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刊文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5-04-20
    上一期   
    特稿
    杨辉
    2025, 28(12):  1421-14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024.A00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71KB) ( )  
    背景

    中国的全科医学研究需要从哲学思想和方法学上进一步拓展突破学科发展瓶颈的路径。

    目的

    通过与对标期刊的质性研究发表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进一步倡导我国全科医学质性研究的策略。

    方法

    对《英国全科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类别、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进行简要分析,反思医学界开展质性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提出促进全科医学质性研究的策略。

    结果

    《英国全科医学》杂志的质性研究占研究类型文章的38%(41/107)。全科医学以人为本的宗旨,促使研究者探索患者、居民、医生、护士和相关者的体验、观点、感知、意见,从而筹划和提供具有人性化及响应性和参与性的基本医疗服务。社会科学的方法学专家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感兴趣的学术型全科医生,是质性研究在全科医学领域应用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实证主义为哲学思想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医生开展质性研究时需要逾越的学科篱笆。学术型全科医生要理解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不同,承认和尝试解释主义的思维方式。与相对容易掌握的质性资料收集技术和编码技术不同的是,在质性研究培训和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突破思维惰性,以解释主义作为了解世界和全科医学的另一个窗口。

    结论

    质性研究是全科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法,更好质量的质性研究首先取决于丰富的思想,以及为实现思想而操作的工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指南解读
    黄传应, 廖晓阳, 杨荣, 李东泽, 张鹏, 贾禹, 刘力滴
    2025, 28(12):  1427-14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1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58KB) ( )  

    心脏急症发病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以来,由于性别偏见、症状不典型等原因,女性心脏急症存在研究不足,诊断、治疗不及时的问题,且心脏急症在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及管理和结局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我国,女性心脏急症发病率高、研究起步晚,且目前尚无针对女性心脏急症的权威指南发布,故加强女性心脏急症管理十分迫切。本文组织全科医学、心血管和急诊医学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血管护理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24年《女性心脏急症管理》临床声明进行解读,以期规范女性心脏急症的诊疗,改善健康结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汪姜涛, 杜瑀, 朱玲, 赵否曦, 胡远东, 刘涛
    2025, 28(12):  1433-14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1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42KB) ( )  
    背景

    高血压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控制率低、知晓率低的特点,是一种居民常见病,对居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目前关于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长期追踪观察,探讨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联,为人群高血压的防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目的

    探讨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

    方法

    2010年抽取贵州省境内的12个县(区)48个乡镇共9 280人开展基线调查,采集调查对象基线资料、体格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对调查对象开展随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LAP与人群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采用Schoenfeld residual法进行等比例风险假设检验。

    结果

    最终3 774人纳入本研究,其中新发高血压患者806例(21.36%),无高血压者2 968例(78.64%)。两组研究对象LAP、LAP分布、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类型、现在吸烟、有害饮酒、油摄入过量、腰围、三酰甘油(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LAP,将研究对象按照LAP四分位数分为Q1组(198例)、Q2组(238例)、Q3组(297例)、Q4组(394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4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为Q1组的1.43倍(P<0.05)。总人群LAP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非线性=0.004)。不同亚组人群中LAP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男性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3组(HR=1.67,95%CI=1.24~2.25)、Q4组(HR=1.62,95%CI=1.20~2.16)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P<0.05);在18~45岁人群和46~60岁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4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HR=1.58,95%CI=1.20~2.09,P<0.001;HR=1.51,95%CI=1.07~2.11,P=0.018);在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4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HR=1.28,95%CI=1.02~1.59,P=0.030);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随着LAP水平的增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P<0.05)。

    结论

    LAP作为一个评价腹型肥胖的简便指标,对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不同人群中对高血压的预测效能不同,在男性、中青年人群中预测效能较好,可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或体检机构在健康管理服务中高血压风险分类人群的筛查指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乐霄, 王玫
    2025, 28(12):  1439-14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9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88KB) ( )  
    背景

    主观症状是老年患者就诊和再入院的主要原因,老年患者症状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目前少有研究关注老年患者症状的增龄性变化,由此降低了老年患者症状管理的针对性、动态性和前瞻性。

