体 | H3受体 | H4受体 | |
---|---|---|---|---|---|
偶联G蛋白 | Gq/11 | Gs | Gi/o | Gi/o | |
下游信号转导通路 | PLC,IP3,DAG,Ca2+,PKC,AMPK,NF-κB | AC,cAMP,PKA,CREB | AC↓,cAMP↓,MAPK,Akt/GSK3 | AC↓,cAMP↓,MAPK | |
细胞功能 | 突触后兴奋 | 突触后兴奋 | 突触前抑制 | 尚不明确 | |
分布 | 相关脑区 | 丘脑,大脑皮质,海马,隔核,背侧丘脑,基底前脑,蓝斑,缝核,下丘脑,杏仁核,小脑,孤束核,延髓最后区 | 海马,基底节,杏仁核,蓝斑,缝核,黑质,丘脑,下丘脑,大脑皮质,小脑 | 大脑皮质,纹状体,伏隔核,基底节,下丘脑,海马,小脑 | 中枢非神经元 |
前庭系统 | 半规管壶腹嵴,耳石器囊斑,内淋巴囊,前庭神经核 | 半规管壶腹嵴,耳石器囊斑,内淋巴囊,前庭神经核 | 半规管壶腹嵴,耳石器囊斑,内淋巴囊,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 | 耳石器囊斑,内淋巴囊,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 | |
影响前庭功能的可能机制 | (1)中枢觉醒水平; (2)前庭神经核兴奋性; (3)耳蜗微循环 | 前庭神经核兴奋性 | (1)中枢觉醒水平; (2)中枢组胺的合成与释放; (3)前庭神经核兴奋性; (4)前庭神经兴奋性; (5)耳蜗微循环 | 前庭神经兴奋性 |
疾病 | 适用范围 | 推荐等级(级) | 推荐剂量 | 推荐疗程 | 证据等级(级) |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 (1)改善复位后有慢性头晕或者残留前庭症状的BPPV患者; (2)BPPV反复发作的预防性治疗 | A | 12 mg/次,3次/d | 3个月 | Ⅰ |
梅尼埃病 | 用于预防梅尼埃病发作 | A | 12 mg/次,3次/d(1个月后控制不理想,可酌情增加) | 6~9个月 | Ⅰ |
前庭性偏头痛 | (1)发作期症状控制; (2)促进前庭代偿 | B | 6~12 mg/次,3次/d | 症状缓解后停药 | Ⅲ |
前庭神经炎(急性单侧前庭病) | 改善眩晕症状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A | 12 mg/次,3次/d | 3~6个月 | Ⅰ |
血管源性眩晕/头晕 | (1)改善脑血流量; (2)前庭康复 | B | 12 mg/次,3次/d | (1)症状完全缓解; (2)3~6个月 | Ⅲ |
表4 倍他司汀在各眩晕疾病中的推荐应用
Table 4 Recommended application of betahistine in various vertigo diseases
疾病 | 适用范围 | 推荐等级(级) | 推荐剂量 | 推荐疗程 | 证据等级(级) |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 (1)改善复位后有慢性头晕或者残留前庭症状的BPPV患者; (2)BPPV反复发作的预防性治疗 | A | 12 mg/次,3次/d | 3个月 | Ⅰ |
梅尼埃病 | 用于预防梅尼埃病发作 | A | 12 mg/次,3次/d(1个月后控制不理想,可酌情增加) | 6~9个月 | Ⅰ |
前庭性偏头痛 | (1)发作期症状控制; (2)促进前庭代偿 | B | 6~12 mg/次,3次/d | 症状缓解后停药 | Ⅲ |
前庭神经炎(急性单侧前庭病) | 改善眩晕症状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A | 12 mg/次,3次/d | 3~6个月 | Ⅰ |
血管源性眩晕/头晕 | (1)改善脑血流量; (2)前庭康复 | B | 12 mg/次,3次/d | (1)症状完全缓解; (2)3~6个月 | Ⅲ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大会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大会暨眩晕高峰论坛论文汇编,郑州,2017.
|
[27] |
熊彬彬,赵晓明,刘劲,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的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4):473-477. DOI:10.3969/j.issn.1672-2922.2016.03.008.
|
[28] |
计莉,彭新,孙勍,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 武警医学,2016,27(7):655-657. DOI:10.14010/j.cnki.wjyx.2016.07.002.
|
[29] |
|
[30] |
葛利娜,韩丽雅,黄向东,等. 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手法复位后的残余头晕[J]. 浙江实用医学,2015,20(5):329-331. DOI:10.16794/j.cnki.cn33-1207/r.2015.05.006.
|
[31] |
|
[32] |
张少华,陈瑾,陈婷,等.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J]. 民航医学,2020,30(2):105-108.
|
[33] |
吴涛,阮奕劲,石雄州,等. 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2020,41(5):1122-1124.
|
[34] |
田从哲,黄俊瑜,刘佳,等. 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0,27(7):410-412. DOI:10.16066/j.1672-7002.2020.07.012.
|
[35] |
刘大为,夏菲,任媛媛. 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管石复位治疗成功后残余头晕的疗效[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3):1390-1394. DOI:10.3969/j.issn.1671-4695.2020.13.014.
|
[36] |
|
[37] |
|
[38] |
王立男. 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D].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
[39] |
|
[40] |
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大会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大会暨眩晕高峰论坛论文汇编,郑州,2017.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杨月嫦,庄建华,周丽丽,等. 前庭性偏头痛和梅尼埃病患者变温试验结果的比较[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1):15-18. DOI:10.13201/j.issn.1001-1781.2016.01.005.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吴子明,张素珍,刘兴健,等. 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内耳缺血相关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5(5):26-29. DOI:10.3969/j.issn.1672-4933.2007.05.005.
|
[68] |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
[1] | 徐扬舟, 李亚萍, 阳衡, 叶辉, 张志辉, 宋治. 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与卵圆孔未闭关系的临床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24): 3018-3021. |
[2] | 何玲玲,李晓琼,李新毅.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与骨质疏松/低骨量关系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11): 1328-1333. |
[3] | 钱淑霞,包怡心,张晓玲,官俏兵,王琰萍*.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摇头试验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20): 2532-2534. |
[4] | Michael von Brevern1,Pierre Bertholon2,Thomas Brandt3,Terry Fife4,Takao Imai5,Da.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11): 1275-1281. |
[5] | 汪静波,陈君,朱翌,金兰兰. 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及其联合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比较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7): 2015-2018. |
[6] | 张艳,张小宁,茹姗.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中的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06): 738-742. |
[7] | 陈兵,孟祥红. 后循环缺血致眩晕诊断中血栓弹力图的应用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13): 1549-1551. |
[8] | 邹文琴,陈光辉. 外侧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假性自发性眼震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11): 1314-131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