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19, Vol. 22 ›› Issue (27): 3387-3394.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348
李红艳*,皇甫慧慧
LI Hongyan*,HUANGFU Huihui
摘要: 背景 全科医生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人们健康的重要主体。随着实践的深入,有关全科医生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客观评价关于全科医生的研究,是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实践发展的前提。目的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和Ucinet对全科医生文献发文量、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及关键词分布进行计量研究,系统分析全科医生研究发展的历程以及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方法 2018年1—3月,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篇名=家庭医生或家庭医生制度或全科医生或全科医生制度”,数据来源类别设定为“全部期刊”,匹配度设定为“精确”,时间为1986—2017年,共检索到3 067篇文献,并对全科医生研究发文量、期刊分布情况展开分析。剔除与主题不符合、重复的文献,筛选出1 836篇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并对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关键词分布情况展开分析。结果 1986—2017年发文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局部有波动。根据增长速度和变化情况可将1986—2017年的发文量分为以下阶段:1986—1996年处于全科医生研究的萌芽阶段;1997—2010年处于全科医生研究的探索阶段;2011—2017年处于全科医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关于全科医生研究的文献全部集中于医学类杂志,其中《中国全科医学》载文量最多(1 021篇)。鲍勇(35篇)、路孝琴(20篇)、赵亚利(20篇)等在全科医生研究方面发文量相对较多,其中鲍勇、杜学礼、张安、梁颖、孙纬等团队合作度较高;胡善联、何江江、谢春艳等团队合作度较高;梁鸿、芦炜、张宜民、黄蛟灵等团队合作度较高。吴春容在2002—2003年,张安、鲍勇在2011—2014年,方玉婷在2011—2013年,杜学礼在2011—2012年,梁颖在2012—2014年,研究较频繁。全科医生研究来源机构共约有190个,其中发文量前3位机构依次为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41篇)、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8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7篇)。全科医生研究关键词主要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等,研究内容主要偏向于教育、培训、分级诊疗、健康管理、影响因素、签约服务、慢性病管理等,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研究、问卷调查等。全科医生研究关键词共聚为17类,主要从全科医生制度国际经验借鉴、全科医生服务模式研究、全科医生绩效评价研究、全科医生服务能力研究、全科医生服务效果研究等方面展开分析。关键词前沿趋势分析:1986—1996年是全科医生研究的理论基础阶段;1997—2010年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理论基础研究逐渐转向应用型研究;2011—2017年研究方向逐渐转向对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探讨。结论 全科医生研究相对丰富,但还存在事后成效分析相对不足、研究视野有待拓展、动态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应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的统一性,聚焦全科医生服务的核心问题,制定适合当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