    目的

    探究近10年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的住院特征、高频症状的发生率及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为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症状管理、功能改善提供参考和方向。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医渡云"医学数据检索与应用平台进行检索,通过平台结果分析界面提取住院科室、疾病诊断前5位统计数据、患者症状统计数据,以症状发生率≥5%定义为高频症状,老年住院患者的高频症状分为共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症状6大类。采用例(%)描述老年住院患者的住院科室、疾病诊断、症状分布情况。分析50~<60岁(老年前期)、60~<70岁(低龄老年)、70~<80岁(中高龄老年)、≥80岁(高龄老年)住院患者高频症状的差异。采用Origin绘制散点图和曲线图描述患者症状随年龄增长发生率的变化规律。

    结果

    研究共纳入1 214 387例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其中老年前期患者465 488例(38.33%),低龄老年患者422 935例(34.83%),中高龄老年患者235 364例(19.38%),高龄老年患者90 600例(7.46%)。老年前期及老年患者住院科室排列第1位为心血管内科;老年前期患者疾病诊断排列第1位为恶性肿瘤化疗,低龄和中高龄老年患者为高血压,高龄老年患者为冠心病。50~<60岁年龄段住院患者高频症状为12项,60~<70岁年龄段高频症状为14项,70~<80岁年龄段高频症状为19项,≥80岁年龄段高频症状为23项。高频症状以体力下降、体重下降、咳嗽、胸闷、消化不良较为突出,呼吸系统症状随年龄呈现"高增长"趋势,消化系统症状增龄性变化呈现异质性,神经、循环、泌尿系统症状发生率随年龄呈现相对"低增长"趋势。

    结论

    老年前期及老年住院患者各系统症状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总体呈增长趋势,不同症状随年龄的变化速率不同,70岁以后老年住院患者的疾病诊断、高频症状的数量和发生率均较低龄老年人发生了大幅变化,增龄性变化的作用开始凸显,70岁可能成为老年住院患者整体状况衰退的重要转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建英, 张燕, 陈嘉琪, 吴子华, 黄子玮, 雷淳心, 张曦亚, 罗静, 陶庆文
    2025, 28(12):  1446-14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7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37KB) ( )  
    背景

    类风湿因子(RF)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其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尚不完全明确。

    目的

    探索pSS伴不同水平RF患者的免疫炎症特点。

    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12月—2022年9月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就诊的262例pS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RF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阴性组137例(RF<20 U/mL)、低滴度阳性组47例(RF:20~60 U/mL)、高滴度阳性组78例(RF>60 U/mL)。采集3组pS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症状评分、血液学指标,并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262例pSS患者RF阳性率为47.7%(125/262),其中男14例(5.3%)、女248例(94.7%),中位年龄57.0(49.0,63.0)岁,平均发病年龄(48.7±11.6)岁,中位病程60.0(24.0,120.0)个月;3组pSS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S患者常见临床表现前3位的依次为:口干257例、眼干247例、乏力235例;高滴度阳性组血液系统受累、关节炎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随着RF滴度的增加,pSS患者血液系统受累(χ2趋势=6.992,P趋势=0.008)、关节炎(χ2趋势=10.918,P趋势=0.001)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随着RF滴度的增加,pSS患者抗核抗体≥1∶160(χ2趋势=40.691,P趋势<0.001)、抗干燥综合征相关抗原A抗体阳性(χ2趋势=26.138,P趋势<0.001)、抗Ro52核糖核蛋白抗体阳性(χ2趋势=31.426,P趋势<0.001)、抗干燥综合征相关抗原B抗体阳性(χ2趋势=23.682,P趋势<0.001)、红细胞沉降率升高(χ2趋势=40.132,P趋势<0.001)、免疫球蛋白(Ig)A升高(χ2趋势=7.508,P趋势=0.006)、IgG升高(χ2趋势=71.570,P趋势<0.001)、补体3降低(χ2趋势=7.452,P趋势=0.006)、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χ2趋势=8.364,P趋势=0.004)、血红蛋白降低(χ2趋势=6.390,P趋势=0.011)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结论

    随着RF滴度升高,pSS患者血清免疫异常、腺体外受累的比例增加;RF滴度升高对关节炎、血液系统受累具有预测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欣宇, 张家鸣, 过泽渊, 吴宇婷, 孙晓芳
    2025, 28(12):  1453-14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1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98KB) ( )  
    背景

    在肥胖率日益增长的现况下,代谢正常型肥胖通过早期干预可以获得良好结局,此类人群出现放牧饮食行为是体质量管理的一个明确障碍因素。了解出现放牧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肥胖症的饮食依从性,但目前缺少相关的质性研究。

