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23, Vol. 26 ›› Issue (22): 2778-2784.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71
孟凡1,*(), 董敏洁1, 郭瑾1, 许松涛1, 严薇1, 顾俊1, 陈忆蓉1, 杨乘1, 王军1, 夏丽芳1, 陈俊1, 富灵杰2
MENG Fan1,*(), DONG Minjie1, GUO Jin1, XU Songtao1, YAN Wei1, GU Jun1, CHEN Yirong1, YANG Cheng1, WANG Jun1, XIA Lifang1, CHEN Jun1, FU Lingjie2
摘要: 背景 骨质疏松人群逐渐增多,社区低骨量人群也日益增长,给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目的 摸清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时相关的基础条件,包括纳入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基本流程与成本、防治对象现患情况与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为全科团队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于2021年5—8月,在上海市外滩社区选取门诊就诊人群和老年体检人群3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骨密度测试结果、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情况。 结果 本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纳入成本为57.344元/人。322例研究对象中,27例(8.4%)骨量正常,157例(48.8%)为低骨量,138例(42.8%)为骨质疏松,骨密度异常率达91.6%(低骨量+骨质疏松)。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性别、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平均骨密度值为(-0.72±0.27)、(-1.88±0.38)、(-3.17±0.53)AU/mm3。运动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几乎不运动者占比分别为37.0%(10/27)、49.7%(78/157)、64.5%(89/138);运动强度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运动强度为适中者占比分别为74.1%(20/27)、79.6%(125/157)、80.4%(111/138)。三组其他骨质疏松高危因素,如手术史、吸烟史、过敏史和疾病史方面差别不大。饮食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没有太大差异;48.8%(157/322)的人群从不饮用啤酒、白酒及红酒,32.0%(103/322)的人群咖啡饮用频率为4~6次/周,31.4%(101/322)的人群腌菜/熏酱类摄入频率为4~6次/周。 结论 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入组周期短、所花成本低,社区是开展防治工作和临床研究工作的优势场所。社区老年人运动和饮食习惯不容乐观,全科团队应基于精确数据,精准引导社区居民短时间内迅速改善膳食结构,建立运动习惯,主动管控骨质疏松发病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