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17, Vol. 20 ›› Issue (3): 318-322.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3.011

• 专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多种方法预防ICU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陈玉桃1,吕畅1,陈少敏1,林孟相2*   

  1. 1.325000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
    2.325000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
    *通信作者:林孟相,副主任医师;E-mail:wzlinmengxiang@126.com
  • 出版日期:2017-01-20 发布日期:2017-01-20
  • 基金资助:
    温州市科技局计划项目(Y20140181)

  • Published:2017-01-20 Online:2017-01-20

摘要: 目的 比较药物(低分子量肝素钠)、气压仪干预及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3种方法预防ICU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长期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素组、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每组30例。肝素组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进行干预,气压仪干预组患者给予双下肢气压干预,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给予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法进行干预,均连续干预21 d。比较3组患者治疗第1、7、21天全血黏度高切水平、全血黏度低切水平、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并统计3组患者干预第1、7、21天DVT发生率。结果 干预方法与时间在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21天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均低于干预第1天(P<0.05);干预第21天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水平均高于肝素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D-二聚体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D-二聚体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1、7、21天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PT、APTT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PT、APTT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21天PT、APTT均短于干预第1天(P<0.05);干预第21天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PT、APTT均长于肝素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上主效应显著(P<0.05);3组患者干预第21天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干预第1天(P<0.05);干预第21天气压仪干预组和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均慢于肝素组(P<0.05)。干预第1天3组患者均未发生DVT;干预第7天,肝素组患者未发生DVT,气压仪干预组、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3.3%(1/30)、3.3%(1/30);干预第21天,肝素组、气压仪干预组、锻炼联合按摩组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3.3%(1/30)、16.7%(5/30)、13.3%(4/30)。结论 药物、气压仪干预及肢体锻炼联合穴位按摩均对DVT有一定预防作用,其中低分子量肝素预防DVT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肝素, 低分子量, 重症监护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