    目的

    探索代谢正常型肥胖者放牧饮食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能力、机会、动机-行为模型(COM-B)和理论域框架(TDF)制订访谈提纲,2023年6—9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7例代谢正常型肥胖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资料以COM-B和TDF为编码框架,采用归纳主题法和演绎框架法分析。

    结果

    分析归纳出包括缺乏饮食管理知识、认知资源不足、感知和实践影响、不良应对方式、缺乏反思/自发动机、环境与社会影响6个核心主题。

    结论

    代谢正常型肥胖者由于自身、医护、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出现放牧饮食行为,应根据患者多维度需求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饮食行为习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秋敬, 商娜, 高倩, 杨黎, 郭树彬
    2025, 28(12):  1459-14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18
    摘要 ( )   PDF for PC (1505KB) ( )  
    背景

    腹腔感染是引起脓毒症的常见病因,老年腹腔脓毒症患者死亡率高,正确评估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骨骼肌量成为研究热点,但骨骼肌量对老年腹腔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鲜见报道。

    目的

    探讨第3腰椎(L3)中点平面骨骼肌指数(SMI)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评分对老年腹腔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2-01-01—07-31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临床研究中心的老年腹腔脓毒症患者33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250例)与死亡组(8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基于腹部CT的L3 SMI水平。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老年腹腔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别绘制L3 SMI、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及联合指标预测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进行比较。

    结果

    335例老年腹腔脓毒症患者的院内病死率为25.4%(85/335)。两组患者年龄、BMI、白蛋白、肌酐、降钙素原、L3 SMI、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脓毒性休克占比、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L3 SMI(OR=0.924,95%CI=0.886~0.964,P<0.001)、高NRS2002评分(OR=1.312,95%CI=1.086~1.585,P=0.005)、高SOFA评分(OR=1.170,95%CI=1.053~1.300,P=0.004)、高APACHE Ⅱ评分(OR=1.052,95%CI=1.003~1.103,P=0.038)是老年腹腔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3 SMI、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预测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AUC分别为0.711、0.740、0.742。L3 SMI联合SOFA评分或APACHE Ⅱ评分将提高其预测效能,AUC分别为0.795、0.792。

    结论

    低L3 SMI是老年腹腔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腹部CT的骨骼肌量联合危重症评分系统可有效评估其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袁晓瑞, 谭延林, 符淳
    2025, 28(12):  1465-14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8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16KB) ( )  
    背景

    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

    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

    结果

    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

    结论

    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戈琼, 胡佳康, 俞玉琪, 赖文文, 罗时文, 卢曲琴
    2025, 28(12):  1473-14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6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09KB) ( )  
    背景

    近年来,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在肝癌领域的大量应用为肝癌的基因组学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帮助,对近二十年RNA-seq应用于肝癌研究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最新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对RNA-seq在肝癌治疗、诊断、发生机制等各方面研究的应用情况进行整体评价,以揭示全球RNA-seq应用于肝癌领域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进而推测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方法

    检索2001—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RNA-seq应用于肝癌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文献进行发文量分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国家、机构、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使用发文量、中心性、聚类模块值和平均轮廓值等指标对可视化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

    在数据库中检索到RNA-seq应用于肝癌研究领域的文献共1 397篇,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中国发文量最多,但研究深度略有欠缺,美国发文量仅次于中国,但中心性最高,为0.44;高发文量的机构大多分布在中国,影响力较大的机构大多分布在美国;关键词分析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为肝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机制、基因表达及其分子标志物。

    结论

    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是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临床精准医疗可能成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心房颤动管理专题研究
    鲍志鹏, 李芸霞, 王洁, 汤志杰, 游展鸿, 何英, 孙国珍
    2025, 28(12):  1479-14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66KB) ( )  

    我国心房颤动疾病负担日益沉重,导管消融已成为一线治疗手段。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症状群复杂多样,与患者生活质量、疾病预后以及医疗资源利用紧密相关,亟需引起关注。本文对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症状群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介绍了围术期症状群类型及发生现状,总结了心房颤动围术期症状群影响因素,整理了心房颤动围术期症状群评估工具,最后阐述了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症状群管理策略,以期为创新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症状群综合管理新模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游展鸿, 孙国珍, 卢静, 汤志杰, 王洁, 王琴, 王琳
    2025, 28(12):  1486-14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3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45KB) ( )  
    背景

    身体活动是心房颤动(AF)患者自我管理的聚焦点,不同类型及强度身体活动对患者健康状况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当前AF患者身体活动类型分布特征并未明晰。

    目的

    探究AF患者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潜在剖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3年7—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新入院300例择期行导管消融术的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问卷长版(IPAQ-L)评估患者身体活动水平,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估患者恐惧疾病进展水平,采用感知控制量表(CAS-R)评估患者感知控制力,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FAI)评估患者家庭关怀度。对AF患者各类型身体活动能量消耗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从单类别模型开始逐步增加类别数量,确定拟合数据最好的模型为最终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各因素对不同潜在剖面的影响。

    结果

    依据IPAQ-L评分,身体活动低、中、高水平的AF患者分别为80例(26.7%)、63例(21.0%)和157例(52.3%),依据患者身体活动水平潜在剖面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低能量消耗-久坐为主型(n=198)和高能量消耗-职业性身体活动为主型(n=102)2个剖面。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低能量消耗-久坐为主型与高能量消耗-职业性身体活动为主型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及FoP-Q-SF、CAS-R、FA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40~59岁(OR=0.280,95%CI=0.087~0.899,P=0.017)、本科/大专及以上(OR=0.331,95%CI=0.124~0.883,P=0.027)、脑力劳动(OR=0.315,95%CI=0.121~0.817,P=0.032)、退休(OR=0.151,95%CI=0.050~0.452,P<0.001)、FoP-Q-SF评分(OR=1.086,95%CI=1.036~1.139,P<0.001)、CAS-R评分(OR=0.899,95%CI=0.820~0.985,P=0.022)、FAI评分(OR=0.828,95%CI=0.707~0.969,P=0.018)是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AF患者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状况存在不同潜在剖面,且各剖面能量消耗分布特征存在异质性,40~59岁、本科/大专及以上、脑力劳动、退休、感知控制力强、家庭关怀度高患者更易归类至低能量消耗-久坐为主型,可针对不同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剖面特征并结合影响因素制订干预方案,以促进恰当且科学的身体活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洁, 孙国珍, 王琴, 鲍志鹏, 高敏, 王琳
    2025, 28(12):  1494-14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6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90KB) ( )  
    背景

    虽然运动康复已被证明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依从性并不乐观。运动是否产生持续的益处与依从性密切相关,但目前的研究未能描述运动依从性与射频消融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究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对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常规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平衡性和柔韧性、心肺运动试验,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评估运动康复依从性,采用心脏康复量表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康复需求和意愿,采用患者积极量表测量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自身健康管理与保健的知识、技能、行为和信心水平;记录运动第1周、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和第12个月随访强度-时间依从性、频率依从性等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探究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51例患者年龄29~84岁,平均(61.7±11.0)岁,23例患者房颤复发。不同随访阶段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强度-时间依从性、频率依从性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时间、BMI、吸烟、房颤类型、积极度、过程焦虑、结果焦虑后GEE结果显示,强度-时间依从性≥100%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逐期改变,建议临床医务人员重视运动强度的指导和监督,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过程焦虑和结果焦虑,以期更加有效地通过运动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
    王德祥, 原佳雯, 陆沁云, 杭宇豪, 鲁俊, 程璐
    2025, 28(12):  1500-150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0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41KB) ( )  
    背景

    根据中医藏象学说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前期研究发现自拟中药清肺化瘀通腑方对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具有积极治疗作用,但目前关于清肺化瘀通腑方治疗时机对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索中药方剂清肺化瘀通腑方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的最佳切入时机及其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2023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相关ARDS且治疗过程中联合中药汤剂清肺化瘀通腑方治疗的208例患者。按照中药首次使用时间,确诊脓毒症相关ARDS 48 h内(包括48 h)开始服用清肺化瘀通腑方患者为早期干预组;48 h后开始服用清肺化瘀通腑方患者为晚期干预组。最终早期干预组109例,晚期干预组85例,失访患者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结果

    早期干预组28 d全因病死率为13.8%,低于晚期干预组的29.4%(P=0.001 4),且晚期干预组死亡风险为早期干预组的2.11倍(HR=2.11,95%CI=1.13~3.91,P=0.019)。早期干预组机械通气天数为12(8,23)d,少于晚期干预组的27(13,35)d(P=0.035)。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早期干预组氧合指数均数为(319.87±95.32),高于晚期干预组的(259.55±99.72)(P<0.001)。两组治疗后早期干预组C反应蛋白为19.39(8.16,44.47) mg/L,低于晚期干预组的38.01(17.53,86.05) mg/L(P<0.001)。两组治疗后早期干预组降钙素原为0.175(0.089,0.750) ng/mL,低于晚期干预组的0.460(0.143,1.850) ng/mL(P=0.004)。

    结论

    早期(确诊后48 h内)合理给予中药清肺化淤通腑治疗脓毒症相关ARDS可减少患者28 d全因病死率及机械通气天数,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轻炎性反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晓露, 刘健
    2025, 28(12):  1506-15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30KB) ( )  
    背景

    目前中草药(CHM)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和干燥综合征(SS)的疗效显著,但是缺少CHM能否降低RA合并SS患者再入院风险的研究。

    目的

    探讨CHM降低RA合并SS患者再入院风险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IS)中2012-04-19—2021-06-07入院的以RA为第一诊断的患者数据,研究对象均随访至2022年1月。依据患病情况分为RA+SS组和RA组;依据RA+SS组用药情况再分为CHM亚组和非CHM亚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RA+SS再入院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CHM亚组与非CHM亚组再入院比例。

    结果

    RA+SS组肝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率,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抗SS-A抗体(SSA)、抗SS-B抗体(SSB)阳性率高于RA组,再发入院人数多于RA组(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HM亚组患者RA+SS再入院风险的HR较低(0.45,95%CI=0.28~0.7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A+SS组再入院率高于RA组(χ2=56.254,P<0.01);CHM亚组再入院率低于非CHM亚组(χ2=24.020,P=0.019),且RA+SS女性患者中CHM亚组患者再入院率低于非CHM组(χ2=20.577,P=0.002);>60岁人群中CHM亚组患者再入院率低于非CHM组(χ2=6.583,P=0.006)。

    结论

    RA+S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CHM治疗可降低再入院率,尤其是针对女性患者或者60岁以上的患者,为临床治疗RA+SS患者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玉双, 吴忠冰, 黄鸣, 贾蕾, 高爽, 赵伟鹏, 李晶
    2025, 28(12):  1513-15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4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65KB) ( )  
    背景

    津血亏虚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但目前关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代谢组学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见。

    目的

    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

    方法

    选择2022年4—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胸外科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招募同时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血清标本,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其代谢组学特征,筛选差异代谢物及差异代谢通路。

    结果

    筛选出具有物质二级匹配名称的差异代谢物88种,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关键代谢通路5条(β-丙氨酸代谢通路,鞘脂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及其代谢物11种(表达下调代谢物:β-丙氨酸,磷脂酰胆碱,L-高丝氨酸,L-别苏氨酸;表达升高代谢物:肌肽,亚油酸,9,10-二羟基八氢-1-氧杂-4-氮杂苯并环庚烯,羟基丙酮酸,花生四烯酸,肝素B3,血栓素B2)。

    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存在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通路及其代谢物,主要涉及氨基酸、脂肪酸等能量代谢异常。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孙清, 吴玉霄, 崔立敏
    2025, 28(12):  1520-15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4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40KB) ( )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作为一种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肌少-骨质疏松症(OS)的关键危险因素,OS可显著影响T2DM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深入研究OS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我国T2DM患者OS的预防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T2DM患者OS的患病率。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Embase数据库中有关中国T2DM患者OS患病率的研究,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调查时间、地区;OS患病率;诊断标准、测评工具;文献质量评价信息等;利用美国卫生保健治疗和研究机构(AHRQ)评估文章质量。使用Stata15.0软件对OS的患病率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8项横断面研究,包含T2DM患者3 724例,其中OS患者623例。Meta分析显示:我国T2DM患者OS的患病率为21%(95%CI=15%~26%)。亚组分析显示:2020年及以后的患病率(25%)高于2020年前(19%);老年组患病率(27%)高于中老年组(13%);以2014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为诊断标准的患病率(23%)高于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2)(14%);生物电阻抗测量分析(BIA)检出率(22%)高于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XA)(17%);男性患病率(38%)高于女性(36%);平均T2DM病程≤10年的患病率(25%)高于病程>10年(20%);西部地区(27%)高于中部地区(18%)、东部地区(16%)(P<0.05)。Meta回归显示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异质性来源。

    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我国T2DM患者OS的患病率较高,且在不同的调查时间、年龄段、诊断标准、评估工具、性别、T2DM病程及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加强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干预管理,以期有效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晓雨, 冯贞贞, 王军, 郭小川, 李建生
    2025, 28(12):  1527-15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89KB) ( )  
    背景

    急性肾损伤(AKI)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显著增加了ARDS患者的死亡率。目前临床对于ARDS并发AKI的认识及有效防治措施尚不足,探索可能的预测因子对于早期评估并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降低ARDS患者AKI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系统评价ARDS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数据库中ARDS患者并发AKI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12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包含6 1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OR=1.02,95%CI=1.00~1.03,P=0.007)、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较高(OR=1.17,95%CI=1.05~1.30,P=0.004),合并糖尿病(OR=1.40,95%CI=1.09~1.80,P=0.008)、高血压(OR=1.56,95%CI=1.26~1.93,P<0.001)、心房颤动(OR=1.76,95%CI=1.09~2.85,P=0.020)、慢性肾病(OR=10.31,95%CI=3.30~32.19,P<0.00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OR=1.02,95%CI=1.00~1.05,P=0.030)、血管生成素2(Ang-2)(OR=1.84,95%CI=1.73~1.95,P<0.001)水平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OR=2.27,95%CI=1.56~3.31,P<0.001),动脉血pH值降低(OR=0.83,95%CI=0.75~0.92,P=0.000 6)、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OR=0.92,95%CI=0.86~0.99,P=0.020),机械通气(OR=2.53,95%CI=1.96~3.26,P<0.001)、体外膜肺氧合(ECMO)(OR=1.81,95%CI=1.43~2.28,P<0.001)治疗是ARDS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而性别(OR=1.17,95%CI=0.82~1.67,P=0.390)、BMI(OR=1.27,95%CI=0.77~2.09,P=0.350)、肥胖(OR=5.88,95%CI=0.51~68.28,P=0.160)、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OR=1.20,95%CI=0.99~1.46,P=0.060)、心力衰竭(OR=4.49,95%CI=0.58~34.70,P=0.150)、意识障碍(OR=1.83,95%CI=0.88~3.84,P=0.110)、胸腔积液(OR=1.16,95%CI=0.81~1.65,P=0.410)、氧合指数(OR=4.30,95%CI=0.69~26.77,P=0.120)、降钙素原(OR=1.08,95%CI=0.95~1.23,P=0.230)、白细胞计数(OR=1.56,95%CI=0.51~4.80,P=0.440)、血浆白蛋白(OR=1.07,95%CI=0.97~1.17,P=0.170)与ARDS患者并发AKI不相关。

    结论

    ARDS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一般因素(年龄增长)、整体评估(SOFA评分高)、疾病因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慢性肾病)、实验室指标(NLR、Ang-2水平升高,AST>40 U/L,动脉血pH值、GFR降低)以及治疗方面(机械通气、ECMO)。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局限,本结论仍需未来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吕程, 蒋升
    2025, 28(12):  1538-15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2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0KB) ( )  

    1型糖尿病(T1DM)目前被认为是由胰腺β细胞破坏所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使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终身依赖体外胰岛素治疗。随着T1DM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使得人们更加重视T1DM的预防及治疗。诸多研究已证实维生素D除对体内骨代谢及钙磷平衡具有重大价值外,在慢性炎症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及进展中亦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介绍T1DM流行病学及维生素D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维生素D与T1DM及其并发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医生综合诊治T1DM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竺晶, 谢骥, 胡晓霞
    2025, 28(12):  1543-15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6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21KB) ( )  

    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知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DPP-4而增强肠促胰岛素效应,从而起到降糖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目前已有研究显示DPP-4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参与炎症的发生。然而,关于DPP-4抑制剂在炎症及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机制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综述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的抗炎及抗氧化应激机制,提出西格列汀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为后续相关研究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卫生健康案例研究
    李炳松, 吕奕童, 雷天楚, 刘宇宸, 甄雪梅, 王健
    2025, 28(12):  1549-15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7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28KB) ( )  

    基于中心卫生院的案例,通过ROCCIPI框架,从7个维度识别与分析中医药融入基层乡镇卫生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精准化战略,建设内涵式能力,强化中医药意识,促进多平台交流的策略,以期更好地实现中医药融入现代化基层健康服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